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三十五课时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考点集训第三十五课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十五课时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子思论苏轼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 ,唯其归于至当, 斯以为圣人而已矣。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 ,以开是非之端,是以 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 ,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 ,其意皆 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 ,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 ,至于 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 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 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

2、人 ,又内自相攻而 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 “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 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 , 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 ,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 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 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 不欲

3、援弓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 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 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

4、论也。【注】子思:名 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夫子:指孔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B.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C.夫如是侧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D.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答案讲评】C (大意: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恻隐之心足以为仁,但仁爱不仅仅是恻 隐之心;懂得廉耻足以为义,可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之道

5、,可由而不可知由 :照着去做B. 皆务为相攻之说 务:致力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微:轻微D. 大卜同是而莫或非焉是:认同探 【答案讲评】C (微:精微奥妙。)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认为夫子之道“独得不废, 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可见其对孔子推崇备至。B. 苏轼认为诸子为名,喜立新论,造成文坛争论混乱的局面 ,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

6、路清晰,论述严密。探【答案讲评】B (“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 ”并非文中之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2)为论不求其精 ,而务以为异于人 ,则纷纷之说 ,未可以知其所止。 译文 【答案讲评】(1)心情迫切 ,唯恐自己被埋没而后世没有人了解自己 ,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关键词:汲汲 ,急切的样子;汩没 ,埋没;知 ,了解;莫吾知 ,倒装句式 ,即“ 莫知(2)立论不追求它的精辟深刻 , 却只求使它不同于旁人(的主张),那么杂乱不休的学说 ,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关键词:为论 ,立论;务 ,谋求、追求;说 , 学说、

7、主张。)附:参考译文从前夫子的文章 ,不是刻意要著书立说 ,因此不曾想树立观点。 他所说的 ,都恰到好处 , 这样 ,他才成为圣人。夫子的学说 , 可以照着去做 ,却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说 ,却无法与之论辩。这是因为 他不想树立那种浅薄的观点 , 引起是是非非的争论 , 他的学说因此才不被废弃 , 给天下后世 制定了仁义礼乐的规范。夫子去世后 , 诸子百家都想著书立说而流传于后世 ,他们的心思全 用在了文章形式上 ,心情迫切 ,唯恐自己被埋没而(后世)没有人了解自己 ,因此都喜欢树立 观点。观点确立了 ,争论就产生了。从孟子之后 ,到荀卿、扬雄 ,都致力于相互攻讦 , 其他 不值一提的人还有很

8、多 ,(这些人)相互驳难 , 争论不休。唉!夫子的学说 ,不幸有老聃、 庄周、杨朱、墨翟、 田骈、慎到、申不害、 韩非这些人 ,各持一家之说 ,从外面攻击 , 天下人正陷入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 , 无奈他的弟子们又在内部 相互攻击不休。千年之后 , 学习的人越多 ,而夫子的学说变得越发晦涩不明 , 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从前的三子之争 , 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说: “人性善。”因此荀子说: “人性恶。” 而扬子又说:“人的本性 ,善恶兼具。” 孟子既然说人性是善的了 ,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恶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恶,孟荀二人已持有这两种观点,扬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善恶兼具的。 立论不追求它的精辟深刻

9、 ,却只求使它不同于旁人(的主张),那么杂乱不休的学说,不知道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况且夫子未曾提起过人性 ,也许提起过,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观点 , 其实都出自他的老师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记载的都是圣人简要深刻的言论,孟子得到它却不善于运用它,能谈论老师的学说,却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来阐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说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变成靶子 ,让天下从此经过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击他。所以,荀子和扬子提出标新立异的言论 ,其实都是孟子的过错。至于子思的言论却不是这样 ,说:“(圣人的学说,)愚钝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奥的 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领会

10、之处;浅陋无知的男女也能践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圣人的学说,从普通人都能践行开始,而它的极致之处,圣人也有不能领会 的。从普通人能践行开始 ,所以天下没有不能学习的,而极致之处,圣人也不能完全领会, 因此学习的人便没有穷尽它的时候。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恻隐之心足以为仁,但仁爱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懂得廉耻足以为义 ,可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这不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 善吗!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践行,孟子说的是天下人都能践行圣人之道。这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论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来,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谈怪论,都是因为孟子。子思的学说 ,世人都认同而没有谁

11、非议它。这样,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论。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论根本策石介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 ,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 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 ,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 ,名号不足守。然则 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 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 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 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 ,禄山之祸

12、,思明、朱泚、宗 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 ,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 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 ,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 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 盖不敢以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

13、民也,不敢轻侮于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 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 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 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 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抑兼并,斥游惰。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14、的一项是()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 做民离叛/国家倾丧B 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C 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答案讲评】C (大意:昏官庸吏不知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看待民众如鹿豕 ,故而民众离心背离 , 天下国家倾覆灭亡。)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景”即西汉文帝、景帝。二帝相继,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 ,社会安定富裕 ,

15、史称“文景之治”。B“社稷”中“社”指谷神 ,“稷”指土地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谷神和土地神 , 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C “万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即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 能出兵车万乘 ,因此以“万乘”指代天子、帝王。D“鳏寡”中“鳏”指老而无妻 , “寡”指老而无夫。 “鳏寡孤独” 一词中 , “孤”指幼 而无父 , “独”指老而无子。【答案讲评】B (“社” 指土地神 ,“稷” 指谷神。)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

16、“天下国家”的本质 ,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 ,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 , 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文中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答案讲评】C (“ 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 ” 有误。本文是石介给宋仁宗赵 祯所上的 论根本策 的奏议。 作者是说当朝太祖、 太宗、 真宗皇帝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 , 爱惜民力

17、可谓周到 , 这是为当朝陈说解决办法而举的事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为天下者 , 不视其治乱 , 视民而已矣。译文:(2)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 , 愤于耕钓 ,佐汤武 ,放桀伐纣 , 义勇矣。 译文【答案讲评】(1)善于治理天下的 ,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关键点:为 , 治理;视 , 看;治乱 , 安定、动乱。)(2)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 ,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 ,辅佐商 汤、周武王 ,流放夏桀、讨伐纣王 , 是义勇之人啊。(关键点:涂炭 ,陷入困苦的境遇;愤 , 发愤;放 , 流放;义勇,看

18、待民众如草芥矣 ,判断句。)附:参考译文人民 ,是国家的根本。善于治理天下的 ,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不好(混 乱),而是看人民如何。天下即使混乱 ,民心没有背离 ,不足以担忧;天下即便太平 ,(如果)民心离散 , 足以忧虑。人们都说 “天下国家 ” , 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国家?民众而已。有民 众就有天下 ,有国家;没有民众 ,那么天下就会空虚(不充实)了,国家只是个名号了。(国家)空虚就不能够长久存在 ,国家的名号不足以固守。这样看来 , 民众大概决定天下的存亡啊! 可能决定国家的衰盛啊!自古以来 ,四方民族(的骚扰、叛乱)不能够使国家灭亡 ,大臣(作乱)不能使国家灭亡 ,只

19、有民众能使国家灭亡。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从来没有根本灭亡而枝叶能够保存的。夏桀灭亡 是因为(失去)民众,商纣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汉朝虽然 有(汉高祖)平城(被围)之危险、诸吕作乱、七国叛乱、王莽篡权 ,汉朝(这期间)终究没有灭亡 ,(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唐朝有武氏之变乱 ,安禄山谋反之祸乱 ,(史)思明、朱 泚 、宗权、希 烈诸侯的反叛 ,唐朝(这期间)终究没有灭亡 ,(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四夷(不臣服)、大臣(叛 乱)并非不能使国家灭亡 ,(是因为)民心还存在。观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 他们都有用以团结民心使之坚固的方法。王莽篡夺帝位, 西汉已经灭亡了 ,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汉的恩情没有停止 ,故而光武帝(刘秀)得以凭借民心(由西汉衰微而)中兴(建立东汉)。武氏、 希烈变乱 ,大唐已经灭亡了 ,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唐的恩情没有停止, 故而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王莽等人不能使汉灭亡 ,武氏改制、禄山等人入侵不能使唐朝灭亡就是这个道理。 民众叛离 , 即便是凭借百里的土地 ,即使凭着一个普通民众 , 还是能使国家灭亡。商汤凭借 七十里(大小的土地)灭亡夏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