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全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的形象以及精神内涵。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2、 了解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日本及西方列强曾经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这一说法,有个人就愤笔写下了一篇
2、文章。其中就有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2)那这是谁的名篇?(梁启超)这就足以说明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祖国富强,雄立于地球!写下此文时,作者也才二十六七,正当热血青年!此文到现在,在座各位的心情应是心潮澎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也正当少年,是当今之中国少年,读来能激励我们这些当今之中国少年勇挑祖国建设的大梁!)(3)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那同学们能不能告
3、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
4、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 作者简介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
5、家。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3、生字词:戊(wù)戌(x)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ng)异 精悍(
6、hàn) 激亢(kàng) 箜(kng)篌(hòu ) 酣(hn)畅 蓟(jì)北4、评点文章,深入感知(1)演讲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开头并未写演讲,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什么?明确:介绍梁任公先生晚年情况;过去曾到清华学校作演讲的人的概况;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景仰的缘由;梁任公先生准备演讲稿。反映了梁任公人品、修养出色,学问出众,受青年学子景仰;其他的不少显宦人物到校演讲都未能给人深刻印象,但梁任公先生却能做到,鲜明对比反映其演讲的成功。(2)文章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正式进入演讲情景的描写,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思考:相比之下,梁启超的演
7、讲作者记得清清楚楚,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呢?梁任公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大家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并参照课后练习给这些语句加旁批。介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小组交流所作批注,并讨论文章中展现的梁启超的性格、气质、修养。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潇洒、自信开场白:极简短、独特生动、幽默、谦逊、自负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沉稳内容:丰富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渊博表情:成为表演,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感情充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由洒脱(3)读第10节,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和文
8、采,热心肠,有思想,感情充沛,沉稳、睿智、潇洒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梁任公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第五自然段: 乐府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古乐曲由朝鲜艄公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箜篌:古代一种拨弦乐器,有竖式、卧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异,最少5根,最多25根。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原文: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堕)河而死;其(将)奈公何!注释:公:对人的尊称。 无:通“毋”,不要。 竟:终于,最终。奈何:拿怎么办。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
9、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当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谈一谈:你对“强行渡河”行为的看法。明确:这是一种执着,直面死亡的勇敢行为。 学生思考探究:任公
10、先生读此诗生哀情,他会想到什么?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小结: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狂夫对渡河的执着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维新志士们在国家衰亡、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国家民族出路而敢作敢为、英勇执着、勇于牺牲、深沉的爱国情怀让人唏嘘不已。于是,才会有了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忘情。二人的壮情令人折服,又嘘唏叹息不止。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情至性的悲剧故事,但隐含了梁任公先生的政治倾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的情况下仍执
11、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任公先生之所以选择这首为例子,其实正是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演讲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使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因所在了。桃花扇是中国清初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
12、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文中摘录选段出自桃花扇·哭主一场,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huàn)武夫疆场不猛
13、;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是桃花扇里左良玉和众将官在崇祯皇帝自缢后所唱之词。其实,整部桃花扇就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南明末世的乱世爱情的故事来讲亡国之恨。当年梁启超在清华作系列讲学,讲到昆曲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潮,梁任公说他当时读桃花扇最感动的便是这段唱词。其中的高皇帝是崇祯皇帝,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
14、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梁任公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一位力图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年月,下诏变法维新。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副“热心肠”。 教师小结:左良玉哭的是皇帝驾崩,大厦将倾,梁启超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折
15、断翅膀,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住,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所以这里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忧国忧民,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人,所以他在演讲时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又张口大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梁启超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忧心如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指名朗读描写演讲杜诗的一段,思考并讨论:梁任公先生读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
16、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评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掩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梁启超关注现实的“入世”之心和他的情感经历与杜甫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很容易与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产生“心音共鸣”,真情流露,毫不掩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