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精品示范表格教案孟子二章_第1页
九年级下册精品示范表格教案孟子二章_第2页
九年级下册精品示范表格教案孟子二章_第3页
九年级下册精品示范表格教案孟子二章_第4页
九年级下册精品示范表格教案孟子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 科语文课 题孟子二章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 积累古汉语知识。2、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过程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情感态度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媒体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

2、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出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

3、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链接诗词 进入课堂情境学生交流有关孟子的故事、名言等相关资料,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助读资料,学生自由阅读,整理笔记阅读多媒体出示的资料,了解孟子相关知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首诗词气势恢弘,磅礴,引出得人心者得天下,即自然,又吸引学生兴趣。了解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缩短文本与学生的

4、时代差异,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夫环而攻之”。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四、重点研读1、结合问题分组探究作者的思路。明确: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

5、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 “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

6、否“得道”施“仁政” 。)2、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3、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4、探究讨论: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听读课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和重点句子翻译小组讨论交流分组探究教师出示的问题组,从整体上把

7、握课文行文思路理解文本最后一段的论述作用齐读课文赏析语言特色分组讨论明确主旨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点拨学生疏通重点句子,从整体上理解文言文,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重点探究课文思路,理解作者行文过程,进而明确文本主旨,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采用小组活动,为学生减小难度,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明确本文论述的核心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五、拓展延伸请为本

8、文补充几个事例六、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 导语设计多媒体(配乐结合图片):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

9、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 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

10、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为课文补充事例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重点在音乐与图片的出示下,学生聆听教师讲述故事,听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根据学习情况抽取学生译文,重点翻译二、三段,根据教师出示的重点字词在书上标出,强化记忆。自由阐述自己对文中重要观点的理解小组讨论两篇文章结构异同集体交流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增强阅读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更加明确本课学习重点,也是

11、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率的很好手段。音乐与画面激发学生感官,故事激趣,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在理解字词、疏通句子的基础上明确中心论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比较两篇文章异同,培养学生一点比较鉴赏能力。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三、深入探究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1、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3、探究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的什

12、么关系,明确论证过程多媒体出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多媒体出示: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

13、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5、对两文中不懂得问题再次质疑。四、拓展延伸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相关的名句有(多媒体出示):(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2)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相关的事例有: (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

14、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齐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畅谈自己喜欢的理由齐读第三段分组探究最后一段与前面段落的关系交流理解明确论证过程对比两篇课文,小组讨论在论述重点和语言上两篇文章的异同,集体交流看法学生质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学生交流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句,整理笔记学生交流相关事例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本文论证过程对学生理解而言有些难度,所以先设计了前两个问题,由学生主动探究入手,再逐渐引导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和梳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再次细微的比较两篇文章异同,使得学生认识逐渐清晰。尊重学生学情,弥补课堂教学遗漏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搜集已有

15、知识进行链接,形成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同时是对文章主旨的再解读。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2)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3)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于我们个人而言,这篇文章让我们深受启发,要想成功,必定会经过种种磨砺,正如冰心先生所说,成功的花,不要羡慕它现时的明艳,其实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于一个国家而言,只

16、有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才有长足的发展。希望大家好好体会。聆听教师总结语,接受情感教育学生收集相关事例,实现资源共享,为今后作文准备写作素材,也是对文本的再次解读。课堂小结,使得课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业设计1. 针对本文的学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2.从网上看一下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总论点 分论点 论据(事实) 道理 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城小环攻不胜 (有天时无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 地利不如人和 兵强、粮多 (有地利无人和)(“人和”实质)却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开篇立论 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生于忧患,

17、死于安乐孟 子论点 论据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生于忧患 苦其心志(正面) 劳其筋骨讲道理:天降大任 必先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入则无发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死于安乐 国恒亡(反面) 出则无敌国外患 教学反思相关链接相关链接相关链接孟子其他名言及译文(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

18、,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

19、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

20、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

21、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

22、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