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_第1页
第三章血液_第2页
第三章血液_第3页
第三章血液_第4页
第三章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血血 液液主要功能 运输物质运输物质 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和保护防御和保护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要求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液总量重点掌握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组成、作用)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血细胞(40%50%) 白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血浆血浆水水(91%92%)溶质溶质晶体物质晶体物质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78%,即即70807080ml/Kgml/Kg血液血液. .失血量失血量:成人一次成人一次 20%会出现严重临

2、床症状会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30%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以上会有生命危险。血量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储存血量储存血量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浆血浆( (plasma)plasma)血细胞血细胞( (blood cells)blood cells)(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 1、比重比重( (specific gravity)specific gravity)血液:血液:1.0501.0501.06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目。目。血浆:血浆:1.0251.0251.030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红细胞红

3、细胞: :1.0901.0901.0921.092,主要决定于血红蛋,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白。 2 2、黏滞度、黏滞度( (viscosity)viscosity) ( (相对于水而言相对于水而言) ) 血液血液/ 4 - 5/ 4 - 5;血浆;血浆 / 1.6 - 2.4 / 1.6 - 2.4。粘滞性大小和红细胞数目粘滞性大小和红细胞数目/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含量有关。疾病时,微循环血流减慢,红细胞疾病时,微循环血流减慢,红细胞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血流阻力加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血流阻力加大。大。3 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组组成成晶体渗

4、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所占比所占比重重占绝大多数(770kPa)占很少(3.3kPa)形成物形成物质质主要由NaNa+ +、ClCl形成主要由白蛋白白蛋白形成生理作生理作用用维持细胞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细胞正常体积维持血管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血浆容量正常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等张溶液: :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大小的溶液 高渗溶液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低渗溶液 等渗等渗溶液溶液 正常值正常值: :7.357.357.457.45 4 4、血浆、血浆pHpH值值 维持维持相对稳定的

5、相对稳定的因素因素: : (1)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 ; Na 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和血浆蛋白钠和血浆蛋白钠/ /血浆血浆蛋白。蛋白。 (2)(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要求要求1. 1.红细胞生理特征中的悬浮稳定性及红细胞生理特征中的悬浮稳定性及其指标其指标血沉血沉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3.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血细胞的生成过程称为造血血细胞的生成过程称为造血(hemopoiesishemopoiesis

6、) 血细胞包括血细胞包括: : 红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一一. .血细胞的生成血细胞的生成(一一)、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迁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发生变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发生变迁:1. 1. 胚胎发育早期,由卵黄囊造血;胚胎发育早期,由卵黄囊造血;2.2.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3.3. 胚胎中期以后骨髓开始造血胚胎中期以后骨髓开始造血4.4. 到婴儿出生时,几完全依靠骨髓造到婴儿出生时,几完全依靠骨髓造血血 ;5. 成人只有骨髓造血有意义成人只有骨髓造血有意义(二

7、二)、造血微环、造血微环境境基质细胞(基质细胞(stromalstromal cell cell)1. 1. 组成组成: :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 (网状细胞)、内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皮细胞、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噬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2.2. 作用作用 可溶性造血生长因子可溶性造血生长因子 与膜结合的粘附分子与膜结合的粘附分子 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extracellular matrix matrix,ECMECM)由骨髓基质细胞合成和分泌,充填在细胞由骨髓基质细胞合成和分泌,充填在细胞之间。之间。物质组

8、成:物质组成:胶原,主要是胶原,主要是、型胶原;型胶原; 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ibronectin,FnFn)、)、层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lamininlaminin,LnLn)及造及造血连接蛋白(血连接蛋白(HnHn)为主;为主; 蛋白多糖,如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如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透明质酸及硫酸皮肤素等。透明质酸及硫酸皮肤素等。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hemopoietic stem cells自我复制,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自我复制,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定向祖细胞定向祖细胞 co

9、mmitted progenitors红系定向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 ; 粒粒- -单核系祖细胞单核系祖细胞TBTB淋巴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 ;巨核系细胞巨核系细胞第三阶段:前体细胞第三阶段:前体细胞 precursors ( (三三) )、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 二、红细胞的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 (一一) )、数量数量, ,形态形态, ,功能功能男性男性:4.5:4.55.55.510101212/ /L L;HbHb:120:120160g/L160g/L女性女性:3.5:3.55.05.010101212/ /

10、L L;HbHb:110:110150g/L150g/L数量数量构成构成: :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铁和珠蛋白铁和珠蛋白) )形态形态; ;双凹圆盘形双凹圆盘形, ,无核无线粒体无核无线粒体功能功能: :运输运输OO2 2和和COCO2 2, ,缓冲血液酸缓冲血液酸碱度碱度. .1. 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permeability) 对某些物质选择性通透的能力对某些物质选择性通透的能力 通透的物质通透的物质 OO2 2 和和 COCO2 2,尿素尿素 电解质:电解质:负离子负离子 ClCl- -、HCOHCO3 3- - 正离子难以通过正离子难

11、以通过(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影响影响RBCRBC变形能力的因素变形能力的因素: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2.2.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plastic deformation)plastic deformation)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3.3.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suspension stability)。 指标指标: :血沉血沉 产生原因:因产生原因:因RBCRBC表

12、面积表面积/ /体积值较大,使体积值较大,使RBCRBC与血浆与血浆之间摩擦大,阻碍其下沉。之间摩擦大,阻碍其下沉。 红细胞叠连(凹面相贴)红细胞叠连(凹面相贴)表面积与体积比表面积与体积比RBCRBC与血浆的摩擦与血浆的摩擦球蛋白球蛋白纤 维 蛋 白纤 维 蛋 白原原胆固醇胆固醇血 浆 的 异血 浆 的 异常常血沉血沉正常值:正常值: 成年为成年为015015mm/hmm/h;为为020020mm/hmm/h意义:血沉越快,表示意义:血沉越快,表示RBCRBC的悬浮稳定性越的悬浮稳定性越小小12345678910NaCl浓度浓度(%)0.90.650.60.550.50.450.40.350

13、.30.25 4.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osmotic fragility)(osmotic fragility)(脆性脆性) )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的特性特性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脆性小= =不易破不易破正常正常部分溶血部分溶血完全溶血完全溶血0.85%0.85%NaClNaCl RBC RBC形态正常形态正常 RBCRBC逐渐变成球形逐渐变成球形0.42%0.42%NaClNaCl RBC RBC部分开始破裂溶血部分开始破裂溶血“溶血阈溶血阈”0.35%0.35%NaClNaCl RBC RBC全部破裂全部

14、破裂溶血溶血低渗范围低渗范围1. 1.红细胞红细胞生成生成所需的物质所需的物质( (三三) )、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Prod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ErythrocytesErythrocytes原原料料成熟因成熟因子子蛋白质蛋白质铁铁叶酸叶酸VitB122.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红细胞的生成调节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 原红细胞原红细胞 幼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雌激雌激素素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肾管周间质细

15、胞(主) 肝细胞(次)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骨骨 髓髓BPABPA雄激素、雄激素、T3T3、生长素生长素缺氧、缺氧、RBCRBC或或HbHbPOPO2 2 RBCRBCHbHb肾管周细胞肾管周细胞(主)(主)肝细胞(次)肝细胞(次)雄激素雄激素 T3T3生长素生长素Fe运至红骨髓作运至红骨髓作重新合成重新合成HB原原料料或至肝内贮存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至至胆汁再至肠随粪尿排出肠随粪尿排出将将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及及Fe三部分再排入血循环。三部分再排入血循环。RBC破坏破坏衰老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被

16、巨噬细胞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天。( (四四) )、RBCRBC的破坏的破坏三.白细胞的生理Physiology of Leukocytes 形态:无色、有形态:无色、有核、球形核、球形 数量:正常成人数量:正常成人(4.0-10.04.0-10.0)109 / 109 / L L 新生儿较高新生儿较高 1515109 / 109 / L L白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示白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示意图意图分类和功能分类和功能:分类和功能分类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WBCWBC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17、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特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特性是性是WBCWBC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四.血小板Platelet形态: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形态: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核,有伪足。无核,有伪足。数量:正常值:数量:正常值:(100-300100-300)109 / 109 / L L当数量当数量 50 50109 / 109 / L L时,时, CaPCaP脆性增脆性增高,易形成出血高,易形成出血点。点。血小板结构示意图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1.粘附

18、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粘附机制:粘附机制: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暴露出胶原纤维 vWFvWF因子与胶原纤维结合因子与胶原纤维结合- - vWFvWF因子变构因子变构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与vWFvWF结合结合粘附成分: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血小板膜糖蛋白( (GP),GP),内皮下组织内皮下组织 ( (胶原纤维胶原纤维), ),血浆成分血浆成分( (vWFvWF因子因子) ) 2.2.释放释放: :ADP,ATP,CaADP,ATP,Ca2 2+ +, ,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因子, ,血栓血栓烷烷A2A2 5- 5-羟色胺,纤维蛋白原,

19、可进一步促进血羟色胺,纤维蛋白原,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小板 活化,聚集,加快止血过程。活化,聚集,加快止血过程。 3.3.聚集聚集(thrombocyte thrombocyte aggregationaggregation)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粘着的现象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粘着的现象. . NO.1NO.1聚集时相聚集时相: :快,可逆快,可逆 NO.2NO.2聚集时相聚集时相: :慢,不可逆慢,不可逆聚集机制(不明):聚集机制(不明):致聚剂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内的第二信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使(cAMPcAMP, Ca2+, Ca2+、 IP3 IP3、 cGMPcGMP)浓度

20、浓度改变改变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 致聚剂:致聚剂: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 ADPADP与剂量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呈依赖关系凝血酶与凝血酶与ADPADP相相似似 低低 中中 高高 聚相先聚相先1 1后后2 2聚相聚相2 2聚相聚相1 1 胶原胶原血小血小板不板不可逆可逆聚集聚集。cAMPcAMP、CaCa2 2+ +TXATXA2 2TXA2TXA2合成酶合成酶PGGPGG2 2,PGH,PGH2 2环加氧酶环加氧酶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磷脂酶磷脂酶A A2 2膜磷脂膜磷脂 TXA2TXA2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1.黏附黏附2.2.聚集聚集血小板血小板GPb/aGPb/aGPb内皮细胞ADP,T

21、XA2,5-HT纤维蛋白原胶原VWFVWF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4.4.收缩:可使形成的血凝块回收缩:可使形成的血凝块回缩缩5.5.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血浆中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在发生黏的多种凝血因子,在发生黏附时,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附时,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升高,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止血。第五节生理性止血第五节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Physiological HemostasisHemostasis要求要求: :1. 1.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2. 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区

22、别 3. 3.体液抗凝物质体液抗凝物质 4. 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抗凝抗凝, ,纤溶之间的关纤溶之间的关系系 生理止血(生理止血(hemostasis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自然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1-3minbleeding time):1-3min。一一.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1. 1.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管血管受损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局部小血管收缩 2.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初步止血。 粘附粘附: :

23、 少量少量血小板粘着在胶原上血小板粘着在胶原上松软松软血栓血栓 聚集聚集: :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血小板血小板止止血栓血栓3.3.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永久止血。永久止血。 启动凝血系统启动凝血系统坚固坚固血栓血栓(二期止血)(二期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中可溶性的纤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相互交织纤维蛋白相互交织成

24、网状,网住血细胞,成网状,网住血细胞,形成血凝块。形成血凝块。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Blood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ve System按按 国国 际际 命命 名名 法法 编编号号 的的 凝凝 血血 因因 子子 编 号同 义 名编 号同 义 名 因子纤 维 蛋 白 原因 子 抗血友病因 子 (AHF), 因子凝 血 酶 原 抗血友病 球 蛋 白 因子组 织 凝 血 致 活 素因 子 血浆凝血致 活 素 成 分(PTC) 因子Ca2 + 因子 Stuart-Prower因 子 因子前 加 速 素 , 速 加球 蛋 白 , 因 子 血 浆

25、凝 血 致 活 素 前 质(PTA) 易 变 因 子因 子 接触因子,Hageman因 子 因子前 转 变 素 ,血 清凝 血 酶因 子 纤 维 蛋 白 稳 定 因 子 原 转 变 加 速 素 (SPCA) 1.1.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组织因子稳定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成分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凝血因子的特点凝血因子的特点 因子因子(Ca2+)Ca2+)外,余为蛋白质。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因子,a a,aa是重要的辅因子,可分是重要的辅因子,可分别使别使 相应的凝血步骤加速。相应的凝血步骤加速。除除外其余外其余都是以酶原形式存在。都是以酶原形

26、式存在。 因子因子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其它都在血浆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其它都在血浆中。中。 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因子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因子、的合成需的合成需V VK K。2.2.凝血的过程凝血的过程 内源性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主要为因子主要为因子的的激活(激活物激活(激活物 = a +a+ Ca2+血小板磷脂)血小板磷脂)包括包括 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的激活: a(凝血酶)凝血酶) 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a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

27、ay)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血液的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组织因子(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组织因子(因子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程,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区别区别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因素启动因素因子因子组织因子组织因子(生理性凝血(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入血反应的启动物)入血参与因子来参与因子来源源全部来自血液全部来自血液组织因子血液内因子组织因子血液内因子因子种类因子种类先后激活先后

28、激活、(+ +a a)二者联系二者联系复合物的组复合物的组成成+ + (+ (CaCa2+2+PF+PF3 3) )+ +a a + Ca + Ca2+2+产生凝血速产生凝血速度度较慢较慢较快较快作用作用凝血反应维持凝血反应维持生理性凝血的启动生理性凝血的启动1.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正常时完整的内皮是隔绝凝血因素的屏障;正常时完整的内皮是隔绝凝血因素的屏障;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聚集 合成分泌合成分泌PGI2PGI2、NONO; 抗凝抗凝 合成分泌合成分泌TFPITFPI和抗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等抗凝等抗凝物质;物质; 合成物抑制抗合成物抑制抗与内皮的结合;与内皮的结合; 合成

29、合成TMTM,通过蛋白质通过蛋白质C C途径灭活辅途径灭活辅因子(因子(、););激活纤溶,降解已形成的血凝块,保证血激活纤溶,降解已形成的血凝块,保证血流通畅流通畅合成分泌合成分泌t-PAt-PA。(二)血液凝固的控制血 管 内 皮防止凝血因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子血小板与内皮下与内皮下成分接触成分接触合成分泌抗凝血合成分泌抗凝血酶酶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抗凝物质抑制血小板聚抑制血小板聚集集合成释放合成释放PGI2和和NO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纤溶酶原合成分泌组织型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物合成硫酸乙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酰肝素蛋白多糖白多糖与抗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结

30、合结合灭活灭活F a, F a 合成凝血酶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调节蛋白通过蛋白质通过蛋白质C系统系统灭活灭活Fa , Fa2.2.纤维蛋白的吸附:纤维蛋白的吸附: (anticoagulative system)凝血过程中形成的凝血酶大多被纤维蛋白吸凝血过程中形成的凝血酶大多被纤维蛋白吸附,限制了其扩散;附,限制了其扩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封闭 3.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是抗凝血酶主要是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制物。因子 a、a、a、a的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

31、。抗凝血酶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抗凝血酶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使之失活。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使之失活。 蛋白质蛋白质 C C系统系统 蛋白质蛋白质C C(protein Cprotein C,PCPC)、)、凝血酶调制素凝血酶调制素(thrombomodulinthrombomodulin,TMTM)、)、蛋白质蛋白质S S和蛋白和蛋白 质质C C的抑制物的抑制物 PC 的作用的作用蛋白质蛋白质C灭活辅因子(灭活辅因子(、),抑制),抑制因子因子、的激活;促进纤溶。肝脏生成,的激活;促进纤溶。肝脏生成,依赖维

32、生素依赖维生素K。 l 血浆中血浆中TFPITFPI的浓度的浓度约为约为1.5- 1.5- 3.43.4nmolnmol/L/Ll 来自小血管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TFPI 肝素肝素 (heparinheparin) 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胞产生 肝素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可增肝素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可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强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 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TFPITFPI和其它抗和其它抗凝物质,从而抑制凝血过程凝物质,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三)、(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FibrinolysisFibr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