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洪亮平老师的题目整理的答案_第1页
城市设计概论洪亮平老师的题目整理的答案_第2页
城市设计概论洪亮平老师的题目整理的答案_第3页
城市设计概论洪亮平老师的题目整理的答案_第4页
城市设计概论洪亮平老师的题目整理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城市设计考题汇总(城规0702)1、 基本概念1试从不同角度阐述“城市”、“城市化”、“都市主义”的不同含义。答:城市:城市=城+市城:城墙,统治堡垒,居住中心市:市场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一般认为“城”和“市”集合在一起就是城市。私有制的船舷,人类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大分

2、工,手工业与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就产生了以非农的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城市。城市=城+市 城为城墙,统治堡垒,居住中心 市是市场城市化:也可称为城镇化,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

3、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

4、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

5、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

6、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都市主义(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 新都市主义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体现为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个方面是在城市的郊区发展,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也是对城市郊区化扩张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郊区化扩张模式相反,新都市主义赞同将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重构形成社区,使其具有多样化邻里街区,而不是简单地形成

7、一个人们居住的“卧城”。 将这两个方面简单概括为: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新都市主义的精髓就是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在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的高度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基本作用,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生活成本、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强调居住背景、个性化生活;强调生活轻松便利的居住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全力以赴的工作、尽情地享受与娱乐的生活方式。2.试述两种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及特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答:自上而下:为政治、宗教等目的,反应少数人的意志,按某一种模式一次设计建造的规整城市,秩序井然,功能明确。 自下而上:自发形成,逐年积累、叠加

8、,自我更新,灵活自由,适应当地气候、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的自由型城镇。3.试述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意义中文名称:城市设计 英文名称:urban design 定义: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1981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的在形

9、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设等计。”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以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空间环境质量正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质量意味着空间环境优越的程度,应用到城市就取决于使人愉说的自然联系,尺度、趣味的匹配和消除不协调的对比。纵观今昔,质量意味着文化遗产,持续存在的事物和价值。对于城市居民,它意味着

10、好的生活和理所当然地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安全、健康、舒适、娱乐和方便。空间环境质量还必须包括提供生活的私密性、兴趣活动和取得成就的机会。“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

11、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

12、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还有人认为

13、,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4.试述现代城市的三种视角(建筑学/现代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管理)5.试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景观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

14、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涉及因素的复杂性,城市设计的手段较为间接,不像建筑设计可以对个别建筑物进行直接掌控。也因此,城市设计这门专业中,所应用的工具与策略与建筑设计差异极大。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 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

15、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6试述城市设计的基本类型类型1:工程设计(项目设计):规划设计方案 过程设计:政策、法规、图则、管理技术规定(如美国zoning、香港城市设计指引、深圳法定图则)。类型2:开发设计:以新区开发建设为目标。 保护设计:如城市风貌保护、邻里保护、地段保护等。 社区设计:为社区组织和居民提供规划支持。7.一般认为城市设计应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请分别论述在总规、分规、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控制要素及与法定规划的衔接v1.           

16、      试述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总规 1挖掘城市的风貌特色(1)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2)分析自然生态环境特征2把握城市空间结构(1)划分城市风貌分区(2)提供公共开敞空间(3)完善城市绿化系统(4)突出空间景观轴线3提取城市视觉景观要素(1)控制建筑高度(2)协调城市色彩4统筹城市意向要素总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统筹兼顾城市意向要素,通过对构成城市意向的各项要素的运用,强化它们的可识别性,赋予它们空间和文化的意义,传递有效的信息,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1)在现状调研、综合分析

17、的基础上,确定规划设计范围内的空间环境格局、明确空间景观特征的定位及其构成。(2)提出规划设计地段的未来的可能形态和发展方向,确定明确的城市设计目标。(3)组织、优化和修正控规的规划结构基础上的该地段的空间结构,并反馈到控规中,使各系统作相应的调整;并规定空间结构的详细控制原则。(4)确定该地区的城市设计结构的组织与设计,并反馈到控规中。规定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构成各要素的控制原则。(5)确定规划设计地段的重要节点或地区,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深度的控制准则。(6)确定空间结构形态的构成各要素的详细控制准则,如建筑要素、环境设施要素、公共空间要素、交通组织要素、人文活动要素的控制准则等。(7)设计导则

18、成果内容要与控规的文本和分图图则的内容相协调,让控制准则的内容能够落实到控规划定的各地块上。(8)建议城市设计的分期建设等内容的实施措施,以及制定附加在相应土地使用上的城市设计规定、激励措施以及其它的管理规定。答:区域或城市整体设计:该层次的工作对象是整个区域或城市,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他着重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市形态结构、开放空间的组织。其内容包括区域范围内的生活、文化、历史在内的用地形态、空间景观、空间结构、道路格局、开放空间体系和艺术特色乃至城市天际线轮廓、标志性建筑布局等内容。分区及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城市中功能相对独立的和具体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街区,其内容包括:(1)街区环境质

19、量与特色的保护改善与提高(2)道路交通等流线组织(3)公园、街道、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分布(4)主要建筑群的群体轮廓、体量、高度、色调的控制,特色的确定(5)文化、历史、文物特色的保存和利用地段级城市设计:主要指建筑群体设计和特定开发建设项目的设计,如街景、广场、公园、交通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周边的环境设计,它包括:(1)根据地段内已建成的人工环境分析,从改善环境质量和宜人活动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造和利用的构思方案(2)按人的活动内容,将人的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在公共空间内的分布作出安排,包括水环境的设计、人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观赏、进出、集散、交通与换乘等(3)开放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包括空间类别、性

20、质、尺度大小、空间形态(4)景观及环境设计,包括主要景观视点的布置、景点的组织、景观小品。城市设计控制要素:街墙线、建筑贴线面宽率(K值)、开场空间断面高宽比8.试述城市设计的客体构成要素客体构成要素: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广义的建筑还包括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2、土地使用土地使用不仅是城市规划,而且也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土地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成的二维基面,可建立城市区域内交通流线和停车、活动密度和用途之间的联系。包括了:土地的综合使用,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基础

21、设施。3、开放空间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一般而言,开放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中性、功能性四方面的特征。开放空间体系包括单一功能体系、多功能体系。开放空间具有以下结构性要素:边缘、连续、绿楔、焦点、连续性。4、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分支。荷兰、西德、丹麦等国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好的步行街系统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由于外部空间采用人 尺度,所以它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活动,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价值。5、使用活动特定地段的空间形式、地点和特征会吸引特有的功能、用途和活动,行为也趋向于设

22、置在最能满足它要求的场所。空间和行为的相互依存性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又一关键要素,国外又把它称为行为支持。6、交通和停车停车因素对环境质量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对城市形体结构的视觉形态产生影响;二是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共存。因此,提供足够的,同时又具有最小视觉干扰的停车场地是城市设计成功的基本保证。7、保护和改造一些重要历史地段的保全和再利用,只有处理得好,可以有力的促进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8、标志好的标志是形成有生气活力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反之,不良的、冗余的标志所起的消极作用也不可低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标志基本上是一个视觉问题。9.下列基本概念及其与城市设计的关联可达

23、性:可识别性:可意向性:多样性:多样性研究最初源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命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四个层次川。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撑系统,提供了我们所有的需求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经济学对多样性的研究侧重于经济系统的多样性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意义,研究表明,随时间变化经济系统也向前

24、进化发展,经济系统的多样性增加导致效益的增加和边际熵物质减少,随能源流动的多样,经济系统持续向前进化闭。社会学对多样性的研究侧重于社会多元化及居民需求多元化的特征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研究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多侧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城市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结合、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对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等方面,突出地域文化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及提高城市竞争力

25、影响。城市多样性涉及的范畴广泛。不过由于城市用地是城市空间的基础,也是影响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针对与城市物质空间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类型多样性城市网络系统多样性以及城市景观格局多样性三个方面进行城市多样性的状态表征探讨。混合性:混合是城市存在的方式。功能混和是古今中外的城市建成区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以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的状态,功能混合是城市自我生长的方式。城市是各种各样混合的活动进行的场所,功能分区的出现避免了城市功能之间的相互妨害,但是过分地强调功能分区也会带来城市社区单一功能的倾向,带来城市中居住与工作的隔离,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变,同时,功能分区诱发了城市的蔓延,带来资源

26、和能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不当的功能分区甚至会带来城市中的居住隔离(residential segregation)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理由说,功能混合像功能分区同样迫切需要2。宜居性: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源于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讨,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已有研究文献可引出宜居城市的概念。所谓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心引。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

27、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啪。宜居城市包括了城市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从构成上看,它一般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

28、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总之,宜居城市强调营建一个人文与自然环境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要建设自然环境优美,设施舒适齐备,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厚,治安环境良好,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多领域、多角度、多层面共同推进。公共性:公共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它主要表现为人类氏族群体与自然之间的公开抗争的共在性;在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出现以后(公共物品随之出现),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才真正觉醒,它表现为人的“类”特征和“能群”的本性,其价值追求是如何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社会,

29、同时保证这种过程的平等与公正,这也成为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现代社会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公共性这一概念:汗娜·阿伦特认为“公共性”应该至少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公开性”;其二“实在性”;最后是“共同的”。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如法庭审判时的公开一性所发挥的主要是评判功能”台湾学者夏铸久认为,公共性在象征展现方面意味着不同的人聚居在相同的地方,感觉到彼此的差异,为了求生存而互动交往。基于他们的研究,我们对公共性有了大概的认识:公共性是人们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他表现在公开环境中,在具有差异性视点的评判下形成一种共同认识,进而巩固一种维系他们之间共同存在的意识的过程。2、 城市设计

30、的历史与演变1.试述古希腊城市文明与城市设计的主要成就与特点1. 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古希腊众多建筑以及建筑群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古希腊是多神崇拜,人神同形同性,对神的讴歌也是古希腊人的自我崇拜,如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堪称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2.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古希腊有许多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和通过柱廊围合出的半公共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承担着宗教祭祀职能,也是城邦公民举行礼仪活动以及贸易和聚会的主要场所。3. 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在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31、,在民主共和政体的滋养下,人们将极大的热情与智慧投入到卫城山上,塑造他们的城邦精神与理想。4. 丰富的早期城市设计思想: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从社会学、政治改革以及几何学等多个角度对城市设计进行了探索,如理想国,而希波丹姆斯的希波丹姆斯模式更是影响了西方两千余年的城市设计重要思想。2.试述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城市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

32、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元代大都城是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而成的都城,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

33、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3试述唐代里坊制与宋代街市制城市设计特点及其转型背景;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北宋中叶,市的变革通过市肆入坊,沿街设店,彻底打破了以前的封闭里坊制度,以“行业街市”为主干,结合遍布全国各街巷各行业基

34、层店铺而组成的城市商业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由此,因市场的扩展与开放,传统封闭的旧里坊制土崩瓦解。同时,伴随着当时丰富的城市生活兴起,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各类公共建筑大量出现。至此,传统分阶级,按职业聚居,由里吏监管,暮鼓晨钟,日落闭户的城市生活一去不复返。4试述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成就与主要特点;如果说在古罗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么古罗马之后,城市就转变为君主的城市。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所以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

35、,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理念,以为宣扬和肯定现存制度服务。罗马广场就是日益扩大的君主集权思想的表现。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愈大,其广场规模愈宏大。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与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修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自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是从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奥古斯都到图拉真)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广场都比其前任皇帝所建广场的规模更宏大,装

36、饰也更加精致。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君主集权思想对城市设计的影响。5试述欧洲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特点以及宗教对城市设计的影响;欧洲中世纪经历了近千年的封建分裂和教会统治,与其封闭割据的社会形态对应的是以教堂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城市设计在价值取向上为宗教服务,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都是神统治人的地方,人没有地位,只是神的奴隶。设计在空间上形成宗教与世俗的强烈对比,整个城市的建设都是在教规的约束和宗教信念支配下的自发行为。由于在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农业)占统治地位,所以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城镇设计是以步行交通为前提的。街道宜于人们步行,广场的形成也是源于那些需要空间的活动:市场交易、集会、军

37、队集结、宗教仪式等。中世纪城市和公共空间的规模、街道的尺度,沿街道和广场的功能分布及建筑物的尺度和细部都与人的知觉和运行模式相协调,为行人自然地往来提供了最佳的条件。设计思维按照生活的实际需要来反映当时基督教生活的有序化和自组织性,以及按照市民文化平等和大众利益的原则毫不夸张地布置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中世纪城市和谐而统一的美实质上是当时城市社会生活有序化的客观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的空间秩序设计的结果6试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其艺术原则;整个社会转向对人的关注,空间理念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城市模式为城市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阿尔伯蒂(Leone Battis

38、taAlbert)在论建筑一书中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成就。他提出理想城市(IdealCity)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原则。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星型的理想城市设计,这些城市有规则的多边形城墙,城墙的尖端变成了棱堡,有利于防御。城市内部出现展宽的街道,有功能分区。同时城市交通卫生等设施开始改善旧城市中大规模的新建筑群逐步出现。“美就是个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在增加,也不能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确自始至终自觉尊崇这一艺术法则。他们认识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集体完成,并且相互协调的结果。

39、7.试述山水文化对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的影响山水城市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概念,而且是包含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容的文化空间概念。建设一个山水城市,应当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如吴良镛教授所说:"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以"山水"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第二层意义则是强调文化的延续性。诚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山水城市概念,他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城市营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水城市"

40、的内涵。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都注重城市空间扩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杭州、广州、桂林等近二十个城市还比较具体地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目标,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的品质,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山水城市作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趋向,正成为更多山水环境较好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形象参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形成了重大的压力,造成土地开发问题多,土地供求矛盾尖锐。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在现代山水城市建设过

41、程中,如何在强调山水城市空间、意境营造的同时,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并体现时代精神是现代山水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8试述巴洛克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其城市空间体系的组织方式;打破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宽阔笔直的大道串起各个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几条放射性大街通向巨大的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巴洛克城市由政府组织实施,设计注重景观与构图,但却忽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它强调纪念性、标志性的构筑物,并以它们的空间位置形成城市的主要结构和主体形象,而不是通过建筑的序列来构成城市形象(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首都的重建大都基于巴洛克

42、城市模式的一些基本原理。封丹纳(Domenico Fontana)对罗马的改建、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改建、凡尔赛的建设、伦敦的改建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试述奥斯曼巴黎城市改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城市设计的影响1853-1870年拿破仑三世执政,委任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巴黎城市改建工作。在巴黎,主要改建了贵族区,重点建设了城市中心主轴线,并以纪念碑、纪功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使之彼此呼应,形成城市中心区的帝都风貌。如明星广场、协和广场和旺多姆广场纪功柱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重整巴黎城市街道系统,废弃老路,重辟新路,将巴洛克式的林荫大道与其他城市街道连成统一的道路

43、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中心区改建,在继承世纪初拿破仑一世帝国风格的基础上,将城市道路广场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规定了道路宽度和两旁建筑物的高度以及相关比例,屋顶坡度也有规定,还要求广场四周建筑物屋檐等高,统一协调立面。新建城市主要的基础设施,如自来水管网,排水沟渠等。此外十分重视绿化,在全市各区修建了大面积的公园,建设滨河绿带以及林荫大道。优点:对城市美化卓有成效,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最先进的城市,欧洲各国纷纷效法。缺点:为帝国歌功颂德,立场可恶,大拆大建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改造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大部分的表面文章,如贫民窟等实质问题并未解决。极力美化城市的做法被广泛流传,盲目效法。影响:1巴

44、黎林荫大道开辟世界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2奥斯曼都市计划严格规范了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水平线的连续性,通过仔细规范造就了典雅气派的城市景观。3重视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具有远见,尤其是下水道系统简直是一个地下城市。4开辟好几个大型公园,注重城市绿化,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10.试述城市美化运动之人文背景、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实践及对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影响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伴随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城市“景观改造运动”影响了欧洲各国:包括英国的“公园运动”,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9世纪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实现城市繁

45、荣的同时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伴随而来的是进步主义运动,这场改革目的是要在资本主义已取得的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改善,创造出与物质繁荣相应的精神文化,重建遭到工业文明破坏甚至摧毁的社会价值体系。起源:根源可以追溯到欧洲16世纪19世纪的巴洛克城市设计。19世纪欧洲城市中的林荫道建设。如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和维也纳改建 发展过程:1909年,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城市美化运动的正式开始。哥伦比亚会议三人专家小组,这三个专家分别是:伯恩海姆、F.L.Olmsterd、詹姆斯.麦克米兰,他们开始研究芝加哥美化问题。从这时候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

46、城市美化运动的热潮。城市美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象和秩序,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的美和生活的和谐。然而,实际上"城市美化"往往被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极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及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偷换,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城市中心地带大型项目的改造和兴建。并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和社会问题,从而使"城市美化"迷失方向,使倡导者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

47、;在美国本土的死刑。“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在20世纪初的前十年中,城市美化运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主要城市,虽然它在美国只风行了16年的时间,但这一阶段在城市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到现在还影响着城市。主要实践:芝加哥城市美化运动、华盛顿城市美化运动、堪萨斯城城市美化运动、拿破伦三世的巴黎重建和维也那的环城景观带。对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影响: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把视觉美放在第一,为参观者而美化,以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观为标准,具体反映在: 1)景观大道。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县城,无论是新建城市,还是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许多城市都积极建设纪念性和轴线

48、性的“景观大道”,强调宽阔、气派和街景立面的装饰。2)城市广场。广场是居民交流、活动的必要场所,但现今的许多广场背离了它的本质,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以市民休闲活动为目的,而是以装饰城市为目的,广场作为人们交流场所的根本意义已经被忘却。3)城市河道“美化”。水,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之所在。但在“城市化妆运动”之中,它也未能幸免,被人们反复地治理和美化,结果是越来越人工化,失去了水的灵性。4)华美灯饰。5) 城市美化运动在新中国50年的城市建设史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在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其已经和正在造成的危害,太多的城市美化建设华而不实、浪费资源,目前我国

49、应该尽快走出传统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一些亲近人民,现实意义更大的城市建设。11.华盛顿 堪培拉城市设计的特点和历史渊源华盛顿城市设计的主要特点:一 巴洛克思想的完美体现朗方的规划不是先从道路网开始,而是先规划主要建筑和广场. 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国会大厦放在一处高于波托马克河约30米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作为城市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是对这组空间轴线相交的恰当而必要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东边是

50、大草坪,与国会大厦遥相呼应,空间环境富有变化。二 充分结合地形合理利用了基地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朝向等条件,并选择了两条河流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和用水方便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使得城市布局与自然河道边界有机统一三 首都规划的缺失巴罗克式的规划逝之成为了一个死板的教条,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个缺陷是,将城市功能让位于空间 交通和建筑物位置的宏伟气势.堪培拉城市设计的主要特点:合理利用了基地山峦和水面,把城市核心确定在首都山,并在堪培拉西部建筑了一个水坝,将山下的莫朗格罗河流切断,并规划改造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方案以首都山为中心规划了3条主要的城市空间轴线:第一条为由南到北

51、,自红山、经首都山再到安斯利山的主轴线,此轴线的中心部位为三角形的地段,拟布置国家级的建筑;第二条东西向贯通格里芬湖的视觉轴线,西端为黑山,山顶建有电视塔,为城市标志之一;第三条为由首都山通向城市商业、服务业文化中心的轴线,它既是视觉轴线,也是城市主要的交通线路之一。    格里芬方案曾得到“把适宜于国家首都的尊严和花园城市生活的魅力调和在一起”的赞誉,今天的堪培拉也被誉为世界十大“绿都”之一。    格里芬的设计手法是以文艺复兴的手法为基础,采用静态视点的方法构想城市空间和景观。采取一种开放的设计理念,对空间组织进行了灵活多样的处理

52、,强调了澳洲大陆那种辽阔开朗的地理特征,并考虑了人对实际空间的动态体验和感受。朗方的华盛顿规划深受了巴洛克放射大道和凡尔赛轴线体系的影响,而格里芬的堪培拉设计方案是巴洛克风格的现代继承.3、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1.试述下列人物生平,主要理论观点及著作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生平: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1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著作: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

53、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理论观点: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针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以作为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他后来明确田园城市的定义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城市居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

54、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各类已有的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中,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每个田园城市的总用地为6000英亩),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这些田园城市整体上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

55、其它田园城市之间。每个田园城市都由农业用地所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其它相应的设施,如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从而达到“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生平:1895年生于美国纽约州弗洛辛。19121917年就学于纽约市立学院,19151916年就读于纽约州哥伦比亚大学,但均未获取任何学位。从1925年任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师起,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十余所大学担任过讲师、教授或访问教授、高级研究员。因成果繁多,贡献突出,曾获过全国图

56、书奖、文学奖等数十项大奖。1990年芒福德逝世于纽约,终年95岁。著作:据伊丽莎白·迪瓦恩等编的20世纪思想家辞典所列,芒福德出版专著41部,其他文集10部。芒福德的著作涉及建筑、历史、政治、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他既是一位城市规划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技术史和技术哲学家。 芒福德从1930年发表一篇短文:“The Drama of the Machines”,开始涉足技术哲学,并由此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讲授“机器时代”这样一门新课程,接着他又去欧洲的技术博物馆和图书馆从事彻底的研究旅行,于1934年完成其成名作技术与文明(tec

57、hnics and civilization),并很快成为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名著。芒福德涉及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论文和著作数量繁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部,除技术与文明外,还有艺术与技术(1952),两卷本机器的神话:技术与人类发展(1967)、权力五角形(1970)。理论观点:格迪斯(18541932) Geddes,Patrick 英国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之一。生于苏格兰,曾在伦敦大学跟从T.H.赫胥黎攻读生物学,后在丹迪大学、伦敦大学、孟买大学执教。格迪斯倡导区域规划思想,认为城市与区域都是决定地点、工作与人之间,以及教育、美育与政治活动之间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58、的基本结构。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调查-分析-规划”。这些思想对大伦敦规划和美国田纳西流域规划产生影响。他主张在城市规划中应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避免大拆大建。格迪斯还视城市规划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运用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把城市现状和地方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与限制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再作规划。他还应邀到印度进行许多城镇的规划 ,并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著有进化中的城市等书 。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1910-1961)埃罗·沙里宁是20世纪中叶美国最有创造性的建筑师之一。1910年8月20日生于芬兰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G·E·沙里宁是建筑师,母亲是雕塑家。现代国际主义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是芬兰著名建筑大师埃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年)的儿子,在父亲创办的美国著名设计学院: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AcademyOfArt)学习,这个学院把欧州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和体系有计划的引入美国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