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单元教案 11、 春教案 教学目标1、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品味文章的图画美。教学重难点:难点: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重点:有感情的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教材分析:因初一学生还不善于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
2、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课前准备:课前指导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准备课上播放。 分组承担文中写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段落的分析,课上由其他组提出问题,承担组负责解答。(本环节可由教师先浏览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以便突出重点) 喜欢绘画的同学,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春天的图画,课上展示。 一、布置课前预习,要求提出问题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2、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3、预习时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合成几个问题的形式,课上研讨。二、创设情景导入新
3、课 1. 导入:(播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 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考考你们: 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让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
4、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3.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Yùn niàng liáo chng su lì 酝 酿 嘹亮 撑伞 蓑 笠Xsh du su cháo 稀疏 抖擞 安 巢三、复习旧知 展现春意 许多文人都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
5、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学生录音2、学生齐读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可用学生作品或运用课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3、整体感知(1)文章按“盼春”“绘春”“赞春”写的,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2)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6、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板书: 春醒图自然苏醒 春草图小草报春 春花图百花争春 春风图微风吟春 春雨图细雨润春 迎春图勤人迎春五、分段朗读示范讲解(春醒图、春草图)1、学生齐读春醒图、春草图的段落2、示范讲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解析: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解析: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
7、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特写镜头一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解析:“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解析:小,说明他们都处
8、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特写镜头二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解析: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
9、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六、提出问题 研讨解决1、研讨春风图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由同学们将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重点:课文从哪些角度写了春风?好在哪里?2、研讨春雨图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由同学们将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重点:“最寻常”和“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等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连用三个比喻好在何处?雨中景物从哪个角度写对的?抓住关键词赏析。3、研讨迎春图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十自然段 由同学们将预习时的
10、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重点:这幅图画中什么是主体?写人的作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分析比喻段。(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象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概括了春天富有朝气和充满生命力的特征,表达了作者讴歌春天的一片挚爱之情,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七、欣赏名篇大胆发掘,再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小结: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
11、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请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方面,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1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镶边、水藻、敞、澄清、贮蓄、伦敦2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解释词语: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3能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4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5能背诵第三自然段。6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二、教学方法设计
12、1、这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录音,自学生字新词。摘录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课堂交流。2、教学本文,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概括出每小节的具体内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基础上,可结合练习二,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精心选词造句,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鲜明的感受的。3 、学习本文选取独特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特有魅力的方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所表达的作用,可以采用替换法,将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改为一般的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
13、不同。4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文与前面学到的春,都做到了景与情的紧密结合、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要通过比较分析加以理解和体会。三、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2疑点:对结尾的理解。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 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3解决办法:讨论、点评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录音机放朗读磁带或配乐教师范
14、读。2学生做成的关于冬天景象的或精彩语句的卡片投影映出。六、教与学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齐读、散读等,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描写。2在反复讨论、互评探讨中领会修辞手法的应用对景物描写的作用。3讨论解决对文末的理解。七、教学步骤导入课题 我国的“泉城”是指哪里呢?你能说一些关于赞美“泉城”的诗句或句子吗?清人刘凤诰赞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前人还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等,那么冬天的济南又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板书)。阅读自读提示,说出本文的文学常识。(一)明确目标 略(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学生正音释词注音 济(j )南、伦敦(d n
15、)、敞(ch ng)、水藻(z o)、贮(zh ù)蓄、镶(xi ng)边、澄(cheng)清解词设若假若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响晴(天空)晴朗无云(2)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的 “这”指代哪些内容?(3)学生讨论指代内容,学生发言,互评纠正。 课文的第一段写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第二段写济南周围有小山环抱,因而是个暖和的理想境界;第三、四两段写济南的小雪宜人;第五段写济南的暖水澄清,这些都是“这”所指代的内容。解决疑点。(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16、?是怎样得出这一特点的? 三组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下济南冬天的特有景色,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描绘,它奠定全文写景的基础。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在前文春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才能情景交融,景物描写才细致形象而又动人。在本文中作者又是怎样体现的? 3叫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作者写济南的小山是怎样的?抓住了小山什么特征来写的?(1)作者先从虚处幻想出一个理想的境界,说出这个幻想的境界是怎样的?(学生读出)济南就是作者幻想的理想境界,为什么?(学生回答)从而烘托出一个舒适自然温暖的环境。(2)作者是怎样写小山的?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17、,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温晴”的自然条件。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小摇篮”的比喻,“看护者”的比拟,透出了“小山”的温存体贴的抚慰,济南正如摇篮中的宝宝甜甜地睡了,照应了作者的设想“暖和安适地睡着”。(3)为什么说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从侧面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4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济南的小雪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讨论解决)(1)济南小雪的特征是妙。本段围绕“妙”字描绘了雪后的山景,自上而下,依据空间顺序进行细致的描写。作者笔下的“小山”如同“欲展娇姿却又含羞的少女
18、般”,这样娇美的景色,作者“妙却能言”,足见作者观察景物的细致,语言功底的深厚,感情的投入。(2)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写“小雪”的“妙”?(从文中找出来,展开讨论) 用词的准确生动、传神具体。如“镶、穿、露”,即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小山”的状态,又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的余地。 形象的比喻、动情的拟人,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小山的“欲露又羞”的形态,达到“妙却能言”的地步。再如“雪后矮松像日本的看护妇”,写出小山下雪后矮松的柔美;“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全句运用了
19、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小山像穿着一件好看的花衣,给读者以真实动人的生活感。“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不久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真实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景,又写出了“雪后小山的娇气”,为什么说“露出点粉色”?(阳光斜射雪面上的余辉。) 本段写雪后的小山,用一个“妙”字,突出了小山雪后秀美的景色和娇美的情态,整段比喻生动,是写景的美文。要求学生用3 5 分钟背诵此段。(背诵比赛,按写作顺序来背。)(3)找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文中写到“这是张水墨画”,什么是水墨画?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说出
20、即可)作者连用两个“卧”字有何妙处?(作者连用两个“卧”字写雪后山村,形象而又传神,同时,又照应了作者想像中的“暖和安适地睡着”。) 5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什么?(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作者怎样写水的?水的“多情”,“为了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它不忍得冻上”,写水突出了济南的“温晴”的特征。文末写自上而下,整个济南是一块晶莹绚烂、玲珑剔透的水晶,赞美济南是个人间瑰宝,正是因为有了以上描写才如是赞美,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相照应。(以上各段的分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可详可略,目的是让学生多分析多评论,老师适当点拨即可,不求完美,只要学生互相评补以后接近答案,理解正确即可。)(四)总结
21、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形象的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示了人间瑰宝的济南,通过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寄寓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挚爱。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热爱祖国山河的精神。另外,如今泉城更加秀美,你应该亲自去领略一下她的风光,也许你会写出更妙的济南。(五)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做书面作业。(六)板书设计(七)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奇迹()晒太阳()着落()发髻()看护妇()镶边()宽敞()水藻()贮蓄()澄清()二、给多音字“济”注音。济南()救济()人才济济()同舟共济()三、按课文原文填空。 1树尖上()着一髻儿白花。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上一道银边。3山坡上()着些小村庄。4那些长枝的
22、垂柳还要在水里()个影儿呢!四、填空。1济南的冬天选自长篇散文,作者,原名,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话剧、等。2济南的冬天开头运用了三组,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北平就是现在的。五、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2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3微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自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4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上,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六、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大家的帮助,使他胜利过关。B他很顽强,不肯接受同学们的意见。C蚊子战争了狮子,凯旋胜利归来。D这
23、样的好学生,怎能不使人赞不绝口呢?2下列四条标语,你认为最好的一条是()A(公路旁):出车在外亲人盼归。B(候车室,电影院):严禁吸烟,违者罚款!C(农田旁):侵占耕地,法律不饶!D(家属区楼下):乱倒垃圾可耻。 13、风雨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阅读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作者笔下的风雨不寻常,他好像一只
24、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全文没有出现风和雨,读来却让人淋漓尽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
25、道德准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2、过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26、。【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支点】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课时建议】2课时
27、【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刹那( ) 栅栏()蜷曲() 倏忽()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
28、次获得文学大奖。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
29、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参考答案:侧面烘托。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
30、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31、?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2、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课后学习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14 秋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
33、点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
34、合作探究: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讨论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2、图画描绘:出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
35、内容):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
36、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研读赏析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b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
37、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4、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以海盐的秋天为生活舞台,说说自己的所见所
38、闻所感。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写海盐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
39、、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教学步骤: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二、导读观沧海(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二)熟悉诗歌。3分钟
40、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水何澹澹洪波
41、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直抒豪情。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
42、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3、 导读次北固山下(一)题解:5分钟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A、古代是诗歌分类。B、诗歌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
43、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 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
44、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
45、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教学步骤:一、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古代诗歌常识。二、导读钱塘湖春行(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
46、:任杭州刺史时作。(2) 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
47、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五)欣赏诗歌。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2、赏析中间二联。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导读天净沙秋思(一) 题解。3分钟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东篱。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秋思朗读。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真题
- 架梁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触摸屏考试题及答案
- 购房协议书丢失怎么办
- 技术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年产5万吨钢材生产线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机场驱鸟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店铺租赁合同格式模板
- 广州市槎头看守所监区卫生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咨询
- 2025年仓储部安全培训安全防护知识测试试卷
- 纺织公司升降机安全操作规程
- 机泵维修钳工国家技能鉴定题库(580题)
- 三级配电箱巡检记录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北京大学《药物毒理学》10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药物毒理学
- 第六章金属合金的塑性变形
- YY/T 0299-2022医用超声耦合剂
-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题库大全免费答案
- 浙江省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安装300条)新版
- 七年级(上 )生物实验通知单
- 中国瓷器发展史(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