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 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薄亭长。民有陈元,独与 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鱼,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人太学。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卒于家。【注】至行:高尚的德行。 嘿:同 默”,闭口不说话。 征辟(b):征召、
2、推举 做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为蒲亭长枳棘非鸾凤所(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 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 至行”?请概括。【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屯5V耕耘以时(3)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4)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亲民;不慕名利;讲究仪容
3、仪表。【解析】 【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 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 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 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乃,于是;以,拿;奉,通 俸”,俸禄;资,资助;使
4、,让; 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 淫,使思想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 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4)所谓 “至行 ”在注释中给出,指的就是高尚的德行。从文中他处理陈元的事件来看,首先他以自己的亲眼所见表述自己不相信的理由,然后以简洁的语句就说服了陈元的老母亲及陈元,可见他善于规劝;其次在陈元事件中,他对陈元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也表现他与百姓走得很近,并没有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第三,“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
5、居,必正衣服 ”一句,可见他为人认真,究外表装容;“不应征辟”则表现他不慕名利。故答案为: 担任;栖息,停留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 耕 耘 以 时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 亲民; 不慕名利; 讲究仪容仪表。【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
6、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附参考译文】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
7、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
8、定是衣服整齐。平常,从 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 戮其仆 。晋侯怒,谓羊舌赤 曰: “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_”对曰: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 ,何辱命焉? ”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 读其书曰: 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 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 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 寡人之言,亲爱也。吾
9、子之讨 _ ,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工过,敢以为请。”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仆:指驾车的人。 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公:指晋侯。 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 失:耽误B.其将来咫辞:陈说C.吾子之讨 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
10、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答案】(1) DC(3) B(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解析】【
11、分析】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 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 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 重”是 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 看重”。故答案为D。中国教育出 版&网*人%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 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 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 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
12、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C。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B 项中的 “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B。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故答案为:D;C;B;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13、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附参考译文】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
14、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
15、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3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16、,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 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2)翻译下面的句子。既加冠
17、,益慕圣贤之道。(3)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辟也B.丛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录毕,走送二当余”师也D.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4)文中 穷冬”烈风”犬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弓I、提出;训斥,呵责(2)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3) D(4)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 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引,提出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
18、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既:已经;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3) A担心;祸患,灾难。B向;跟随。C代词,代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D来。(4) 穷冬”属于季节,烈风”犬雪”属于天气情况,这是属于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这说明天气非常的寒冷,但宋濂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还坚 持去学校,从而表现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故答案为:弓I、提出;训斥,呵责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D;(4)环境描写。通过描
19、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点评】 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
20、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 ”,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渲染营造气氛;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烘托人物心情; 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4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
21、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 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
22、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 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注】 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陈力:尽全力。 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 ”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B.丈夫之冠也,父命X命:教导,训诲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怒也天下惧/学也不思则罔B.公孙衍、张仪岂丕诚大丈夫哉 /孤岂欲
23、卿治经为博士邪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用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C.颈联以 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C.文章以 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
24、屈,才称得上大丈夫。(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 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 独善之义”。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D.选文提出了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1) DA3 3) C4 4) CB(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
25、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解析】【分析】 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故选Do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副词,表反问,难道; 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己。故选:A。 C 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 ”“ 病树 ”自比,表现乐观豁达。故选C。 C 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故选C。 B 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 “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故选B。 “讽谕诗
26、”作 “谓 ”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 “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结构对称,因此“也 ”后断句,“闲适诗 ”后断句。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闲适诗/ 独善之义也。句子翻译为: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重点词语有: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 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故答案为: D; A; C; C; B;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
27、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
28、解。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附参考译文】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
29、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 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 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 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与元九书(节选)古人说: 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 来,就是作云的
30、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 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 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 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 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 夫差日: 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日: 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晶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
31、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晶以请和 ,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日: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晶计,与越平。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日: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 ,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伯晶(p» :人名,吴国大臣。 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吊死同疾: 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
32、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败吴壬姑苏B.阖庐病创将死C.吴王将诧之D.乃兴师北伐亦皆美壬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遂诧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伐竹取道(小石潭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谓太子夫差日:尔忘勾践杀尔父乎?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晶以请和(3)伍子胥认为 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 C(2)(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越王)派大夫文 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
33、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 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句中注意 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故答案为:C (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
34、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 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 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
35、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6 .文言文阅读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殆尽:几乎全部烧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昼则疾耕作壬田间于: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3)我们从这个故
36、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介词,在;明白,醒悟(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 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解析】【分析】(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 给”:给予。 悟”:明白,醒悟。(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 解,最后刘家儿子 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 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 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
37、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故答案为:介词,在;明白,醒悟; 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 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 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 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
38、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 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 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 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 ”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 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
39、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 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拥食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
40、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雾淞近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 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
41、的酒杯;茂盛的样子(2)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 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 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硕:白气弥漫的样子;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哪山。蔚然:茂盛的样子。(2
4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 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 重点词语焉;哪有;此:这。句意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 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 亭。(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 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 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
43、立、卓然不群的高 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 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 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 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故答案为:(1 )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2)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
44、这样的人!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归
45、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46、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
47、源记)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选贤与能不独壬其子屋舍OL寻病终(2)翻译下面的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4)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 皆叹惋”?(5)【乙】文的 世外桃源”与【甲】文的 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 种表达方式?【答案】(1)同 举”,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2)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
48、尽其用,人尽其力。(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 (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 根据【甲】文 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 世外桃源”是对 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 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与”是通假字,子”属于词类活用, 寻”属于古今异义词。(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恶:厌恶,憎恨;藏:私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
49、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可以归纳出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归纳出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归纳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结合文章内容和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桃花源中的人为避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外面的人已经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战 乱,他们过着非常黑暗的生活
50、,而桃花源中的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听了渔人的讲述后, 皆叹惋的就是这些。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5)【甲】文 大同”社会的特征是: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乙】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环境优美、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关联之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侧重于议论,重要是阐述观点,【乙】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 并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情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故答案为:同 举”,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
51、和晋朝了。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 (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 据【甲】文 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 世外桃源”是对 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 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 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
52、,结合语境分析比 较做出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 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既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也要结 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内容和表达方 式方面进行比较。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
53、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 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席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 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
54、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 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 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 赵公:赵扑(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 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故事:向来规矩。 朔:农历每月初一。(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使各书以对,而遑其备饮少辄醉,而空又最高C.基施虽在越其西南诸峰D.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皿五十有七山水
55、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6)古代志士仁人常 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答案】(1)谨慎;稍微A(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解析】 【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