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参考资料 苏教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参考资料 苏教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参考资料 苏教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数学成果(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中国人姓名命名的数学成果,在科学的征途中矗起一座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1.刘徽原理、刘徽割圆术: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了求多面体体积的理论,在数学史上被称为“刘徽定理”;他发现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其周长无限逼近圆周长,创立了“刘徽割圆术”.2.祖率: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将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国家早了1000多年.被推崇为“祖率”.3.祖暅原理:祖冲之之子祖暅提出了“两个几何体在等高处的截面积均相等,则两体积相等”的定理,该成果领先于国外2000多年,被数学界命名为“祖暅原理”.

2、4.贾宪三角:北宋数学家贾宪提出“开方作法本源图”是一个指数是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的系数表,比欧洲人所称的“巴斯卡三角形”早六百多年,该表称为“贾宪”三角.5.秦九韶公式: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已知不等边三角形田地三边长,求其面积公式”,被称为“秦九韶”公式.6.杨辉三角: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后又称“乘方术廉图”,被数学界命名为“杨辉三角.”7.李善兰恒等式: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有关高阶差数方面的著作中,为解决三角自乘垛的求和问题提出的李善兰恒等式,被国际数学界推崇为“李善兰恒等式”.8.华氏定理、华王方法:1949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体的半自同构必是自同构自同体或

3、反同体”.1956年阿丁在专著几何的代数中记叙了这个定理,并称为“华氏定理”.此外,他还与数学家王元于1959年开拓了用代数论的方法研究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新领域,其研究成果被国际誉为“华王方法.”9.胡氏定理:我国数学家胡国定于1957年在前苏联进修期间,关于数学信息论他写了三篇论文,其中的主要成就被第四届国际概率论统计会议的文件汇编收录,并被誉为“胡氏定理”.10.柯氏定理:我国数学家柯召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专攻“卡特兰问题”,于1963年发表了关于不定方程x21=y一文,其中的结论被人们誉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柯孙猜测”.11.王氏定理:西北大学教

4、授王戍堂在点集拓扑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中关于序数方程等三篇论文,引起日、美等国科学家的重视,他的有关定理被称为“王氏定理”.12.陈氏定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论文,把200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现在国际上把陈景润的“1+2”称为“陈氏定理”.13.侯氏定理:我国数学家侯振挺于1974年发表论文,在概率论的研究中提出了有极高应用价值的“Q过程惟一性准则的一个最小非负数解法”,震惊了国际数学界,被称为“侯氏定理”,他因此荣获了国际概率论研究卓越成就奖“戴维逊奖”.14.杨张定理:从1965年到1977年,数学家杨乐与张广厚合作发表了有关函数

5、论的重要论文近十篇,发现了“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联系,并完全解决了50年的悬案奇异方向的分布问题,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杨张定理”或“扬张不等式”.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数学成果(3)15.陈示性类、陈博特定理、陈莫泽理论、陈西蒙斯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被数学界命名的“陈示性类”,为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还有复变函数值分布的复几何化中的“陈博特定理”,复流形上的实超曲面的“陈莫泽理论”,量子力学的“陈西蒙斯微分公式.”16.表氏引理:数学家表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表氏引理”.17.吴氏方法: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教授于1977年发表了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新方法

6、,受到了世界的公认,被誉为“吴氏方法”,运用该种方法,实现了欧氏几何定理的机械化.他还为拓扑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18.陈严公式:数学大师陈省身与南京大学教授严志达合作建立的高维欧氏空间积分几何运动的基本公式,被国际上命名为“陈严公式”,成为积分几何的经典理论之一.19.苏氏锥面:数学大师苏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阶(三阶)代数锥面.成为几何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命名为“苏氏锥面”.20.熊氏无穷极:我国数学家熊庆来,早在30年代关于整函数、亚纯函数、代数体函数及正规族的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受到世界数学

7、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熊氏无究极”.21.夏道行函数与夏不等式:我国数学家夏道行研究的一类解析函数成果,被称为“夏道行函数”.他在泛函积分和拟不变测度论方面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不等式”.22.张氏法形式:我国拓扑学家张素诚对(n2)多面体分类,给出了规范的形式,在国际上被称为“张氏法形式”.23.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杯”.24.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定为“王氏悖论”.25.陆氏猜想:数学家陆启铿的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陆氏猜想”.26.周氏猜测:数学家周海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研

8、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测”.27.姜氏空间: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命名为“姜氏空是”,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第一个几何学家 公元前六七世纪,一个希腊僧侣发现了一条由希腊通往埃及的道路,这一发现给希腊的富裕阶层很大的鼓舞,他们早就向往埃及,把埃及看作是他们理想中的王国.于是,商人、学者、冒险家和航海家们纷纷越过地中海,来到他们向往的圣地.一个名叫泰勒斯的商人首批来到埃及,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他很快就受到了一座埃及寺院里的僧侣们的欢迎.这座寺院里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书,其中一本书是很少外传的,但僧侣们却慷慨的允许泰勒斯阅读.果然,这本书把他吸引住了.他原打算几

9、天离去,后来竟住了几个月.在寺院里,他不分昼夜地研读,直到把书上的问题全部弄懂为止.从此以后,泰勒斯放弃了经商,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成为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泰勒斯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感到埃及得出一些几何结论,并不加以论证此结论是否可靠.于是,他决心开创几何学的新局面对命题作出证明.因此泰勒斯不仅把经验几何学带进希腊,并开创了对命题的证明.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对几何推理的要求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普遍的趋势是:从纯粹的演绎推理转向较少的演绎推理,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特别强调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推理等方面

10、“过程性”的教育价值.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点、线、面、体是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比如我们把笔尖停顿在纸上,形成点,沿着直尺的边缘拖动形成线,沿着曲尺(纹尺、云形尺、圆)拖动形成曲线;如果把较长的铅笔芯(或墨线)在纸上拖动形成平面;把一个长方体平行移动形成长方体,沿着一边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体.当我们经历这样的数学活动,以五彩缤纷的世界为背景,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我们的数学思维就得到了锻炼,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图形与数量的认识.几何学的诞生如果把数学仅仅看作是关于数的学问那就错了,至少是不全面的.对“形”的关心和研究也是数学的一

11、个重要方面,它构成了数学中的“几何学”这一门类.其实,人类对“形”的认识还早于对“数”的认识呢!因为自然界在人们眼前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形状,要比它所展现出来的数量关系来得具体、直接.月亮是圆的,树干是直的自然界把自己的原形毫无保留地显露给了人类,人类所要做的则是从具体的物体形状中抽象出的图形,并对它作深入系统的研究.1.在劳动中认识图形 尽管自然界如此大方地显露了自己的外貌,但是人类却不能一下子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图形来,抽象图形的能力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中获得的.首先是制造工具,在制造一边厚,一边薄的石斧,一头粗一头尖的骨针,以及弯的弓,直的箭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不仅领会了自然界而且

12、开始了从自然界中提取几何形体的过程.不但是制造工具,在建筑住房,圈划土地,制造器皿、装饰自己与环境等等的时候,人们也总是模仿自然界所提供的形状.随着这种模仿的反复进行,人们对图形的认识也就越清晰、越深入.1952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找到了一处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遗址,发现了半坡村人当时已经会制造圆柱形和长方体形的房子;在1953年发现的安徽灵壁和浙江嘉兴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还有不少画了方格以及米字纹和回字纹图案的陶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当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就越来越意识到形状是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地加以利用的.这种认识的深化,必然导致对“图形”的独立研究.2.最早的几何 “几何”一词是从希腊传出的,原文是由“土地”和“测量”两词合成的,原意是“测地术”.但测地术的发源地却是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并且由畜牧业转入农业.尼罗河谷地的自然条件很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每年从6月到9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