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唐太宗诲太子(宋)司马光上谓侍臣日: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不啬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 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朱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太子:指唐高宗李治。稼不啬: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木啬,收割。(1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见其饭/见往事耳B.B.汝

2、知稼不啬之艰难/ /人不知而不愠C C 上谓侍臣曰/ /权谡吕蒙日D.D.木丛绳则正/择善而也(2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答案】(1 1)C C(2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解析】【分析】(1 1)A.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B.汝知稼不啬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 /了解)C C 上谓侍臣曰/ /权谓吕蒙曰

3、(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2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 3)从汝知稼不啬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小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据此概括作答。故答案为:C;C;水所以载舟/亦

4、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参考译文】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我自从立太子以

5、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见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见他乘船,就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2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6、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可爱者甚卷_()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此()陶后 H H 有闻()(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A.说,

7、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B.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C C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D.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4)(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青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1)多;洗;竖立;少(2)(2)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

8、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3)(3)C C(4)(4)【示例 1 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 2 2】 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 3 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解析】 【分析】(1)(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鲜读“xinxin少”的意思。

9、(2)(2)本题翻译赋分点:濯:洗涤;妖:妖媚;宜;应该;众:多。(3)(3)C C 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故答案为:多;洗;竖立;少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C;C;(4)(4)【示例 1 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

10、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 2 2】 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 3 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

11、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

12、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3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

13、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睡以彳身非学无以亡才年与时(2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B.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鹫。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C.C.作者先提出静

14、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D.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答案】(1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2)(2)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3) C C【解析】【分析】(1)(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学无以广

15、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蹭长”。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2)(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4)(4) C.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故选 0=0=故答案为: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

16、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0 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

17、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5)(5)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解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日: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注那(bIng(bIng 姓。那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恻

18、(c(c6:)6:)心中悲伤。苟:如果。(1)(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那原少孤:失去父亲B.B.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 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D.师恻然乒|然:的样子。(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3)(3)从那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1)C C(2)(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3)(3)示例:A A 我们应该向那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B B 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那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解析】【分析】(

19、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 C 项解释不正确,其:代词,他。(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 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苟:如果,要是。资:费用。(3)(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

20、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学习那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故答案为:C;C;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示例:A A 我们应该向那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B B 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那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

21、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那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那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那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那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5 5.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

22、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日:关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释)任末:人名。笈(j(jI I:书籍。庵:茅草小屋。麻蒿(hao)hao): :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1)(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任末年十四/ /壮士十年归B.B.人若不学/孰若孤C C 暗则缚麻蒿日照/目以为大有所益D.D.谓之行尸走肉耳/ /权道吕蒙日(2)(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3)(3)这

23、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答案】(1)(1)C C(2)(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3)(3)从小要立志学习;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解析】 【分析】 (1)(1)A.A.岁数/用于计算年数。 B.B.如果/比得上。 C.C.都是自己”。D.D.叫作、称作/对某人说)。故选 CoCo(2)(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

24、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推断停顿为: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3)(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

25、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故答案为:C;C;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从小要立志学习;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

26、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 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 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6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

27、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朱公垂同在史院,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日: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注释)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

28、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西洛:西京洛阳。小辞:指短小的诗词。(1 1)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A.尔安敢轻吾射(轻视)B.B.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C.C.其笃学如此(广博)D.D.少所嗜好(特别的爱好)(2 2)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A.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B.B.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 /琅然闻于远近C.C.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 /琅然闻于远近D.D.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3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4 4

29、)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 1)C CB B(3 3)我也没有什么奥妙(技巧),只不过是手熟、技巧熟练罢了。钱思公虽然出身(出生、成长)于富贵人家,但是很少有什么特别的爱好。(4 4)甲文卖油翁因为手熟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钱却不湿(陈康肃因为手熟而善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钱思公出身富贵,却坐卧、上厕所都不忘读书(宋公垂上厕所书声琅琅,我的文章大多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写出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或做事要集中精力,或要善于利用时间)。【解析】【分析】(1 1)其笃学如此”:也是如此的好学。笃学:专心好学。笃:忠实,一心一意。故选 CoCo(2 2

3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 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译为:每当去厕所,一定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故选 BoBo(3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他”:没有什么奥妙。尔”:罢了。嗜好”:特别的爱好。还

31、有生长(于)富贵”省略句的翻译。(4 4)比较阅读。考查两篇短文分别蕴含的道理。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分别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到底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如卖油翁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道理。而乙文可从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也读书)等角度作答。故答案为:C CB B我也没有什么奥妙(技巧),只不过是手熟、技巧熟练罢了。钱思公虽然出身(出生、成长)于富贵人家,但是很少有什么特别的爱好。(4 4)甲文卖油翁因为手熟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

32、钱却不湿(陈康肃因为手熟而善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钱思公出身富贵,却坐卧、上厕所都不忘读书(宋公垂上厕所书声琅琅,我的文章大多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写出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或做事要集中精力,或要善于利用时间)。【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

33、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文章中心的分析。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寻找两篇文章共同表达的道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切中要点。【参考译文】(一)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

34、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二)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

35、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工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7 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36、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是非木柿(2)(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A.闻之笑曰B.B.当求之于上流C.C.一老河兵闻之D.D.其反激之力(3)(3)请结合第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4)(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5)(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

37、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C.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D.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答案】(1)(1)是/非木柿D D(3)(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的形象。(4)(4)B BC C【解析】【分析】(1)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这(石兽)不是

38、木片。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是/非木柿。(2)(2)D D 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 DoDo(3)(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4)(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B B 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故选 BoBo(

39、5)(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故选 CoCo故答案为:是/非木柿D;D;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B;B;CoCo【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

40、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41、。 【附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

42、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 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8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43、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44、: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1 1)解释下面句划线的词语。()阅十余岁山门圮于河卒逢暴雨伯牙差鼓琴(2)(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吾于何逃声哉古义:今义: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A.闻之笑日B.B.当求之于上流C.C.一老河兵闻之D.D.其反激之力(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45、语句。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5)(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CC 甲)中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答案】(1)(1)经历(经过);倒塌;通猝”,突然;擅长或善于(2)(2)隐藏;逃跑;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3)D D(4)(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5)(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解析】 【

46、分析】(1)1)阅十余岁”翻译为过了十多年“,阅”意思是经过”。“山门圮于河”翻译为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圮”意思是倒塌”。“卒逢暴雨”翻译为突然遇上暴雨“, 卒“同猝意思是突然”。 伯牙善鼓琴”翻译为伯牙擅长弹琴“,善”意思是善于”。(2)(2)吾于何逃声哉”翻译为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所以逃”的古义是隐匿, 在现代汉语中逃”意思是逃跑”。 尔辈不能究物理”翻译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句中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在现代汉语中物理”是一门学科。(3)3)A.A.代词,指这件事。B.B.代词,指石兽。C.C.代词,指这件事。D.D.助词,的。故选 DoDo(3)(3)“然则天下

47、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句中然则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臆断”意思是主观判断”。“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句中每”意思是每次“,辄“意思是就“,穷”意思是穷尽”。据此翻译即可。(4)(4)对于事物的清楚认识建立在对对方的知晓的基础上。甲文中,老河兵由于经验丰富,所以他认为石兽遂反溯流逆上矣”,乙文中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弹琴,而且对他的感情理解的很透彻,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可见两个人是真正的知音。据此作答。故答案为:经历(经过);倒塌;通猝”,突然;擅长或善于。隐藏;逃跑事物的道理;物理学D D(4 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48、道理就主观臆断吗?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5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古今意义,注意平时的积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

49、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50、,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

51、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9 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圣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关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日:吾与土期十日,不去,是亡苣侪也,得原失信,

52、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宥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原:原国。卫:卫国。(1)(1)解释划线的词语。罢兵而去是亡吾信也(2)(2)翻译下面句子。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答案】(1)(1)离开;失去(2)(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3)(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政原得卫【解析】【分析】(1)(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亡:失去。(2)(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吾:我。为:做。(3)(3

5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致原”得卫。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关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故答案为:离开;失去;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政原得卫”。【点评】本题考查对文

54、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

55、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10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56、,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57、)(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代的。(2)(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3)(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4)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5)(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案】(1)(1)阅微草堂笔记;纪的(2)(2)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3)(3)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

58、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4)(4)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5)(5)议论。 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解析】【分析】(1)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啊(1724-1801724-1805 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

59、号石云、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人称茶星。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市)人,故又被称为纪河间,因去世后谥文达”,故又称纪文达。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1754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侍讲、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2)(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棹”:划船。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圮“湮“啮”等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3)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所以说他们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4)(4)由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