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明确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课文中排比、对比手法的运用。 3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答案解放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全国人民和广大的爱好和平的国民党官兵都强烈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希望结束内战。蒋介石已经尽失民心,失败是必然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一理。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2、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了解作者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

3、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

4、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参考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把握词语1.天时不如地利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夫环而攻之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6.委而去之

5、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寡助之至9.亲戚畔之10.故君子有不战重点突破1.这是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突破2.这一句话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答案2.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孟子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和人和,然后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又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重点突破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明确答案3.围绕中心论点,作者用两个例子论证中心论点。先是说区区小城,四面攻打,即使占尽天时也不能胜,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观点。紧接着又说“城非不高也

6、,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地利”,但是“委而去之”,是因为民心尽失,城不攻自破,这是说“地利不如人和”。两个例子并非实际战例,而是作者泛指,因而更具普遍性,也更有说服力。重点突破4.其实到第三段,这篇文章已经论证结束。那么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 明确答案 4.最后一段进一步论述,将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体现了孟子的治国主张“仁政”。 重点突破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具体含义是什么?明确答案5. “道”是王道,是民心;“得道”就是“得民心”,也即“人和”。得民心者,所向披靡;失民心者,不攻自溃。重点突破6.请同学们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明确答案6.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深化论点深化主题孟子的“仁政”在当下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明确答案积极: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尊重生命,尊重生产劳动,最大可能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在现代社会,其思想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世界多极化、促进世界和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明确答案消极: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孟子毕竟是出于维护已经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利益才提出的“仁政”思想,他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这对人民具有相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