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_第1页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_第2页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_第3页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_第4页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木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7考点考点2:教育的概念1: “教育” 一词的由来:“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拾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一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

2、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而的特点: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O(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嬲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題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动物

3、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2)无等级性(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一一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名 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为主的经典、经 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 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 以吏

4、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 体操等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 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 私学“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察举制 征辟制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 史、律、书、数)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论 语、中庸、孟子) 五经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 法、修辞、辩证 法,四学-算术、 几何、天文、音 乐)培养教师和 僧侣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 士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岀道统性

5、.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r 16世纪的德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考点9: 20世纪以后的教育1.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够©(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

6、等教育的类型R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时期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专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題I考点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考点10:教育学的萌芽萌芽阶段的

7、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衿学或道德论述。一并没有专门论述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A.中国(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观点:“化民成俗,其必rti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蹤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惭不发”)(3)墨翟兼爱、非攻B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

8、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考点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人物著作教育观点培根新工具1. 科学归纳法2. 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是太阳底下1. 教育要遵循人的口然发展;2.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3.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4. 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最光辉的职业康德(赫尔巴特的老师)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卢梭爱弥儿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倡导自

9、然教育和儿童木位的教育观洛克教育漫话1. “白板说”;2“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 标志规范教育学 的建立1.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2. 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 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民主主义与教育1.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2.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 经验的改组或改造;3. 学校即社会;4. 从做中学;斯宾塞教育论1. 教育预备说;2.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巧记:L “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2

10、, “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3. “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三、四+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学”: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 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杜威):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威:杜威;新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 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 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岀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 难、验证这个假设) 考点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教

11、育学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老婆)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础探讨教育问题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了很大的影响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家教育者作教育思想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难 度、高速度、理论知识 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 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 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 原则。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理论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巧记: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专题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总 考点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教 育 的 生 功 能2.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考点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

13、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一一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 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2)社会化理论一一提岀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5 考点3:

1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够(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O(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考点4: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

15、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5:学校文化一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方式。校园文化一一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 园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考点6:教育与人口发展

16、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岀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L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专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巒很重要的由客考点1: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 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扌舌生理和心理两方而的发展。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巒 觀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

17、: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 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 发展区)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而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 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 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

18、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考点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爸容龜1.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考点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木善”).弗洛伊德(性木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 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镣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 口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

19、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够内部因素 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20、一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 动表现岀来 外部因素 环境现实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1、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专题五教育制度巒觀(© 考点1:教育制度的概念1.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考点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3. 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2、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木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考点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1. 双轨制 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壬寅学制1902只颁布没有实施首次颁布癸卯学制1904规定男女不许同校首次实施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木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 木“新学制” “六 三三学制”沿用

23、至解放初期(时间最 长)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考点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 划纲要,是知道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木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木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木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考点7: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耒足重点同a乡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

24、断延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考点8: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了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 高中阶段。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fi,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口治 区.

25、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5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 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专题六教育目的題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暈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 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 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 归宿。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

26、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考点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觀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1)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个方便的基础;高等几哦啊与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題)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27、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 泰洛齐)3. 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4. 知识本位论(传授)5. 宗教木位论 6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 它自己的目的”)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考点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篦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

28、. 人们的教育思想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全而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利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提岀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考点5:全而发展教育的构成題L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3. 体育物质基础4. 美育动力作用5.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

29、用考点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題I魏翔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而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是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教育4.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点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2.全而性3.发展性4.主体性5.开放性专题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够© 考点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 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考点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

30、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分类:了解(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査.抽样调査和个案调査;(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査、相关调査、发展调査和预测调査;(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査.访谈调査.测量调査和调査表法(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 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收集资料、

31、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四)实验法 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匸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中学课程专题八中学课程考点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觀。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

32、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我国“课程” 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X考点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内容属性学科课程(分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 塞、夸美纽斯)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杜威)又称生活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一活 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科形式综合课程(怀特海)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 内在联系。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培

33、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木 素质。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木课程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呈现方式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 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 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 知识结构。活动中心课 程论(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

34、教学 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 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社会中心课 程论(大致了解)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 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 注社会焦点问题。考点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二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35、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考点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考点7: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原理1 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补充: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考点8: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内涵: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

36、依据开展。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内涵:作用: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 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 建议。(三)教材一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岀现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

37、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 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点9:教材编写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只是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考点10:课程评价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

38、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3. CIPP评价模式4. CES评价模式考点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基木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木发展观。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題魏1. 整体设置九

3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a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型:而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 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 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1学生观1)学

40、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3. 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

41、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題1(®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第三章中学教学76很可饶考察勿3足考德肓 专题九教学概述 考点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42、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倒)够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 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木途径。3.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2:教学任务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L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 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 要任务)。® (其他略)发展学生的智力.体

43、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4: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 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木途径。教学定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专题十教学过程 考点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中国1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荀子:闻.见、知、行。3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西方1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

44、解、判断 2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成五阶段: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预备、联合.总扌舌、应用(莱茵)。3 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考点6: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引导性简捷性)考点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

45、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 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46、)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另搞一套的教育 考点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考点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9:教学原则1.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47、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3.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一别差异性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8.巩固性教学原则著作教育思想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学不禮等循序渐进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论语“不愤不启,不烘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性原则考点10:教学方法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一研讨法兰本达(美)2. 纲要图式教学沙塔洛夫3暗

48、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激发潜力,无意识4. 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5. 发现法一鲁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维度内容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

49、点:班、课、时。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12:教学评价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2.教学评价的种类维度具体分类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张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1:注意1.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

50、注意的分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忌有不需要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圉(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考点2:感觉1.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考点2: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考点3:记忆3.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1) 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

51、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2)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朵的动作过程。(三)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补充: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X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 机)说提取失败说(四)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背1明确记忆目的,较强记忆自觉性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3.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4. 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5. 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