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郡中学2014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_第1页
湖南长郡中学2014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_第2页
湖南长郡中学2014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_第3页
湖南长郡中学2014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_第4页
湖南长郡中学2014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长郡中学2014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语文长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默写范围:必修一、必修二)本试题卷共 7 道大题, 21 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12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葱笼 山清水秀 碑帖(tiè) 疾风劲草(jìn ) B 受理 好高鹜远 潜力(qin) 烜赫一时(xun )C 辐射 计日成功 叵测(p) 绰绰有余(chuò) D 屏蔽 肝脑涂地 悲怆(chuàng) 指点迷津(j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政府安土重迁,拨

2、给搬迁到外省的移民一大笔搬迁费,使他们在建好新的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 B 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荞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C 做学问最忌怕的是心浮气躁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性子和坐得稳板凳。 D .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二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 21 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全国各地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管不力造成的。 B , 2012 年 5 月 l

3、 日起实施的 快递服务 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先签字后验货”。C 分子料理是研究在烹调过程中加入不同物质,令食物产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然后再加以重组、解构和运用,从而做出颠覆传统厨艺的全新烹调方式。 D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 册封琉球国记略 原件,是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最新明确证据,公布以来,在海内外影响巨大。4填人下面语段横线处表达最得体、最恰当的一项是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官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 ”A 陛下,在我演奏时

4、,请您不要说话。 B 陛下,请问您对我的演奏不满意吗? C 陛下,既然您今天有重要事情商量,那我改天再为您演奏吧。 D 陛下讲话,我理应恭听。二、文言文阅读犯 2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断句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一 9 题。梅伯言先生诛辞清 · 吴敏树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或日当有所授受,盖近代数明昆山归太仆,我朝桐城方侍郎 ,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侍郎之后,有刘教谕 、姚郎中 ,各传侍郎之学,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而上元梅郎中伯言伪,又称得法于姚氏。余囊在京师见时学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之所传。而余颇亦好事,

5、顾心窃隘薄时贤,以为文必古于词,则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时宗派之云?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余闲从梅先生语,独有以发余意。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余自是益求之古书。自道光甲辰又九年咸丰壬子,余复入都,则梅先生已去官归金陵,而粤寇之乱大作。明年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丁巴,余寓长沙,孙侍读子余 告余日:“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余于先生才数面,而与先生游京师者,称先生语未尝不及余。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伟明达,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进士不欲为县令,更求为赞郎,及补官,老矣。而归又逢世之乱,可伤也。乃为之诛日:才问以兮不施名

6、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 其文之好耶其志之墩耶,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 注 】 归太仆:归有光。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对后来桐城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侍郎:方苞,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派桐城派的创始者之一。 刘教谕:桐城派重要作家刘大概。 姚郎中:桐城派重要作家姚熏。 梅郎中伯言:梅伯言,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孙侍读子余:孙子余,官至侍读。 父:男子的美称。 5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目:重视 B 见时学治古文者 治:治理 C 必趋梅先生 趋:快走 D 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 趣:志向 6 下列

7、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 余于先生才数面 B ,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 以进士不欲为县令 C 以求归、方之所传 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 D 各传侍郎之学 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探讨古文词的事情,由此引出归有光、方苞,由方苞引出桐城派,目的是引出梅伯言,为下文的议论和叙事作铺垫。 B 文章第二段写梅伯言在古文词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表现作者和梅伯言对古文词授受关系的理解,指出层层相袭的弊端。 C 作者认为梅先生是当时桐城派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就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是学习老师的特点而被世人认可的,这是对

8、梅先生的肯定。 D . “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一句中“出”字写出了作者听到这个消息的欣喜,与下文听到梅先生的来耗的悲伤对比,表现对梅先生的悼念。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 )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二( 4 分)译文: ( 2 )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招分)译文: ( 3 )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 3 分)译文: 9 用“/ ”给文中幽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激耶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

9、写(土 3 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听筝(唐)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 1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额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4 分)答: ( 2 )有人说颈联中的“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答: 11 ,古诗文默写。(共 5 分,每空 1 分) (l)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 ) (2)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 归园田居 其一)(3)此地有

10、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 兰亭集序 ) (4)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 赤壁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1 0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一 14 题。文化博弈与中国形象傅守祥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进入 21 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网络传播十分发达、信息流动空前畅通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文化的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随着经济

11、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化已然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之中,有别于传统的人类文化发展范式,开始展现出新范式的雏形。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通过政府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努力,转化为所谓“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与此同时,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却前所未有的频繁和激烈,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甚至在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展开。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都难以作为永恒的参数来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同时,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也带来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关系取向。在当今时代,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差异的敏感、包容、接纳、欣赏的态度的和谐取向具有普遍

12、意义,它们将在跨文化交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种文化形态都应当自觉地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水平上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势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巨的优势为他们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他们认为自己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因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而且,物质和技术匕的强势也为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技术支持。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爱穿相同牌子的衣服、住相同风格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爱吃相同的快餐 在这

13、种情况下,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个性、光大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中国元素”代表的是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形象”,它包孕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物性与神性,它容纳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自然与人文、日常与信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元素”将为中国文化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化国家,虽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也难免遭受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却非坦途。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时代氛围

14、下,我们应该将培养跨文化公民意识的能力当作未来全民教育的中心任务。为了在新形势下开创中国文化外交的新局面、将文化的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二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形象等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崭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化作为“大国”的四大标志之一,进人 21世纪以来,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B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流动的空前畅通,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C 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的

15、“中国元素”,将承担使中国文化融人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 D 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对差异的包容、接纳、欣赏态度等在跨文化交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化渗透到文化领域后,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转化为“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 B 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也展开了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可见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C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因而经济发达,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 D 不同国家的人在衣、食、住、行上表现出的越来越

16、多的共性追求,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趋同之势愈演愈烈。 14 联系全文,概述如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提升中国形象。(4分)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l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8题。秋韵写意孙守名再过半个月深秋的背影便会渐渐淡褪。看窗外的秋与往年并无二致,还是不紧不慢地将各种树木的枝叶由绿变淡、变黄、变枯。天空显得愈发高远,没有飞鸽的哨音。阳光静静地,缓缓地划过阔远的高空,不留一丝痕还。北方的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城中的秋色,多藏匿在游人杂杳的公园或斜仄的小巷,那窒闷的场景会让你对秋生出一丝怨尤。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齐整方正的盒子楼,把秋的韵致切割成一丝一缕的淡淡

17、的比伤和绝望,那些被逼迫得失去了性情的红枫绿杨也在落叶飘散中尝到了无人赏玩的失落和悲伤。乡村的秋意却让人赏玩到十足。走在原野中,扑面而来的全是深秋的气息二满地的枯草,脚踏上去软软的,那种酥麻的感觉从脚跟渐渐浸入肢体然后沁入心脾。裸露的土地,现出自然的色泽,让人感到回归母体的本真。透过稀疏的树林会看到那条静静斜躺着的小河河畔少有人走,河水也已变得瘦削,清澈得像极了淡远的天空二阵阵秋风吹过,凉意袭上心头,是那种清爽的感觉。秋的恬淡、疏远,非要在清冷的夜晚才能感觉得深透。凉风袭人,秋雨时至,找一处破旧的陋室,点一碗油灯,饮酒少许,微醇更佳,静对一卷古书,想万千心事,这种情韵实在是把玩秋意的最佳境界。

18、夜半时分,秋雨点点滴滴,一任惆怅的心情浸润在浓重的秋意中。这时睡意全无,穿起夹衣,走出屋门站在廊下,听那深秋的天籁之音,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实,品味秋的滋味必须人到中年。那时,秋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秋色秋意,还有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在里面。人生苦短,经历如曲折深幽的小径那些流泪的日子时常伴随身边,悲欢离合,伤心痛楚,屈辱惆怅,无所不有。时光愈长感受愈深。个人感悟,家国情怀,往往交织在我们的情感深处。一旦遇到令人伤感的秋意袭来,积久的情怀意蕴必然会如冲决堤岸的江河,瞬急填满胸怀,令人情不自禁,感慨系之,涕泪交流。古人悲秋,大多也是在经历过坎坷、挫折、悲苦或苦难之后,那种悲苦的况味不是有着同样磨折的人是

19、品玩不到的。游子思乡,是被诗家写得烂熟的主题,有些也恰恰正是他们的余身历程。出仕为官,突遭变故,被贬岭南,正是秋意方浓,友人相送,自有一番愁苦心情。岭南僻远,相知无几三年五载,必有相思之苦。南国的秋,和北方的相比个中况味,诗家自知。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赏秋需独自一人。清早出门,在无人的小巷中静静地走什么都不要想,脚步要放缓,让秋的凉意穿透心怀,抬头眺望淡远的天空,那真是一种惬意。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走回家中,坐在桌前,一杯牛奶,一张早报,看透过玻璃的秋光入室,静静地洒落在放于桌椅旁的书页匕让心情随着秋

20、色秋意开始一天美好的时光。秋意最美是在傍晚。远飞的鸿雁早已无影无踪,惨淡的阳光落入山后,暮色渐起群山隐退,大地间一片沉静。坐在小院内,捧一杯清茶,将自己隐沉在夜色中,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秋的静谧,秋的清幽秋的诸多况味。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由春至夏再到秋也正如人的艰辛一生已过中年将至老年,那是最令人怅惘而心悸的。年轻时节,不要总是想着品读秋意,那会让你过早地消磨掉意志和诸多情趣。秋的意味就像一杯醇酒,只有等到所有的苦痛都经历一香之后,才可去慢慢品润。品尝秋色,不宜急迫,要淡定,要恬然轻轻入唇让丝丝秋韵渐渐润泽舌尖,轻轻地嚷饮,最后再渐渐进入佳境

21、。北国的秋,有一种淡然清幽的韵味,一叶而天下舞秋,秋风,秋雨秋意,秋韵,这秋你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我愿意在你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眠,做一场如诗似画的幻梦 15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 ? ( 4分)答: 1 6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每小题 3 分) ( 1 )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问情怀。答: ( 2 )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答: 17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写“古人悲秋”,其用意是什么?(4分)答: 18 本文

22、作者从不同角度淦释如何赏秋,请找出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 ( 7 分)答: 六、选做题(19、20 题任选做一题, 12 分) 19 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题目。( 12 分)茵梦湖 注 (德国)施笃姆莱因哈特一直沿着湖岸走。他发现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有一朵白色的睡莲。他忽然产生了要到近处去看看它的欲望;于是他脱掉衣服下到了水里。水是浅的,锐利的水草和石子刺痛了池的脚,他总是找不到让他游水的合适地点。直到后来,他才忽然一下踩到了深水处,水开始在他头上旋转过了一会他才又浮到水面上。现在他划动手脚绕着圈游了起来,直到他认清了刚才入水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池又看到了那朵莲花;它孤单单地在那些闪

23、亮的大叶子中间他慢慢地游过去,时而把手臂举出水面,那时往下掉落的水滴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可是,他和莲花之间的距离仿佛一点没有改变;只是在他往后回顾时,看见他身后湖岸上的夜雾愈来愈浓郁。可是他并不因此放弃前行,相反,他提起了精神继续朝着这个方向游去。最后他终于来到了这朵莲花的附近,他甚至可以在月光的照耀下清楚地辨认出那些银色的花瓣;可是就在同时他却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网里;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把他赤裸的四肢缠绕住了。这片不可知的湖水是这样黑沉沉地围住了池,在他身后,他听到了一条鱼的跳跃声;在这生疏的水中他突然感到了莫名的恐惧,于是他使劲挣脱了水草网,一口气急急地游回了岸上。当他从岸上再回

24、头看时,只见那朵睡莲还像先前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那黑沉沉的湖心上。莱因哈特那天从湖边回来,就遇到了伊利莎白的母亲和埃里希。他们得知他一个人深夜去“拜访那朵睡莲”很是吃惊,埃里希还不解地问:“那朵睡莲跟你有什么关系?”对此,莱因哈特的回答就如月光下的茵梦湖一样平静,也像那湖水一样深沉而忧郁:“我跟它从前是认识的,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 注 】 菌梦湖 是德国诗人、小说家施笃姆的中篇名作,历来以富有诗意而为人称道。这篇“诗意小说”故事很简单:主人公莱因哈特和伊利莎白(她总穿着白色连衣裙)两小无猜,情嗦暗生;后来,莱因哈特外出求学,数年未归,伊利莎白听从母亲之意,嫁给了莱因哈特的好友埃里希

25、(埃里希拥有自己的压园,也很会过日子);数年后,莱因哈特学业有成,回乡省亲,与昔日恋人伊利莎白和好友埃里希相见,惟有一片惆怅;于是,他黯然神伤,远走他乡。就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有上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 ( 1 )故事内容是男主人公的回忆却用第三人称讲述。这会给人怎样的印象? ( 6 分)答: (2)小说的魅力,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小说以此而营造出的一种意境当然还有富有诗意的象征。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朵白色的睡莲”,不用说,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你觉得它在暗示什么呢?而“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又象征什么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l2

26、分)孔子日:“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 九韶 以为乐,具太牢 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育仍,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选自 庄子 · 至乐 )注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程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商:小块肉。短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的观点,请结合庄子的人生观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200 字左右)(12 分)答: 七、写作( 60 分) 21 ,请以“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 1 . D ( A 劲一jìng

27、 ; B 潜一qián; C 成一程。) 2 . C (A,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B 良秀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C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学习或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 D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3 B(A句式杂揉,不能用“因为 造成的” ; C 语序不当,应是“解构、重组和运用” ; D 结构混乱,应把“了”改为“的”。)4 D 5 . D ( A 目:名目; B 治:写作; C 趋:紧跟。) 6 . D ( A 介词,在介词,和,跟; B 动词,是动词,做: C 连词,用来介词在; D 助词,的。) 7 . C (作者认为梅伯言的

28、古文词成就是从古籍中得到的,而不是从老师姚鼎那里学习得到的。) 8 . ( 1 )又读了几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于古人,但那些随声附和没有见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这些的。(采分点:于、得、逐、或未之识也) ( 2 )我在世上困顿老迈,如今逃避、迁徙居无定所,而先生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得志而死的人。(采分点:穷老、避徙、司谓) ( 3 )他又因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终在混乱的世界中死亡。(采分点:以、忌、颠倒者) 9 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瞰耶 10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来描写音乐。(

29、2分)筝声像柳条追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绕着落花,惆惆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白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l 分)那柳条游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春之情。( 1 分)(2)“独”字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 2 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之情。( 2 分) 11 . ( l )为变徵之声( 2 )榆柳荫后檐( 3 )又有清流激湍 引以为流筋曲水(4)泣孤舟之嫠妇 12

30、 . D (“发挥了”错,原文是“将 发挥独特的作用”) L3 C ( “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实行文化霸权所找的理由。) 14 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形象; ( 2 分) 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 分) 将培养跨文化公民意识的能力当作未来全民教育的中心任务。门分) 1 5 城市杂沓、逼仄、窒息的环境不适合赏秋,让人心生失望与悲凉。( 2 分) 乡村视野开阔,秋的气息浓厚,使人心生清爽之意,能赏玩十足。( 2 分) 16 . ( 1 )秋叶似蝴蝶翩然,描摹出了叶落

31、之态,这一想象之句,有着无尽的美意; ( 1 分)“不要惊动了失意的生命”,则表达了作者对细微生命的呵护与敬畏之情。伦分) ( 2 )秋之成熟,秋之零落,恰如人之中年,走到了生命中最艰辛之处。( 1 分)那些经历了病痛煎熬、坎坷磨砺的人才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彻的认识与领悟,才会对秋之意蕴的感知更进一层。( 2 分) 17 写古人悲秋,突出点明古往今来,历尽苦难境遇的人,对秋的赏玩,有很多相同之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2分) 写古人悲秋恰是为了引起下文对在傍晚欣赏秋意的描写,诊释更深的人生主题即赏秋多在中年青年时代赏秋会消磨掉意志和诸多情趣。( 2 分) 18 示例:本文文笔流畅平实,风格恬淡,

32、情感沉郁饱满。(2分)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1分)作者提到的赏秋方法很多,如去乡村赏秋,韵味十足;如在傍晚赏秋,看见最美的秋意 特别是在第九段中最后两句,作者把赏秋比作“如饮一杯醇酒”,生动形象地写出秋的无尽韵味;(2分)再巧妙运用动词,“轻轻人唇”“吸饮”“进人佳境”,写出了品尝秋色需要舒缓安静的过程,如饮醇酒芬芳有味。( 2 分) ! 9 (1)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会给人这样的印象:那仿佛不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昔日恋情,而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那些事,那些人,包括他的昔日恋人,在他的记忆中犹如故乡的茵梦湖,既历历在目,又浩森悠远。这样的叙述,就把故事置

33、人了一种白我哀怜和白我超脱的意境。( 6 分,酌情计分)(2)反复出现的“那朵白色的睡莲”,似乎既是伊利莎白的化身她总穿着白色连衣裙,又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就如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如此之美,但却没法拥有它,甚至都没法靠近它。因为“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把他赤裸的四肢缠绕住了”,为此他“感到了莫名的恐俱”。而“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象征着现实 使美丽的梦幻化为乌有的现实。在现实中莱因哈特不过是一个书生,既不像埃里希那样“拥有自己的庄园”,也不像他那样“会过日子”,也许伊利莎自并不在乎,可是她母亲难免不在乎,而伊利莎白又不能不在乎她的母亲的感受 “伊利莎白听从母亲之意嫁给了埃里希”,这就是那张烦人的“水草网”,于是莱因哈特“使劲挣脱了水草网”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只能远离那朵睡莲,只能回头张望,觉得它是“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