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 出师表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4.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疏通文意。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流杰作,其文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设计意图】以人们对诸葛亮和出师表的评价导入,激发探究兴趣。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师补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

3、曹丕代汉,他劝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忠武侯。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2.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

4、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3.了解文体“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多为臣子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1.自由读。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自主朗读课文。2.听范读。播放朗读音频,生根据朗读音频和课件出示,明确疑难字的读音。崩殂(cú) 疲弊(bì)陛下(bì)恢

5、弘(hóng)妄自菲薄(fi)陟罚臧否(zhì)(p)费祎(y) 以遗陛下(wèi)裨补(bì)阙漏(qu)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桓灵(huán) 猥自枉屈(wi) 夙夜(sù) 渡泸(lú) 驽钝(nú) 攘除(rng)斟酌(zhn)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u)3.齐读。生齐读课文,读顺课文。四、理解词语,疏通文意1.理解词语。(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 古今异义。秋古义:时候 例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6、也今义:秋季开张古义:扩大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异同古义:不同 例句:不宜异同今义:不同和相同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激古义:感奋激发 例句: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一词多义。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不懈于内(介词,在)于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对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欲报之于陛下也(

7、介词,给)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凭借,用来)道而中道崩殂(名词,路途)以咨诹善道(名词,方法)益有所广益(动词,帮助、启发)斟酌损益(名词,益处)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遗留的)为俱为一体(动词,是)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做、当)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连词,然而、可是)然后施行(代词,这样)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考核)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议论)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愿陛下亲之信之(代词,他们)效恐托付不效(动词,奏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功效)行然后施行(动词,做、执行)性

8、行淑均(名词,品德、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行列)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临近、将要)临表涕零(动词,面对)词类活用。有所广益(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增加)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的事)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北定中原(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疏通文意。(1)生画出

9、文中的重点句式,明确其类型并自主翻译其意思。判断句:此皆良实(“此”表判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表判断)省略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省略主语,应为“后值倾覆,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2)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译文:(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陟罚

10、臧否,不宜异同。译文: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译文: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文: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译文: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

11、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3)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4)教师明确译文。提示:译文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3.熟读课文。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14段。第2课时1.理清文章写作脉络,把握文章内容。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3.感受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一、衔接导入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本文词句的意思,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文章的内容。二、理清脉络,把握重点【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清脉络,体会作者写这篇表文的目的。1.理清脉络。生默读课文,自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预设 第一部分(第15段

12、):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2.把握重点。仔细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预设 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诸葛亮对形势的这一清醒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灭亡。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因“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

13、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能“光先帝遗德”,“兴复汉室”。(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预设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但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4、,也是亲贤的意思。(3)课文第6、7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写了自己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4)诸葛亮在追述以往的经历时,回顾了哪些事情?预设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预设 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6)后人说出师表中有六个字是全文的文

15、脉所在,是哪六个字呢?预设 “报先帝”“忠陛下”。师小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质。三、深研课文,讨论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体会文中的殷殷之情。1.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小组合作,深度研读课文,共同探讨下面的问题。(1)文章主要是向后主进谏,作者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预设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说明国家处于危在旦夕的形势中,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

16、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因此国家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顺势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跟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的叛乱。因此,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预设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

17、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要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另辟蹊径,使文章起伏有致。(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预设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2.分析写作特点。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预设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

18、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结束语: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会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更是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58段。2.完成·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第一题。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篇幅长,内容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本次

19、教学设计中,第1课时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读顺文章,接着再引导学生一步步翻译文言文;第2课时则着重梳理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的忠君爱国情怀。整个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感。资料链接资料一:刘备于白帝城托孤,死前问诸葛亮:“太子刘禅才能如何?”这个时候,诸葛亮也深知刘备的担忧,所以就说了八个字:“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思是说太子的度量很大,日后肯定会超越你我的期望。刘备听到诸葛亮的评价之后,叹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要求刘禅:“汝兄弟父事丞相。”故刘禅称亮为“相父”。刘备还在遗诏中要求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

20、人”。资料二:魏略记载,刘禅曾用八个字安排过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说朝政军务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资料三:三国志·蜀书·董允传里,还提及了这么一件事,“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这是说诸葛亮担心刘禅太年轻,分不清好坏,因为董允为人公正无私,就把宫廷的工作交给他了。资料四:刘禅年岁渐长,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董允多次责备黄皓,匡谏刘禅,董允在世时黄皓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死后,黄皓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开始参与朝政。陈祗死后,他更是总揽朝政、操弄威权,终

21、至覆国。疑难探究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

22、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素养提升出师表的语言特色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本文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类文阅读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23、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则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23.出师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

24、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学习重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强烈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法指导点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南宋秋雨绵绵的一天,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在武侯祠过夜。他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挥涕走笔,留下了亲手抄写的出师表。一代名相与一代名将在这个秋夜在心志上汇聚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一篇表章会有如此深厚的

25、情感积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请翻开课本,读一读这道千年之后仍在熠熠闪光的出师表。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居隆中,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后建立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2.背景介绍:公元221年,刘备

26、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3.文体常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

27、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环节二自主学习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崩殂(cú) 疲弊(bì) 陛下(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i) 陟罚臧否(zhì)(p) 费祎(y) 以遗陛下(wèi) 裨补(bì)阙漏(qu) 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 桓灵(huán) 猥自枉屈(wi) 夙夜(sù) 渡泸(lú

28、) 驽钝(nú) 攘除(rng)斟酌(zhn)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u)2、 积累词语(1) 古今异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 今义:秋季)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2)一词多义以: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于:不懈

29、于内(介词,在)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对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 欲报之于陛下也(介词,给)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凭借,用来)道:而中道崩殂(名词,路途) 以咨诹善道(名词,方法)益:有所广益(动词,帮助、启发) 斟酌损益(名词,益处)环节二自主学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遗留的)为:俱为一体(动词,是)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做、当)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连词,然而、可是) 然后施行(代词,这样)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考核)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议论) 效:恐托付不效(动

30、词,奏效) 然后施行(动词,做、执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功效)行:性行淑均(名词,品德、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行列)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临近、将要) 临表涕零(动词,面对)(3)词类活用有所广益(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增加)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的事)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攘除奸

31、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北定中原(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三、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其意思。三、整体感知1.诸葛亮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师表的?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2.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

32、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明确指出各方面的责任。环节三合作探究一、细读课文,把握重点内容(1)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诸葛亮对形势的这一清醒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灭亡。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因“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

33、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能“光先帝遗德”,“兴复汉室”。(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但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

34、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3)诸葛亮在追述以往的经历时,回顾了哪些事情?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4)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转移到继承者刘禅身上。(5)后人说出师表中有六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所在,是哪六个字呢?“报先帝”“忠陛下”小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质。二、小组合作,深度研读课文(1)文章主要是向后主进谏,作者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说明国家处于危在旦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