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沿海产业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暨规划环评课题_第1页
温州沿海产业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暨规划环评课题_第2页
温州沿海产业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暨规划环评课题_第3页
温州沿海产业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暨规划环评课题_第4页
温州沿海产业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暨规划环评课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州沿海产业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暨规划环评课题研究报告简本研究报告简本(征求意见稿)清华大学二一年三月目 录第第 1 章章 总总 论论.31.1 项目背景.31.2 评价的对象与目标.41.3 评价范围与年限.4第第 2 章章 评价区域概况评价区域概况.52.1 地理位置.52.2 行政区划.52.3 人口.5第第 3 章章 区域资源环境现状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现状评价.63.1 能源消费.63.2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分析.63.2.1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63.2.2 可吸入颗粒物分布情况分析.93.2.3 特征污染因子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3.2.4 酸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3

2、.3 水环境与水资源.103.3.1 饮用水水源.113.3.2 入海河流.113.3.3 平原河网.113.3.4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123.3.5 水资源.123.4 声环境现状评价.133.4.1 道路交通噪声现状.133.4.2 区域环境噪声现状.133.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33.5.1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33.5.2 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53.6 固体废物现状评价.163.6.1 生活固废.163.6.2 工业固废.17第第 4 章章 区域相关规划区域相关规划.184.1 沿海产业带规划内容概述.184.1.1 沿海产业带定位及发展目标.184.1.2 现代产业体系规划

3、.194.1.3 空间布局规划.204.1.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14.2 规划协调性分析.214.2.1 与产业发展相容性分析.224.2.2 与浙江省及温州发展规划相容性分析.234.2.3 与环境保护规划相容性分析.24第第 5 章章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估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估.265.1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265.1.1 A-P 值法计算温州市理想大气环境容量 .265.1.2 城区控制区实际环境承载力测算.265.1.3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275.1.4 沿海产业带大气环境承载力测算.275.2 陆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285.2.1 主要功能区河段容量计算统计.285.2

4、.2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295.3 近岸海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295.4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295.4.1 商住用地合理性分析与对策.295.4.2 工业用地合理性分析与对策.295.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0第第 6 章章 区域资源环境压力预测区域资源环境压力预测.316.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316.2 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预测.316.3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316.4 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31第第 7 章章 产业及循环经济分析产业及循环经济分析.32第第 8 章章 综合评价结论综合评价结论.338.1 区域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结论.338.2 沿海产业带实施规划综合评价结论.35第

5、 1 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明确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近来来的不断努力,温州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辐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到 2007 年,瓯江水系水质保持类,瓯江干流(温州段)、楠溪江(瓯江一级支流)各河段全部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类别;入海河流

6、19 个河段中满足功能要求的河段达到 15 个,占总评价河段的 78.9%。2007 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市区达到功能要求的天数占 98.9%。噪声功能区中,三类区昼间以及二类区昼夜噪声均达到标准要求,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取得一定成效。尽管温州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仍有部分河段不能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投入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较突出,部分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加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生态系统退化,环境压力依然严峻。温台沿海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规划

7、的三大产业带之一。依据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将布置先进制造产业带、海洋产业带、生态型产业带,形成金色、蓝色、绿色“三色产业带” 。温州沿海产业带是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产业、城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联动环杭州湾地区、辐射金衢丽地区、呼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开发的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和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产业带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在沿海快速通道以东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产业,以西发展集商贸、物流、科教、旅游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鞋革、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等传统轻型加工业。规划

8、建设中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北起乐清湾港区,南至苍南金乡,区域范围达 1300 平方公里、涉及 6 个县(市、区)的 42 个乡镇、220 多万人口。建设沿海产业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温州第三次跨越的战略平台,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的启动和一批新项目的实施势必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影响更加突出,群众也更为关注。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化沿海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划布局,实现产业、城市、生态的和谐共融和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要求,需要对温台沿海产

9、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本评价旨在进一步加强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区域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核心的分析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角度,论述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确定区域开发和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1.2 评价的对象与目标本次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要求,对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进行的规划

10、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为主,以其相关专项规划为辅。本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目标为:通过全面分析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 ,在温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中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环境保护目标等内容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调整温州市今后发展战略和部署的建议以及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环境保护对策。1.3 评价范围与年限评价范围为整个温州市沿海产业带:核心区北起乐清湾港区,南至苍南金乡,区域范围达 1600 平方公里、涉及6 个县(市、区)的 42 个乡镇、220 多万人口;缓冲区为温州市域除核心区

11、以外的其他区域。评价基准年:数据以 2007 年为主,有条件的更新至 2008 年。规划评价年限:近期规划到 2010 年,中期到 2015 年,远期到 2020 年。第 2 章 评价区域概况2.1 地理位置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全境介于北纬 27.0328.36、东经 119.37121.18之间。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方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温州市北接长三角,南联海西经济区,西通皖、赣等内陆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条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港是全国

12、24 个主要港口之一,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甬台温高速和 104 国道等均在温州市通过,温州永强机场规划为 4E 级的国内干线机场,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本规划范围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两个层次。其中,核心区为北起乐清南塘、南到苍南霞关,东至东海,西至沿海快速通道沿线及以东与陆域连接的临海乡镇,包括已围、在围和将围的滩涂;协调区为核心区以外的温州其他地区。2.2 行政区划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 3 区,瑞安、乐清 2 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6 县。有 119、143 乡。30 个街道办事处,5392个村委会,506 个居委会。温州市人民政府驻地为鹿

13、城区。2.3 人口温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2007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764.57 万人,常住人口 790.1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40.56 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42 人。第 3 章 区域资源环境现状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针对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两者耦合关系,以及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以本评价基准年 2007 年为主)评价。3.1 能源消费温州市能源消费以煤炭、电力、燃料油为主。2007 年度温州市工业消费能源总量为 507.09 万吨标准煤,其中温州市区消耗 183.40 万吨标准煤,瑞安 52.6万吨标准煤,乐清 193.04 万吨标准煤,洞头 9.

14、81 万吨标准煤,永嘉 17.45 万吨标准煤,平阳 20.74 万吨标准煤,苍南 25.24 万吨标准煤,文成 4.12 万吨标准煤,泰顺 0.70 万吨标准煤。全市分行业能源消费结构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 213.8686 万吨标准煤,塑料制品业为 66.9775 万吨标准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0.1446 万吨标准煤,其它各行业总量为 206.0999 万吨标准煤,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3.2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分析3.2.1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依据 2007 年的例行监测数据,分别对日均值的全年变化和小时均值全年日变化趋势进行评价。

15、3.2.1.1 日均值(1)SO2市站 SO2的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 0.0060.090 mg/m3;南浦 SO2浓度变化范围为 0.0020.105 mg/m3;瓯海 SO2的日均浓度范围为 0.0180.103 mg/m3;龙湾 SO2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 0.0020.104 mg/m3,各监测点 SO2日均浓度均未超标。四个监测点日均值年变化都呈“U 型” ,说明冬季 SO2浓度较高,夏季浓度较低,这主要是受两季主导风的影响;冬季风主要由陆地吹向海洋,风带来了陆地上其他区域的 SO2,因此受跨区域的影响比较明显;夏季风主要由海洋吹向陆地,风带来了海洋较清洁的空气,因此浓度较低。较之四个监

16、测站,市站 SO2一年中的变化较大,其“U 型”曲线也愈明显;另外,三个监测点的分布趋势比较相似,较之市站而言,三个监测点的 SO2浓度变化相对平稳。从月际变化来看,各监测点的 SO2浓度在 1、2 和 3 月分布比较分散,变化较大,这个现象在市站表现的最为明显;7 和 8 月各监测点 SO2浓度分布比较集中,这个现象在南浦表现的最为明显;11 和 12 月各监测点 SO2浓度分布比较分散,这个现象在市站表现的最为明显。(2)NO2各监测点 NO2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市站 0.0060.106 mg/m3;南浦0.0110.132 mg/m3;瓯海 0.0190.140 mg/m3;龙湾 0.

17、0070.155 mg/m3。南浦,瓯海和龙湾三个监测点 NO2上限均超标。与 SO2的变化相似,NO2的四个监测点日均值年亦呈“U 型” 变化,NO2浓度冬季偏高,夏季较低。较之四个监测站,市站和南浦的 NO2一年中的变化较大,且“U 型”曲线也较明显。瓯海与龙湾的 NO2浓度变化较前两者而言,相对较平稳。从月际变化来看,各监测点的 NO2浓度在前三个月分布较分散,其值变化较大,且南浦最为明显;7 和 8 月各监测点 NO2浓度分布比较集中,这个现象在龙湾表现的最为明显;11 和 12 月各监测点 NO2浓度分布比较分散,且南浦最为显著。(3)PM10各监测点 PM10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市

18、站 0.0090.198 mg/m3;南浦0.0140.236 mg/m3;瓯海 0.0110.214 mg/m3;龙湾 0.0310.232 mg/m3。四个监测站 PM10的日均浓度上限均超标。四个监测站日均值年变化曲线从线形上看,均较平缓。从月际变化来看,南浦、龙湾两监测站的 PM10浓度分布较分散;瓯海、市站的 7、8 两月的 PM10浓度分布比较集中;11、12 月南浦和龙湾的 PM10浓度分布比较分散,而市站与瓯海则相对密集。(4)O3针对温州市 2 个监测站 2009 年 7 月下旬及 8 月份对 O3的逐时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并计算出其日均值。市站 O3的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 0.

19、0090.081 mg/m3;龙湾的 O3变化范围为 0.0160.138 mg/m3,两监测点 O3日均浓度均未超标。两个监测点日均值的变化都呈“U 型” 。说明 7 月与 8 月下旬 O3的浓度较高,月初浓度较低。(5)PM2.5两监测点 PM2.5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黎明西路 0.0170.061 mg/m3;龙湾0.0200.068 mg/m3。 另外,比较目前我国其他各大城市的 PM2.5的污染状况,可以看出,温州市目前 PM2.5的浓度小于 0.05 mg/m3,较之其他各大城市,是 PM2.5浓度最低的。3.2.1.2 小时均值(1)SO2从整体上看,温州市 4 个监测点“市站”

20、 、 “南浦” 、 “瓯海”和“龙湾”的SO2浓度范围在 0.150.05 mg/m3,远小于 0.5 mg/m3。在一天之中基本呈一个“扁平倒 U 型”的变化趋势,即 0:0023:00,SO2先增加后减小,变化程度不大,呈较平坦的趋势。从区域上的差异来看, “市站”的浓度变化趋势较小,且基本位于各曲线的下方,说明浓度相对较小;“南浦”与“市站”的变化趋势相似,其 SO2浓度相对市站稍高;“瓯海”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且浓度值比较高;“龙湾”是四个监测点中,变化趋势最为明显的,其“倒 U”型比较明显,0:0023:00,SO2浓度变化差异较大,最高浓度值出现在 10:00 左右,即0:0010

21、:00 污染物浓度增加,10:0023:00 浓度开始减小。从单因子指数 Pi 来看,四个监测点的范围 3.36%-10.48%,可见,温州市的SO2环境空气小时均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值的要求。(2)NO2从整体上看,温州市 4 个监测点“市站” 、 “南浦” 、 “瓯海”和“龙湾”的NO2浓度范围在 0.030.09mg/m3。四条 NO2小时浓度值曲线轮廓十分相似。在一天之中基本呈一个“先平坦变化,再增加最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0:0011:00,NO2基本变化不大,呈较平坦的趋势;11:0018:00,浓度值显著增加;19:0023:00,

22、浓度值开始下降。从区域上的差异来看, “市站”的浓度基本位于各曲线的下方,说明浓度相对较小;“南浦”与“市站”的变化趋势相似,其 SO2浓度相对市站稍高;“瓯海”浓度值最高;“龙湾”是四个监测点中,NO2浓度变化处于“市站”和“瓯海”曲线之间,说明其 NO2污染物浓度大于“市站” ,小于“瓯海” 。从单因子指数 Pi 来看,四个监测点的范围 15.12%34.82%,可见,温州市的 NO2环境空气小时均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值的要求。(3)PM10从整体上看,温州市 4 个监测点“市站” 、 “南浦” 、 “瓯海”和“龙湾”的PM10浓度变化曲线形

23、状十分接近,基本呈“先增加再减少最后增加”的曲线,趋势比较平缓,即 0:009:00,PM10平缓的变化略有增加;9:0015:00开始减小变化程度不大,呈较平坦的趋势;15:0023:00 再上升。从区域上的差异来看, “市站”的浓度变化趋势较小,浓度水平在 4 个站中属于中等水平, ;“南浦”与“市站”的变化趋势相似,浓度水平相当;“瓯海”与“市站”的变化趋势相似,浓度水平最小;“龙湾”各时间点的浓度值都最大。(4)O3从整体上看,温州市市站和龙湾 2 个监测站的 O3浓度范围分别在0.0210.116mg/m3,均小于 0.20 mg/m3。一天的浓度变化曲线基本呈“倒 U 型”的变化趋

24、势,即 0:0023:00,O3浓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从区域上的差异来看, “市站”的浓度变化趋势与“龙湾”相似,但“市站”的浓度曲线在“龙湾”下方,说明“龙湾”的 O3浓度相对“市站”稍高。0:0023:00 之间,O3的浓度变化差异较大,最高浓度值出现在 12:00左右,即 0:0012:00 污染物浓度增加,12:0023:00 浓度开始减小。从单因子指数 Pi 来看,2 个监测点的范围 8.40%73.8%,可见,温州市的O3环境空气小时均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值的要求。3.2.2 可吸入颗粒物分布情况分析针对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

25、弥补固定监测点位不够的缺陷,2009 年 11 月17 日至 18 日,利用美国 TSI 公司生产的便携式颗粒物浓度测试仪对温州市部分地区的 PM10和 PM2.5的浓度平面分布进行了测量。从移动监测的数据判断可得出如下初步结论:温州市 PM10与 PM2.5的比值主要集中在 5080之间,在较清洁的地区的比值达到 80以上,绝对浓度值很低。城区的颗粒物浓度比周边区域高 35 倍。3.2.3 特征污染因子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2.3.1 污染因子的确定和评价标准合成革行业是温州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合成革企业主要集中在龙湾区,该区有合成革生产企业 84 家,产值超亿元 34 家,产量国内占有

26、率达 50%以上。合成革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 DMF(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胺和甲苯等,在此选取 DMF(二甲基甲酰胺)和甲苯进行评价。DMF 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推荐采用 0.2mg/m3。DMF 的嗅阈值为0.16mg/m3。甲苯的居住区大气中最高允许浓度参照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CH245-71) ,标准值为 0.6mg/m3。3.2.3.2 监测及评价结果2009 年的 4 个监测点中,DMF 9 月份有 3 个点超标,10 月份有 1 个点超标。甲苯均不超标。2009 年数据和 2007 年数据比较,2009 年环境中 DMF 和甲苯的浓度有明显的下降。总的来说,由于合成革企

27、业比较集中,龙湾区的特征污染比较明显,DMF超标现象比较严重,空气质量较差。3.2.4 酸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参照浙江省酸雨污染程度划分法,根据 PH 平均值及酸雨率,将酸雨污染分为五个等级。2007 年温州市区、瑞安、苍南、永嘉、乐清受酸雨污染严重,均为重酸雨区。3.3 水环境与水资源温州市水环境主要由饮用水源、入海河流、平原河网、近岸海域、地下水、水库等六个部分组成。其中饮用水源地主要是以温州市区及各县(市)区城关水厂的水源地为代表;入海河流指温瑞塘河、瑞平鳌塘河、江南河网和入闽溪流、乐清塘河及流域内有市控以上监测站点的水库;近岸海域是指温州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地下水主要反映温州市

28、区及瑞安市的地下水状况;水库主要反映市属水库水质状况。3.3.1 饮用水水源除淡溪水库水源地和瓯江水源地外,其余水源地水质全部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标准以及地面水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类水标准。但淡溪水库水源地总磷年均值为 0.053 mg/L,超标率为 14%;瓯江水源地山根断面粪大肠菌群年均值为 18586 个/L,超标率为 58%。3.3.2 入海河流温州市入海河流水质现状具有以下特征:(1)水质优劣分明,瓯江干流(温州段)、楠溪江(瓯江一级支流)为类水,各河段全部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类别;飞云江水质类水质,乌岩岭断面水质不能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类别,其他河段水质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类别;鳌江水质为

29、劣类水,埭头断面水质能够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类别,其他河段不能满足功能水质要求类别。入海河流共计水质满足功能要求的河段 15 个,占总评价河段的 78.9%;不满足功能类别要求的河段 4 个,占总评价河段的 21.1%。(2)鳌江未达功能要求河段呈氮类污染特征瓯江干流、一级支流楠溪江的所有断面、飞云江水系乌岩岭断面外的其他断面、鳌江水系的埭头断面水质全部满足其功能类别要求;乌岩岭未达到功能要求主要是溶解氧达不到水功能类别要求;鳌江水系的江屿、方岩渡、江口渡断面水质均不满足其功能类别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溶解氧等,呈现明显氮类污染特征。(3)入海河流水质类别变化不大与上一年相比,瓯江干流的杨府山

30、水质类别由类水上升为类水,飞云江干流的飞云渡口水质由类水上升为类水,其他断面的水质都持平。3.3.3 平原河网温州市平原河网水质现状具有以下特征:(1)水质类别以类劣类水为主,呈两极分化状态。2007 年度水质能够满足其功能要求类别的站位共有 9 个,占总站位的25.71%;其中非水库站位占据 3 个,水库站位 100%满足其功能要求。市区内河除九山断面水质为水外,其余断面均为劣类水,全部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温瑞塘河干流水质为、劣类,其中除郭溪满足功能要求外,其余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瑞平鳌塘河水质为、劣类,其中除江南水厂满足功能要求外,其余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江南河网及入闽溪流只有桥墩水库、交溪

31、断面能满足功能要求,其余断面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乐清塘河蒲岐、乐成断面为劣类水,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其余断面满足功能要求。(2)超标项目集中,呈现有机物、污染和氮类污染特征35 个站位中,超功能标准要求的项目主要为:氨氮(24 个)、总磷(19 个)、生化需氧量(19 个)、溶解氧(18 个)、高锰酸盐指数(8 个)、挥发酚(2 个)、六价铬(1 个)、氰化物(1 个)、pH 值(1 个)。3.3.4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3.3.4.1 海水质量全市近岸监测海域面积 6220 km2,水质均未达到清洁海域标准。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 559 km2,占 9,中度污染海域面积 729 km2,占 12

32、。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与 2007 年持平。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 4932 km2,占 79%,与 2007 年持平。3.3.4.2 海洋沉积物质量2007 年,全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但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铜等污染,含量超过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下同)第一类标准限值。与 2005 年相比,重金属铜的污染略加重。3.3.5 水资源2007 年温州地区水资源总量是 179.92 亿 m3,产水系数为 0.69,产水模数为 152.68 万 m3/km2。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 2284 m3。市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

33、988.5 m3,除泰顺、文成、永嘉、平阳四个县以外,其余各县(市、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均在国际公认用水紧张红色警戒线以下。2007 年温州市水源工程总供水量为 18.0783 亿 m3,其中由飞云江跨流域调水如瓯江下游流域水量为 1.4509 亿 m3;地下水供水量(开采量)为 0.2758 亿m3,约占总供水量的 1.5%,比上年减少 0.1408 亿 m3。2007 年总用水量为 18.0783 亿 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为 6.3916 亿 m3,林牧渔业用水量为 0.1775 亿 m3,工业用水量为 4.8664 亿 m3,居民生活用水量为 3.207 亿 m3,城镇环境用水 1.

34、7606 亿 m3,城镇公共用水 1.6752 亿 m3(其中服务业用水 1.0882 亿 m3,建筑业用水 0.587 亿 m3) 。温州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29.49 m3,万元 GDP 用水量为 83.84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46.04 m3。3.4 声环境现状评价3.4.1 道路交通噪声现状2008 年温州市区交通噪声监测共设测点 59 个,监测道路总长度为 85.47 公里,平均路宽 28.4 m。道路交通噪声测值范围为 66.283.5dB,平均声级值为73.4dB,比 2007 年升高了 4.1 dB;路段超标率为 78.0%,比 2007 年增加47.5%,超标路段

35、占总路长的比例为 85.0%。3.4.2 区域环境噪声现状2008 年温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网格大小为 500 m500 m,区域环境噪声有效网格测点为 215 个,网格总覆盖面积 53.75 km2,其中,2 类区有效网格覆盖面积 40.25 km2,占总面积的 74.9%。3.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5.1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从温州地区 1998 年到 2008 年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可以看出 10 年间这一区域的未利用地面积呈大幅度下降,建设用地面积则大幅度上升,这说明了 10年间大部分未利用地被开发利用,城市发展步伐很快,土地开发呈不断蔓延的趋势。农用地中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区域内

36、水域面积也大量减少,苇地大幅度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占用与生态退耕;林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荒山造林与退耕地还林;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增加;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荒山荒坡的开发与围垦造地。2008 年,温州市市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1.20%,城市绿地面积 3333万 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 m2/人。其中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市建设要求(11 m2/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温州市植被可分山地(含丘陵)森林植被区和平原农业植被区两大区。山地(含丘陵)森林植被区:森林植被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和南部亚地带的过渡带,亚热带南北植物汇集区,

37、常见的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枫香林、竹林、油桐林、山地灌草丛等。平原农业植被区:由平原区广大的水稻栽培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带,及河谷滩涂丛生竹林等人工植被类型地带组成。受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存的天然林已很稀少。据温州市统计年鉴(2009 本),2008 年温州市森林面积覆盖率达到 59.6。据 2004 年“温州湿地资源调查” ,全市天然湿地总面积 207156 ha2。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天然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三大类和浅海水域湿地等 12 个分类。一是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 201809ha2,分 8 个

38、类型,主要分布在乐清湾、洞头列岛、温州湾、温州港湾外、大渔湾、霞关湾和北关湾等浅海水域、灵昆岛至霓屿、瓯江口至飞云江口、鳌江口、清江口、南麂列岛等地。二是天然河流湿地,面积 5342 ha2,仅永久性河流 1 个类型,主要分布在瓯江主要一级支流楠溪江、戍浦江、菇溪和西溪,面积 3051 ha2,其次是飞云江及其 8 条一级支流,面积 1491 ha2,鳌江河流湿地面积 800 ha2。三是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面积仅 5 ha2,包括地热湿地 1 ha2,分布在泰顺承天氡泉自然保护区;沼泽化草甸 3 ha2,分布于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乐清市雁湖风景区;森林沼泽 1 ha2分布于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目前

39、温州市已建立了 3 个与湿地有关的自然保护区,但其建立的初衷并非针对湿地,所以可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一是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 100 ha2,主要保护对象为海洋贝类和大型海藻。二是泰顺雅阳承天含氡硅氟复合型热矿泉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总面积 2249 ha2,地热湿地面积 1 ha2,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是乐清湾西门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约 30000 ha2,分为红树林生态保育核心区、红树林绿化带、红树林种植科普区、湿地水鸟观赏区、珍稀鸟类保护区、滩涂生态渔业开发区等功能区。据全市第四次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进行的水土流失状况普查成果显示(目前为止最

40、新的数据) ,2004 年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 2873.53km2,占总面积的 24.96%。其中轻度流失面积 1578.23km2,中度流失面积 961.37km2,强度流失面积 219.81km2,极强度流失面积 86.19km2,剧烈流失面积 27.93km2。3.5.1.1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温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良”级别。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从分指数看,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属于优良指标。限制生态环境状况级别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是水网密度、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指数。温州市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 59.6%,但是林分质量差,林地生产力低,树龄结构和林

41、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结构中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林种结构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原始植被遗存很少。3.5.2 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资料引自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的2008 年苍南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报告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乐清湾海洋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报告 (生态调查时间为 2007 年 4 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2007 年 10 月编制的温州瓯江口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专题报告中的有关资料。3.5.2.1 乐清湾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乐清湾表层叶绿素 a 含量湾内比湾外要高,乐清湾浮游植物种类数量相对较少,密度较高,优势种有琼氏圆筛藻、中肋骨条

42、藻、中华盒形藻、洛氏角刺藻等,并且优势度比较突出,全湾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种类丰度2007 年 4 月均高于 2006 年 8 月。浮游动物中桡足类、浮游幼虫居多,优势种为强额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等。全湾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一般。大型底栖生物 82 种,其中多毛类 26 种、软体动物有 19 种、甲克类有 19 种、棘皮动物 6 种、其他种类共 12 种。种类组成以沿岸低盐广布种为主。潮间带生物 72 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为 31 种,其中甲壳类 20 种,多毛类 14 种,棘皮动物 2 种,其他类 5 种。调查海域浮游动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表明水体生态环境较好乐清湾是一个富营

43、养化海湾,饵料生物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是浙江省重要的养殖海湾之一。3.5.2.2 苍南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苍南近岸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 2 门 69 种,多属于广温广盐的沿岸种类,平均密度为 2805.3105个/m3,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72种,平均密度为 9887.6 个/m3,平均生物量为 4294mg/m3,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等,均属近岸低盐种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 4 类 18 种,平均栖息密度为 59 个/m2,平均生物量为 22.2g/m2,优势种为不倒翁虫、加州齿吻沙蚕、彩虹明樱蛤等。与 3 年前相比,2008 年叶绿素 a

44、 含量下降;浮游植物种数、细胞密度均有所增加,但多样性指数下降;浮游动物总种数、细胞密度有所增加,平均生物量则有所降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底栖生物总种数、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升高,但总体上生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3.5.2.3 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现状2007 年 6 月瓯江口海域鱼卵密度平均值为 1.25 粒/m2,仔鱼半均总分布密度为 25 尾/m2。出现鱼卵仔鱼主要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和假虎鱼科,仔鱼比鱼卵分布广。2007 年 9 月所有站位均未调查出鱼卵和仔鱼。3.6 固体废物现状评价温州市的固废污染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固废,二是工业固废,三是集中污染治理设施产生的废水污泥

45、、焚烧残渣、飞灰等。3.6.1 生活固废根据普查调查统计,温州市生活固废种类分为生活垃圾、粉煤灰、炉渣、煤渣和医疗废物五种,统计结果显示,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 144.44 万吨,产生量最大的行政区域为鹿城区,占全市总量的 23.57%。生活固废中的粉煤灰、炉渣和煤渣主要来自生活用的供热锅炉,粉煤灰产生总量为 134.18 吨,炉渣产生量为 1221.18 吨,煤渣产生量为 2.8 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 2615.29 吨,其中鹿城区由于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均在全市之首,医疗废物占总量的 34.6%。目前生活固废中来自锅炉的炉渣和煤渣等,均可以作为制砖或填路,基本可以做到全部利用。温州市医疗废物

46、集中处置设施在鹿城区上戍乡选址建设,处置工艺采取高温蒸汽消毒法,设计年处理 4000 吨医疗废物。已经建成投入试运行。但是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固废仍采用自有的焚烧炉焚烧处理,不能达到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根据普查统计,温州市生活垃圾处置场的处理量可以达到 147.95 万吨,部分县(市、区)的垃圾尚未达到卫生填埋的要求,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仅仅是简单的堆放,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3.6.2 工业固废3.6.2.1 一般工业固废根据普查统计数据,一般工业固废产生总量为 222.96 万吨,主要包括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尾矿、脱硫石膏、污泥和其他固废,其中最多的粉煤

47、灰产生量 72 万吨,占总量的 32.3%。苍南县固废产生量最大,以 18.4 万吨的固废总量占全市的总量 8.25%,苍南的瑞田钢业有限公司是温州市最大的炼钢企业,冶炼废渣产生量 44000 吨,另外固废中的尾矿几乎全部来自苍南县的矾矿。瑞安市的铅锌冶炼厂较多,冶炼废渣量较大。乐清市的脱硫石膏主要来自燃煤电厂。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电力行业,固废总量占全部行业总量的40%,其主要废物是燃煤产生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除电力行业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废产生量占分别 8%和 6%,其主要的固废为炉渣和废渣。目前工业固废基本可以做到全部回收利用,主要作为制砖、建筑材料

48、和道路铺设。3.6.2.2 危险废物根据普查统计,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6.87 万吨,其中,鹿城区和龙湾区的危废比例最高,分别占全市的 31.1%和 23.1%。鹿城区的危废主要来自温州冶炼厂的含锌废物,龙湾区的危废主要来自合成革厂的精馏残渣,此外还有黑色金属行业产生的废酸和农药化工行业产生的农药废物。温州市固废中心协助温州人立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合成革残渣处置厂)在龙湾地区开展合成革残渣处置工作,并规范该公司的危险废物收集的联单转移制度。温州市合成革残渣处置厂于 2006 年 12 月完成土建,2007 年 2 月开始设备系统调试,3 月初开始试运行。项目总投资 1500 多万元,占地面积 10

49、 亩,年处理合成革固废残渣液 2880 吨。目前温州市的危险处置场所还远远不能满足危废的处置要求,目前仍在选址过程中。第 4 章 区域相关规划4.1 沿海产业带规划内容概述4.1.1 沿海产业带定位及发展目标规划拟将温州沿海产业带打造成有效实现产业、城市(镇) 、生态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作为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试验区,建成为温州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将分为三个时段,各阶段的主要发展进程如下:近期(至 2010 年) ,有序推进沿海产业带海涂围垦、基础设施和重点区块建设,奠定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中期(2011 年-2015 年) ,重点区

50、块全面进入开发建设阶段,重点产业区企业入驻条件基本具备,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等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沿海产业带雏形显现。远期(2015 年-2020 年) ,基本建成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先进、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产业新城。规划针对各阶段城市发展规模指标、经济发展规模指标、用地规模指标以及资源环境利用指标提出了相对具体的目标值,具体详见表 4-1。表 4-1 沿海产业带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6年现状2010201520201总人口万人197.7214246273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37700143026403工业总产值亿元1119.3190041

51、0080004城市化率%57.263707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2530356建设用地Km2206.22513334167耕地面积Km2457.444694824958重点产业区用地效率亿元/ Km222.95283645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6年现状2010201520209万元 GDP 能耗吨标煤0.720.610.550.5010万元 GDP 耗水量吨137.411089.775.611污水集中处理率%/306075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8506013COD 排放总量万吨3.312.81 2.67 2.54 14SO2排放总量万吨0.

52、770.65 0.62 0.5915林地面积Km2292.62953003054.1.2 现代产业体系规划沿海产业带产业发展按照完善“原材料装备制造终端产品”产业链思路,以重点产业区为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承接“退二进三”企业创新提升,加强三次产业的协调化程度,构建如下现代产业体系。 1、强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规划力求在机械装备、电工电器、汽摩产业、船舶修造、优特钢以及印刷包装六个传统产业方向上,加快由初加工产业向精加工产业转变,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传统产业优势。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具体产业发展方向

53、详见表 4-2。表 4-2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产业发展方向机械装备吸收光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电子信息、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集中发展服装、制鞋、食品制药、塑料、包装、化工、工程、泵阀等机械装备,着力培育医疗仪器、传感器等专用仪器仪表,配套发展模具、锻造等基础产业。电工电器低压电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第四代发展,发展智能型低压电器;积极拓展中高压电器领域发展。汽摩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车身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控制、底盘控制、汽车仪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积极培育整车制造。船舶修造重点发展散货船、集装箱船及石油液化气船、游艇、工程船等特种船舶修造;逐步完善舵机、灯具、泵阀等船用配套产品, 强力

54、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特以打造钢冶炼优质钢金属制品产业链为导向,吸引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迁扩建和 100 万吨级优特钢项目,发展汽车、船舶、锅炉、管线精品钢产业发展方向钢材,及高强度机械用钢。印刷包装推进不干胶、软包装、纸张、防伪商标印刷等技术创新,印刷材料转向特种颜料、特种油墨;塑料制品业转向复合塑料等功能性产品;塑料薄膜向食品、阻燃及商品包装等方向发展。石油化工着重发展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产品,择机发展以 1000 万吨炼油、100 万吨乙烯一体化装置为龙头的石化项目,积极建设一批原油中转储运基地。电子信息着重发展智能化电器设备;高性能零部件;智能金融机具;汽车电子控制

55、、车载电子控制等汽车电子产品;延伸发展电子材料及信息功能材料和电子数码家电、网络通讯设备。生物医药集聚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及功能保健食品产业,开发新一代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和海洋功能保健食品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新材料着重发展基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材料,如合成革领域的生态革、高物性 PU合成革和超细纤维合成革,纳米型着色剂、增塑剂、助剂与涂饰剂和纳米抗菌材料等;扶持发展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印刷包装材料和陶瓷材料等;引进发展潜力大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等。4.1.3 空间布局规划4.1.3.1 总体布局框架构建沿海产业带“一轴六片十二产业区”的总

56、体开发格局。“一轴”:是指沿海快速通道发展轴。 “一轴”依托甬台温高速复线和滨海大道,推动沿线地区形成串联发展的空间形态。“六片”:是指乐清片、瓯江口(洞头)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和苍南片等 6 个片区。 “六片”以重点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区为基础,兼顾县(市、区)等行政实施主体的操作性,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分片实施。“十二产业区”:是指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大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状元岙临港产业基地、半岛产业基地、温州滨海工业园区、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瑞安东工业区、瑞安经济开发区、平阳临海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龙港) 、苍南临港产业基地。 “十二产业区”是

57、沿海产业带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体建设进度和4.1.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1.4.1 大气环境影响控制根据温州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对沿海产业带和重点产业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2015 年指标为 0.62 万吨,2020 年指标为 0.59 万吨。严格控制高含硫量燃料的使用,乐清电厂、苍南电厂等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设施加快实施中小工业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对 35 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脱硫工程,2015 年脱硫率达到 85%以上。合理布局和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天然气供气步伐,优化能源结

58、构。4.1.4.2 水环境影响防治根据温州市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目标,对沿海产业带和重点产业区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2015 年指标为 2.67 万吨,2020 年指标为 2.54 万吨。以推进生态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温州生态园建设,积极开展温瑞塘河、乐清塘河等河道整治,加快污水主干管网和截污管网建设,研究和实施瓯江、飞云江、鳌江调水工程,增强水体流动性,明显提升平原水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推进“三江” (瓯江、飞云江、鳌江)环境整治,续建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力争水环境质量尽快有明显好转,逐步恢复原有生态功能。4.1.4.3 土壤污

59、染防治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提出调整用途意见。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4.1.4.4 海洋环境保护全面控制陆源污染,扩大生态型养殖面积,减少污染物排放。 开展海洋资源的恢复和再生工作,加强增殖放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适宜种植红树林的河口江滩、海滩,通过人造林营造秋茄红树林,通过封滩育林,加强对现有红树林的保护。加强赤潮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建立赤潮应急响应系统。4.2 规划协调性分析本评价分析本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

60、各级十一五国民经济规划、各级环保规划以及各级专向规划的协调性,目的是规避由于本规划与其他不同规划在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上出现冲突,避免由于本规划的实施导致其他部门或区域规划中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受到影响或者削弱。4.2.1 与产业发展相容性分析 (1)机械装备本规划机械装备产业包括工程机械,环保和新能源专用设备,紧固件、表面处理、锻造件等基础产业,在机械装备制造方面是最有前景的。(2)电工电器作为温州市的传统产业之一,电工电器一直在温州是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低压电器的升级,以及今后高压电器领域的发展,电工电器行业在温州势必继续得到发展。(3)汽摩产业作为与汽车行业直接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