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_第1页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_第2页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_第3页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_第4页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诗二首教案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 创造空灵、 飘逸意境的写法;2 、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重点、难点:1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 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 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 的再别康桥 就以音节和谐、 意境优美, 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志摩写作的

2、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 “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 文章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 “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 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 量。1931 年11 月 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 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 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 “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 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

3、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距济南 50 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诗 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 ,时年仅 35 岁。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 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 朋友、 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 亦留有诸多遗憾, 但他那天真 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

4、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 是中国文学! ”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 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 沈从文等, 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正如沈从文所言: “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 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 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 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 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 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

5、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 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 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 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 “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 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 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 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 奇才的天真和浪漫, 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 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 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 郁

6、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 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 使与你玩捉迷藏, 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 与你耳语, 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 绢幽幽灵动的轻纱。志摩就是个寻梦、 追梦的孩子, 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 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 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可以算是 他短短35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不

7、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 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 相守或者别离。 他仍习惯于那样 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但志摩 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 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 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 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 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爱她。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 承认,他

8、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由于是包办婚姻, 从婚前到婚后, 徐志摩 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 “乡下土 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 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在英国伦敦、 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 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 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 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 “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 “我听说有 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

9、冰地说: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 难道你看到人家 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 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 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 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 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 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 才找到 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 1904 年 6 月 10 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 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 1924 年就读宾夕 法尼亚大学; 1925 年与梁启超

10、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 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 也 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 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 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 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 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 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 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 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 直到她病逝。 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 在她临终前, 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 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 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11、。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 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遇见陆小曼, 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 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 虚幻缥缈若 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 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 这么多的困难阻挠, 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 终 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 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 一切都变得美好。 但生活毕竟是现 实的, 小曼留恋于交际圈, 宴游, 打牌、应酬, 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 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 志摩

12、不 得不身兼数职。 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 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 于是志摩只能上海、 北平两地跑, 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 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 他搭乘免费的邮 政专机遭遇了空难 ( 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 ) ,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 没有告别, 没 有遗嘱, 什么也没有, 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 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 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康桥,即剑桥, 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 10 月 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在

13、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 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 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 ( 吸烟与文化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 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 篇。二、吟诵诗作。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

14、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师生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 基本上是 67 字(间有八字句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 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 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 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 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 的感觉。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 岸边垂柳、 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

15、幻灯, 伴以轻柔的有欧洲 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 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沉重) 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 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 或执手叮咛, 或牵手顿足, 其中总带点 “伤离别” 的

16、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 汪的离情别绪, 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 不摹声,以“轻轻的” “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 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 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 车 水马龙, 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 物象是“云彩”是“金柳” “柔波”“青

17、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 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 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 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明确:别绪,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别之情,岂非雪上加霜。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 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最后一节以三个 “悄悄的” 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 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第 1 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

18、愁。连用三个“轻轻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 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 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 的离情,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 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康 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 万种感触涌上心 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 三次用了“轻轻的” ,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 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第二

19、课时3、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 恋。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 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 ,诗人“甘 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天上虹” 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 ,又散发出一缕淡 淡的哀伤, 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

20、现在再返康桥, 重新寻梦 来了。 (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 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 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 社会投影很模糊, 表现不 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 意境深邃。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 和和谐融合。 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 与诗人的感情融 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 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 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 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

21、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 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 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 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 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 押韵和谐之外, 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 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 音节抑扬合度, 声调回环反复, 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 在艺术上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境地。第 5 节, 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 “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2、” ,“满载一星辉” ,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 也是憧憬, 诗人不能自已, 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 回到离别的现实中, 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 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 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 第四、 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 使之诗意上有一次 呵成的效果。 )第 6 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 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愈是难舍

23、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 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 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 的呢喃。 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 默的分量。第 2 节至第 6 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树荫 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 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 他

24、在青草更青处, 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 此时的沉默而无言, 又胜过多少情 语啊!第 7 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 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 “浓得化不开” 的感情, 于“沉 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 第七节的“悄悄的” ,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 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

25、,不为 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 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招一招手, 悄悄 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 两心相知的境界中, 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 人不能与景永在, 但情 却能永与景同存; 人世总有别离, 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 徐志摩 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 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

26、, 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 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 处飘洒着诗人的情, 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 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 在诗中, 在诗人心中, 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 一种象征, 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 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 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 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 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 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 不落俗套的构思, 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 大家已经阅读 过这篇诗歌多次

27、了,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 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 学生自由谈论 )五、绘画美、音乐美: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 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 除了几个字的变 化之外, 几乎完全相同。 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并构成了主题的 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使人感到, 如不采用重复, 任何美好的诗句都无法截住诗人尽情流泻的思绪。 在重复当中, 全诗的情感 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读者的情

28、致调动起来,又拉回到开头,让诗中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 温柔,那种难以言状的惜别之情,在读者心中再三萦绕,回荡不息!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而尤重 音乐美。反观这首再别康桥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 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 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 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 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

29、析:八节诗,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 表现之一是,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如向西天的 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长满浮 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 “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六、语言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第三节一个“招摇” 。勿庸置疑, 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 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 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 一,对抒

30、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说“招摇” ,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 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 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 “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 岂不是生动形象?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 样子。用它来修饰 “招摇” 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 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 “招摇” 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 自 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31、” 。好一个“招摇” ,且是“油油的” “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 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 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 ( 我愿做一只小羊 )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 与大自然达成和谐, 如“我” 与“西天的云彩” 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验等。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 “我那时 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