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说明文_第1页
数学美说明文_第2页
数学美说明文_第3页
数学美说明文_第4页
数学美说明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寻说明文的美内容摘要: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现在,很多人对说明文的教学走进误区,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粗浅分析上,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等,或者教师只片面地让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上成了文体分析课,却没有品味出文章应具有的语文味,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教好说明文,成为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关键词:说明文 语言美 章法美 意蕴美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现在,很多人对说明文的教学走进误区,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粗浅分析上,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等,或者教师只片面地让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上

2、成了文体分析课,却没有品味出文章应具有的语文味,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教好说明文,成为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此,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赏析语言,探寻说明文的语言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可以生动。其实在人教版初中阶段所选的说明文,大多在语言上有着值得品析之处,或生动有趣,或平实自然,或准确有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品析说明文语言入手,从而带出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说明文的认识。赏析语言,可以从词、句、段等方面着手。对词语的赏析,主要在于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

3、性。如: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中国石拱桥)“比较”一词表程度,起限制作用,这一词说明了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但不是最早,非常准确。引导学生在说明文的遣词上,要做到无懈可击。很多说明文语言的用词也是十分优美的,如: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说“屏”)其中“诗意”、“销魂”本身就是很优美雅致的词语,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和向往。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这种情况下,可引导学生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加以积累。如此既增强了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美

4、的感受,又能使他们在阅读品析中积累大量的词语,必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式、修辞、情感等方面进行。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大自然的语言)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对段的赏析,则需要学生通过精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无穷意味,如层次美、逻辑美等。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

5、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大自然的语言)此段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赏析语言,可以从词性、准确性、生动性、表现力、修辞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美,并从中获得语言的积累。二.赏析结构,探寻说明文的章法美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结构是对全篇各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其作用在于将材料合理、有序地组合到文章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上,行文特别具有条理性。对文

6、章结构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章法之美。1 / 13例如,奇妙的克隆一课中,文章的结构安排特别具有美感。用“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四个小标题将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令人赞叹。再比如,苏州园林一文,先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围绕这个总的特点,从“亭台杆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以及角落布置、门窗设计、建筑色调三个次要方面进行分项说明,逐层揭示苏州园林处处如画这一特点。并且分说中基本上在各段

7、都设置了中心句,与总说相照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学习此课时,若能好好赏析其结构美,必然能顺利把握全文的精髓。可以这么说,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它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很值得让学生品评赏析的。如能将赏析结构,探寻说明文的章法美贯彻到每篇说明文的教学之中,必定能让学生对说明文结构上的美有深刻的感受,举一反三,无形中对于他们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三.品味情感,探寻说明文的意蕴美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只要细细品味,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韵味。例如,奇妙的克隆一课,作者为了说明科学家进行克隆实验的严谨

8、、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说明“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通过这些语句,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科学家们高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能体会出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扬和敬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能引导他们去细细品味情感,自然能受到熏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

9、效果。说起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最能将作者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的说明文,我认为不得不提的是说“屏”。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之处,文中引用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文中还有许多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等等。也有一些间接抒情的地方,如“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细品,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应该是对学生的美

10、育渗透吗?因此,我们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应从语言、结构、情感等多角度来探寻说明文的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启发他们写作上的灵感,可谓一举多得。说明文中不乏美点,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去探寻说明文中的美,感受说明文中的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才是充篇二:说明文也美说明文也美作者:吴力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1期新课程改革为阅读教学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生机与活力,课堂生动精彩,形式新奇多样,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得到审美的享受。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

11、明文又常常成为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是有人认为说明文太枯燥太抽象,或者可以说,有人认为说明文不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现在我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两个单元的说明文,说说自己一些教学见解。一、语言美说明文的语言科学性强,准确精密,如我们在说明文中常常遇到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起准确表达作用的数字,它们都准确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在平实中表现出准确之美。这是说明文语言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是会重视的,我在这就不展开了。另一方面,不少说明文的语言变枯燥为有味,浅显生动,很少使用晦涩艰深的专门术语,而是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新颖别致的词汇加以说明,同时适当地运用打比方、摹状

12、貌、引用、比拟等修辞和说明方法,说得生动而形象,让人产生一种美感,说明文中的语言美比比皆是,比如说“屏” 等文章也运用得特别形象、可爱。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目的引导学生加以品味、欣赏,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二、艺术手法美说明文要把说明对象说明清楚,主要是靠运用说明方法来实现的。但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运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使之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桥之美一文:“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作者在此既运用了环境描写,巧妙地突出了桥所在的背景之美,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3、惟妙惟肖地说明了桥的形象及具有生命感的特点。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为此我们在分析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作者采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三、结构美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是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对说明文结构加以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美的能力。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思路就十分的清晰,层次也十分的分明。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的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

14、要性,这一部分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条理也非常的清楚;第四部分是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全文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通俗易懂,构思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品尝赏析,这样就必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结构美。四、感情美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事理说清楚,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充满着奔放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请看茅

15、以升的这个石拱桥,全文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为中国石拱桥在世界上占有的地位而感到自豪。从题目中就可看出,作者在石拱桥前面特意加了“中国”一词加以限制,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的石拱桥情有独衷。再看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引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来骄傲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接着在例举赵州桥之后,用议论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度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然后在具体声明卢沟桥的特征之后,引用了马可波罗的赞语,自豪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之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解放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社会主义制

16、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说明文中不乏美,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探寻说明文中的美,感受说明文的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才是充满了语文味的课堂。篇三:浅谈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浅谈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

17、一、把握课程理念,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只有通过数学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数学阅读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认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要传承数

18、学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仅依靠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仅立足数学课堂是不够的,仅依赖数学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的途径来秉承优秀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人文精神。未来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二、优化数学阅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相当于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咨询者和协调者,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

19、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数学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数学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

20、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数学美。此外,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以初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三、强化阅读教学实效,增强学生解题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纵观各省市中考试卷,不难发现新的“阅读理解”“探索发现”“拓展应用”的试题,己成为阅读理解题型试题的新模式,也

21、是中考压轴题的主旋律。考查策略主要有选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的,也有广泛选用课外知识、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作为阅读材料。考查目标除了初中数学和基础知识外,更注重考查阅读理解、分析转化、范例运用、探索归纳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阅读理解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以计算类试题为主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运算能力; 以应用类试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几何类试题为主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观察、猜想、不完全归纳、类比、联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以新定义为主考查学生的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究创新能力等等.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处理好“阅读理解” 部分给定的素材,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

22、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需要准确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法则、新定义等知识,再经过对

23、所给定的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索发现”得出结论、规律、方法;然后再把所发现的结论、规律、方法等迁移“拓展应用”到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总之,数学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每位同仁做一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篇四:让美点亮说明文的眼睛让美点亮说明文的眼睛说明文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简明性,因此,说明文常易使人感到单调枯燥,阅读时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著

24、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其中极具个性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力的语言,使其成为一篇蕴含美感的说明性小品文。一、“诗意”之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引用、化用古代诗句,既介绍了桥的美点何在,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蕴涵。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为说明桥“固然具有诗意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从大家熟知的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诗入手,接着以大笔勾勒、大块涂抹方式将小桥、流水、人家精炼成构图中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说明桥在画面中的作用。第四自然段中,“早春天气,江南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25、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一句中“晓风残月”化用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销魂”引自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作为所举例子中的一个,说明细流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浓郁的诗意之美和韵律之味,这也和本文的说明对象桥这种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韵相称。二、“语言”之美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文章举例说明这一观念时,在遣词造句上也大下功夫。如,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

26、口舒畅的气。”第五自然段中“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从“深呼吸”、“透气”、“歌唱”等词,都可看出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苇丛和桥都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这些事物上,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感受,也说明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又例如,第四自然段说明最喜欢的风雨桥。“人们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驻足”表现出景色之美,使欣赏者停住脚步,把欣赏者的悠闲自在与亭外飞瀑流泉、惊险壮观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不禁想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人和桥已构成一幅图画,桥上、桥外各是一道风景,使文章别有一番情趣。语言的亮丽 ,让人读起来顿生无穷美感。

27、三、“意境”之美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讲:“词以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桥之美中,作者吴冠中先生以画家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赏桥的高雅境界。它不仅是字里行间蕴涵的高雅情调和审美情感,更是对于客观事物,人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晓风残月,细柳拂桥”原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正因为有了对大自然、对古代人类智慧的崇敬与热爱,才会产生对这无情之物的感情,才能把“长桥”视为“卧龙”,使冰冷之物变得动人心魄。这些形象、生动、有灵气的物,才会一个个、一幅幅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地构成饱含人情味的意境。如饮美酒,如入佳境,如赏奇观,令人流连忘返。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所要者魂,魂,也就是作

28、品的意境吧。”(吴冠中文集 魂与胆)通观全文,带有说明性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描写语言相间杂出,让人在掌握与桥相关的知识的同时,又点燃了人们心中美的火花,使人沉醉于美的意境,享受美的熏陶。一言以蔽之,美点亮了说明文的眼睛。篇五:初中说明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共48篇2005年全国中考说明文阅读集锦一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第13题。(7分)(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

29、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 “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

30、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_胤禛(yìn zhn) 清朝雍正皇帝。1. 结合第(2)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2分) 2. 结合第(3)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_3.

31、 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2分)答:_(2005年北京市)【参考答案】1. 答案示例: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共2分。答案不完整只给1分)2. 答案要点:(1)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2)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3)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共3分。共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3. 答案: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共2分。若答“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给1分) 二话 说 海 淀古时,海淀曾有大片水草丛生的浅湖水淀,故称“海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海淀区已有人类居住和活动。

32、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是北方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上的战略要地。金时,海淀成为出中都正北门,经居庸关、八达岭通往蒙古高原的第一站,距城20里,是商旅歇息的理想地点,因此“海淀”被称为“海店”。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中都东北郊兴建大都,原来从中都北上的大道也就随之东移。因此元朝以后,“海店”就失去了它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名称也就随之消失,而以水乡见称的“海淀”一名却流传了下来。海淀一带水源丰沛,湖网密布,加上西山环绕如屏,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到了明朝,游人众多,都下文人更是吟咏歌唱,流连忘返,像“输君匹马城西去,谁里荷花海淀还”就反映了当时的景象。海

33、淀的秀美风光一经文人墨客的渲染,引得达官贵人也纷纷而至,修筑私家园林之风一时间兴盛起来。从清朝康熙中期起,朝廷开始在海淀大兴土木,历时百余年,终于建设成了以“三山五园”注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群体,成为除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务中心。海淀镇也随着“三山五园”的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京西重镇。这时的海淀,园林密布,园内湖光粼粼,树影婆娑;园外水荡甚多,荡中风荷摇曳,田中稻花飘香,一派江南风光。“忽牵野兴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蓬壶”,是清人咏未名湖前身景色的诗句;而乾隆皇帝的“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嘒(huì)嘒,轻舟满领稻风香”,则描绘了当时

34、巴沟附近的水乡美景。底蕴深厚的园林艺术和文化遗迹解说着海淀的历史文明,记载着海淀的文化沉淀:封建帝王和达官显贵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御苑、宅府、坛庙;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属文,著名的红楼梦就是在西山漫山红叶的陪伴下来到世间的。近现代,许多名人也在海淀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李大钊、朱自清、齐白石等。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双清别墅筹建了新生的共和国。生态环境关系着社会长远发展的全局,虽然昔日海淀“水光潋滟”的江南风光已不复存在,但构建“绿色家园”是海淀人永远的追求。作为北京市政府“绿树、清水、蓝天”重点工程之一的海淀“万柳工程”,已经开始动工。这一工程的顺利完成,必将大大有利于“

35、中关村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海淀区已改建绿地56万多平方米,新种树木30多万株,建成了万泉文化公园等近70个绿化精品项目。走进今日海淀,地绿、水清、天蓝已不再是梦想。青山秀水,孕育了海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政策机遇,开创了海淀崭新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海淀,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新海淀。注三山五园:一般指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所在的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玉泉山所在的静明园、香山所在的静宜园。10. 选文第段主要说明了_;对明清直至建国前夕海淀水乡美景、园林发展和文化遗迹进行介绍的是第_段到第_段。(4分)11. 选文第段连续引用了两首古诗,却不给人重复之感,为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进

36、行具体分析。(3分)12. 从选文第段看,改革开放后,海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答。(3分)13. 选文第段运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_。(2分)14. 如果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走进海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上面选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或你平时的观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为这次活动设计两个调查或研究的专题。(3分)示例:(1)海淀文化遗迹例谈(2)外来人才选择海淀的原因调查(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答案】10. “海淀”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共4分。第一空2分,意思对即可;其余两空每空1分)11. 本题共3分。能结合第段内容,从某个角度分

37、析作答,语言通顺,即可。参考角度:(1)第段首句 总写海淀美丽的江南风光,两首诗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印证了首句描绘的景色;(2)前一首诗侧重写园林内的美景,后一首诗侧重写园林外的水乡田园风光;(3)前一首诗侧重写月夜园林美景,后一首诗侧重写清晨水乡田园风光;(4)这两首诗描绘的景物不完全相同。12. 要点:(1)高科技在海淀中关村率先发展起来;(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3)13. 近年来海淀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2分,意思对即可)14. 示例:(1)海淀区地名趣谈(2)香山一带名人墓地调查(共3分,每个专题1.5分。能从不同角度列出两个专题,符合题意,语言通顺,即可)“沙漠明珠”珠光渐暗

38、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

39、降。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 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之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19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20从全文看,第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1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段的表达作用。22如果请你结合第段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