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诗歌阅读。毕业我们从这里起航/走向遥远的地方/当我们走向明天/又怎能把昨日遗忘回首昨日/那郁郁葱葱的日子/有过青涩也有过芬芳/更有的是/相遇相识相知/那瑰丽的宝藏今天,我们流泪了/那可不是忧伤是歌唱/今天,我们分别了/那可不是遗失是珍藏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宝藏(_) 珍藏(_)2根据词语意思在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1)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美好蓬勃。(_)(2)形容异常美丽。(_)3诗中“歌唱”的是(_),“珍藏”的是(_)A青春的回忆 B青春的激情4诗中的“昨日”指的是_;“今天”指的是
2、_;“明天”指的是_。5“起航”原指_ ,这里比喻_。6你认为毕业意味着什么呢?_2. 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季节)的雨。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 ”;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 ”;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3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4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 四个字和“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3. 古诗阅读。春夜细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知_ 乃_ 晓_ 潜_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_3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春雨仿佛知道节气,应时而来。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D.“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诗
4、人对雨的喜爱之情。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宜:和顺、亲善。室家:这里指夫家。有蕢(fén):即蕢蕢。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灼灼其华”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美丽的少女形象。(_)从“之子于归”中可以看出本诗是一
5、首在少女出嫁之时表达对其祝福的诗。(_)本诗各个章节只变换了几个词,反复咏唱,韵律节奏缺少变化。(_)2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下列诗词句不是以桃花写美人的是( )。A.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C.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甲)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写
6、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_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_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_6.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
7、果,这个句子是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 和 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7. 古诗积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_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补充诗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3“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的是()。A. 家乡的亲人 B. 村中的小孩 C. 诗人自己 D. 诗人的朋友8. 课文片段阅读理解。浪淘沙作者: 代诗人
8、; 。九曲黄河万里沙,( )。( ),同到牵牛织女家。江南春作者: 代诗人 。(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书湖阴先生壁作者: 代词人 。(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1填空。2两首诗运用了_、_、_等修辞手法。3浪淘沙这首诗写作者真实看到的诗句是:_ ,_。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4浪淘沙诗的前两句写_,突出了九曲黄河_的特点。诗的后两句用什么表现手法
9、来描写黄河?_。5江南春诗中,诗的前两句抓住_等景物,描绘出一幅_,写出了江南春天_的特点。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_的情感6“_ ,_。”这是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组对偶句。这两句话的大意是:_。9.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_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_10.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
10、语报平安。注释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1解释加点字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_。 传语:_。_。2这首诗写诗人在_ (地点),遇到了_(谁),请他向家人_(干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11. 古诗阅读。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_。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1补全古诗。2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1)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_(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3这是一首咏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古诗,诗中劝诫人们要及早努力奋斗,莫要到年老时再后悔的诗句是
11、_4回忆你读过的诗歌,与本诗最后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有哪些?请写出一例。_12. 课内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解释词语。故人:_辞:_烟花:_下:_唯:_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送别的时间:_;故人的去向:_。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_13.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临江仙·送钱穆父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释:都门:都城的城门。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春温:指春天般的温暖。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筠:竹。逆旅:旅店。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前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已久,历经世事沧桑,见面强颜欢笑。(_)第四、五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_)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一种_的氛围,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是豪放达观,有人认为是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_14. 读古诗,完成练习。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处理技术员备考资料分享试题及答案
- 用于火灾防控的应急预案(3篇)
- 材料疲劳寿命预测影响因素分析重点基础知识点
- 行政法学考前指导试题与答案
- 行政法相关的国际条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场细分与定位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成绩提升的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的多角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 劳动法中集体合同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的制度环境分析试题及答案
- 蔬菜生产实习总结
- 机车检修管理
- 消防工程包清工合同范本年
- 《无痛消化内镜》课件
- 卫生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
- 中央空调改造项目施工方案
- 2025年巴中发展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课题申报书: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图像的国家形象视觉构建研究
- 年产10万吨高盐稀态发酵酱油车间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对苯二甲酸工业市场发展前景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护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