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_第1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_第2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_第3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_第4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 提倡教师要从 “教教材” 转变为 “用教材教” , 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动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 因此如何创造性使用 小学数学教材 具有实践探索的价值与意义。 但在具体的 教学实践过程中 , 虽然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 , 但由于缺乏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原则和策略 等的认识 , 表现出 虽能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改进 , 能跟上新课程的理念等 , 但是缺乏对教材的理性认识 , 只注重知识点的 教学而忽视知识的结构化认识 的教学 ; 缺乏对学生成长的长程意识 , 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 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2、。因此 , 本论文试图通过自己 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 如何从知识立场转变为育人立场下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了教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现状反思在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 , 主要有两方面: 跟着教材走和跟着形势走。表现为对教材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再加工 , 没有注意到知识背后的结构、关系、内涵等 , 造成学生思维的被动和单一; 表现为对新教学理念的表面的形式的生搬硬套 , 没有 真正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分析了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问题存在的原因 ,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秉持学科知识本位的立场而非育人立场。 表现为对知识的关注而对育人价值的忽视、 对教教材

3、的关注而对人的主动性和 发展性的忽视及对知识点教学的关注而对知识整体内在联系的忽视。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 既具有可能性又具有必要性。 首先通过对教材的编写进行分析, 揭示了教材呈现内容的静态 和割裂的特点 , 提出要 化静态的符号知识 转化为动态的学生生命成长资源和 化点状割裂的教学为 整体的结构化教学的要求。 其次 通过对学生的长程发展进行分析, 揭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育人的最终目的 , 提出要引导学生从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和从现在观念转换为未来意识的 要求。论文的第三部分 呈现的是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典型案例。 首先以 数运算规律探索教学的整

4、体结构式设计, 从分析教材编写的不足 入手 ,提出了 如何让学生对所有运算规律进行整体感悟和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 其次以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学的整体感悟式设计, 从分析 教师只教垂直与平行的弊端入手 , 提出了先让学生整体感悟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性 和实施步骤 。 最后以计算比赛场次为例的解决问题教学的互动生成式设计 , 从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入手 , 提出了通过大问题设计的方法 , 采取三放三收的教学结构来体现教学的互动生成和实现学生的真实生命成长 。关键词 : 创造性 , 使用教材 , 小学数学I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5、 teaching reform has advoca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becomeactive researchers and developers of textbooks, transforming from passive textbookusers to active teachers making best use of the textbook.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value and importance to explore how to make creative use of primaryschool

6、 mathtextbooks. In teaching practice,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strongdesire on the part ofteachers, they are, due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its principles andstrategies, able only to make superficial improvement in teachingmethodology byfollowing the ideas of new textbooks without

7、 a deep theoreticalunderstanding. Theyfocus on teaching only important knowledge points rather than structured knowledge,and on ensuring that students master the knowledge rather than bearing theconsciousness on the long-term growing up process of students.Therefore, thiss own and othersthesis attem

8、pts to explore, through the author teaching experience,how to make creative use of primary school math textbooks, shiftingfrom the formerrole as a knowledge imparter to a talent nurturer Part one of thethesis i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how primary schoolteachers use the math textbook. Twoma

9、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teaching arefirst studied, i.e., being led by the textbook or led by the general trend. Without a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re-processing of the textbook, and itsknowledgestructure, internal relations and implications, the teaching usually leads to passivemindset and

10、 lack of creativity of students. Such kind of teaching is more often asuperficial application of new teaching concepts, failing to truly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Part one then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problems, pointing out that teachers view themselves as imparters

11、of knowledge,rather than mentors nurturing future talents, which means teachingemphasis is laidon the knowledge to be taught, rather than the value of fosteringchildren to be futuretalents, on the textbook used, instead of the initiatives andcreativity to be nurtured instudents, and on the points of

12、 knowledge, rather than the internalrelations among theoverall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explainsthe grounds for the creative use oftextbooks, stressing its applicability and necessity. It starts withan analysis of howthe textbook is compiled, revealing the static and segment

13、ed natureof the textbook,pointing out the necessity for not viewing the textbook as staticsigns of knowledgebut as dynamic resources catering to the long-term growing up ofstudents and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ed structured teaching insteadof segmentedteaching.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lo

14、ng-term growing process of students to revealthe final purpose for the creative use of textbooks, proposing students being led toseek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forward-look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typ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on creative use ofmath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

15、ols. The first example is an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structured design for the teaching of calculation rules in math, pointing out theinadequacy of the current textbook, and proposing ways to build students holisticcognition of math calculation rules and to foster their proactivethinking ability. T

16、hesecond example introduces an integrated experi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of relations between two straight lines, revealing the drawback of teaching onlyvertical relationship and parallel relationship,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two s

17、traight lines and steps to do soThe last example presents interactive teaching using themaking of game timetablesas a case,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ability, suggestingthe methodology of designing a scenario to use a both controlled and relaxedteaching structure to realiz

18、e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to enable the true growing upprocess of studentsKEY WORD: creativity, use of textbook, primaryschool mathII目录导 言. 1一、选题缘由1二、研究意义1三、研究综述2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6五、研究方法7六、研究的可能难 点 8第 一部 分教师使 用小 学数 学教材 的现 状反思 . 9一、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 9(一)有 方法无 谋略 ? 跟 着教材走 . 91 . 对知识整体缺乏结构认识 , 使学生的思维被动 92 .

19、 对知识关系缺乏深刻认识 , 使学生的思维定势. 103 . 对知识内涵缺乏丰 富认识 , 使学生的思维单一. 10( 二 ) 有 形式无 实质 ? 跟 着形势走 111 . 关注情境的创设, 忽视意义的理解112 . 关注表面的 开放 , 忽视思维的开放113 . 关注表面的合作, 忽视思维的过程12二、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12(一)教师关注了数学知识本身,忽视了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12( 二 )教师关注了如何教授教材,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发展性13(三)教师关注了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13第 二部 分 创 造性 使用小 学数 学教材 的依 据 15一、教师创

20、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可能性15(一)教 师要化静态的符号知识为动态的成长资源15( 二 )教 师要化点状割裂的教学为整体结构的教学15III二、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必要性16(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的需要 16( 二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引导学生从现在观念转换为未来意识的需要 17第 三部 分 创 造性 使用小 学数 学教材 的典 型案例 19一、数运算规律探索教学的整体 结构式设计的案例 19(一)整 合加工 处理教材, 开发数运 算规律 教学的 育人 价值 . 191 . 正确对待教材 , 理解编写意图 192 . 适 当拓展教材, 开发育人资源20(

21、 二 ) 整 体关联 的结构 设计 , 使学生 从学会 到会学 211 . 巧妙利用关系 , 激发研究意识 212 . 重 视渗透思想, 提升研究能力 22二、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学的整体感悟式设计的案例 . 23(一)打开学生思路,避免思维定势25( 二) 引 导聚类 分析 , 形成 整体感悟 25(三)举例生活现象,揭示数学奥秘26( 四)总结学习收获,延伸方法结构26三、解决问题教学的互动生成式设计的案例 27结 语 32参 考 文 献 33后 记 37IV导言一 、选 题缘由选择“创造性使用小数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这个选题 , 原因有两个:( 一 )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 提倡教师要从

22、“教教材” 转变为 “用教材教” ,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动研究者、 开发者和创造者。 作为一线教师, 都十分关注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个热门的课题。 因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 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 : 首先 , 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教师应该怎样去解读教材 ?去吃透教材?其次 , 基于对教材的研究, 教师应该怎样理性地面对教材?如何面对教材的优点和问题 ?最后 , 教师又该如何去使用教材?使用好教材?如何体现出创造性?当然,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 并试图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 去努力探索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二 )2009 年的暑假我开始参加华

23、东师大教育硕士的学习 , 并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 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促使我去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生涯。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我也曾经试图通过许多途径去解决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时的困惑 , 如积极参加有关小学数学教材的培训或教研活动 , 努力搜索相关的文献包括经验总结类的文章或相关书籍, 我也因此以为自己理解了教材的理念, 能用更多、更 好的方法去解决了使用教材的问题。 但是 , 通过教育硕士的学习和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 , 我意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 , 虽然我有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 材的意识 , 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或策略, 但是这些方法或策略更多的是为了教师更好的教或学生更好的学 , 即是为

24、数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服务的。 而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教育学的立场去思考如何使用教材才是最有价值的 , 因为教材最终是为人服务的 , 教学的过程更应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育人资源 , 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沟通来促进学生的真实生命成长 , 实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因此 , 我希望自己在拓宽视野, 转变立场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 , 重新去探索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问题 , 尝试总结一些经验供自己和其他教师参考。二 、研 究意义(一)对于教师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开阔教师的视野

25、, 能使教师认识到从教育学的立场研究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 意义是什么 , 能促使更多的 教师去主动探索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问题。 另外 , 也希望本文通过实践的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能对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有所启示, 能有所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意识与能力。1( 二 ) 对于学生的意义希望教师在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时, 始终基于教育学的立场。 这样 ,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能主动参与学习 , 经历知识的发现、认识、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使认知获得、 过程经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 真正实现自己的真实生命成长, 能成为当代社会中

26、主动、 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 三)对于个人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过程, 对我而言是一个不断学习、 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参与新基础教育的研究, 一方面我能更好地吸收其理论精髓 , 更明白 教育学立场研究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意义, 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 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 , 我希望 通过对专业的教育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过程的研究和学习 , 来促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研究能力 , 为以后自己开展其他研究奠定丰富的经验、理论和能力基础。三 、研 究综述(一)有关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 可以看到目前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 : 1. 对小学数学教材本身

27、发展历史的研究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是从小学数学教材发展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如苏丽卿根据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将小 学 数 学 教 材 五 十 五 年 发 展 历程划分为八个时1期 , 着重讨论了历次改革背景下的主要教学内 容、 主要特点及突出问 题 。这一类研究的目的是在介绍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和演变的基础上 ,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进行反思与展望。 2. 对国内外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是把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与 国外的较先进的小学数学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如孔企平对中国大陆、 英国、 香港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从教材的基本背景、 课程结构和内容组成、 内容范围、 习题设计、 教学法

28、等方面2进行对比分析 。曹培英对中日小学数学教材的 教学内容、教材编排及编写特点3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一类研究的目的是在对比 分析各国小学数学教材在多方面的不同的基础上 ,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意见或建议。3. 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随着新教材的不断更新, 这一类的研究层出不穷 , 主要是通过对新旧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 突出新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化 , 主要是改进的方面、 特色等。如陈 1 苏丽卿 : 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 , 西南大学 2006 届研究生硕士论文。2 孔企平 : 中国大陆、英国和香港数学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 基础教育研究 。3 曹培英:中日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

29、研究, 课程?教材? 教法 ,2000年第 6 期。2志华从数学教材的基本理念、 目标、 内容、 实 施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新教材4所发生的新变化 。 唐华军就西南师范大学版的 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 对 数与代数5在编写的理念、 框架设 计、 特色、 重点和难点 及解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张光珞分析了新课程实验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 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重视知识产6生与应用的过程、促进 学生的探究体验交流、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一类的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 研究和使用好现行的教材, 来适应并推进新教材的改革与实施。4. 对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目前 , 我国小学数学

30、教材实行 “一纲多本” 的政策 , 即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学校可以选用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 尽管每一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专家精心编制的 , 各有优点 , 但也必有不足之处。 而且 , 由于只能选择一本教材, 教师必然面临怎样用好所选的小学数学教材的问题。, 就有了这一类主要对国内部分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对比分析的研究 , 如张定强对人教版、 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 编排、 呈现形式、 突出重视的方面、 评价方式等7进行比较和分析。 其主要目的为了给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拓宽思路和提供借鉴 ,缺陷是有研究的局限性, 即不好回答精选哪几本教材进行对比才有意义的问题。( 二 ) 有关

31、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在新课程 “用教材教” 的理念的指导下 ,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成为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必需具备的能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这项能力 , 教师们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自己 对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理 解 和 教 学 实 践 的基础上表达了各种想法 , 提出了各种使用方法, 试图成为教材的真正研究者、 开发者和创造者。所以 ,目前对如何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文献较多 , 而且多数都是研究创造性地使用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经验总结。 即教师通过亲身教学实践, 选取出部分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研究和归纳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1.有关一本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研究这

32、一种的研究 , 主要是基于自己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或策略。 一般不局限于内容、 角度 , 试图面面俱到 ,从整体上去把握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 如陈芳红从使用好教材来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 提出了 “挖掘教材, 使课堂教 学更有生活性; 重组教材 ,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 整合教材 , 使课堂教学更有整体性; 替换教材 , 使课堂教学更 4 陈志华 : 数学新课程与小学数学教师 ,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届研究 生硕士论文。5唐华军 : 小学数学新教材“ 数与代数” 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 ,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届 研究生硕士论文。6

33、 张光珞 著 : 新课程实验教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上册 ( 小 学 )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年版 , 第 3537页07 张定强 著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38有现实性 ; 深化教材 , 使课堂教学更有探索性” 。 何晓红从改变使用 教材的方式的角度提出了 “变 复习铺垫 为 创设情 境 , 变 单一 为多 样 , 变 静9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 变以本为本为 学生为本 ” 。胡利芬从怎样使用好教材本身的角度, 提出 “调用经验, 让教材 近 起来 ; 重视过 程 ,让教材活 起来 ; 有机补充 , 让教材 厚 起来 ; 合理重组 , 让教材 立

34、 起来 ; 适10当变通 , 让教 材 宽 起来 ; 注重应 用 , 让教 材实 起来 ” 。吴之 平从创造性使用教材表现的方面提出了“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 , 创造性地展示教学内容,11创造性 地挖掘 数学 资源 , 创造 性地使 用练 习题 ” 。 朱 贤平从 如何 处理 教材内容的角度 , 提出了要 “枯 燥内容趣味化、 复杂内容简单化、 抽象内容具体化、 陌生12内容熟悉化” 。 极少部 分教师是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 , 如王元奎提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并提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三个策略: 根据知识的特点 , 引导学生了 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

35、程 ; 联系生活实际, 应用数学知识 ; 理解数量关系 , 充分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13法。另外 , 还有部分教师选取小学数学教材的某一版块进行具体研究和总结的。如顾晓东从习题出发, 研究如何去深化概念的理解、 拓展思维的空间、 优化练习14的层次 、提升 练习 的效 益 。韩 洪刚通 过对 小学 数学人 教版教 材主 题图 的使用现状扫描进行策略探询 , 有理解内涵、 动手操作、 动态展示、 适度增删 、把握时机15 16和灵活改编康双珍提出主题图要动态化、 简单化、 全程化、 具体化现实化 。 2. 有关多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使用研究在一些教师的研究中 可以看到 , 教师有为了使用好小学数

36、学教材, 采取对比其他小学数学教材来取长补短的方法意识 , 如提出要博览多类教材 , 比对教材,17探究差异与丰富教学资源 等。 但这类研究易受时间、 空间和能力的限制 ,因此 ,教师多是基于个别案例的分析研究 , 能对多本教材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分析的较少 , 如前面提到的张定强对三本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比较和分析。第一类研究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 , 并通过案例总结了些经验。 这些经验也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 但这些创造性大多体现在对多种教学 8 陈芳红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 , 陕西教育 ,2010年第 1 期。9 何晓红 :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 教育革新

37、,2008 年第 11 期。10胡利芬:小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例谈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12吴之平: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 小学教学参考( 数学版 ) ,2006年第 12 期 。12朱贤平 :处理教材的 “四化” 策略 ,教学与管理( 小学 版) ,2002 年第 5 期。13王元奎 : 小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之我见 , 甘肃教育 ,2007 年第5 期。14顾晓东 : “题” 尽其用 ? 例 谈教材习题资源创造性使用的策略 , 江苏教育 ( 小学教学 ) ,2010 年第3 期。15韩洪刚 : 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使用现状及探询 , 黑龙江 教育 ( 小学文

38、选版 ) ,2009 年第 3 期。16康双珍:合理使用主题图的教学策略,小学教学参考( 综合版 ) ,2008年第 3 期。17李再萍 : 教材使用的多元思考 , 湖北教育 ( 教育教学 ) ,2009 年第 2 期。 宋彩娟 : 一年级数学课标教材的使用策略 , 教学月刊 ( 小学版) ,2003 年第 10 期。5手段的追求、 多种教学方面的开发 , 学生多种学习方法的呈现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上 , 最终体现创造性使用好了教材, 能使学生更加主动、 有效、 长久的学习了。 这一类的研究也多数停留在经验的层面, 缺乏教育学理论的支撑,即缺乏站在教育学的立场, 去开发教材所蕴涵的丰富育人资

39、源, 表现在既缺乏对学生长程发展的整体把握, 又缺乏对教材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 虽然王元奎也提到了要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但这些策略在整体把握上还体现不够。第二类理论研究。 即教师在分析新课程的理念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研究。 有的从系统划分教材内容出发 , 如张定强和陆丽萍 都是从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阐述了18使用小 学数学 教材 教学 的不同 策略 。 也有 的是 从教育 学的立 场出发 , 主要是新19基础教 育 , 如 吴亚 萍就 提出了 知识结 构加 工和 知识生 命激活 的策略 。这一

40、类研究较第一类研究相对系统、 整体 , 体现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许多原则、 策略, 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但是 , 这些理论、 原则、 策略要真正为一线教师所理解和使用 , 还需要教师将其转化为实践,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三)有关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现状研究目前 , 对教师 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现状的研究也有许多 , 总的来说目的都是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避免出现错误使用的问题或倾向 ,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或原则 , 使教师能成功转型为教材的研究者、 开发者和创造者。如陈志华认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新挑战要转变教育观

41、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课程观和教学观, 要转变角色, 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数学课程的开发者与建构者、 终身学习者和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还要提高素养, 如具备开发20数学课 程资源 的能 力、 教育研 究的能 力等 , 以 适应新 课程改 革 。兰赠 连、王志民、 李雪峰和候前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当前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现状问题 , 主要有盲目崇拜教材, 曲解教材 , 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等,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即要充分尊重, 认真专研 , 用好教材 ; 以生为本 , 把握尺度 ,开发教材21等 。 吴 辛君通 过对 小学 数学教 师使用 教材 的现 状分析 , 指出 创造性

42、使 用小学数 18 张定强 著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陆丽萍著 :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 第 5299 页 。19 吴亚萍 , 王芳 著 : 备课的变革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第 5875 页。20 陈志华 : 数学新课程与小学数学教师 ,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届研究生硕士论文。21 兰赠连 : 从田忌赛马 谈对数学课本的自主使用 , 小 学教学研究 ,2003 年第 11 期。王志民 : 别拿课本不当 “教材 ” ? 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使用情况的思考 ,师 ,2008年第

43、7 期。李雪峰 : 警惕教材开发过度现象 , 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 ,2009年第 10 期。候前伟 : 小学数学教材适用性 的个案研究? 以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届研究生硕 士论文。5学教材有四项指标 , 分别是对教材内容能做合理的调整、 重组、 改进 ; 能吸纳学生的数学经验、 常识 , 并注重创设数学体验的机会; 能促使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 ,能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基础性、 实用性、 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及如何简化、 活化、 深化和 优化小学数学22教材的策略。( 四)对本研究的启示通过对

44、相关文献的梳理, 尤其是对教师使用教材现状的分析 , 对本研究有下启示 :首先 , 作为教师 , 在使用教材之前必须钻研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并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理性面对教材的优点和问题 , 才能去使用好教材,才能体现出教师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新理念的精神。其次 ,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以关注人的发展为价值引领, 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 挖掘教材资源的 “ 育人” 价值 , 这为我的 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让我明确只有站在教育学的立场去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有价值的。因此 , 我将立足吃透教材、 正确看待教材的基础上 , 探究

45、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作为我的学位论文选题。 本课题将研究对象和范围聚焦在小学数学 ,并以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为例 ,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 , 试图从教育学的立场,寻求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并提炼出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经验。 为此 , 本课题拟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什么?如何解读吃透该教材的精神? 现 行 小 学 数 学教材中哪些地方编写得比较好, 哪些地方编写得有问题 , 如何理性面对该教材 的编写问题 ? 教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现状如何 ? 何 谓创造性使用 小学数学教材 ?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的经验有

46、哪些 ?四 、概 念界定与研 究思路(一)概念界定1. 教材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比如课本、 练习册、 补充资料、 幻灯片、 教学实物等。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 有时也称课本。 本研究所指的教材都是指狭义的概念, 具体指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教材。2. 使用教材本研究关注的使用教材, 不同于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关注的是 “怎么教”的 22 吴辛君 :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思考 , 宁夏教育 ,2006 年第1 期。6实践性的问题 , 而使用教材首先要关注的是 “教材是什么” 、 “为什么而教” 的价值观的问题 , 其次才

47、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而使用教材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取向 , 以育人为最终目的 , 实现学生的真实生命成长; 使用教材也包含着教师的能动作用 , 能从育人角度去重新审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另外 , 本论文研究的是对既定的 教材的使用 , 不涉及对校本教材的开发。3. 创造性本文所研究的创造性 , 是基于教育学立场的 , 不是异想天开的 ,为创造而创造的。 特别强调教材是为人所用的 , 要实现育人的目的。 教师如何去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要基于三方面: 基于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的创造、 基于学生长程成长把握的创造和基于教学互动过程展开逻辑把握的创造。 (二)研究思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 . 通

48、过 调 查研 究 和文献 研 究了 解 教师 使 用小学 数 学教 材的现 状 , 并试 图 从教育学的立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 在对多种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吃透使用 的小学数学教材,并理性的面对它的优点和问题。3. 从教育学的立场, 通过教学实践, 探索教师是怎样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经验又有哪 些?并通过案例来展示。五 、研 究方法(一) 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将主要通过深入课堂 , 观察和记录教师如何分析和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 , 并借助交流、 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探寻关于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经验, 来以此来

49、不断促进教师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水平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二 ) 文献研究法以 “教材整合” 、“ 教材使用 ” 、 “教材编排” 、“小学数学” 、 “创造 性使用教材”等为主要题名或关键词 , 查阅了华东师大图书馆和教育资料信息中心 的馆藏文献 , 并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学术资源 , 获取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 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 明晰了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的相关研究的基本现状与特征 , 进一步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主题。(三) 案例研究法本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 将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参与新基

50、础教育的研7究 , 积累大量丰富的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及课堂实录 , 挖掘、 整理和研究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案例 , 并以上海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索出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些经验。六 、研 究的可 能难 点作为研究者 , 如何克服教学工作中已形成的思维定势, 尽快积极地投入到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去, 并能始终站在教育学的立场, 将自身教学、 新基础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相关的理论有机结合 , 最终尝试总结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 教材的经验 , 是本研究的最大难点。8第一部分教师使 用 小 学 数 学 教材 的 现 状 反思进入 21 世纪 , 知识爆炸、技术革新, 使我们的小学数

51、学教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要 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首先必须也要有创新精神。 所以 , 创造性是教师使用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与新一轮教材的不断使用磨合中 , 教师也在不断消化吸收新的教育理念, 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并试图总结新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在这一过程中 , 往往因 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 , 而导致使用教材的结果不同。通过收集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 缺乏使用教材的根本方法。 一 、教师 使用 小学数学教 材中的 问题由于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与原则缺乏认识 , 尽管教师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 意识 , 但究竟如何使用教材才

52、能体现创造性的目的 ,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课题。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 大部分教师在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 两种问题 :(一)有方法无谋略?跟着教材走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实践过程中 , 对使用教材 的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 并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 教学效果也有一定成效 。 但是这种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的方法 , 会让老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 往往只顾眼前利益, 无法顾及学生的长远利益。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 对知识整体缺乏结构认识 , 使学生的 思维被动教材在编排内容时, 为了方便教师以课为单位开展教学 , 都是把一个个数学知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 如教材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安排的教学内容是 垂直和 平行 , 一般教师就会按部就班地先上垂直再上平行。 这样容易使学生被动思维,能认识到 垂直与平行现象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