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 奇异的琥珀【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点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的。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的想象依据。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琥珀的图片及资料。2.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揭示课题。1.交流讨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琥珀?两者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出示课件:(化石:保存在
2、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等。关系: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石。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化石。)根据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种琥珀。(板书:奇异的琥珀)理解“奇异”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生字词。2.学生读。3.正音:“珀”字读“p”,不要读“b”;“脂”读“zh”,不要读“zh”
3、;“湃”读“pi”,不要读“bi”。4.注意易写错的字:“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湃”字中的“拜”字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 5.理解生字词。三、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1.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由说说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课文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一篇说明文。 2.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完成填空 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 琥珀”“琥珀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4.
4、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课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
5、,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2.交流“奇异”之处:“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不易;“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3.带着惊异之意,
6、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
7、么形成的?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
8、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地壳变化:淹埋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
9、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 (“可以推测”、“可以知道”)“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5.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一个小小的琥珀引出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就是想象的作用。在生活中你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创作。板书设计: 形成(
10、112) 21奇异的琥珀 发现(1317) 样子、价值(18) 22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重点难点】1.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可是,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
11、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他的资料了吗?课件出示冯至的资料: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这一时期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有诗集十四行诗、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1.课件出示生字词 2.学生认读。 3.正音 琴弦(xin) 清脆(cu) 立即(j) 玻璃(li) 蝉(chn)4.多
12、音字:转 蒙 5.理解词语 和谐:配合的适当。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三、再读课文,通读大意1.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18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
13、猜测。四、深入学习课文,感悟刻画人物方法,体会人物个性。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
14、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课文小结 1.本文语言生动,叙事简洁,充满趣味,你是怎样读的? 2.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家讨论
15、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当“我”听见父亲怀表里的响声时,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的里面还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探索精神。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板书设计:22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渴求
16、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23 自然之道【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重点) 2.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难点)【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太平洋绿龟的图片
17、或其他资料。 2.制作课件或准备教学挂图。【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 随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4.初步感受自然之道。【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之道无处不在,一个个奇妙而有趣的疑问在召唤着我们去探索,去解答。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走进第9课自然之道,跟着作者去亲近小海龟,感悟自然之道吧。 二、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自由朗读)
18、 三、自学反馈,学习生字新词 看看这些生字和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愿意试试?(指名读) (课件出示生字:孵、鹰、穴、颓、愚蠢、媚、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愚不可及、自作聪明、无遮无拦、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指读,读后正音解决“踌躇”读音,“颓”不能读“秃”。 瞧,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的生字,哪些地方特别容易搞错,你想提醒同学们的。 给“幼”找双胞胎兄弟“幻”“啄”的书写,再写一个你觉得难记的字。把生字放到词语中读。四、梳理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讨论填空。 课文按( )顺序写作。 事情的起因是:( )。 事情经过:我们先是( ),后来意识( ),赶紧( )
19、,后果是( )。 终于,我们明白了:( )道理。 2.集体交流反馈。 3.试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得到的感悟把课文分成三段,并简单概括段意。也可以用其他划分方法,言之有理即可。 4.有条理地根据以上关键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五、总结,质疑 唉,如果我们当初“见死不救”,结果又会有何不同呢?这中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下堂课让老师带着大家继续讨论!六、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查资料,了解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
20、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解“道” 1.同学们,大自然是个美丽的世界,同时也充满了神秘,有其内在规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真实又令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 2.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去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观察幼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 (课件出示小龟爬过海滩) 师:我们知道幼龟离巢爬到大海是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便会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美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四自然段,去看看小龟的遭遇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简单
21、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2.面对嘲鹰企图将幼龟拉到沙滩的险情,“我们”和向导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用横线把有关词语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汇报交流。 (1)简单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汇报。 师总结:小海龟遇险,我们搭救。(板书:救一龟) “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你能简单表演一下小龟小心翼翼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看来,小龟是一只谨慎的“小侦查员”哪,它知道,回归大海的路途充满了危险呀! (2)面对嘲鹰企图将幼龟拉到沙滩的险情,“我们”和向导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用横线把有关词语画出来。 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冷淡地”答
22、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句子:向导却若无其事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注意向导的身份生物学家,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 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向导的若无其事与极不情愿吗?读读这句话吧。 一生读。齐读。 过渡:向导口中的“自然之道”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作者当时明白吗? 师:让我们来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看看那血淋淋的教训,是否能让作者理解“自然之道”呢? 三、学生自主学习五至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自学要求) 1.自学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为什么说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当我们明白以后,我们是如何补救
23、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交流:我们愚不可及的表现。师:小结。(板书:害群龟)我们愚不可及,一是不顾自然规律,焦急想救小海龟,而它其实是个小侦查员;二是不听作为生物学家的劝导,执意要救小海龟,最后导致海龟群受到巨大伤害。三是向导明知不该救小龟,但为什么还是要救了它。 如果说我们是无知之愚,那么向导是否就是有知之愚呢。 (2)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或问: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生答。 师:能读出我们的悔恨之情吗? 生读。齐读。 师:我们愚不可及的行
24、为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这给小海龟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呀!哪个同学来告诉我们? 生答。(第六自然段) 师:我们怎样弥补过错呢?(板书:补救)找出第七自然段中的动词来。 这些动词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抢救的繁忙,我们抢救小海龟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呀) (课件出示:众人紧张抢救小海龟的图片。) 体会,齐读第七自然段。语调稍快,读出紧张的气氛。 4.采用引读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 师引读:抬头仰望天空(引读课文第八节第一句) 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
25、霄。” 师:我们心情多么难过: 生:(读文第二、三句)“我和同伴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师: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 生:“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课件出示)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可用什么词替代“悲叹”?哪个词更好?为什么?“根本”一词说明了什么? (一个“悲”字写出了向导心中的悲痛与难过!“根本”一词说明,向导认识到,小海龟们受到伤害的根源在于我们,是我们破坏了小海龟防御天敌、自我保护的机制。)(板书:悔恨) (此处对于向导不想救龟救了龟后悔救龟的情感变化,学生可能会有思考,争议,要灵活处理。) 师小结:别
26、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这一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 同学们,此时此刻 三、发挥想象写话 假如你是后悔莫及的向导 假如你是葬身食肉鸟之腹的一只小海龟 假如你是一只吃得饱饱的海鸥 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的同伴 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几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 过渡:最终,作者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四、总结拓展,升华“道” 1.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结尾: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同学们,作者终于领悟了
27、人不能自作聪明,不能违背自然之道,那么,学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如:我明白了,大自然有它的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人不能自作聪明,否则会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 (违背自然之道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等。 (板书:悟道:自然之道) 师:所以,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呀。你了解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你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 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学生充分交流课外知识: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不能帮助小鸡出壳,不能帮助蝴蝶蜕蛹等。)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讲给周
28、围的人听。2.写一份倡议书,号召人们遵循自然之道。【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救一只 我们 愚不可及 害一群24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4.体会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5.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运用“新怀疑主义”。【重点难点】 1.感受怀特森老师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 2.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感受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教学准备】 1.布置课文提前预习课文和生
29、字词。 2.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谁来说一说。 2.教师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教师是罗盘,引导我们去探索。从小到大,我们在很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在少年时代就遇到一位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学生们自读课文。 注意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2.结合课文上下内容理解下列生字词的意思。 面面相觑( q ),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恐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结合课文
30、内容谈谈同学们为什么会面面相觑?你们有过“面面相觑”的经历吗?) 胸有成竹,文中说我做什么胸有成竹? 狡黠(jio xi),狡猾;诡诈;(怀特森老师眼里为什么闪过狡黠的光芒?)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怀特森老师是怎样郑重其事地讲“凯蒂旺普斯”的?) 质疑,质,证据。疑,疑问。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 蒂(di) 2.分角色朗读,注意有感情朗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总结:怀特森老师把一个不存在的“凯蒂旺普斯”介绍给我们,我们没有怀
31、疑,结果考试时我们都不及格。从这件事我们学会了新怀疑主义,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怎么分?(板书)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怀森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第二部分(3-10自然段):写怀森特老师对我们进行测验。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写我们把怀森特怀疑主义带入了以后的课堂。第四部分(14自然段),写“我”与邻居的谈话。 四、质疑问难,提出议题 1.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文章,那么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问题: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
32、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筛选,确定议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提的最多的是“怀特森究竟是怎样的老师?”。很好,同学们抓住了本文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该从哪下手呢?对,首先是怀特森老师的言行,然后是同学们的反应。那么我们研究的顺序理清了,就是: (1)
33、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怎样的老师? (2)“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怀特森老师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老师总结:我们已经把研读思路理清楚了,当然还有一些同学提的问题,我们还没处理,老师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们搁在上面三个板块中解决。然后把这些问题带到我们下节课的研读文本中。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读音及意思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这件事,你觉得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简单评价即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2.同学们对怀
34、特森老师有了一个自己的印象,但这些印象是否和作者相符呢?这需要我们深入文本来找寻答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出了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大家还记得吗? (1)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怎样的老师? (2)“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怀特森老师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三、再读课文,课堂答疑 1.那么我们首先思考第一个问题: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怀特森老师言行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批注上你的感受。 (1)学生自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2.(讨论结束)你觉得怀特森是个怎样的老师呢?a.博学多才,第1、2自然
35、段,语言描写看出的,还可以从同学们的反应“面面相觑”“惊奇”中看出。 b.戏弄学生,第3-7自然段,从老师的语言、神态描写中,品读“狡黠”是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 c.促使我们学会怀疑,第9、10自然段,从老师的语言和行为的描述中看出。他解释了我们不及格的原因,并将成绩登记到成绩册上。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怀疑,否则这种事还会重演。 3.那么,你们了解了比利他们不及格的原因吗?(不是知识性的,是没有认真思考老师说的话,发现其中的疑点。) 4.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都有哪些疑点呢? (冰川期已经灭绝,不可能有人看见,怀特森老师却向我们精确地描述了这种动物的特征;冰川期已经绝
36、迹,不可能留下头骨,只可能是化石;那么早就灭绝的动物的头骨,该是多么的珍贵呀,怎么可能任由一位普通的科学老师拿来拿去,还可以让同学们传看。) 5.再读文章,勾画出表现“我”的情绪变化的句子,并批注“我”的情绪变化和“我”眼中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1)第2自然段,喜欢“这回我遇到了一位博学的老师”; (2)第4自然段,“吃惊”“我却惊呆了”; (3)第8自然段,不满、愤怒“那你为什么?为什么?算什么”; (4)第10自然段,理解“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学到点什么”; (5)第14自然段,敬佩“你错了”。 6.过渡:怀特森老师虚构了一个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让我们去思考,去怀疑书本上的内容和
37、老师说的,“他希望我们学到些什么”,那么他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呢? 自读11-14自然段,勾画出学生们学到了什么。 (1)“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写小论文,说明小轿车和生物不一样”学习方式自我探索; (2)新怀疑主义学习习惯带着怀疑精神去听课,去思考; (3)“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故事”生活习惯对大人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7.老师总结: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怀特森老师的教学方式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一个 的老师呢?(对我们影响深远的老师) 四、细节精读, 1.简述文章中的“新怀疑主义”指什么呢? 没有谁一贯正确 新怀疑主义 用事实科学纠错 意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有坚持真理
38、的毅力 2.怀特森老师教会了学生们“新怀疑主义”,你还能想到哪些具有怀疑精神的人吗? (袁隆平、亚里士多德、牛顿、哥白尼、伽利略。) 3.老师注意到,文章中多次出现“凯蒂旺普斯”,那么,“凯蒂旺普斯”究竟指什么呢? (原指一种从来就没有过的动物,对学生们来说,则代表着这一次的教训,代表需要核实的事物,代表值得怀疑和研究的说法,也代表荒唐的“想当然”“自以为”“被忽悠”。这是一种借代手法,好比说话时用绰号、用某些特征代表某个人。) 4.勾画出含有“正视”的句子,比较体会: 第一个“正视”:课堂上,我们敢于正视老师的眼睛,因为我们明白_。这时,“凯蒂旺普斯”代表着_。 第二个“正视”:我正视着他的
39、眼睛,告诉他:“你错了。”这又看出了一种( )态度,( )心情。 请你把这个句字补充完整:怀特森老师没有捉弄我们,而是在_。他是一个_的老师。 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5.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这后三个段落看似多余,能否删去呢? (不能,它是对“怀特森”老师教育结果的深入描写) 6.小结:是呀,这正是文章写作的一大特点,这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不从正面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烘云托月的效果,尤其在难于正面描写人物时,侧面描写更有其特殊的功用。其实在平日的习作中很多同学都用过,您
40、能结合自己的习作举个例子吗? 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二者相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板书设计一个这样的老师 “我”的心情 怀特森老师 喜欢、敬佩 博学多才 “吃惊” 促使质疑与众不同 不满、愤怒 引导探索 理解 学习方式影响深远 敬佩 生活方式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25 最佳路径【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喝、看、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 4.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重点难点
41、】 1.引导学生思考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发表自己的见解。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及资料。2.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
42、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 (板书课题: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看(kn)管、调转(dio zhun)。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3)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4-5)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让旅馆协议合同模板
- 夫妻房产份额约定协议书
- 油脂中转协议书
- 车辆买卖鞋子合同协议
- 道路改造采购合同协议
- 转让水泥球磨机合同协议
- 专业咨询与服务外包合同协议
- 退股违约金合同协议
- 行政制度新人培训大纲
- 安全技术服务合同书
- 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Unit6知识点讲解(带练习)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新外研版三年级英语下册期中测试卷(汇编)
- 1-如何做好今年中考语文的复习备考
- 精神病学课件躯体治疗(精神病学)
- FeNO测定及应用演示版课件
- 考试焦虑主题班会课件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2课《寓言成语故事多》课件
- 英语演讲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课件共课件
- 建设工程防渗漏验收检查表
- 铁皮石斛 组织培养 栽培 试验 实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