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基本概念解释题:(6*4共24分)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6垄断:

2、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9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3、。10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12.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

4、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14.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其本质是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

5、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或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1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8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0规律: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简答题:(4*5共20分)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6、心?(P4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P10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自己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

7、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力量来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从而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又一基本矛盾,其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即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29)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

8、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影响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P198)(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主义形成

9、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以新形式出现。(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早期,作为血汗工资制的“泰罗制”和“福特制”是非常典型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劳资关系发生了变化,资本家及其代理人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和职工持股等。(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资本家地位和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

10、形态的变化 市场机制仍发挥基本作用,但国家干预加强。经济危机形态变化有: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阶段)之间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有: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府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律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

11、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7.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P56)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P147)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9.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一,实

12、践的需要确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其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其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其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其一,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其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三,。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10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

13、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11.概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

14、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2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科学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

15、“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1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它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其科

16、学性表现为它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其革命性表现为它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代表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4.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其反作用,生产关系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变革生产关系就成了首要的事。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的基础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7、能排除不利于自己基础及自己的种种各种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5.什么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它们有什么区别?(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2)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第三,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

18、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16. 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同时并存。(2)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竞争的目的不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竞争的手段不同。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

19、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17.试述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8. 如何理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P130)(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

20、)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9,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0,简述经济基础是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21,试述辩

21、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22、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3、 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分)1、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位资本家与一位产业工人的对话的材料。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抱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工人:胡说八道!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用正确理论阐述厂房。

23、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答:(1)以上材料说明工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资本家的言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因为厂房、机器、原材料确实是一堆死物,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厂房、机器、原材料不会自动生产出任何产品,只有靠工人阶级的劳动,才能使原材料在机器运转下变成各类供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所以说工人养活了资本家。(2)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厂房、机器、原材料属于不变资本,它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其本身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工人的劳动,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自身

24、的价值。由此可知,只有工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和财富,是工人阶级世世代代养活了大大。小小的资本家。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摘自邓小平g文选第3卷,第373页)材料二: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列宁全集第34卷,第335页)材料三:“在不久前的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相关会议上,中国出人意料地获

25、得了很多赞扬:中国自2008年以来不但顶住了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还赢得了国内稳定并提高了外交地位;其他国家将要陷入债务危机,而北京却凭借它那样一种方式的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德国主要的经济类报纸也说,这必须归因于“体制”,归因于“强大的国家权力”。(摘自新华网消息:新德意志报2010年5月22日刊发文章中国挑战西方副题:中国顶住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作者维尔纳比恩施蒂尔)材料四: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6、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摘自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05年)请根据材料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27、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第六,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分析下面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是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关,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

28、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异同?(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答:(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3分(2)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

29、统一性在于物质性。4分(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分4.材料: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2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9吨,每吨煤市价22.6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请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30天)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答: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

30、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部分构成的,即w=k+m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元14.9元)×1.88元×30438.9元再求剩余价值率:m/v=438.9元/32.2元×100%1363%(1) 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8.9元;(5分)(2) 剩余价值率为1363%。(5分)5. 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

31、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

32、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

33、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6. 下列

34、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人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1)

35、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答:(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

36、,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7.当前我国房价上涨很快,无数城市居民沦为“房奴”,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都非常沉重。还有许多急需住房的人,眼望日日攀升的房价,望房兴谈,心急如焚。许多人通过网络和各种大众媒体大声呼吁,要求政府想法尽快将房价降下来,并纷纷出谋划策。为此,中央政府开始出台一些政策试图遏制房价,但依靠土地开发获取大量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则对打压房价没有什么积极性,房价的上升势头难以遏止。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们则反对政府干预房产市场,称商品房作为商品,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政府的直接干预

37、是越位,房价应由市场自动调节。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消费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产商对房价的认识和态度不一样?(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社会意识,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集团在社会经济利益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对各种社会事物的态度。(2)对我国房价快速上涨这一社会现象来说,房奴、房屋需求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是处于房地产行业的不同地位上的,在整个房地产的利益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因此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并由此形成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3)中央政府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对待房价的,尤其是它

38、必须考虑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但它又不能过度地打击房价。对已经购房的房奴来说,则希望房价能够保持上涨态势,他们对政府的遏制措施持保留态度。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们非常希望房价又能保持上涨态势。而房产商们对政府的打压政策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8.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

39、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这一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了能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马哲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事物发展进程,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是正确的意识,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帮助人们进行恢复文物等科学研究。(2)新时期,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青年学生,必须以创新为己任,推进科学发展观进程,提高创新意识,就像材料所指,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四、论述题:(2*18共36分)1.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

41、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现代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面导致离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认真汲取教训,充分估计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坚持正确的政策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解决好我国的人口问题。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2,关于人类如何处理垃圾,试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

42、中的地位决定的。在本题中,体现了如下矛盾分析方法。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在材料中,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处理方法,要变废为宝,没有退路就必须多想出路,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在本题中,对于旧的垃圾处理方法向新的方法转变,正是应用了这一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针对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的性质进行处理和解决。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不同,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规律,尊重规律。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