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飞扬的诗情阅读与欣赏沁园春·长沙【学习要求】1.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欣赏词的方法。2整体感知,明确上下阕所写景物。3体会作者的感情,反复朗读,读出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4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把握词的主旨,领会词作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词作中描绘的画面与作品主旨之间的关系;品味语言。【学时安排】二学时第一学时:了解诗词的知识;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明确上下阕所写内容。第二学时:品味语言,感受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2、主要任务:了解词的知识;反复诵读,把握上下阕所写内容;着重分析上阙。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反复诵读,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2.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词作创作的背景,结合词作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3.仔细分析诗词中描绘的画面,从画面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理解其言外之意,把握作品的主旨。(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 ) 橘子洲( ) 携来( )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百舸争流( ) 寥廓(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 )( )怅寥
3、廓( )( ) 谁主沉浮( )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浪遏飞舟( )3.词,又称 。词最初称为“ ”或“ ”,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 词根据长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6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本文“ ”是词牌名,“ ”是题目。4诗歌按内容可分
4、为叙事诗和 ,从时间和形式上可分为古典诗歌和 。古典诗歌根据格律的要求可分为 和近体诗(今体诗);现代诗歌根据创作形式可分为 和新诗(1919年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5诗歌的风格和主要流派:豪放和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借代、拟人、象征等。6诗歌的意境是指 。“意”是指 ,“境”是指 。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 1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各写了几幅图景)?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2这首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表现“我”的动作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3“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4深秋之际,独自一人,面对滚滚
5、江水,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白居易看到了“枫叶荻花秋瑟瑟”毛泽东看到了什么呢?找出作品中描绘的秋景,想一想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视角有什么变化,看看它们在色彩、生气、精神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5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课堂检测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6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 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地点是_。2“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句到第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3
6、“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到_,自_而_,再从_到_,自_而_。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6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 )A立 看 染 争 B染 争 击 翔C立 透 竞 问 D看 流 击 竞(三)归纳总结归纳上阙所写内容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分析下阕,把握作品主旨,品味语言。一、课前学习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进一步了解诗词的内容。2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欣赏诗歌所表现的意境。3运用比较法、诵读法来品味诗歌语言。二、课堂
7、探究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有何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有什么作用?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4 全词的词眼是什么?5.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景色?提出了什么问题?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解决了问题?6.体会语言的准确优美(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二)课堂检测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恰同学少
8、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中流”的意思是 ;“遏”的意思是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4)最后一句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归纳总结小结课文,完成下表:沁园春长沙上阙下阙主要内容主要 ,突出 的精神,自然地提出 的问题。主要 。通过 ,表现 。内在联系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主 旨主旨: 思路:四、巩固练习1. 下面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廖廓(liáo kuò) 百舸(ké) 碧(
9、6;)透 橘(ú)子洲B苍茫(cáng) 沉浮(ú) 携(xié)带 竞(jìng)自由C峥嵘(zhng róng) 遒(ú)劲 挥斥(chè) 岁月稠(chóu)D惆怅(chóu chàng) 遏(è)阻 激()扬 万户侯(ó)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奔放)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击(击打)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
10、多)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
1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
12、容。8下列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的深切关注。B这一设问实质上是向人们提出:掌握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命运的,究竟是军阀,还是人民自己?C面对大千世界,作者思绪万千,悲观无奈。D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家的凌云壮志。9.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江面上的风浪大,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的险恶。B指青年们游泳的技术都很高超,掀起的风浪把船都阻止住了。C暗示中国青年应投入到激流勇进的革命浪潮中去,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重担。D象征了当时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10
13、.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
14、“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9. 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二)简答(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07年高考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5、?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创作于哪个年代?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分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曾”和“忆”在表达时间上有什么作用?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三)这首词的上阕的统领字是什么?该字统领了哪几句?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什么?该字统领了哪几句? 五、课后拓展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4题。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16、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1联系写作时间,指出“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借指的是什么?2“何时缚住苍龙”中的“苍龙”是一种凶恶的动物,这里用来指什么?3摘出词中写景的句子。4这首词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资料索引】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
17、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一单元 飞扬的诗情阅读与欣赏沁园春·长沙答案【学习要求】1.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欣赏词的方法。2整体感知,明确上下阕所写景物。3体会作者的感情,反复朗读,读出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4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把握词的主旨,领会词作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词作中描绘的画面与作品主旨之间的关系;品味语言。【学时安排】二学时第一学时:了解诗词的知识;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明确上下阕所写内
18、容。第二学时:品味语言,感受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了解词的知识;反复诵读,把握上下阕所写内容;着重分析上阙。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反复诵读,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2.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词作创作的背景,结合词作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3.仔细分析诗词中描绘的画面,从画面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理解其言外之意,把握作品的主旨。(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qìn ) 橘子洲(jú ) 携来( xié ) 峥嵘(zh
19、ngróng ) 挥斥方遒(qiú ) 浪遏飞舟(è ) 百舸争流(g ) 寥廓(liáokuò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漫江碧透( 满 )百舸争流( 大船 )鹰击长空(搏击 ) 鱼翔浅底(本指鸟的盘旋,这里用来形容鱼游得自由轻快 )万类霜天(一切生物 )( 深秋 )怅寥廓( 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 指宇宙的广阔 ) 谁主沉浮(指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不寻常 )( 多 ) 恰同学少年( 恰逢 )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奔放 )( 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
20、词用,意思是“视如粪土” )( 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浪遏飞舟( 阻止 )3.词,又称 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 曲词 ”或“ 曲子词 ”,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诗余 ”。 词根据长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60字以内为小令,60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本文“ 沁园春 ”是词牌名,“ 长沙 ”是题目。4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和 抒情诗 ,从时
21、间和形式上可分为古典诗歌和 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根据格律的要求可分为 古体诗 和近体诗(今体诗);现代诗歌根据创作形式可分为 旧体诗 和新诗(1919年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5诗歌的风格和主要流派:豪放和婉约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 、借代、拟人、象征等。6诗歌的意境是指 诗歌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与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一种艺术境界 。“意”是指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指 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者一致,形成了诗的意境 。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 1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各写了几幅图景?)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
22、图、峥嵘岁月图)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2这首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表现“我”的动作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立、看、怅、问、携、忆、记 思路: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
23、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4深秋之际,独自一人,面对滚滚江水,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白居易看到了“枫叶荻花秋瑟瑟”毛泽东看到了什么呢?找出作品中描绘的秋景,想一想作者在描写这
24、些景物时,视角有什么变化,看看它们在色彩、生气、精神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由远景到近景,由仰视到俯瞰,生机勃勃,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5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想到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产生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壮志凌云。(二)课堂检测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6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5、,谁主沉浮?2 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秋天_,地点是_湘江中橘子洲头_。2“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1_句到第_6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领字_。3“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远_到_近_,自_下_而_上_,再从_上_到_下_,自_下_而_上_。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林;江;舸;鹰;鱼_。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6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 B )A立 看 染 争 B染 争 击 翔C立 透 竞 问 D看 流
26、 击 竞(三)归纳总结归纳上阙所写内容上阕: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精神,自然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分析下阕,把握作品主旨,品味语言。一、课前学习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进一步了解诗词的内容。2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欣赏诗歌所表现的意境。3.运用比较法、诵读法来品味诗歌语言。二、课堂探究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有何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
27、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
28、。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9、4 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景色?提出了什么问题?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解决了问题?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表现了作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并对上阕的问题作出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回答。6.体会语言的准确优美(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这种气势。(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
30、,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二)课堂检测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中流”的意思是 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遏”的意思是 阻止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4)最后一句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问苍茫大地,谁
31、主沉浮 三、归纳总结小结课文,完成下表:沁园春长沙上阙下阙主要内容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内在联系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主 旨主旨: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豪迈的革命激情。归纳: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
32、作用。四、巩固练习1. 下面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A廖廓(liáo kuò) 百舸(ké) 碧(ì)透 橘(ú)子洲B苍茫(cáng) 沉浮(ú) 携(xié)带 竞(jìng)自由C峥嵘(zhng róng) 遒(ú)劲 挥斥(chè) 岁月稠(chóu)D惆怅(chóu chàng) 遏(è)阻 激()扬 万户侯(ó)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挥斥(奔放)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
33、江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击(击打)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C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5
34、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C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B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
35、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8下列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的深切关注。B这一设问实质上是向人们提出:掌握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命运的,究竟是军阀,还是人民自己?C面对大千世界,作者思绪万千,悲观无奈。D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家的凌云壮志。9.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由江面上的风浪大,联想到当时社
36、会形势的险恶。B指青年们游泳的技术都很高超,掀起的风浪把船都阻止住了。C暗示中国青年应投入到激流勇进的革命浪潮中去,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重担。D象征了当时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10.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D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
37、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9. 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 满江 。 “霜天”即: 深秋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看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山、林、江、舸、鹰、鱼 。(4)这段
38、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简答(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07年高考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创作于哪个年代?答: 题目是沁园春长沙(2分)。作者是毛泽东(1分)。创作于1925年(1分)。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分析
39、。“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曾”和“忆”在表达时间上有什么作用? 从山上和江中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秋色图。“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及附近山峰之多;“层林”写树林随山峦层叠。“红遍”、“尽染”写漫山枫树等,经秋霜打过,彷佛人工染红的一样壮美,色彩艳丽。“漫江碧透”,写满江清澈、碧绿;“百舸争流”写千帆竞发、争相行驶。(2分。主要意思说出就行。) “曾”和“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示从上阙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分)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前后呼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
40、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将由谁来承担。(2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艺术地回答了那些风华正茂、英气勃勃,搏击中流的革命青年,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必将担当起振兴国家、民族的重任,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2分) (三)这首词的上阕的统领字是什么?该字统领了哪几句?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什么?该字统领了哪几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五、课后拓展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4题。 清平乐六盘山 毛
41、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1联系写作时间,指出“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借指的是什么?理想和目标(或陕北)2“何时缚住苍龙”中的“苍龙”是一种凶恶的动物,这里用来指什么?蒋介石反动派3摘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4这首词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通俗简练,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自然质朴,无雕饰,却形象鲜明,意蕴深远。 【学后札记】【资料索引】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
42、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与分类一、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 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
43、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 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肥往年辅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会计实务操作2025年专项训练冲刺押题试卷
- 【中项网行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简析
- 产品质量控制SOP流程精细化管理流程工具
- 2025春季九江银行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亚洲市场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
- 2025贵州省卫生中心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甘肃省公开招募高校银龄教师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4月四川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招聘事业编制人员7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四川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乡镇工会集体协商指导员岗位知识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兰州大学)
- 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常见的天气》教案
- 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 2025年中石油英语试题及答案
- 四渡赤水军事教学课件
- 刚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培训
- 建伍对讲机TH-K2-K4AT中文使用说明书
- 2025年浙江省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