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各个历史时期,居住区居住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各个历史时期,居住区受到社会制度、社会受到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生产、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随时代同步发展。的影响,随时代同步发展。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第一节 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一、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 物质要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精神要素人的因素
2、社会因素。 二、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 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见“居住区分级控制 规模”。 三、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三、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1居住区用地 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 (1)住宅用地 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
3、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3)道路用地 指宅间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民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一、政策法规性资料项目 包括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以及本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等,它们具有法规与法律性效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重要指导与依据。二、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1 地
4、形图 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0000。 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000。2. 日照、降水 3 工程地质 4水源 5排水6防洪 7道路交通 8供电 9人文资料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居住区的体制结构因城市规模、基地条件及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有若干不同类型。主要有: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组团) 居住区居住小区 (二级组团) 居住区居住组团 (二级组团) 第二节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根据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
5、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成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图3-1),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向导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
6、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成。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鹅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弧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 三、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如深圳东方花园(图3-8),地处深圳湾山地,建筑依山就势筑台布置,形成向心空间,具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和开阔的视野。 四、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
7、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征,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和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广州锦城花园小区,由15栋12层点式住宅拼接,并随地形自然围合,宅旁绿地小空间和中央集中绿地组成一个整体,同时将住宅底层架空,形成室内外绿化的渗透,使穿堂风贯通调节小气修,为住户提供户内外的活动和交往场所。停车场设于地下。 五、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的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
8、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北京小营居住区四区规划,在用地狭小,地段不规整的不利条件下,选择集约式平台面局。四栋住宅塔楼下设整体架空平台,主要按排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托幼与平台绿化结合布置以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平台层下设地下停车场,动态与静态交通、小区内外人流与车流分流,并为残疾人专设无障碍道路系统和盲人盲道设施。平台屋顶花园除老人和儿童活动专用场地外,还设有社区文化中心,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为居民休闲和交往提供高品位的优越环境。 六、隐喻式布局 将某
9、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深圳白沙岭居住区,整体布局采用规整的几何图案,构图简洁流畅,形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图以中1018层曲线型板式住宅由中心呈外飘逸延伸状,如同花瓣;中心2430层点点塔式住宅好比花蕊;低层化建作屋顶花园供居民游憩;板式住宅底层架空视线通透,可改善通风条件,可改善通风条件,也是停车、活动的适宜场所。丰富的景观、舒展的空间、似花的形态,会给人们带来如花的美好联想和憧憬。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居住区整体布局的构架中,道路系统起着骨架作用;公建系统是
10、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绿化系统则是生态平衡因素、空间协调因素、视觉活动因素。 一、道路系统一、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是居住区规划布局的骨架。(一)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1)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应考虑居民上下班、上学、入托、购物;搬运家具、清运垃圾、消防救护、商店货运以及无障碍通道、居民小汽车的通行等等。(2)利用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利于居住区各项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综合考虑各项建筑及设施的布置要求,以使路网分隔的各个地块能合理地安排不同功能要求的建设内容;利于建筑布置的多样化和良好的日照、通风、卫生环境;便于识别、寻访和街道命名,为创造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提供有利条件。(3)利用
11、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和防护要求 3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有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此外还有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或自 由式等多种形式。 2人、车流组织(1)人车合流,人车流同一板块运行,主要用于车流量小的基层道路,如组团 邻里内部居民不汽车减速缓行较适宜。(2)人车分流,居住区人车分流的组织常采用的方式有:车行道附设人行道,人车同时平行运行,这种形式较普遍,人、车立交运行,或高架立交或地道立交常局部用于人车流交叉且人、车流量较大处。(3)道路分级布置: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前路(4)静态交通布置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
12、车场、交通岛等,居民小汽车停车面积较大,为节约用地减少干扰和环境的污染,最好作地下停车设施,以附建于集中绿地、活动场地地下室为宜;也可附建于高层住宅地下层。 二、公建系统二、公建系统 三、绿化系统三、绿化系统 四、空间环境四、空间环境五、实例图解分析五、实例图解分析 福州儒江东村小区(图3-19),位于福建福州区开发区快安延伸区,北面为鼓山,南面为闽江,北面隔路有一铁路线通过。用9.4hm2,总居住人口4025人,总建筑面积128055m2。 规划结构分析,小区分为三个组团,一个扩大院落。 道路系统分析,路网主干道采用环通式,次干道为枝状尽端式,入户小路以步行为主,可减速通行小汽车。 公建系统
13、分析,商业服务中心设于小区南入口,文化活动中心设于中心,小学设于西北角独立地段。 绿化系统分析,中心绿地、防护林带、林荫道以及组团绿地、院落绿地等点线面结合形成系统,院落空间有一定变化具有识别性。 空间环境分析,居住空间组织有序,南入口商业服务中心为前景,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全区高潮,林荫步道为结尾。 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行列式”、“周边式”和“点群式”是住宅群体组合的三个基本原则(图4-12)。 (1)行列式,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 (2)周边式,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化、利于邻里交往
14、、节约用地、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旋涡风、噪声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 (3)点群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 2住宅群体组合再创造 第四章 日照间距与日照系数 一、住宅的合理间距一、住宅的合理间距(一)日照间距 1标准日照间距 所谓标准日照间距,即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2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当住宅正面偏离正南方向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拆减换算。 二、住宅地朝向选择二、住宅地朝向选择 从住宅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出发,当风向正对建筑时,要求不遮挡后面
15、的住宅, 那么房间距需在4-5H以上,只有在日照间距的前提下来考虑通风问题。 三、日照系数三、日照系数 定义: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公式:日照间距系数=D/H,由此得日照间距应为:D=(h-H1)*日照间距系数 D房屋间距 H遮挡房屋檐高h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实际应用中,常将D换算成其与H的比值,即日照间距系数,以便于根据不同 建筑高度算出相同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建筑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系数和地域有关,在快题设计一般作为题目的条件之一 第二节 住宅群体空间组织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 1 空间和封闭感和开敞感 2 主要空间
16、和次要空间 如果结合主要空间布置一些与其相联系的次要空间(或称子空间),就能使 空间更为丰富。 3 静态空间的动态之间 如果4-9“风车形”建筑组群,使静止的内院富有动感。如果4-10通过空间的转折和一系列空间形态及尺度的转换,不知情的来访者会因获得变化的动态景观和新奇的空间而感到愉快。 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刚性空间由建筑物组成,柔性空间由绿化构成。较为分散的建筑,常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图4-11)。 第三节 宅旁绿地组织 1 1、近宅空间环境、近宅空间环境 近宅空间:有两部分,一为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另一部分为单元门前用地,包括单元入口、入户小路、散水等,前者为用户领域,后
17、者属单元领域。 庭院空间:包括庭院绿化,各活动场地及宅旁小路等,属宅群和楼栋领域。 余留空间:是上述两项领域外的边角余地,大多是住宅群体组合中领域模糊的消极空间。 2 2、庭院空间环境、庭院空间环境 (一)场地布设 1动区与静区 2向阳区与背阳区 3显露区与隐蔽区 场地之间宜用铺砌小路联系起来,这样,既方便了居民,又使绿地丰富多彩。 (二)植物构设 (三)庭院小筑 三、余留空间环境三、余留空间环境 所谓消极空间又称负面空间,主要指没有被利用或归属不明的空间。造近道路的零星地可设置小型分散的市政公用设施、如配电站、调压站等。 图4-35利用挡土设施作为掩体垃圾收集点,并用绿化隐蔽,防晒吸尘利于环
18、境卫生和观瞻。图4-36将沿山墙的一条梯道作为折线型,使休息平台增宽,结合绿化将沿山墙的一条梯道作成折线型,使休息平台增宽,结合绿化将路灯、果皮箱稍作处理,作为路标小品点缀,为劳累的攀登空间凭添了轻松的符号 第五章 公建用地规划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居住区公建设施的构成与规划特征居住区公建设施的构成与规划特征一、公建设施配套的分类 1按功能性质分类 2按使用频率分类 3按配建层次分类二、公建设施规划特征 1系统化 2综合化 3步行化 4景观化 5社会化 6设备完善化 第二节第二节 居住区公建设施的布局居住区公建设施的布局一、沿街布置 空间的层次划分、限定;功能的分离、组织;景观的设计、塑造;设备的
19、运用、安置。街道空间的限定元素主要是各类公共建筑,它们可为商住楼也可单独设置,建筑与街空间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一)沿街双侧布置 可将居民经常使用的相关商业设施放在一侧,而把不经常作用的商店放在另一侧,这样可减少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居民少过马路,安全方便。(二)沿街单侧布置 商业服务设施布置顺应主要人流方向,由小区主要道路一侧通过小区主入口,沿城市道路向着城市主体方向延伸,北临城市道路,隔路是一所市级医院,小区商业设施布置在小区出入口两侧的临城市道路边。二、成片布置l步行片区交通组织示意图 三、混合布置 这是一种沿街和成片布置相结合的形式。 四、集约化布置 还有集约化空间布置形式,利于提高土地利
20、用、节地节能、合理组织交 通和物业管理等。 第三节第三节 公建配套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公建配套设施的项目与规模 (一)配建项目 以人口规模的级别,对应配建配套的公共设施项目,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 (二)配建面积 (三)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是指各项公共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公共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第六章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一节 居住区道路构成 一、道路尺度 二、线型控制 三、道路设施 (一)道路交叉口安全距视。 (二)道路使用设备 (三)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构筑物最小距离 第二节第二节 居住区
21、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分级 (一)居住区一级道路 (二)居住区二级道路 (三)居住区三级道路 (四)宅间小路 第三节第三节 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 第四节 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一、机动车的停车组织一、机动车的停车组织 1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 (1)平行式 (2)垂直式 (3)斜列式 2停车场地内部交通组织 3停车场与外部道路交通组织. 二、停车场、停车位的设置二、停车场、停车位的设置 居住区机动车的停放以集中和分散停放方式相结合。分散设置的小型停车场和停车位。 三、汽车库的设置三、汽车库的设置 (一)汽车库的一般形式有单建式、附建式及两者的混合式共三种基本形式。 (二)汽车库的竖向交通地 下 汽 车 库
22、 的 地 上 地 下 、 多 层 汽 车 库 的 层 与 层 之 间 的 垂 直 交通分为坡道式和机械式两类。 (三)汽车库设施示例单建式汽车库常选择各种场地的地下,如广场、绿地、活动场地等。 第七章 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公共绿地基本功能与布局公共绿地基本功能与布局 一、基本功能分区(一)安静游憩区(二)文化娱乐区(三)儿童活动区(四)服务管理设施 二、绿地基本布置形式绿地布置形式较多,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形式,即规则式、自然式 以及规则与自然结合的混合式等。 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一、居住区公园 主要供居住区居民就近使用,其用地规模不小于1hm2,一般为12h
23、m2。其服务半径以步行一刻钟左右为宜(8001000m)。北京古城公园占地2.35hm2,是自由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布局.二、居住小区小游园 万人左右的居住小区中心绿地用地规模不小于0.4hm3,一般为0.40.6hm2,步行10分钟左右(约500m)。三、居住组团公共绿地 用地规模不小于0.04hm2,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住宅日照间距内用地)不小于0.050.2hm2。服务半径步行3分钟左右(约200m)。图7-7为院落式组团公共绿地混合式布局,分前庭和后庭两部分,前庭部分主景为阶梯交往平台。后庭成片树林成为主景的烘托,林中螺旋楼梯为主园庭院。 四、其他小型公共绿地四、其他小型公共绿地
24、其他公共绿地,如儿童游戏场、街头绿地、防护绿带、组群间隔绿地以及利用地形水面和边角余地等公共绿地。 带状公共绿地在居住区中常见街道带状绿地,林荫步道等,图7-12为立陶宛拉兹季纳依居住区的一个小区;图7-13为某下沉式绿化步行道。 公共绿地指标及有关技术要求 第八章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地平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节 主要指标 (一)用地平衡指标:用地平衡表 (二)规模指标: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等等 (三)层数密度指标:建筑平均层数 (四)环境质量指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等 (五
25、)经济类指标:居住人口数量,人均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停车位等等 第二节 快题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指标容积率 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但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开发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其公式为: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指在一定
26、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 其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用地面积重要发现!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 数学推理: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基底面积*平均层数/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平均层数重要结论:当建筑密度一定的时候,容积率和建筑的平均层数成正比,对于居住区而言,层数越高,容积率越高是否可以利用居住区的容积率估算出其平均层数,或者利用其平均层数估算出它的容积率呢?答案是肯定的容积率分析1容积率低于0.3
27、,这是非常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2容积率0.30.5,独栋别墅项目+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项目。3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再加上3到4层,局部5层的花园洋房4容积率0.81.2,通常都是多层,可以加局部的别墅5容积率1.21.5,通常是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会是一大卖点。6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7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局部有二类高层。8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9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10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第九章 竖向规划设计 一、设计地面 1平坡式 2台阶式 3混
28、合式 二、设计标高 三、场地排水 四、挡土设施 (一)护坡 (二)挡土墙 第十章 居住区快题常用设计规范住宅5.0.2.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5.0.3 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5.0.3.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5.0.3.2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5.0.3.3 在I、II、IV、VII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
29、、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III、IV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5.0.3.4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5.0.3.5 老年人居住建筑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5.0.4 住宅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5.0.5 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5.0.5.1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
30、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道路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8.0.1.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8.0.1.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8.0.1.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8.0.1.4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8.0.1.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8.0.
31、1.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8.0.1.7 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0.1.8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
32、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
33、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纵坡不应大于2.5%;8.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6 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0.6.1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8.0.6.2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8.0.6.3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绿地7.0.1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7.0.2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7.0.2.1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7.0.2.2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7.0.2.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7.0.3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