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不管论文、讲话、电稿等何种文体,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其实,除
2、了天、地、人,他的革命生涯中还有一个斗争对象,就是文风。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
3、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文章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细读毛泽东的文章,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
4、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文风的鲜明特点)材料二: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
5、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我们信任(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
6、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材料三:(新华社长江前
7、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
8、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B.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C.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D. 材料三属于短消息,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文字便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的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
9、语言分不开。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存在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C. 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以小见大,思想深刻,又可知其当时思想消极悲观。D. 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语言,与西汉贾谊政论文过秦论中描述秦王震四海、制六合的文字具有同等豪迈磅礴的气势。3. 下面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中观点的一项是( )A.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
10、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政协会上的致辞)D. 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4. 材料二是毛泽东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
11、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试作文,请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5. 请赏析材料三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一句。(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
12、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
13、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田福军被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他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
14、被堵塞了。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15、。“就是的”“口粮哩?”“扣了!”“为什么扣了?”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
16、”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让给他们分粮,我”“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
17、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B.
18、0;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C. 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的个性。D. 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生活困难;老汉一家人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个别状况。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B. 小说语言
19、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C. 文中“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D. 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8.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内容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
20、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
21、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
22、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B.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
23、上山陈C.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D.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11. 对于文中加点字的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良家子,旧指出身良家的子女或清白人家的女子。此处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B. 中郎,郎官的一种,为帝王近侍官。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例如,汉
24、苏武曾任中郎将,后世以中郎称之。C. 单于,是匈奴人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他的配偶被称为“阏氏”。D. 麾下,麾是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麾下有三种意思:一指将旗之下,二指部下,三是对将帅的敬称。此处指第三种意思。12. 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精于骑射,勇猛善战。文帝时,李广跟从军队追击匈奴,因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被任命为中郞;景帝时,任边境太守,以奋力作战出名。B. 李广善于判断,做事果敢。中贵人遭匈奴袭击,李广断定为“射雕者”,立即率一百多骑
25、兵追击;他被俘时,瞥见良马,能抓准时机,上马逃离。C. 李广沉着冷静,富有谋略。李广带领一百多骑兵,面对几千匈奴骑兵,并不惊慌。他命令士兵上前接近匈奴,又要求士兵解鞍下马,来误导敌人。D. 李广为人廉洁,慷慨豪爽。四十多年,李广只担任过官秩两千石的职位,家里无多余钱财,但李广不以为意,仍能从家里拿出饮食,分给士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14. 李广被俘逃脱后,回到京师。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官吏按律判决李广当斩(后经纳税赎
26、罪后,李广成了平民)。下面的任务,请任选一个来回答,要求不少于两条理由。若你是执法官吏,请给出判决当斩的理由。若你是朝廷官员,认为判决不当,请为李广辩解。(二)诗歌鉴赏阅读(木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看起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悲凉雄浑的基调,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27、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严冬送别图。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D.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16. 全诗围绕“悲”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写了哪几种悲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论语&g
28、t;十二章中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浮夸”所以要不偏不倚的句子是:_ ,_ 。(2)燕歌行写战士戍边离家日久,思妇哭泣忧思;_ ,_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3)“月”是中国古人最亲密的朋友,人们经常用它来表达寄托愁绪、表达思念,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1周年,那些气象盛大、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穿透时光的,是坚守的力量。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丈量千年时光,将一生的热情
29、 在洞窟的壁画和雕塑上,如同蜡烛一般将自己的光和热都贡献给了千年的敦煌,也把敦煌的文化气韵留存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敦,意为大;煌,意为盛。辉煌盛大的敦煌文化,无比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曾经,藏经洞5万多卷文献的发现,孕育了后来的敦煌学,也呈现了多元文化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相处。不仅古丝绸之路所在的敦煌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更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 互鉴的结晶,敦煌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
30、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 融会贯通的典范。上千年来,沿着中国的西北边陲,在那条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上,无数使节、商队与探险家走过,无数画师、僧人、学者们也走过,朔风拂去漫漫黄沙,浮现出的都是文明交往、文化交流的足印。如今,千年古道再启文化新篇,从“数字丝绸之路”,到一场场 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建设,正构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丰富着丝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1、160; )A. 投放 交融 源源不断 精彩纷呈B. 投射 交汇 源远流长 异彩缤呈C. 投放 交汇 源源不断 异彩缤纷D. 投射 交融 源远流长
32、60; 精彩纷呈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B. 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更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C. 不仅古丝绸之路所在的敦煌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更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D. 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
33、小题。研究显示,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成花的诱导、向光性、再生长等反应,科学家将这类反应称为植物智能。科学家曾将一些单独的菟丝子须移植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上。结果发现,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 。科学家们解释说:“这是植物对环境进行评估的结果。”那么, ?主要就是因为植物活动起来比我们要慢得多,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更不用说智力了。另一个原因是
34、,人们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而非野外等有挑战性的环境。( ),就是它们遭到动物攻击时的反应。以蒿属植物为例,当受到昆虫的袭击时, ,发出有掠食者出现的信号,这些化学物质会向其他植物发出警告,让它们多产生一种防御剂,昆虫是很排斥这种防御剂的。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
35、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植物智能在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B. 植物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C. 在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来的植物智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D. 植物在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罗振宇说:“什么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
36、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旧唐书·元行冲传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安妮宝贝说:“若能置身事外,才不会画地为牢。”九把刀说:“置身事外就是种幸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能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1. D A.“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错误。B.“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错误。C.“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误。2. C “又可知其当时思想消极悲观”错误。3. C&
37、#160; 第一段的观点是文章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要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语言。C.语言具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语言特点。所以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的观点。4. 1、第一段,抛出话题,总说自己读徙木立信故事的感受;第二段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第三段分析原因,商鞅法令是好,问题根源在国民愚昧。第四段,联系当下,谈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 5. 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运用对比手法,长江的风平浪静与我军万
38、船齐发,形成强烈鲜明的反差,给人极大的震撼;“风平浪静”“万船齐发”,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补充了新闻背景,交代了有利于作战的环境,凸显我军志在必得的信心。6. D “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个别状况”错误。7. C “体弱多病”错误。8. 人物塑造方面:面对文化革命带来的破坏,田福军认为“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这既展现出田福军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也表现出他工作方式的灵活,“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表现出他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田福军对农村、农民的感情
39、。情节结构方面:开启下文写田福军询问村中的情况,并亲自到农民家中去考察,这些情节是建立在他心系百姓、心系工作的基础之上,而插入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对待农民热心的态度,所以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9. 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勇气和魄力。10. C11. D
40、60;“此处指第三种意思”错,结合原文“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可知,此处是第二种,指部下。12. D “仍能从家里拿出饮食,分给士兵”错。13. (1)我们距离大军几十里,如今像这样率领一百多骑逃跑,匈奴一追赶射杀,我们就全完了。(2)抓捕李广的几百匈奴骑兵追赶他,李广行进中夺了胡儿的弓,射杀追赶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14. 当斩理由:李广打了败仗,折损军队人马;李广自己也匈奴被活捉,有损国家颜面;依据律法,要判处斩刑。辩解理由:匈奴人马众多,李广军队寡不敌众,非李广的过错;李广被俘,但能够沉稳应对,运用谋略脱险,还射杀了追击
41、的匈奴,可见其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广被俘,没有投靠匈奴,而是逃回京师,可见其对国家忠心不二。参考译文: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42、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者。”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
43、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过了好几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汉拿马邑城引诱单于,单于察觉这件事,离开,汉军没有战功。后来过了四年,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带着他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
44、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15. B A基调“悲凉雄浑”错,应是“深沉感伤”。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C“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错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应为感叹自己。D“含蓄委婉”错,“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应是“直率明白”。16. 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感叹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社会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手毯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际贸易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 中小学数学辅导计划及实施措施
- 摄影器材交易协议
- 陕旅版六年级英语词汇竞赛计划
- 2025三年级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 基于ZIF衍生物与ZnIn2S4异质结的构建及光解水产氢性能的研究
- 云南咖啡产业链价值增值策略研究
- 展会租赁保证金协议
- 物流仓储设施建设与仓储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合同
- DB50-T 1649-2024 餐饮业菜品信息描述规范
- GB/T 17775-2024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
- 2024-2030年中国冻干猫粮行业供需现状及未来投资效益盈利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东南亚数字办公场所软件市场深度研究及预测报告
- 2024年4月自考00055企业会计学试题及答案
- 空调维修规章制度
- 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规范
- 社会主义发展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I)-临床用药解读
- 少儿篮球培训体系
- 大型活动人群安全管理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