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宏观览要.©明时空确定重大事件j空定位内容主旨主旨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 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 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文明 是典型的农耕 文明,以精耕 细作的农业为 基础,手工业 和商业依附于 农业,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农耕文 明的典型特点手工业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 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商业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城市、 “市”
2、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的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 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上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干梳理认知拓展Q比教材更全面古代中国农业耕作的特点一一精耕细作1 .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时间农耕工具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刀、石斧
3、砍树木焚烧,用叵石犁翻土播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 仍是木制的应耒相、石锄、石犁铁犁 牛耕春秋战 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惭推广(“宗盾之柄为我亩之勤”)西汉赵过推广睡里后又出现犁壁、褛车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蚂蝇型,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 的深浅2 .耕作技术时间概况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西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国代田法三国两晋 南北朝北方旱地归耕耙藕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 熟定型3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尊理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 地方形成一
4、年三熟制。4 .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上都江堰,汉朝时修建漕渠、白渠、龙首渠。(2)濯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画翻车,唐朝时创制息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出现风力水车。二 古代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一一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 .集体劳作:商周时期,上地归一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 .小农经济(个体农耕)(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留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国土地私有制确立。(2)特点:以21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因基本模式。(4)评价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积极4%小农经济是推动改植新细
5、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要承受沉重的赋役,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局限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容易破产。巧点妙思问题探究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 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问题探究2 “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名词解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 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即在一定而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措施
6、,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 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 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形态。(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3 .田庄经济(1)概念: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上地,控制着众多依附人 口,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实体。(2)形
7、成:汉代有权势的大地主占有大量上地和佃农而形成。(3)生产方式:佃农们在地主或其代理人指挥下,按照时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三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一一从“公有”到“私有”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深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1)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用、私田都要c ±4$以-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封建社会-(2)法律确认;秦国画赞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3(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上皿*成社会两极分化e3 土地兼'*
8、1(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画均用制;明朝政府丈量 并问题全国土地.按人丁和FI亩多寡收税e(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上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 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经营战国时期已产生;汉代'或耕豪民之用,见税什五”现象普 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 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成租(按比例分取)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 生产)两种形式。无力租用者沦为雇工,“计岁受值”者是长工,“计时受值”者为短
9、工。租 佃关系下,佃户有迁徙的自由,社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四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资产的标准变化1 .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市”实质是承认上地私有, 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2 .编户制度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依据人 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3 .租调制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用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上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 要服兵役和徭役。4 .租庸调制隋唐时的赋役制度,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
10、的赋税收入。5 .两税法由于土地兼并严重,780年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上地交地税。 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牛刀小试请试制小农经济知识结构图。参考:扶犁牛耕技术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春秋战国主要特点形成条件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华文明辉煌灿 烂的物质基础落后脆弱封建社会漫长的 主要原因知识拓展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三者是不同的经
11、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 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 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特征的佃农经济也 属于小农经济。问题探究3试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示:(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 产工具和技术。(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归纳总结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D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
12、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6 .“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表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根的办法,适 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 .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 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 丁
13、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 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五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朝代表现阶段特征三国两晋 南北朝南方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 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 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而完全确立,南方正 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思维拓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 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
14、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 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 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 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动探究分层突破10比初学要深刎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小农
15、经济的特点如一史类L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 倍称之思。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一一晁错论贵粟疏九L三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侍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史料解读史料一、三以图片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二中的文献材料反映出小农生产的艰辛。通过三则史料可看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一些 特点。精研探究以上史料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提示:史料一反映出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史料二中表明了小农经
16、济的脆弱性 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史料三中自南宋到清代依然推崇牛耕技术,说明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 进展。归纳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等特点。(4)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 .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动力。3 .上地制度:从
17、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的主要形式。4 .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6 .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7 .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而,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此外在赈灾、救灾方而,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2019 安徽月考)有学者指出,短缺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 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 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
18、于土地。这一观点()A.描述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8 .阐释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分析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D.赞扬了重农思想的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 材料“短缺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 式”解释了中国古代实行精耕细作的必要性,”劳动力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 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积极作用,以精耕细作提高粮食 产量,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高考研析把握考向I心高考精准【考情分析2019全国卷IIIT27,2018全国卷III - 考频T24,2017全国卷J T26,2017全国卷
19、考题 IIIT26,2016全国卷TT25,2016全统计国卷I-T40,2016全国卷0 126.弓年10考2015全国卷1丁24,2015全国卷TT26.2015全国卷flT26本讲内容为高频考点,考查知识点集中于生产 考情 力的进步、小农经济的特点、汉代经济、经济重心的 分析南移、租佃关系等,多选取新材料,以图表、地图或 历史图片等形式呈现,考查多种能力和素养C【真题典例】1. (2019 全国卷IH,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 户”。苏州甚至出现“上著安业者用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 此可知,当时江南()A.上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
20、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 然是个体经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佃农只是通过租佃方式获得 了土地使用权,R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也没有体现农业的商品化生产, 故排除B、D两项。2. (2017 全国卷H,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
21、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 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 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 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3. (2016-全国卷I , 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上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一
22、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 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正确。个体农户劳动力人数有限,不会 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 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4. (2015 全国卷I ,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 夫耕种肥沃的上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8.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上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23、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 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农业 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上地兼并和大上地所有制的发展,D项错误。【模拟小题】1. (2019 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 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 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它员挑战中央权威答
24、案A解析 材料中南宋知州对“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现象表示反对,而户部则认为“身 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可见在南宋时期,农民一方面可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而也可以去经商,说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不是垂直流动,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宽了对 商业的限制,但不等于重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且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 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排除D项。2. (2019 河南郑州三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洵对此有这样 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
25、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 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A. 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C.政府实行特殊的上地政策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答案C解析 宋代政府“不抑兼并”的上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出现富民阶层,故选C项。 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而是强调政府政策导致出现富民阶层,排除A项:材 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也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故排除B、D两项。3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 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
26、行商者,在所 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上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 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说明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减弱,故A项正确。两税法推行之前,唐代已经出现了藩镇割据现 象,而且两税法的推行与藩镇割据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两税法简化了税制,一定程 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封建国家上地所有制得到巩固,排 除D项。4 . (2019 福建南平二模)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AU (万
27、户)占全国户U 数比例()西汉247. 119.8998.680. 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122.562.9662.437. 1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答案D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 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 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 区域迁移”,故选D项
28、。“文景之治”是在西汉,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 不能说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A项;“藩镇割据造成唐宋 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古代中国人口变 动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无法得出是朝代更替的结果,排除C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 (2019 广东肇庆三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而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 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 图反映了当时()A.上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
29、的发展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并结合所 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指在上地上投入大量的 劳动、生产资料和技术,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排除D项。2. (2019 安徽三校高二期末)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史料出处“粤之无镇(注:一种锄草用的农具)也,非无物也,夫人而能为 铺也”周礼考工记“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G主: 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井田制度逐步瓦
30、解B.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C.农耕技术有所进步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解析材料出处提示两则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第一则史料说明当时粤人 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第二则史料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 现象。由此可见,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当时农耕技术有所进步,故选C项。 材料无法体现A、B、D三项,故排除。3. (2019 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
31、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自 然灾害和税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故选B项。4. (2020 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 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用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 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上
32、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用为75亩”“应授用131亩,而实授田为 28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 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上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 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5. (2019 福建厦门高二期末)唐代中期,乡村人口不断增加,在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 下农民不断贫困化。这迫使政府()A.改变赋税征收标准B.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C.在全国推广曲辕犁D.进一步强化均田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人口增加和农民贫困的现实,为缓和社会矛盾和增加财 政收入,政府势必要调整赋桎制度,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 济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曲辕犁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江东一带,C项错误;均田制在当时 已经瓦解,D项错误。6. (2020 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 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中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 可知,当时()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上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2025年创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构建报告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件-第4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 快时尚品牌如何应对时尚零售行业模式变革中的产品创新与市场定位策略研究与应用策略报告
- Unit+3+Family+matters+Understanding+Ideas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必修第一册
- 新课标公开课Unit1 Happy Holiday Section B 1a-1d课件+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安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太空养鱼题目及答案
- 题目及答案100题
- 养殖服务管理办法
- 兼业代理管理办法
- 呋喃西林溶液的毒理学研究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一(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DL∕T 806-2013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用阻垢缓蚀剂
-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专业技术规范”
- 防止电力建设事故三十条措施题库附有答案
- 《幼儿游戏与指导》 课程标准
- TMK工作总结模板
- 提高销售信心与自信心的培训
- 收纳整理培训课件
- 输液港及护理课件
- 干细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