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点知识练习_第1页
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点知识练习_第2页
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点知识练习_第3页
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点知识练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理解。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霜鬓:白色的鬓发。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一年的希望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_2. 课内阅读。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这首七言古诗是_诗

2、人_在异乡_之作。( )A.唐;叶绍翁;触景生情B.南宋;叶绍翁;触景生情C.南宋;叶绍翁;兴致偶发(2)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_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_反衬出秋夜的_。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A.听觉形象;声音;喧闹B.视觉形象;声音;寂静C.听觉形象;声音;寂静(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用“_”、“_”和“_”写出了秋意的_,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_。( )A.梧叶、寒声、江上秋风;清冷;凄凉B.梧叶、江上秋风、客情;清冷;凄凉C.梧叶、寒声、江上秋风;清冷;悠闲(4)儿童夜捉_,勾起诗人对_的回忆。诗歌流露

3、出_之情。( )A.促织;家乡;留恋家乡B.促织;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C.促织;童年生活;留恋童年生活3. 延伸阅读。题画清袁枚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1写句意。桃花映水鲜。_2选择正确的理解:牧童何处去?( )A.牧童要到哪里去?B.牧童去哪儿了?3回答:你觉得“牛背一鸥眠”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你怎样的感受?_4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_4. 古诗文赏析。清明作者:( )代( )_,_。_,_。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写的是(_)这个传统节日,写了(_)的节日情景。5. 课外阅读。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4、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题目中哪个字是全诗的字眼?_2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_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6.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1这首诗

5、的作者是_代诗人_,诗歌写了西湖_和_的景象,还以_比西湖,形象地写出了_的美,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山色尤其秀美。D.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7. 课外阅读。江上渔人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解释下列横线上的字词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来往:但: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舟:出没: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

6、题。登幽州台歌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A.陈子昂B.白居易C.骆宾王(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独怆然而涕下”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怆然”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A.悲伤、悲怆B.兴奋、激动C.孤独、寂寞(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同时衬托出,从而表现诗人。( )A.天地之广大;人生之渺小、短促;慨叹生命之短暂B.天地之广大;人生之渺小、短促;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C.天地之悠闲;人生之渺小、短促;吟咏叹惋的生命

7、悲歌(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想感情。( )A.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官场顺利,春风得意B.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C.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积极进取,矢志不移9.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诗中的“佳节”是指节,现在又被我们称为节。(2)诗中用于表现远在他乡的游子逢年过节便会深深地思念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句是:“,。”(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描写了和的节日习俗。(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的思念之情。10. 课

8、外阅读理解题。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给下面的字注音。清()魂()牧()遥()2.解释词语意思。纷纷:借问:3.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季节情景?从哪里看出来?4.“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现了行人怎样的心情?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天街:京城的街道。这里指唐朝京城的街道。酥:这里形容初春细雨的润滑。绝胜:远远超过。1这首诗描绘的是_(地方)的早春景色。2诗人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是_,从“_”这句诗可以看出来。3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_

9、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诗中的“佳节”是指(_)节,现在又被我们称为(_)节。2诗中用于表现远在他乡的游子逢年过节便会深深地思念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句是:“_,_.”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描写了(_)和(_)的节日习俗。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_的思念之情。1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夜书所见萧萧,动客情。挑促织,夜深篱落。(1)将古诗补充完整。(2)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3)诗的前两句渲染了一种的氛围。(4)“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14. 按要求完成练习。望洞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