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blood)_第1页
第三章血液(blood)_第2页
第三章血液(blood)_第3页
第三章血液(blood)_第4页
第三章血液(bloo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blood)1.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 2. 血血C C的生理特性及功能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 3. 生理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止血与血液凝固4. 4. 血血 型型 运运 输输 防防 御御 缓缓 冲冲 调调 节节血液血液血细胞血细胞血浆血浆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水水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溶质溶质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全血)(全血)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电解质电解质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1)*概念概念2)正常值)正常值血液中的液体成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血清 1)营养作用)营养作用2)运输作用)运输作用3)

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4)形成胶体渗透压)形成胶体渗透压5)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6)参与止血过程)参与止血过程正离正离子子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C内液内液Na+14214512K+4.34.4139Ca2+2.52.40.001Mg2+1.11.11.6总计总计149.9152.9152.6负离子负离子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C内液内液Cl-1041174HCO3-242712HPO4-22.329蛋白质蛋白质140.454其它其它5.96.253.6总计总计149.9152.9152.6 . 比重比重血液:血液:1.0501.060 血浆:血浆:1.0251.030RBC:1.0901

3、.092. 粘度粘度全血:全血:血浆:血浆:1.62.4. .血浆血浆PHPH值:值:7.357.357.457.45. .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1. 渗透压概念渗透压概念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从浓度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从浓度低低向浓度向浓度高高溶液扩散的力量溶液扩散的力量 与溶质与溶质颗粒数颗粒数成正变,与成正变,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决定渗透压的因素决定渗透压的因素:(mmol(mmol/L/L,mOsm/kgHmOsm/kgH2 2O O,mmHgmmHg,kPakPa) )2.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 作用:维持作用:维持C C内外的水平衡

4、内外的水平衡(300mmolL,770kPa,5790mmHg)1) 1)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298.5mmolL,766.7kPa) 概念概念 血浆中晶体物质(血浆中晶体物质(*NaCl)形成的渗透压)形成的渗透压H2O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2 2)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1.5mmolL,3.3 kPa) 血浆中胶体物质(血浆中胶体物质(*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H2O水肿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名名 词:词:1 1)等渗溶液)等渗溶液2 2)高渗溶液)高渗溶液3 3)低渗溶液)低渗溶液 4 4)等张溶液)等张

5、溶液(P(P5050) )能使悬浮的红能使悬浮的红C C保持正常体积和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形状的盐溶液第二节第二节 血血C C生理生理 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男:男:120120160g160gL L 女:女:110110150g150gL L一一.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red blood cell,RBC) 男:男:4.54.55.55.510101212L L(500500万万/mm/mm3 3) 女:女:3.83.84.64.610101212L L(420420万万/mm/mm3 3)1.1.运输运输O O2 2、COCO2 22.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 通过毛细血管和血

6、窦孔隙通过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红红C膜的弹性膜的弹性红红C内的粘度内的粘度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表面积与体积比值1)概念:)概念:红红C能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不易下能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不易下沉的特性沉的特性2)测定指标)测定指标 红红C C沉降率(沉降率(ESRESR,血沉,血沉)(红(红C彼此以凹面相贴形成的彼此以凹面相贴形成的C团)团)3)ESR的原因的原因红红C叠连叠连(叠连叠连)正常值:正常值:男:男: 0-15 mm/h0-15 mm/h;女:女: 0-20 mm/h0-20 mm/h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胆固醇胆固醇决定红决定红C叠连的因素叠连的因素 血浆成分变化血浆成分变化血浆

7、中血浆中白蛋白白蛋白卵磷脂卵磷脂ESRESR4. 4. 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红红C在低渗盐溶液中易破裂、溶血的特性在低渗盐溶液中易破裂、溶血的特性红红C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0.35%NaCl溶液溶液完全完全溶血溶血0.42%NaCl溶液溶液开始溶血开始溶血正常人正常人(四)红(四)红C C的生成与调节的生成与调节 1 1)蛋白质)蛋白质2 2)铁)铁合成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促进促进DNA合成与合成与C分裂分裂1 1)叶酸)叶酸2 2)维生素)维生素B B121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低色素、小细胞低色素、小细胞) )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1 1)促红)促

8、红C C生成素(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EPO) 干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可识别红系前体CEPORBC数量数量肾(肾(肝)肝)皮质管周细胞皮质管周细胞 缺氧缺氧EPOEPO调节调节RBCRBC生成的反馈环生成的反馈环骨骨 髓髓2)雄激素)雄激素雄激素雄激素肾脏肾脏EPO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3)其他)其他骨髓骨髓红红C 正常值与形态正常值与形态1、维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维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2、参与止血、凝血过程、参与止血、凝血过程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第第 三三 节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概念概念P P6060 检测指标检测指标:出血时间

9、出血时间 正常:正常:1 13 3 分钟分钟 (二)二) *生理止血过程生理止血过程3. 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1. 受损局部血管收缩受损局部血管收缩2.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栓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致聚剂:致聚剂:(三)(三).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生理生理病理病理 第一聚集时相第一聚集时相 特点:迅速、可逆,外源性特点:迅速、可逆,外源性(低剂量低剂量)ADP引起引起 第二聚集时相第二聚集时相 特点:缓慢、不可逆,特点:缓慢、不

10、可逆, 内源性(高剂量)内源性(高剂量)ADP引起引起 (1)ADP血小板聚集的条件血小板聚集的条件 Ca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耗能耗能血栓烷血栓烷A2( (TXA2) )与前列环素与前列环素( (PGI2) )胶原、凝血酶胶原、凝血酶血小板质膜磷脂血小板质膜磷脂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 PGG2 、PGH2(磷脂酶(磷脂酶A2)(环氧化酶)(环氧化酶)(血栓烷合成酶)(血栓烷合成酶)(前列环素合成酶)(前列环素合成酶)阿斯匹林阿斯匹林cAMP、Ca2+cAMP、Ca2+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管损伤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组织血管内皮下组织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血小板

11、激活(粘附、聚集、释放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止血栓血小板止血栓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形成5-HTTXA2(初步止血) *概概 念念P63 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二. .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1. *概念:概念: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2. 种类及特点种类及特点 1)除除F(Ca2+)、磷脂外,都是蛋白质)、磷脂外,都是蛋白质 2)除除FIII (组织因子,(组织因子,TF) 外,都在血浆中外,都在血浆中 3

12、)除除钙钙外,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外,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4)最不稳定的因子最不稳定的因子V V,VIIIVIII 辅助因子辅助因子III, V, VIII III, V, VIII 可消耗因子可消耗因子II, V, VIII II, V, VIII 特点:特点:( (瀑布理论瀑布理论) )aaa aaa、CaCa2+2+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 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3 3)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区别区别 内源性内源性 外源性外源性 启动因子启动因子 XII III 因子数因子数 多多 少少 步骤步骤 多多 少少 速度速度 慢慢 快快 因子

13、分布因子分布 全在血浆中全在血浆中 血浆和组血浆和组织织 血小板血小板 必须必须 不必须不必须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血管损伤)(血管损伤)TF+TFCa2+(异物表面)(异物表面)aPKKSHKaaa TFCa2+PL Ca2+a a a CLIaaaXIIIXIIIXIIIaXIIIaaaPLaPLCa2+表表 面面 激激 活活1) 正反馈正反馈2)Ca 2+的促凝作用的促凝作用3.3.凝血特点凝血特点(四)抗凝系统(四)抗凝系统(体液)体液)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抗凝血酶 1)产生:)产生: 2)作用:)作用: 使使 、IX 、X、XII

14、 失活失活 3)促进因素:肝素)促进因素:肝素1)产生)产生 2)作用)作用 增强抗凝血酶增强抗凝血酶III、蛋白质、蛋白质C活性活性 刺激内皮释放抗凝物质刺激内皮释放抗凝物质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 表面光滑度表面光滑度 . 药物药物 抗凝:草酸钠、柠檬酸钠抗凝:草酸钠、柠檬酸钠 促凝:促凝:VK . 温度温度 概念概念 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系统的组成P67 纤溶过程纤溶过程两步两步1. 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的激活2. 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系统抑制与激活纤溶系统抑制与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纤维蛋

15、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组织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PAI-1C1抑制物抑制物2-抗纤溶酶抗纤溶酶2-巨球蛋白巨球蛋白 1 1)血管壁光滑,因子不能接触活化)血管壁光滑,因子不能接触活化 2 2)血流快,活化因子被冲走)血流快,活化因子被冲走 3 3)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 4 4)存在纤溶系统)存在纤溶系统正常时血液不凝,保持流动状态的正常时血液不凝,保持流动状态的原因?原因?P68 血型(血型(blood group) 红红C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 凝集原和凝集素凝集原和凝集素 分型依据和分型分型

16、依据和分型依据:红依据:红C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血型血型 红细胞红细胞 血清血清 基因型基因型 (凝集原)(凝集原) (凝集素)(凝集素) A B AB O 抗抗BAAA或或AO B 抗抗ABB或或BOA,B无无AB无无抗抗A、抗、抗BOOA型 (B)B型 (A) 发现与分布发现与分布恒河猴红恒河猴红C (抗原)(抗原)抗恒河猴红抗恒河猴红C膜抗体膜抗体红红C凝集凝集家兔体内家兔体内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人红人红C(Rhesus monkey) 红红C不凝集不凝集(85%Rh阳性)(15%Rh阴性) 抗原与分型抗原与分型1. Rh抗原:抗原:以以D D抗原活性最强抗原活性最强Rh

17、Rh因子因子2. 分型分型 红红C膜上有无膜上有无D抗原抗原: 有有Rh阳性阳性 无无Rh阴性阴性 特点特点 1.1.无天然抗体无天然抗体 2.2.RhRh抗体:不完全抗体(抗体:不完全抗体(IgGIgG)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Rh阴性者1.1. RhRh阴性者阴性者 两次接受两次接受RhRh阳性血阳性血2. Rh2. Rh阴性孕妇阴性孕妇 RhRh阳性胎儿阳性胎儿四四. 输血原则输血原则 A AB BO OAB AB同型输血同型输血 异型输血异型输血 少量、慢且观察反应少量、慢且观察反应 供血者的红供血者的红C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18、红细胞血血 清清 血血 清清供供血血者者受受血血者者次次侧侧主主侧侧 两侧都不凝两侧都不凝 配血相合配血相合 主不凝次凝主不凝次凝 配血基本相合配血基本相合 主凝:配血不合主凝:配血不合血液课后习题课后习题1. 简述血液、血浆蛋白的功能简述血液、血浆蛋白的功能2. 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3. 试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试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4.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5. 红红C有哪些生理特性?有哪些生理特性?6. 简述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简述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7. 内、外源性凝血有何不同?内、外源性凝血有何不同?8. ABO和和Rh血型分型依据血型分型依据?名词:名词: 红红C比容比容 红红C沉降率沉降率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 晶体渗透晶体渗透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红红C的悬浮稳定性的悬浮稳定性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课后习题课后习题1.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