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_第1页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_第2页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_第3页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_第4页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社会学导论姓 名: 包雨婷 学 号: 学 院: 社政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自杀率读书笔记涂尔干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在社会学学术界,涂尔干的自杀论被认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在经验层面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主张,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主张,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社会学奠定了合法性。一主要内容在序言与导论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写作背景与书中两个基本概念。涂尔干认为:当时的社会学只研究一些引人瞩目的一般性而不

2、去考察那些特殊领域的特定问题,致使纯社会学著作无法在人们在研究特定问题时提供相关权威性资料,从而提出:“社会学家应该把各种具有明确界限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还应该仔细参考各种辅助学科,来帮助自身全面而概括地看待、研究问题。”为了将当事人的意图或动机与那些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死亡现象排除在外,作者是这样定义自杀的:“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地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自杀。”为了衡量不同地区与民族自杀倾向的强度,他还提出了社会自杀率“通过比较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数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这种倾向的强度称为被考察的社会所特有的自杀死亡率。”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国家在各个时期

3、所呈现出来的自杀率的规律性,他发现自杀存在着某种非个人、影响普遍的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分为非社会性和社会性的原因,分别在下文进行了阐释。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对自杀的非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与验证,认为有两类原因影响自杀率内体-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具体论证了自杀率与“心理变态”“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自然因素”与“仿效”之间的关系。他先假设自杀是精神错乱所致,随后否定了支持这种观点的两种说法,即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和自杀是精神错乱的插曲的说法。对于另一种观点“神经衰弱(未进化完全的精神错乱)也是引起自杀的一种因素”,作者其联系作了探讨。过程中,由于神经衰弱者的数量无法统计,作者想

4、出办法,将它和神经错乱的数量变化当作是一致的,并从多个方面举例否定了上述假设:精神错乱的女性多于男性,但自杀是男性多于女性;“犹太教徒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但是犹太教徒的自杀倾向很微弱”;发生精神错乱多是壮年时期,但自杀倾向从童年到老年递增;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但自杀却很多。得出结论:“神经衰弱本身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诱因,这种诱因不一定导致任何确定的行为,但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行动。”也就是说,神经衰弱只是一根“导火索”,它对集体的自杀倾向并不是决定性的。同理,他在控制地区这一变量的条件下分析了酗酒和自杀的关系,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确定了“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某种有规

5、律的和不容置疑的关系”的结论。 为了验证许多自杀著作中“自杀率因种族而异”的说法,涂尔干以一种几乎无懈可击的严谨分析思路完成了否证。首先他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在解答了“什么是种族?”并比较了不同种族的自杀倾向后,他将四个种族按照自杀倾向的大小顺序进行了排列日耳曼族一克尔特一罗马族一斯拉夫族。接着涂尔干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区别能不能真正归因于种族的影响呢?”在一番论证后,涂尔干发现,“在所有的日耳曼诸民族中,一般说来只有德国人强烈地倾向于自杀”,所以他得出第一个初步结论:与自杀有关的不是种族问题而应该是国籍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论证“种族其实和自杀毫不相干”,他紧跟着对

6、奥地利各省的自杀和种族进行比较,发现当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时,他们的自杀倾向也大致相同,得出结论:“当环境不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种族无关”。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探讨种族因素所具有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他又比较了具有同样宗教信仰的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州和法兰西人占多数的州,结果是“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德意志人中的自杀者之所以多于其他民族,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血统,而在于他们在其中受到熏陶的文明”。接下来,他又论证了自然因素与自杀的关系。人们一般认为最利于自杀的季节是最阴暗、寒冷的冬季。然而涂尔干经过对各国每月自杀人数进行统计后却发现冬季往往是自杀人数最少的季节。涂尔干也发现白昼时间的增

7、减幅度和自杀的增减幅度相近,并细致地去统计了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段和一周中每天的自杀人数,发现了上下午自杀人数明显多于中午,工作日自杀人数明显多于周末,推断出社会生活越繁忙,自杀人数越多,否证了“自然因素决定了自杀率的多少”。在回答“自杀是模仿的吗?”时,涂尔干指出模仿首先必须要有被模仿的对象。如果自杀是模仿所导致的话那么首先应该在自杀的地理分布中体现到这种影响,离中心地带越远自杀率就应该越低。但是从实际的自杀分布图形上看自杀是以差不多同样的数量成批地发生的,没有任何中心,不符合“模仿”的说法。通过排除法,涂尔干认为自杀必然取决于社会因素,在第二编对自杀的社会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阐释了各

8、种类型的自杀的社会原因。首先,涂尔干明确了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他认为确定自杀的各种社会类型,不是直接根据事先确定的特点,而是根据产生这些类型的原因来加以分类。要想对自杀进行分类,应该撇开自杀者作为个人的动机和想法,而是从社会原因出发,直接考虑自杀是随着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 接着,作者按照自杀的社会原因对自杀进行了分类-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的自杀。一利己主义自杀涂尔干认为“如果可以把这种个人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称之为利己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为利己主义自杀。”并且总结了利己主义自杀的成因是个人与社会的

9、疏离即社会整合程度低,个人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不考虑集体规范和意识。涂尔干首先考察了宗教因素对利己主义自杀的影响他认为:宗教的自由思考程度和自杀率成正相关。犹太教人数最少,需要通过抵制外界来保持自身的生存,因此对自身的限制最为严格,自杀率最小;新教很大程度上允许教徒自由思考,他们不分等级,自杀率最高;天主教有一套权威的等级制度,力求支配人们的意识,但是这种支配是理智语言的对话,而不是机械的礼节,自杀率居于前两者这间。教会限制个人的自由思考是为了统一和发展,减少分裂的可能性。使人们的意志趋于统一,社会整合度就越高,反之,自由思考若不被限制,人的意志就千差万别,对个人存在的关注度越强,自杀率也就随

10、之升高。作者又从家庭的角度提出了“免疫力系数”的概念,即“已婚者的自杀率与丧偶者的自杀率之比或者是已婚者和丧偶者的自杀率与独身者的自杀率之比”。免疫力系数的变化与家庭中成员的人数和性别有关。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集体感情能够让每个个体都能够意识到这种感情是深埋在每个人心中的,人越多,这种意识就越强烈,感情也就越深。感情的加深又反过来强化集体意识,使家庭牢固不破。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深入研究了政治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认为“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全民战争都会加强集体的感情激发派性和爱国主义政治信仰和民族信仰而且因为把各种活动集中在同一个目标而至少暂时造成比较牢固的社会一体化”。二利他主义的自杀涂尔干把“自我不属于

11、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这种极端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称为利他主义自杀。他把这种自杀分为三种类型:1 强制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是由于社会迫使他承担自杀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强制性,受社会习俗、制度等条件制约。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被贬低到无限度的忍让,以至于当社会要求他们自杀时他们也像一个工具一样无条件的服从。例如仆人在主子去世时的自杀。2 非强制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并非明确地是被迫自杀的这种类型的自杀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社会奖励人们自杀如日本武士的自杀。3 强烈性利他主义自杀受宗教教义的影响比较大。无个性达到了最大限度,

12、利他主义处于极端状态。在宗教的影响下,自杀不仅仅是义务和美德,更是一种乐趣,自杀让他们进入另一个理想的世界,或者回归自我的灵魂,对其而言是充满愉悦感的事。 他还分析了军队中的利他主义自杀。军队严明的纪律和对自由的限制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克制和被动服从的习惯,人的个性和价值逐渐被消磨,对自我的不重视必定导致对生命的不重视。对此,他从平民自杀率和军队自杀率通常成反比以及精锐部队自杀倾向更明显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3 反常的自杀反常的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不管是由于某种令人痛苦的危机,还是某种令人高兴的突变。那些情况下社会暂时都没有能力采取行动,公众的意识需要时间来给人和物重新

13、分类,各种价值观念处于未定状态,没有任何规章制度,人们容易心理失衡,产生自杀倾向。第六章用了大量文字将不同类型的自杀以系统的方式在此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清晰地了解自杀的各种形式与各自原因。利己主义自杀的基本特点是冷漠,主要表现为消极的忧郁和对忧郁的自我欣赏以及多疑和不抱幻想的冷静。利他主义自杀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激情或坚强的意志,主要表现为具有冷静的责任感、神秘的热情以及平静的勇气。反常自杀的基本特点是恼怒和厌恶,主要表现为强烈地指责一般的生活以及强烈地指责某一个人。另外,作者指出自杀的类型可以是复合的:利己主义自杀和反常自杀都是出于自私的本性,脱离社会也意味着失去社会制约;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

14、义者相结合的例子比较少,如一些在现实中极度利己,而在理想中献身于某种幻想的人的自杀。第三编的第一章中,涂尔干重新概括了自杀的社会因素。他通过一些事实说明“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调自杀是由社会因素所引起的,人们应当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接着他指出社会的存在性。首先分析了凯莱特“普通人”的观点,主张每个社会具有它自己的模式,大多数人-“普通人”是在重复这种模式;这种社会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普通人”可以影响个体产生行为。然而凯莱特“平均化”的观点不适用于自杀。他认为,“集体倾向”虽然无法以感官感知,但是它确实独立于人存在,能够支配人的意识。自杀也是此导致的,是以群体的形式将自杀

15、的精神状态通过“集体倾向”间接地传播下去的。虽然社会是由个体联合而成,但它与个体倾向性质不同。“我们不仅承认社会的精神状态本质上不同于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且承认社会的精神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的精神状态之外”。在自杀行为中,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左右着个人的抉择。社会意识总是存在这三种要求:“个人有一定的个性,个人准备放弃这种个性,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进步的思想”。在自杀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自杀的三种形式正是由这三个要求的极端形成的。 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论述了自杀与宗教、道德、性别、年龄、气温等社会现象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自杀应该受到谴责。“对自杀的普遍谴责本身已经是一个有

16、教育意义的事实。”他承认自杀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通过论述自杀与杀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不道德的程度。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又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是自杀和道德的关系。自古以来自杀都是被谴责的。而在当时社会中社会意识只能通过人们唯一的共性“人”来作用于人。生命是唯一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的东西,每个人都应珍视生命,因此自杀这种行为自然会被谴责。  第二,自杀与杀人的关系。自杀与杀人出现平行和反向发展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类型的自杀和杀人需要相同或相背的社会条件,而不是同一种“暴力”的发展。比如:利己主义者通常感到生命失去了意义,处于一种抑郁和冷漠的情绪中,但这种情绪不会促使他杀人;利他主

17、义者的存在是为了社会而存在,“当一个人变得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时,他是不可能重视别人的生命的”,因此自杀和杀人都会产生;反常的自杀通常是社会变动引起自杀者的恼怒和厌烦,在这种情绪下既有可能自杀也有可能杀人,取决于个人的道德素质。犯罪虽然是不道德的,但它是在社会组织和人性的作用下产生的,通过类比,作者认为自杀也是一种正常但可以避免的“弊病”,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自杀本身是三种精神状态被推向了极端才发生的,这三种精神状态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不可以放任它们自由发展。随着文明的发展自杀率越来越高,文明的发展并不是自杀的根源,而是社会结构在悄然变化,使社会处于动荡和危机之中,使社会条件越来越向有利于自杀的方向

18、发展。 在第三章中,涂尔干主要是对如何预防自杀进行了讨论。涂尔干得出结论:政治团体、宗教团体和家庭都不能起到预防自杀的作用,只有是“同类劳动者、履行同样职责的合作者联合起来形成的职业团体或行会”才有能力起这种作用。“因为它们是由从事同类工作的个人组成的他们的兴趣是一致的,再没有比它更适合于形成社会思想和社会感情的场所了。当人和职业团体相联系时,人的追求就会超越自身利益,转而上升为实现共同事业目标的理想,同时,行会的调节社会的职能可以使人们摆脱一种无组织的状态,限制人们的欲望。二方法论本书完整地体现了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方法。书中,涂尔干运用多种论证法说明现象之间的关系,对多种现象与假设进行了否证与实证。首先,他通过共变法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变法)不必把所有不同的现象一一排除出去然后再进行比较:它只需要把两种性质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时期中有共变价值的现象找出来,就可以作为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的证据”。他又借助于演绎的方法去研究为什么两种现象之中一种现象可以产生出另一种现象,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