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课型新授课撰稿人朱力审核人周桃玉 杨泗潮 朱长许负责人曾 杰学生情况小组情况教师评价班级 姓名 学号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2 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知识。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过程与方法】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情感态度
2、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自学】(一)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二)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虽郑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有名”的理由)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
3、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三)知识链接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四)预习检测(1)字音辨识汜南(fn ) 杞子(q ) 佚之狐( y )夜缒而出( zhu ) 逢孙( p
4、ng ) 阙秦(qu ) 戍之( sh ) 失其所与( y )(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已 ”同“ 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共 ”通“ 供 ”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说 ”通“ 悦 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 知 ”通“ 智 ”明智 ”)(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解释下列词语体会这一特点。1、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晨 )2、 然郑亡(灭亡 )3、夫晋,何厌之有?( 满足 )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家)5、杨孙戍之( 戍守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晚上 )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危险 )8、若使烛之武见
5、秦君,师必退(军队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达到)10、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课内导学】(一)疏通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脉络:(1) 秦晋围郑 (2) 临危受命 (3) 说退秦师 (4) 晋军撤离 (二)品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本: 1.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是怎样的? 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2、.烛之武“出场”在故事情节上的特点?把人物置于风口浪尖,表现烛之武卓越的才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大小权衡,表现其爱国,故事既紧张又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目的和出发点是
6、什么?目的:存郑,出发点:言谈之中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 。 4、重点诵读第三段,赏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简短,却有理有据有节,说理透辟,被后人评为“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找出这段文字,试着分层写在下面,并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第一层: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层: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 _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层: 以史为例,挑拨秦君(君之所知也)第五层: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5、如何看待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退兵理由? “不仁”:不想“敝”秦,却围攻郑是假仁。“不仁”
7、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讲仁义,当初就不会攻郑;“不智”:“才是实质,这个“智”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的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用正当途径取得胜利,“不武”实际是胜负之数,难以预料。(三)探究思考:1、你觉得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抓住“利”做文章,暗为自己,明为对方,显得处处为对方着想。抓住有利的地理机遇(秦晋驻军相隔,劝退秦军成为可能)。事理事实相结合,为对方分析利弊(揭开当年晋国对秦国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事情,勾起秦穆公的旧恨。火上浇油。为秦国提供东道国的供应,用小惠来吸引秦王)合情合理。利用秦晋均想称霸诸侯的心理,各个击破,瓦解其同盟。2、探究
8、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他怀才不遇,却在国家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 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智慧至极,总之,他是一个集“义”“勇”“智”于一身的形象。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 巧设伏笔,首尾呼应(3) 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课内检测】(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微夫人之力不及(连词如果没有)1.微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 微小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副词暗暗地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副词,稍微 ) 2.鄙 越国以鄙远 (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9、 名词, 边境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 臣之壮也,犹不如(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代词,这件事 )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辍耕之垄上 ( 动词,到 ) 夫晋,何厌之有 (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代词,指代使者 )4.其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代词,指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 ( 代词,自己的 ) 吾其还也 (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 ( 名词作动词 ) 驻军 2与郑人盟 ( 名词作动词 ) 结盟 3夜缒而出 ( 名
10、词作状语 ) 在夜里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名词作状语 ) 在早晨在晚上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 在东边 6越国以鄙远 (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做边邑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动词作名词 ) 恩惠 8若不阙秦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减少,侵损,削减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 形容词作 ) 变雄厚;变薄弱(3)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 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11、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 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4)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I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宾语前置句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2且贰于楚也。 译文: 状语后置句 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译文:状语后置句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二)课内阅读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
12、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2、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B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3、A. B. C. D. 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C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 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合作式学习】课外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
14、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也没有给他。 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
15、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
16、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 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A) 禄亦弗及罪又甚焉盍亦求之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对介之推让
17、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C)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探究式学习】人物形象之佚之狐1、会变通。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
18、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2.佚之狐,其实就是那么“一只狐”。狐性太重,狡猾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3. 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
19、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了。4.做人要圆滑,不要太方正。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5.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佚之狐是一颗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驰骋政场的几十年,官场的腥风血雨早已见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之狐,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空货运业务中的冷链物流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自行车电助力技术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谈判口才训练谈判口才技巧
- 货币经纪公司交易系统操作技巧考核试卷
- 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与指导考核试卷
- 抖音直播运营与规范指南
- 《三级公共政策分析教学课件》
- 室内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 《围棋艺术》课件
- 巡察采购领用环节重点与经验分享
- 交通运输安全风险评估
- 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对慢病人群的应用研究
- FZT 74005-2016 针织瑜伽服行业标准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数学一调试卷
- 愿站成一棵树金波
- 2022年10月自考00372公安信息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脱贫攻坚战在2024年取得全面胜利
- 高中音乐 人音版《音乐鉴赏》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单元教学设计)
- GB/T 43701-2024滑雪场地滑雪道安全防护规范
- 制片人与导演的权力斗争与权力关系
- 国家开放大学《人际沟通》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