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汇总打印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汇总打印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汇总打印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汇总打印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汇总打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汇总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现居台湾。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喉咙(hulng):笼统指咽喉部。汹涌(xingyng): 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黎明(l mng):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嘶哑(sy):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怅惘chng wng:惆怅迷惘。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作品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雨巷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

2、的岁月。代表作雨巷一出,轰动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锦幛:jn zhng 1.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2.色彩鲜明的华丽的屏障。3.形容美好荇藻:xng zo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叶子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可吃,全草可供药用或作饲料或作肥料。蓬蒿:png ho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蝼蚁:lu y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其代表作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3、之一。舒婷、江河、北岛、顾城等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干瘪:gn bi 1. 干枯收缩;不丰满 2. 形容文辞等内容贫乏而枯燥淤滩:y tn 淤泥形成的滩地驳船:b chuan 1.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2. 转载人或货物的小船簇新:c xn 极新;全新。胚芽:pi y 1. 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位于胚轴的顶端,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2. 微小的活的物质,能发育成动物或植物或器官或机体的部分 3. 比喻刚萌生的事物4.外国诗两首祖国作者是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继普希金之后的伟

4、大诗人。名篇有抒情诗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黑人谈河流作者是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虔信:qin xn 诚心、一片虔心 、虔诚、赤诚慰藉:wi ji 安慰、抚慰。晨曦:chn x 黎明的微光,早晨的光芒 。晨:早晨;曦:光芒。瞰望:kn wng 从高的地方向下看,俯视5.孔乙己羼:chn 混杂蘸:zhn 1. 用物沾染液体 2. 又如:蘸甲(斟酒满杯,手端酒杯时,指甲沾到酒。比喻畅饮) 3.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阔绰:ku chu 排场大,生活奢侈。颓唐:tu tang 精神萎靡的样子 凄凉萧索营生:yng shng 职业;

5、工作。格局:g j 艺术或机械的图案或形状;格式;布局6.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作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长篇小说春草京门脸子等。擀:gn 1. 根据临床需要,按时、按擀、按要求供给。用棍棒碾轧 2. 来回细擦嘬:chui 1. 大口吞食 2. 叮,咬剜:wn 形声。从刀,从宛,宛亦声。“宛”意为“凹形的”。“宛”及“刀”联合起来表示“用刀把物体掏挖出凹形的坑”。本义:用刀掏挖檎:qn腌臜: z 1.脏;不干净 2.(心里)别扭;不痛快 3.糟蹋;使难堪4.山东方言 意思为让人讨厌不痛快捯气:do q 1.人要死时急促的喘气。2.由于说话又急又快而上气

6、不接下气。唿哨:h sho 1.又作“呼哨”,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发出尖锐的像哨子一样的声音。2.呼啸。隐匿:yn n隐瞒;隐藏。荣膺:rng yng 光荣地获得一气呵成:y q h chng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妙手回春:mio shu hu chn 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断壁残垣:dun b cn yun 残垣:倒了的短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断壁残垣:形容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如坐针毡:r zu zhn zhn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芒刺在背 :mng c zi

7、 bi 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天伦之乐:tin ln zh l 伦:人及人的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形容家庭之乐。影影绰绰:yng yng chu chu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不真切。望眼欲穿:wng yn y chun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19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等。醋栗c l 1.落叶灌木,茎有刺,叶子略呈圆形,花白色。果实是球形的浆果,黄绿色或红色,味酸

8、,可以制果酱。2.这种植物的果实。戳chu 1.用硬物尖端触击。 2.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魁梧ku w 形容词,指躯干高大,强壮粗大,亦作“魁吾”。无缘无故w yun w g 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缘:因由;故:原因;缘故。无精打采w jng d ci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采:兴致。精:精神。异想天开:y xing tin ki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8.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 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美国的马克思”。窒息:zh x 1.呼吸阻塞以至停止。2.比喻事物受阻碍不得发展。巉岩:chn

9、yn 1.高而险的山岩。 2.高峻;险峻骸骨:hi g 1.骨头(多指尸骨)2.挖掘出的尸骨吹毛求疵:chu mo qi c 求:寻找,查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奄奄一息:yn yn y x 奄奄:形容气息微弱。一息:表示只有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9.谈生命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世纪老人。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橘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骄奢:jio sh 骄纵的品性行为。清吟:qng yn 形容读书时的状态,

10、清吟雅诵。荫庇:yn b(1)覆盖;遮蔽。(2)庇护;保护。(3)旧时亦常指子孙凭借先辈的功勋而得到封赏。(4)大树遮住炙人的阳光,旧时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芳馨:fng xn 1.犹芳香。也借指香草。2.喻美好的名声。 3.指祭品。言其气味芳香。4.芳香,芳香馥郁。怡悦: y yu 取悦;喜悦。云翳:yn y 阴影。一泻千里:y xi qin l泻:水往下直流。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10.那树作者:王鼎钧,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倒坍:dotn 倒塌引颈受戮:yn jng shu l 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星临万户:xn

11、g ln wn h 星星光临到千家万户,即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星星。周道如砥:zhu do r d 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11.地下森林断想作者:张抗抗,当代女作家。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瘠薄:jb土地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沉湎:chn min 沉溺,耽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孱弱:chn ru (1)瘦小虚弱。(2)缺乏权威和能力。(3)单薄,贫乏。遮天蔽日:zh tin b r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

12、众多或气势盛大或形容生长茂盛,多指树木。浩瀚无垠:ho hn w yn 形容广阔无边。浩瀚,即“广大、辽阔”;垠,即“边际”袅袅烟云: nio nio yn yn 炊烟缓缓升起山崩地裂:shn bng d li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百鸟啾啾:bi nio ji ji 各种鸟都在鸣叫。意指春天来了。隐姓埋名: yn xng mi mng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12.人生作者:勃兰兑斯,丹麦文学评论家。著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重要著作还有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瞻望:zhn wng 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攫取:ju q 凭借暴力抢劫、强取货物(如在战争

13、中)抢夺财物。增益:zng y 1.表示定向天线辐射集中程度的参数,为定向天线和无方向天线在预定方向产生的电场强度平方之比 2.表示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数,以输出功率同输入功率比值的常用对数表示,单位为分贝 3.电信传输中“传输增益”的简称 4.increase增进收获、收益臆测:y c 动词 表示主观地推测馈赠:ku zng 赠送,也指赠送的东西、礼品。乐此不彼:l c b p 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13.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

14、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喜剧(正剧)罗密欧及朱丽叶,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又叫王子复仇记)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四大吝啬鬼:【法】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俄】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恻隐:c yn 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心中不忍。豁免:hu min 免除 告禀:go bng 旧指向上级的人报告,用于向上级或尊长报告事情,多用于古代。同禀告。庖代:po di 也作“代庖”,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略语。意思是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 庖:厨师;大厨;调课延纳:yn n 1.引见接纳。 2.容受,容纳。

15、 3.迎进,迎入。饶恕:ro sh 不计较过错,宽容,宽恕。心如铁石:xn r ti sh 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万恶不赦:wn b sh 罪恶多端不可饶恕。万恶:本意是犯了上万个错误,这里指罪恶非常多。赦:赦免,饶恕。遍稽群籍:bin j qn j 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遍:普遍,稽:查,籍:书籍鸡犬不宁:j qun b nng 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有例可援:yu l k yun 指引用已有的事例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或借口。援:参照。14.变脸作者:魏明伦,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剧作有易大胆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

16、话等作品。糍粑:c b 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打鼾:d hn 在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舌及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的声音阴霾:yn mi 1.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这里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2.天气阴晦、昏暗。 3.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盘缠:pn chn或pn chan 1.意为路费读pn chan 2.意为盘绕读pn chn 3.意为生活费读pn chan鹭鸶:l s 即白鹭,一种嘴尖而脚长的鸟。打牙祭:d y j 好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怡然自得:y rn z d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睡眼惺忪:shu yn xng

17、 sng 惺忪:刚苏醒的样子。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蹑手蹑脚:ni shu ni jio 蹑:放轻脚步。形容走路脚步放得非常轻。也形容走路非常小心或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15.枣儿作者孙鸿,剧作家。枣儿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蓦然mrn:忽然;猛然;不经意地。囫囵吞枣h lntnzo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16.音乐之声作家:勒曼,美国剧作家,音乐之声还被译作仙乐飘飘处处闻真善美柔情蜜意心灵深处的音乐天乐的魅力等译名。峥嵘zhng rng:高峻,突出。嬷嬷mmo: 对年长修女的称呼。涟漪lin y: 被风吹起的水面的波纹。鳞次栉比ln c zh b: 像鱼鳞

18、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比:整齐的排列。通宵达旦tng xio d dn: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顶礼膜拜dng l m bi: 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多为贬义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7.公输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

19、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5. 争:同“诤”,直言相劝。(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替。 夫子何命焉为? 及“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 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制造。 以牒为械 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 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 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 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 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但是6.

20、起:起于鲁 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 起身7.以:将以攻宋 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认为 以牒为械 用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 今:表转折,常及“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 古义:虽然 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 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7.荆之地方五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领土,土壤 8.请献十金 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今

21、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 古义:彩饰 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 古义:为什么 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 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 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众: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五)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 这样 子墨子闻之 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

22、我于王 向 今有人于此 在 起于鲁 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表顺接 知而不争 表转折,却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表顺接(六)特殊句式1.反问句 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4.判断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及此同类。三、重点句子翻译(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译: 如今却牺牲本来就不多的人民去夺本来就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译: 懂得这个道理,却

23、不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如果你劝阻他,失败了却放弃,只能不能说是强大。(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你自己说讲道义不杀一个人而却要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4)“然,胡不已乎?”译: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5)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6)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译:舍弃自己丰盛的食物,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7)此犹文轩之及敝舆也。译: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8)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及短褐也。译: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连过

24、多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9)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10)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11)胡不见我于王?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12)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13)虽杀臣,不能绝也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14)九设攻城之机变译: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四、阅读理解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公输盘为楚造云梯。2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墨子什么思想?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兼爱”、“非攻” )3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是什么?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

25、义固不杀人”。4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抓住“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指出他为楚国造云梯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公输盘理屈词穷。5“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什么?公输盘为什么能“服”?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墨子论说有理有据,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公输盘之所以能“服”,是因为墨子抓住了要害(“义” ),巧用言辞,据理反驳,使公输盘落入自己所设的陷阱中,使他自我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6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子杀人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吾义固不杀人”。7墨子在楚王面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攻宋的不义,而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矣”?引鱼上钩,先发制人,进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使楚王陷入

26、墨子设定的圈子中无话可说。8“文轩”及“敝舆”、“锦绣”及“短褐”、“粱肉”及“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10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

27、有: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11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1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2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及准备)。12从全文看,墨子、楚王、公输盘各是什么样的人?墨子:敢于斗争、机智善辩、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公输盘: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内心虚弱又仗势欺人,阴险狡猾。楚王:好战,强硬霸道、阴险狡猾。13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1及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及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

28、使楚王放弃攻宋。14墨子善于守城,由此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思?墨守成规。现在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15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18.

29、孟子两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增加 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 “拂”通“弼” 辅佐 4.衡于虑 “衡”通“横” 梗塞、不顺 (二)一词多义

30、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发于声 发出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3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锋利 4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三)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 古义 护城河 今义 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4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 武器 今义 士兵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6委而去之 古义 放弃 今义 委托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 限制 今义 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是形容词,

31、这里用作动词,威慑2.必先苦其心志 “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3.劳其筋骨 “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4.饿其体肤 “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5.空乏其身 “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6.行拂乱其所为 “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7.所以动心忍性 “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8.人恒过 “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五)虚词的用法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2、也 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 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它,指代小城 寡助之至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 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 代词,他(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2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3倒装句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三、翻译重点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答: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城非不高也,池非

33、不深也兵革非不坚也,米粟非不多也答: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6.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8.行拂乱其所为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9

3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0.人恒过,然后能改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5、四、理解及探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

36、,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文中的“君

37、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 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3.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5.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

38、主如何治国。16.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及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17.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

39、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4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40、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10.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41、、对比论证。14.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15.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16.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

42、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及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19.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散文家。儒家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世称“亚圣”。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及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 所识贫乏者得我及 “及”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二)一词多义1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

43、及。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2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3及 所识穷乏者得我及 及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及之 给4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词类活用1所识穷乏者得我及 名词作动词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作名词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五)虚词的用法1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

44、对2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却4而 蹴尔而及之 修饰呼尔而及之 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5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妻妾之奉: 之: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

45、者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译: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5呼尔而及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及之,乞人不屑

46、也。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8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四、理解及探究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

47、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

48、来说是不能容忍的。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

49、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及“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

50、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51、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20庄子故事两则一、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