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4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一)】 一、引言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一个要饭子在雪地里死亡,某个角落的婴儿的眼泪,都不应该漠视不能将他人的生与死拦在窗外,不能将一个人的孤苦当作笑话;第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美的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一任务是启发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而且常读常新。” 钱教授的这一番话颇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教育学生变得更好,更善良,要学会爱,学会一种人文

2、关怀,要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要通过品味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法上,要尽可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想象力,鼓励创作。 二、背景 我任课的班级是文科班,相对理科班的学生来说,知识面较广,思维灵活,上课气氛活跃,他们最喜欢上的每周二的阅读课,在收上来的摘抄本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精美的小短文,并赋有简短的点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所以,这为故都的秋教学作了必要的储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文之前,先请同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居 秋 瞑 王维 登 高 杜甫 空山

3、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两首诗歌题材相同,写得都是秋天的景色,但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首描绘的是秋天傍晚时分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居民淳朴的风俗,作者用淡淡几笔就描绘出雨后山村的傍晚时,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反映了这正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生活环境。第二首诗歌描写的是一幅萧瑟、悲凉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独寂寞、忧愁苦痛的思想感情。 师:你是如何感受出来的,能结合诗歌本身来

4、具体地说说? 生:在第一首中,我是根据“雨、晚、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来感受的,在第二首中,主要是“哀、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艰难苦恨、潦倒”这些词和意象。 师:回答地很好,能抓住诗歌中景物(意象)的特点,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这两首诗歌已在前面单元学习过,这样导入,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唤起学生的阅读课文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气氛。让学生通过读诗歌,对诗的整体感知,获得对景物特点的感知,进而来体会作者蕴藏在“景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为散文阅读教学作了必要的辅垫。 (二)学习课文 1、重视读,感知景物 师:

5、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尝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故都,目的只不过是要饱尝下故都的秋味。那么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朗读课文。 生:(全班读毕)从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原句请学生读一读)。 师:那作者当时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为何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江南到北平,来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呢? 生: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诉我们:江南的秋天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师: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和江南

6、秋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一种喜爱、憧憬之情 感受: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平实流畅的写景抒情散文,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至此,学生通过读,能整体地感知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色,进而能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但是这种体味出来的情感是浮浅的,还需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内在意味。 2、细品味,体验景物, 师:可是作者为什么会对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如此喜爱和憧憬呢? 感受: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深入地理解作者蕴藏在“秋景”的思想感情,但这个问题有点难,在此,我向学生作了必要的提示点拔:散文在内容上最大

7、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具体地说,作者眼中的“景”是心中的“情”的体现,心中的“情”是眼中的“景”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清、静、悲凉”秋景正是作者当时情感体现。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找找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生:秋花、秋树、秋蝉、秋雨和秋果 师:北平有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让人留流忘返的旅游胜地,有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草,作者一概没写,同学生看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却是北平最常见的,最普通的事物,这也是作者独到的地方。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秋花”的特点,请读这一段。(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其摇曳多恣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

8、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并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先回答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我喜欢白色,代表着纯洁、美丽;我喜欢 感受:学生有的说是红色,也有的说黄色,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理由,那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同样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在借助“景物”来体会感情,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师:请你划出本段的动词,体味其中所含的意境。 生:看、听、数、对等,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静、忧闲,自得其乐,充满北国情调的民俗画面,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秋意。 师:朗读北国的秋树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此段作者动用了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这些都似乎因“清静”而停止了,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通过触

9、觉。 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无法言传的触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人寂清的环境,作者会有如此的细微的体验吗,如果作者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这一切能感受得到吗,所以说,景情是交融的,作者用寥寥几笔就把这常人屑一顾的落蕊较细腻地传达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它的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 感受: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 3、讨论表达,领悟景物 师:我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体验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景象

10、”的特点。可见,对“清、静、悲凉”秋天的喜爱,正反映出他在“景物”蕴藏着另一种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讨论是什么的思想感情。 生:从笔下描写的景物的特点看出他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忧郁。 师:很好,这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郁达夫是位典范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去了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造成他的文风有种伤感、灰冷的情调。写此文时,北平正遭受日寇的践踏,作者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旧地,就像一位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一样,那种悲凉、无奈的心情自然地反映到文中去了。 感受:讨论表达的过程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随着对课文理

11、解的深入,它的内容也随着异化,学生的思维的活跃程度也在异化。至此,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景物”,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 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进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师:其实,不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非常的深味,名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这是为什么呢?请朗读文章倒数第三段。 生:(读)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非常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

12、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 感受:这是文章议论部分,作者告诉我们秋天为何会引起许多人的伤感,晋升作品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求感情真实,自然流畅,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故 景 情 结合点 都 秋花 清 秋树 喜爱 的 秋蝉 静 秋雨 哀愁 秋 秋果 悲凉 反省与评价 通过尝试,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和启示: 1、读,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的始终贯之的。课文中选编的散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全班朗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还有读各别段落或者各别词句等,使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景物的特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入作者的深层思想感情作了

13、辅垫。北平的秋景都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散文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领悟深层的思想感情时,要求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去品味这些“景物”,进而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爱、憧憬之情,还有一种深深忧郁感。 所以我认为教学生成的意义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本文的直接对话,只有使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人文合一的境地和效果,进而可以获得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产生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要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去仔

14、细品味这“景物”,进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景物”中的“情”味。 2、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忍痛割爱,不能面面俱到。故都的秋一文,就是把握住“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景象”转换到“意味”,教学证明,通过学生读、品、悟所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分析要好。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引郑逸农老师的话),学生就会是不断的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学会审美感悟,学会人文的关怀,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但教师要

15、对集体的思维按时加以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4、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服务,展现当时北平的图片或者北平的作者提到的景物,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适当地插些郁达夫的原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使教学内容紧凑些,提升课堂效率,所以在结束时,没能更好地进行必要拓展和延伸,没能由课内走向课外,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叶圣陶说过“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读,学会自学,学会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

16、“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4、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难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解法 3、诵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

17、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往往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有人独力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

18、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 学生自读课文 三、介绍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作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醉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沦的晚上。薄奠。抗战暴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四、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确定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非常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五、课文结构: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

20、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总起 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憧憬:“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憧憬:“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 秋晨天空、

21、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 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悲凉”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六、 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确定: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非常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2、的?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闲话秋雨、 佳日胜果。 (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而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暗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 色调依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