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19届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19届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19届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19届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届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1.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 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2 .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

2、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A.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C.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可得知,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特别是之后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儒学独尊局面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察举制主要是考察品德与才能,与材料“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相符合,故B项,察举制名存实亡不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3 .在考古发现

3、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这反映了当时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答案】D【解析】“预言凶吉、卜定疑难”体现了迷信神秘主义的特色,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汉代沿用秦彳t的基本政治制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治国思想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代儒学融合法家、阴阳家思想的问题,故 C错误。故选Do4 .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搏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 给人足。嘉靖九

4、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这些 举措的目的是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搏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反映了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故 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 A错误;限制百姓的赋税并不能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故 B错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错误。故选 Q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学生应该结合 所学知识从减

5、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 .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表(单位:10万两)。据此可知当时A.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B.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D.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数据可得知,棉纺织业所需的原料棉花进口量大量增加,一战期间棉织物进口下降,再结合1912-1932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基本概况,说明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自然经济与其它经济成分进行比较,故排除B项。中外贸易的比较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

6、体现技术是否实现突破,故D项错误。6.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巴黎公社55周年是在1926年,当时中国正在经历国民大革命,所以他意在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材料不涉及国际援助的信息,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7.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

7、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答案】C【解析】1936年德日两国已经走向军事结盟关系,且材料只反映了德国向中国提供贷款,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不能说明中国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故 A错误;德国向中国提供贷款也无法体现两国政权 的密切合作,故 B错误;当时中国抗日形势严峻,获取德国贷款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是为了夯实

8、中国备战物质基础,故 C正确;1936年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国际环境不利于中国,故D错误。故选C。8.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 4%沿海为16. 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从 平衡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国防安全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二五期间,我国的

9、基本建 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体现了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故A正确;一五计划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原因之一是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B;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主要是出于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而不是因为内陆地区有良好 的工业基础,排除 C; D与我国基本建设布局无关,排除。点睛:根据关键信息“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联系所学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分析解答。9.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 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

10、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A.忽视历史的真实性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D.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说明古希腊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忽视历史的真实性,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历史叙述无法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故C项错误。10.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有利 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这一制度A.受到古代中国宗法理念影响B.导

11、致了英国中央集权的削弱C.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转型D.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答案】C【解析】【详解】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有利于转化资本,有利于壮大贵族群体,从而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由此可知,该制度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转型,故C项正确;英国的制度和古代中国宗法理念无关,故A项错误;这一制度导致了英国中央集权的削弱,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会权力,故 D项错误。【点睛】简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有利于转化资本,有利于壮大贵族群体,从而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可以得出答案。11 .下表为1930194

12、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年代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外贸总额164315021002661 . 8510. 3477. 4485. 4523. 7475. 1271 . 4485. 2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D.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外贸总额,高于经济危机以后,故经济危机并没有阻碍了 世界贸易的发展,A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了苏联对外贸易总

13、额不断削弱,这反映了斯大林体制之下,主 要依靠计划来调节经济而逐渐削弱和忽视市场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没有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C项错误。从30年代的经济贸易总额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而且经济贸易规模还比较大,D项错误。12 .下图为18702010年全球资本分布表。图中二战后全球资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SOD%700%eoo%5OD%40D%2 DO%100%OJlBTO 1S9D 1101019501*70199 口 2C1OA.全球资本均衡发展B.发达经济体优势明显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D.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答案】

14、C【解析】根据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亚非的总资本较欧美有所提高,亚非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非洲资本较少,明显不符合均衡发展的特点,故 A项排除。发达国家经济在二战后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材料一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一一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一一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

15、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 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名一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材料二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

16、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 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名一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答案】(1)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方近代民族

17、观念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3)意义: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解析】【详解】第(1)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相同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两国人民的美好

18、愿景、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晚清以来, 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等角度分析。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多数人认为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特点。伍口17的耳博

19、但隼代1R 皿 1890年共1930/194(11日则如曰以年长早期机械化蒸汽动力及铁路电力及重型机械福特式(流水生产线式)信息及通信长波长波长波氏波长波摘编自彼得肯迪全球性转变一一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l所示的特点进行探讨。(说明:从图中提取一个经济发展的特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出现,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成为头号世界工业强国。19世纪70、80年代以来,第次工业革命开展,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一系列新兴工业,资本主义进

20、入垄断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当经 济活动指数下降时,新的科学技术能再次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示例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存在波动性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走向繁荣。随着市场泡和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活动指数明显下降。但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向繁 荣。但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开始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

21、快,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再次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在波动 中向前发展。评分说明;论点。论证过程,总结。各部分单独给分。本题总分。示例仅供参考,学生只需要列举2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论点可以是对某一个阶段的特点的提取,比如: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存在从萧条到恢复、 繁荣、衰退再到萧条的特点。论证过程需列举2个相关史实, 并分别建立史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结论需和观点有所区别。)【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从表中某一个阶段的特点提取出信息,归纳出自己观点,比如可以从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特点、科技的作用等等;然后所学知识来论证观点即可。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

22、重大改革回眸】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一大批人员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普遍享有单位保障或集体保障的基础之上。政府 最初选择直接给予亏损企业补贴并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希望企业能继续发挥安置工人就业、救助困难 职工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国家甚至指定银行贷款给困难企业筹集资金发放工资。但是企业亏损的 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独立 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

23、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93年从上海开始试点, 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后,各地逐步建立了普遍性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如完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施教育救助;建立贫困家庭的廉租房制度;对贫困家庭给予法律援助。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至此,我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 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摘编自中国经济改革 30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

24、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背景: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问题(下岗人员增加:贫富差距加大: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 社会矛盾突出);传统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的变化,体现了观念的转变等。(2)特点:体系化:建立覆盖城乡,涉及多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体系:全面性:涉领域广,涵 盖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社会各领域:普遍性:覆盖城乡,救助受益群众

25、多;均等化:注重城乡均衡 发展;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等。影响:缓和了社会、经济矛盾: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解析】(1)背景: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得出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根据“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得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些新问题;根据“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得出传统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建立独立于企业、 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26、;根据“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出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 政府职能转变等。(2)特点:根据材料分别从体系化、 全面性、普遍性、均等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等角度总结回答。 影响:根据“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得出缓和了社会、经济矛盾;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 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出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得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根据“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得出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根据所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章太炎墨学研究的三次变化,无疑与世道时局的变

27、化紧密相关。他在维新变法时期归宗儒学, 竭力尊孔,虽好先秦诸子,但主要是老庄,且未精读。他曾说“余虽少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其多于法相相涉”, 受康有为影响主治古文经学,于墨子治学不多。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儒家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墨学研究兴于此时,是其彰墨时期。彰墨主要是处于救亡图存与排满革 命所需要。此时他的批儒扬墨,还与当时康有为极力提倡的新教改革一创立孔教有关。康有为提倡保皇立 宪,反对排满革命;章太炎则强烈主张排满革命,激烈地批判孔教,认为孔教不合中国革命所需;墨教则被认为是下层人民的宗教,具有对统治者的反抗性,有助于革命精神培养。1914年后的批墨和抑墨则是一战后,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后的结果。特别是1931年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其更加认同儒学,强调经书中蕴含的民族大义与国性修养之道。摘自何爱国忧时之学:论章太炎的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