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笔记_第1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笔记_第2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笔记_第3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笔记_第4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四年级语文笔记第一课.观潮1、观潮的作者是 , 。2、课文是按 、 、 的顺序写的。这段写的是 时的情景。3、写“潮来时”作者是按 的顺序记叙的,抓住 、 两个方面特点描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4、踮脚(din diàn) 薄雾(bó báo) 闷雷(mèn mn) 颤动(chàn zhàn)第三课.鸟的天堂1、鸟的天堂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 。2、第一次看到的是 ,它的特点是 , , 。写作顺序是 。第二次看到的是 的热闹情景,写了鸟的 、 、 ;还写了鸟的各种 、 ;最后又写了一只 。我们知道了这里的鸟儿 、 ,感到它们生活的 , 。3

2、、缝隙(x xì) 兴奋(xn xìn)4、“鸟的天堂”指的是 ,引号表示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1、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 。2、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 、 、 、 、 等动词,清楚地写出了 的过程。3、嫩茎(jn jìn) 蛟龙(jio jio)第七课.蟋蟀的住宅1、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是 。2、课文第7自然段中,作者通过 、 、 、 、 等动词清楚地写出了 的过程。3、洞穴(xué xuè) 召开(zhào zho)4、法尔布是 著名的 ,他创作了著名的 。第九课.巨人的花园1、巨人的花园一课多处运用了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2、童话可

3、以分为 大类。一类是由作家创作的,著名的有 童话, 童话, 童话, 写的童话等。另一类是在 ,后经有心人搜集、整理而成的,著名的有 。它的作者是 。格林童话中有许多故事 、 、 、 。第十三课.白鹅1.白鹅的作者是 。“白鹅”的特点是 ,表现在它 、 、 中,这是一个 ,起到 的作用。2.鹅的声调 ;步态 ;吃相 。3.作者善于运用 的方法来突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第十五课.猫1.猫的作者是 ,我们还学习了一篇他写的文章 。2.课文生动描述了猫的 和 ,流露出作者 之情。3.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1) 、 ;(2)高兴时 ,不高兴时 (3)有时 ;有时 。4.猫满月时,淘气表现在(1) ;(2) 。

4、第十三课.白鹅1.白鹅的作者是 。“白鹅”的特点是 ,表现在它 、 、 中,这是一个 ,起到 的作用。2.鹅的声调 ;步态 ;吃相 。3.作者善于运用 的方法来突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第十五课.猫1.猫的作者是 ,我们还学习了一篇他写的文章 。2.课文生动描述了猫的 和 ,流露出作者 之情。3.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1)既 又 、既 又 ;(2)高兴时, ,不高兴时, (3)有时 ;有时 。4.猫满月时,淘气表现在(1)刚满月时, ;(2)稍大一点, 。第十七课 长城1、 在长城上, 着脚下的方砖, 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 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在文中是 句,作用是 ,文中的三个动词

5、说明作者已经 。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和情感油然而生。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 ,与相呼,“才”在这里表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第十八课 颐和园1、课文移步换景,按照 的顺序记叙.2、 第二自然段写 ,特点是 、 ;横槛上五彩的画 。3、第三自然段写 ,向上仰望看到了 和 的壮观景象。“耸立”使我们感受到 ,“一排排”写出 。4、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间接写出了 。5、 的树丛, 着 琉璃瓦屋顶和 的宫墙。 “ ”等颜色使人感到 。6、正前面昆明湖静得 ,绿得 。 作者用 和 来比喻昆明湖水的

6、 和 。7、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 这句话运用 描写,反衬出昆明湖的 。一个 字与 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 。第二十一课1、搭石的作者是 ,文章赞扬了乡亲们 和 的传统美德。2、搭石, 。3、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的石头搭上, 在上边 。 这句话刻画了老人 的动作,表现了老人 的优秀品质。4、一排排搭石,任人 ,任人 ,它们 着故乡的小路,也 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任人踩踏,却 ,这正是乡亲们 的精神体现。 二十二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作者是 。2.小钱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静静的躺在病床上”表明了 。3.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 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的躺在病床上。“静静的躺在病床上”说明了 , 。 这句话我体会到了 的精神。4.卡罗纳选自 ,他是一部 ,原名为 。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是。崛起是的意思。2、“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是,作用是。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迷。”是。第二十六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