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背景材_第1页
一、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背景材_第2页
一、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背景材_第3页
一、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背景材_第4页
一、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背景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背景材料 + 设问1.材料:一般由图表名称(通俗地说为表头) + 图表中列出的项目和数据(通俗地说为表格)或示意图(例如,2005北京高考卷38题的微笑曲线图) + 图表下面的说明性文字(通俗地说为表注),三个部分构成(具有完整的三个部分的试题,可参见典型例题2)。2.设问:一般有四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哲学依据。四层设问都有的试题,可参见典型例题3)。“是什么”的设问:图表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和图表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典型例题2的第一个设问,“上述图表分别说明什么经济现象?”问现象“是什么”,第二个设问,“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

2、经济联系?”问联系“是什么”。又如,典型例题1,设问是“分析上述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状况,并与东部进行比较,” 问状况“是什么”。再如,典型例题3的第一个设问,“根据表1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仍然问状况“是什么”。“为什么”的设问:典型例题2的第三个设问,问的是“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典型例题3的第三个设问,问的是“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为什么”的设问,一般是回答意义、作用或危害等。“怎么做”的设问:典型例题3的第二个设问,问的是“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

3、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问应该采取“怎么做”的措施,怎么做的设问还有:途径、办法等。哲学依据的设问:典型例题3的第四个设问,“表1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这一问是近年来,综合科考试由于三科综合为一张试卷,在总题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为了考试更加具有全面考查能力的要求,增加某个小题中的设问,演化出来的新设问。该设问仍然是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二、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1.审读材料(既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审读图表标题,图表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

4、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主题;其次,审读图表内的项目文字和数字,将某个图表内部的各个栏目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例如,典型例题1首先应该对西部12个省市区进行三个年度的横向比较,并对东部11省市进行三个年度的横向比较。再进行纵向比较,仍以典型例题1为例,把西部12个省市区和东部11省市进行纵向比较。就某一个图表进行内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一般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审读图表类论述题的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当设问要求进行图表与图表之间进行比较,一般都是通过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例

5、如,典型例题2的第二个设问,就是回答“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再次,审读图表下面的“注”,这是为审题和答题补充的有效信息。例如,典型例题2中的表1下面的注。重视“注”,把它和图表联系起来理解,我们才能全面正确地读懂图表。2.审读设问。关键是抓住设问的关键词语,做到心中明确。设问指向一般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及其哲学依据。上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3.组织答案。第一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调动和运用知识需要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

6、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第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完整地对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的阐释。第三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论证问题,例如,常见的方法有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在运用知识论证中需要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应该体现创新性思维。三、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选用的省份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甘肃、西藏,8个省份使用。39题 材料四:河西

7、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都发生了变化(注:材料一、二、三是历史背景材料,共有6个设问,考查的是地理和历史知识。)。东西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状况(单位:%) 年 度地 区200120022003西部12省市区东部11省市21.0 : 40.7 : 38.310.9 : 48.7 : 40.420.0 : 41.3 :38.710.2 : 47.3 : 42.519.4 : 42.8 :37.89.3 : 50.9 : 39.8东西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就业结构状况(单位:%) 年 度地 区200120022003西部12省市

8、区东部11省市61.1 : 12.9 : 26.042.0 : 27.6 : 30.459.9 : 13.3 :26.840.4 : 28.0 : 31.658.1 : 13.9 :28.038.1 : 29.8 : 32.1(7)分析上述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状况,并与东部进行比较。(8分)典型例题2:2004年夏季广东政治试卷39题表1 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单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39.237.937.737.149.147.746.245.6注: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

9、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者是绝对贫困;50%59%者为温饱;40%49%者为小康;30%39%者为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表2 我国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62806860770384722253236624762622用经济常识回答以下问题:(1)上述图表分别说明什么经济现象?(2)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3)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10、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典型例题3: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选用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福建、海南、江西、安徽、浙江,共11个省份。38题 (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 / 人)年份纯收入1工资性收入占比(%)2家庭经营性 收入占比(%)3转移性收入占比(%)4其它收入占比(%)2001236672232.6146061.7472.0883.72002247684033.9148860.1512.1984.02003262291935.0154158.8662.5973.72004293699833.9817465

11、9.45772.621163.95注:技术性统计误差由四舍五入造成(1)根据表1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3分)(2)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7分)(3)农民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人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务工人数增长趋缓。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10分)(4)表1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

12、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建议:该题的(1)、(2)、(3)(4),首先出示(1)、(2)设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解题的畏难情绪。当巩固和解决了(1)、(2)设问的回答后,再根据学生情况,出示(3)、(4)设问或分别出示(3)、(4)设问。四、图表式主观性试题的典型例题答案典型例题1的答案:(该题两问赋分为8分)(7)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从

13、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就业结构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较低。典型例题2的答案:(该题赋分是17分)(1)上述图表分别说明什么经济现象?表1显示: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刚刚进入小康;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2分) 表2显示: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扩大。(2分)(注:如考生通过计算,如:200

14、0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79:1,到200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23:1,由引得出“差距正在扩大”的结论,可酌情加1分,但该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7分)图1显示:我国农村人均税费负担包括农民上缴的税收和费用两个部分,以税收为主;2003年农民人均税费从类型看,越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税费负担越重;越是以种粮食为主的农民,税费负担越重。(3分)(2)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从表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低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相关关系,城市恩格尔系数比农村低,是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多。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高,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少。(3分)从图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

15、2003年农民所缴纳的税费人均虽然不足70元,但相对于农民较低的收入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3分)(注:考生亦可从图1与表1关系的角度回答本要点)(3)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农业税外

16、,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4分)(注:如考生提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分)典型例题3的答案:(该题赋分是32分)(1)在农民收人的构成中,工资性收人比重前三年是上升的,2004年略有回落。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下降的,2004年有所回升。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3分)(2)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民务工的机会;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7分)(3)(10分)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