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几个语文理念的重新审视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曹友全 只要你对过去的语文实践稍作反思,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争论略为归纳,你一个感觉灵敏的语文教师就不难发现,时下很多的语文教学理念都必须进行重新审视,重新阐释。一、“文以载道”与“文以载性”唐代韩愈首提“文以载道”,千百年来,语文教师首先担起了给学生“传道”的重任,语文教学首先向学生“传道”,即读文、析文以“传道”。何为此“道”,几乎所有教师、教参都按照一个“摸板”来阐释,简言之如钱伯群教授所说:“兴无,灭资,息封”。“无”,无产阶级,“资”,资本主义,“封”,封建主义。学生很少能跳出这个“框框”,早就学会了读析文章的“套路”。师若问“某某人(如孔
2、乙己、祥林嫂、我的叔叔于勒)的悲剧是个人造成的吗?”生必群答:“不是,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师若又问:“这表明了什么?”生必再答:“这表明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或者资本主义国家)的黑暗腐朽(或者人吃人的本质和人与人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师若再问:“那我们该怎么办?”生必再群答:“推翻封建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新中国、新社会。”让人可怕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如出一辙异口同声,这就是“文以载道”的理念在我们语文教师脑子里,在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膨胀开来,甚至变成唯一的恶果。不错,文确实以“载道”,但文更是“载性”。何以为“性”,就是“人性”,即人文精神、人文底蕴。明代袁枚说:“文以抒性灵。”确实,文章
3、首先是为表现作者个人的“性灵”而作,“性灵”即作者个人的“人性”。进而引起读者的齐唱、社会的共鸣,所以语文教师不必首先“传道”,而又归结于“明道”,更不可纠缠于“文道”,而应重“性”,读文悟“性”,析文明“性”,写文与此“性”同构。其实也只有文章的“人性”才是丰富多彩的,活灵活现的。学生只有把握了这种“人性”,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的“人性”。五四时期鲁迅、蔡元培等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就是:“立人立现代化,立人从国民精神立人,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主体之人。”很显然,立人必须先立“人性”。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必张扬“文道”,而须重视“人性”。二、“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孔子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则不
4、复教也。”即“举一反三”,这里“三”是虚指,意为“多”。语文教学中,教师都竭力“举一”,然而学生却是难以“反三”,以为何故?事实上,学生是不能也不可能“反三”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每学期一册语文书,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细致的“拆解”,深入的“剖析”,精心的“琢磨”,反复的“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语汇。前面是师生课堂对“例子”“拆解、剖析、历练”,即“举一”,后面是学生“循例”而“繁衍”,即“反三”。“举一反三”的妙蒂就在于“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然而如此“举一”岂能“反三”,试想:每学期单凭一本教材,一个教师,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就开始学习语文。
5、难道一本教材就能涵盖中国数千年的浩如烟海的文章?难道一个教师就能指评中国数千年的多如繁星的名家?难道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就能够包容整个社会?难道四五十个学生就能代表芸芸众生?“举一反三”的语文教学范围是以教材的课堂教学为圆心,以考试的命题范围和教学参考所涉内容为半径所画的圆。此路只会越来越窄,最后钻进“死胡同”。“举一反三”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思路,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途径。学数、理、化课程,“举一”能够“反三”,因为例题和习题思维机制确实是相似甚至相同,然而语文课程的学习则不行,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而“例子”并非“例题”,语文的例子只是一家之言,一人之性,一种风格这里
6、面并不如“例题”一样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解析这一个“例子”,是自然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习得语言,这需要在大量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中才能点点滴滴的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增大以后,才会奔涌地流出,仅凭一本落伍尘封的教材,一个静止封闭的教室,一位“苦心调教”的教师,语文学习岂能奏效?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丰富多彩,交际范围的扩展,复归生活,融入社会,才是学好语言的“金光大道”,一言以蔽之,不能“举一反三”而要“举三反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而并非全力全意“解剖唐诗只一首,既会吟诗又会写”。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抱着教材打滚”,只能是致死无疑,只
7、有接通浩瀚的文章的源头,才能进入“阳关地带”。三、“讲深讲透”与“点石成金。正因为坚信今天我给学生“举一”,明天学生自己就能“反三”,所以语文教师都爱在“讲”字上打圈子、作文章,都力求把课文“讲深讲透”。怎样“讲深讲透”呢?语文教师使出了“看家本领”,搬出“解剖工具”。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先是“大卸八块”,然后“肢解开来”,研读细究,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总算是提取了其中的精髓,炼成了数颗“仙丹”,喂到学生嘴里,然而学生不解其味,化之不开,生吞活剥,终呕吐出来。这不能不谙“用心良苦”,然后教师你的确是“讲深讲透”了,学生他岂能“知深解透”呢?这种“讲深讲透”的“讲授”成为当前语文课堂
8、教学法的流行手段,这种课堂,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机会和实践,教师用自己所谓的“既深又透”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用自己所谓“既固又密”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探究。这种跨越学生学习思维过程直接讲授结果的教学,这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教学,危害极大,适得其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势必失去主动,缺乏创新。太多的语文教师总认为“不讲”不放心,“讲漏”了不安心,“讲全”了才宽心,“讲深讲透”才放心。实际上,“讲深讲透”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因为何为“深”?何为“透”?尺度标准又是什么?又难以衡量和把握。同样一首诗,小学生可以背,中学生可以读,大学生可以学,研究生可以研究,专家学者可以考证
9、,“深与透”完全是相对的,你偏要“求甚解”,“求深解”,如何能够,何苦来着?无须讲深讲透,那该咋办?很简单,语文课堂放手放心,让学生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解“文性”,因为要学骑马,必须自己骑到马上,要学游泳,必须自己下到水中,那教师该干啥,还要不要“讲”?一句话,要适时适度,精讲解,巧点拨,即要能“点石成金”,类似于禅悟里的“点化”,电脑里的“点击”,学生经你一点则通,宁鸿彬老师教皇帝的新装,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选用一个字概括课文内容情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纳“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高明的教师当如优秀的教练,不能因为队员比赛水平不佳,就要上场取而代之,必能场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机械进出口代理与工程协调服务合同
- 网络零售商客服人员培训与客户体验优化合同
- 脑功能研究与产业转化:股权合作项目合同
- 网络安全域名转让与防护技术支持合同
- 2025年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模拟试卷:项目合同管理与谈判策略
- 2025年施工企业劳务合同9篇
- 高校篮球联赛赞助合同(2篇)
- 2025年海洋资料浮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抗麻风病药合作协议书
- 企业官方抖音号全权委托运营管理协议
-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指导手册-危险货物储罐仓储
- 大病历体格检查-系统回顾(精简版)
- 济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 黑土地知识科学普及-黑土地保护法宣贯课件
- 毛尖茶叶批生产记录汇总
- 维修电工求职简历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PCBA工艺介绍完整版-课件
- 卫生管理初中级职称大纲
-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诵读
- 智能割草机器人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