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版)_第1页
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版)_第2页
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版)_第3页
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版)_第4页
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9第二章 项目业主19一、业主简介19二、郪江镇简介19三、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规划20(一)指挥部主要职责20(二)成员单位主要责任20(三)灾后重建基金使用范围20(四)职能部门目标任务21第三章 项目的提出和建设的必要性23一、项目的提出23二、项目的背景27(一)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背景27(二)西部旅游业的比较优势27(三)绵阳市旅游市场的现状28(四)郪江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特征29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一)项目的建设是对灾区产业的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可以尽快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推动生产步入正轨,是促进郪江镇

2、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31(二)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灾后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31(三)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32(四)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郪江古镇品牌的需要32(五)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文化旅游形象平台提升的需要33(六)本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郪江镇古镇保护开发总体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发展34(七)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34四、项目开发原则35五、项目实施依据36第四章 项目旅游开

3、发客源市场分析37一、郪江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市场发展现状37(一)郪江古镇旅游资源分析37(二)郪江旅游市场现状38二、郪江古镇旅游开发主要客源市场分析38(一)国内客源市场分析38(二)成都居民出游市场分析39(三)重庆居民出游市场分析42(四)北京居民出游市场分析44(五)上海居民出游市场分析46(六)广东(广州)居民出游市场分析47三、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49(一)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49(二)中国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分析预测50四、项目客源市场定位52(一)项目市场发展趋势预测52(二)按客源地划分52(三)按游客特征划分52五、专项旅游市场分析53(一)自驾车旅游市场分析53(二)户外

4、运动旅游市场54(三)风情旅游市场分析54(四)休闲旅游市场分析55六、项目SWOT分析56(一)优势56(二)劣势56(三)机遇56(四)挑战57第五章 郪江古镇区域概况及自然条件58一、地理位置58二、历史沿革59三、资源概述60四、国民经济60第六章 绵阳旅游发展情况与郪江古镇重建项目市场容量分析62一、绵阳旅游市场概况62二、绵阳文物旅游发展概况62(一)政策环境和历史发展机遇。63(二)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文物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64(三)文物部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环境整治工作,促进了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64(四)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力地支撑

5、旅游业较快的发展。65(五)人们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为文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65三、绵阳文物旅游业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66(一)文物旅游促进了绵阳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66(二)文化旅游推动了人文坏境的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67(三)文物旅游保护和发展了民族特色文化67(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绵阳文物旅游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68四、绵阳文物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69(一)认识不到位,对文物旅游资源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评估69(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文物旅游及其产品开发不力,缺乏吸引力69(三)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71(四)促销力度不够73(五)人

6、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73(六)开发项目缺乏文化内涵74五、郪江古镇重建项目主要县外客源市场旅游消费分析74六、本项目的市场规模预测75(一)本项目的市场空间75(二)绵阳市重要旅游项目的市场规模76(三)本项目旅游环境容量分析77(四)游客数量预测79第七章 郪江古镇灾后旅游产业恢复规划思路80一、郪江古镇灾损情况分析80(一)灾损情况80(二)面临的挑战82二、灾后评估83(一)旅游损失巨大,市场短期受挫83(二)破坏程度不同,核心资源仍在83(三)重建任务艰巨,产业地位不变84(四)地质灾害隐忧较重,生态修复紧迫84(五)世界关注灾区,市场前景广阔85三、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指导思

7、想85四、规划的依据85五、规划原则86六、规划年限86七、规划范围86八、规划目标87九、规划重点87十、镇域综合防灾规划思路87(一)防洪规划87(二)消防规划88(三)抗震规划89(四)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90第八章 一期工程镇域内基础设施方案介绍镇内道路改造、排水工程与环卫设施工程91一、排水工程采用的规范91二、方案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91三、古镇道路基础设施工程92(一)道路工程设计原则92(二)主要技术标准92(三)古镇道路前段(起:入场口至:古街入口)横断面设计93(四)平面设计94(五)纵断面设计94(六)人行系统及无障碍设计95(七) 路面设计95(八)路基设计95(九)路缘

8、石96(十)其他管线工程设计96(十一)景观工程96四、排水工程98(一)雨污排水98(二)老街至金钟山汉墓防洪排水沟100五、生活垃圾转运站102(一)垃圾的组成及分类102(二)垃圾量的预测102(三)垃圾的收运处置方式103(四)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方案103第九章 一期工程古镇综合整治方案介绍郪江镇震损明清古建筑修复与风貌整治工程105一、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内容105(一)主要建设内容105(二)项目前期工作简介105二、震损修复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06(一)指导思想106(二)编制依据106三、郪江民居建筑特色简述107(一)灵活的平面布局与层次丰富的特色空间107(二)气候造就的外部

9、特征107(三)建筑材料与构造107(四)建筑细部108四、震损修复技术方案介绍108(一)地震受损古建筑的重建和维修108(二)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改扩建114(三)梁光国、张文两家古四合院整治117(四)增加郪江古镇营销投入118五、技术原则118第十章 一期工程配套基础设施方案介绍绕镇道路119一、工程建设技术标准119二、方案指导思想119三、规划道路方案设计原则119(一)满足交通功能要求119(二)满足控制用地的原则120(三)满足减少对古建筑扰动的原则120(四)满足保护环境的原则120(五)满足节省投资的原则120(六)满足协调发展的原则120四、道路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120

10、五、道路总体布置方案121(一)平面设计121(二)纵断面、横断面设计121(三)道路交叉设计方案122(四)碎石道路施工方案122第十一章 二期工程方案介绍129一、二期工程实施内容129二、方案指导思想129三、方案介绍130(一)九龙街全面改造工程130(二)郪江古镇管线改造131(三)地主庙、王爷庙的厢房及正殿整治131(四)王爷庙、地主庙的彩绘泥塑修复134(五)新建旅游车站134(六)河道及河道景观整治135(七)廊桥至九龙桥古驿道恢复140第十二章 三期工程方案介绍141一、三期工程实施内容141二、方案指导思想141三、方案介绍141(一)入镇广场建设工程141(二)文化演艺中

11、心建设141(三)绕镇道路的配套管网工程144(四)狮子山郪汉文化主题公园144第十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48一、设计原则148(一)永续保护原则148(二)整体性原则148(三)生态本底原则148(四)优地优用原则148二、建设原则148三、城镇发展策略149(一)以生态为本底做足“依水兴镇、倚山建镇、和谐共生”三方面的文章149(二)以明清文化为灵魂深刻挖掘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明清文化、发扬光大秦汉文化149(三)以精致为手段建设精致的建筑精品、建设精致的绿地环境、建设精致的生活品质149(四)以品牌为目标打造四川境内独一无二的“明清小镇、郪汉古城”150四、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及规模150

12、(一)古镇范围内恢复重建工程150(二)规划绕镇道路工程152(三)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52(四)防洪排水沟153(五)古四合院整治(梁光国、张文两家)153五、项目二期建设内容及规模153(一)九龙街风貌改造153(二)郪江镇管线改造153(三)地主庙、王爷庙整治153(四)王爷庙、地主庙彩绘泥塑修复153(五)旅游车站(含游客中心)153(六)河道景观154(七)古驿道恢复154(八)土地费用154六、项目三期建设内容及规模154(一)古镇入口广场建设154(二)文化演艺中心154(三)绕镇道路配套管网工程155(四)狮子山郪汉文化主题公园155(五)土地费用155七、其他临时性项目155第

13、十四章 项目进度计划156一、项目实施阶段和建设周期156(一)项目实施原则156(二)项目实施内容156(三)项目建设阶段156二、建设工期安排156三、一期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概略表157第十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158一、镇域环境影响评价158(一)施工扬尘、噪声的影响158(二)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159二、水系流域环境影响评价160(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60(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161(三)对水环境的影响162(四)评价结论163三、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正负面分析163(一)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正面影响163(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64四、环境影响结论164五、社会与环境效益165第十六章

14、 节 能166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166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166(一)能耗状况分析166(二)能耗指标分析166(三)新建旅游接待设施等公共建筑节能措施思路168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170(一)建筑节能170(二)动力系统节能171(三)照明系统节能措施171(二)节水措施172四、基础设施建设期间节能状况分析172五、节能措施与效果分析173第十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74一、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174二、投资估算的范围174三、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估算174四、一期工程投资175五、二期工程投资184六、三期工程投资190七、资金筹措195第十八章 工程建设

15、管理方案196一、落实配套资金196二、强化执行阶段的监管工作196三、加强建设管理196四、加强项目投资管理197五、加强质量管理198六、加强工程进度管理198七、加强合同管理199八、加强协调管理199九、加强安全建设管理200十、资金管理200十一、文物保护200第十九章 招标方案202一、招标范围202二、招标组织形式202三、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202四、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203五、招标方式203六、项目招标事项核准表204第二十章 项目社会评价205一、项目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205二、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205(一)社会影响205(二)互适性分析206三、社

16、会评价结论207第二十一章 修改说明208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名称: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二、项目性质:旅游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三、项目地点: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四、项目业主概况(一)项目业主:三台县郪江镇人民政府(二)上级领导机构:江古镇重建项目指挥部(三)指挥部主要职责:1、指挥部: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指挥部是此项目的综合协调和指挥机构,主要责任是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对郪江古镇进行适度打造,综合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2、项目办: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指挥部办公室是本项目的办事机构,主要责任是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四)人员单位主要职责:1、文体局:文体局作为该项目的责任主管部门,协助业主做

17、好前期相关工作及资金的管理和监督;2、郪江镇人民政府:作为该项目业主单位的郪江镇人民政府,主要责任是组织协调、实施该项目的全面工作;3、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行业责任部门,主要责任是做好行业所涉重建项目工作。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3、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5、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7、中共三台县委办公室、三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贯彻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方

18、案的通知;8、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古镇保护整治规划;9、其他关于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标准、规范与相关资料。(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我公司受项目业主的委托,为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项目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招标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实施进度计划、总投资估算、建设资金筹措及社会效益分析等。六、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的建设是对灾区产业的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可以尽快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推动生产步入正轨,是促进郪江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2、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

19、省、绵阳市灾后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3、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4、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需要,是提升郪江古镇品牌的需要;5、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文化旅游形象平台提升的需要;6、本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郪江镇古镇保护开发总体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发展;7、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二)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及规模1、古镇范围内恢复重建工程图1-1:郪江古镇恢复意境图(1)郪江古镇老街风貌整治,整治范围为郪王街,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如下:

20、l 临街屋面整治:明清古建筑本体修复,视觉面以屋脊为界,建设规模9000平方米;l 古街立面风貌整治:含与项目风貌不相符建筑的拆除清理,建设规模900米;l 木质牌匾等文化饰品制作:包括郪江古镇古街的民居装饰木刻匾联的制作(地祖庙、王爷庙两处文保单位的修复另行安排)。(2)新街风貌改造,整治范围为锦江街,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如下:l 灾后加固与修缮:建设规模9600平方米;l 外立面改造:沿街两侧实施960米;l 木质牌匾等文化饰品制作:包括锦江街的民居装饰木刻匾联的制作。(3)古镇道路前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范围为锦江街,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如下:l 道路工程:道路工程建筑面积7680平方米;

21、l 道路附属设施;l 管网工程;l 垃圾桶:5个。(4)古镇道路后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范围为郪王街,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如下:l 步行街工程:石材路面;l 管网工程;l 垃圾桶:5个;l 原有路面破除:破除原有路面4950平方米。(5)规划区卫生配套设施l 旅游厕所:3座,总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原有厕所重建改造2座,新建旅游厕所1座,配套新建化粪池2座);l 垃圾压缩中转站:总建筑面积375平方米,配套垃圾、洒水、粪便运输车4辆。(6)水巷子综合整治工程l 水巷子整治工程:300平方米;l 人行通道:300平方米。(7)古镇文化广场建设(镇政府前广场)l C15砼路面垫层:800平方米;l

22、 石板路面:800平方米。(8)古镇范围内导视系统:包括古镇道路后段、水巷子,共650米。(9)古镇小桥景观上盖:长20米,宽2.5米,选择单层木结构,上盖物共50平方米。2、规划绕镇道路工程绕镇道路道路总长3.2公里,路面宽度6米,涉及工程量为碎石道路建设19200平方米。3、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土建:新建面积1600平方米,砖混结构;(2)装修:简装1600平方米,含基本设备购买。4、防洪排水沟防洪排水沟长150米,宽2米,高0.6米,水泥护边480平方米。5、古四合院整治(梁光国、张文两家)(1)古建筑整治:含大木、小木、漆工等修复项目,320平方米;(2)木质牌匾等文化饰品制作。(三

23、)项目二期建设内容及规模1、九龙街风貌改造(1)土建:改造面积5000平方米;(2)外装(含屋面):5000平方米;(3)与项目风貌不相符建筑的拆除清理:预估面积2500平方米;(4)木质牌匾等文化饰品制作。2、郪江镇管线改造(1)锦江街布设480米;(2)郪王街布设450米。3、地主庙、王爷庙整治(1)古建筑整治:整治厢房及正殿,含大木、小木、漆工等修复项目,整治面积1100平方米;(2)木质牌匾等文化饰品制作;(3)地主庙院落:石材路面,铺设石材300平方米;(4)地主庙原有地面破除、三合土找平:300平方米。4、王爷庙、地主庙彩绘泥塑修复王爷庙、地主庙彩绘泥塑修复50余尊,高1.8-4米

24、。5、旅游车站(含游客中心)占地面积约4亩,项目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红线内布置12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1)土建:新建面积1400平方米,砖混结构;(2)装修:简装,含基本设备,装修面积1400平方米;(3)生态停车场:1200平方米。6、河道景观(1)景观绿化:长800米,宽25米,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2)游步道:木质栈道长800米,宽2米,铺装面积1600平方米;(3)景观小品:景观亭等4处。7、古驿道恢复廊桥至九龙桥古驿道恢复300米。8、土地费用旅游车站土地费用:面积4亩。(四)项目三期建设内容及规模1、古镇入口广场建设(1)C15 砼路面垫层:533平方米;(2)石板

25、路面:533平方米;(3)景观工程与导视系统。2、文化演艺中心文化演艺中心共三层,分地面层,庭院层和地下层,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地下为框架结构,建筑上部为观众厅和舞台,剧场内采用引进声学装修工艺造型内墙板,项目投资不包含舞台设备与声学设备(1)土建:3000平方米;(2)安装:2100平方米;(3)外装(含屋面):2200平方米;(4)内装(含声学装修):4700平方米;(5)座椅:400个。3、绕镇道路配套管网工程(1)雨、污水管网:钢筋混凝土d600直管,含雨水口、检查井,沿道路单侧布置,铺设长度3200米;4、狮子山郪汉文化主题公园含景观、铺装、绿化及配套设施,项目规划面积1000

26、亩。(五)项目工期进度安排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基础设施、场镇风貌整治工程、带动性旅游配套项目、拆迁工程等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实施计划视工作顺序及资金组织情况,建设工期预计1年,从2010年7月开始前期工作,2010年12月底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底前完工并投入使用。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二期工程、三期工程视一期建设情况与运行情况,选择恰当建设时间实施。项目2010年12月底前2010年12月底至2011年12月底前期准备工作、拆迁工程基础设施、场镇风貌整治项目、带动性旅游配套项目等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六)项目总投资经测算,项

27、目总投资为12000.20万元(备注:根据国家发改委与人民银行相关要求,营销推广费用为经营成本,不能计入总投资)。其中:1、 项目一期工程投资为3605.96万元,建设工期为1年,从2010年12月底至2011年12月底,资金使用计划逐季度分步到位,一期工程分项投资估算为:(1)第一部分工程费用:3019.17万元;(2)第二部分工程计收其他费用:436.26万元;(3)预备费用:150.54万元。2、 项目二期工程投资为1687.79万元,建设工期根据一期实施情况与效果确定,二期工程分项投资估算为:(1)第一部分工程费用:1330.90万元;(2)土地费用:16万元;(3)第二部分工程计收其

28、他费用:190.04万元;(4)预备费用:150.85万元。3、 项目三期工程投资为6706.45万元,建设工期根据一期、二期实施情况与效果确定,三期工程分项投资估算为:(1)第一部分工程费用:5448.00万元;(2)土地费用:8万元;(3)第二部分工程计收其他费用:683.03万元;(4)预备费用:567.42万元。(七)资金筹措方案根据测算,本项目总投资为12000.20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为:1、一期工程资金来源:一期工程投资3605.96万元,全部来源于灾后重建资金,包括:(1)郪江古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300万元;(2)三台县规划和建设局恢复重建资金250万元;(3)郪江镇垃圾场灾后

29、恢复重建项目资金56万元。2、二期、三期工程资金来源:二期、三期工程投资8394.24万元,资金来源通过招商引资、农民统规自建、政府另行安排建设资金三种措施筹措。(八)社会效益分析图1-2:郪江古镇恢复意境图本项目建成将有力的推进郪江镇灾后重建工作,有利于三台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三台县乃至绵阳市的旅游业品牌。通过开发、利用郪江古镇这一独特的三台文化名片,推动相关第三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将极大促进郪江古镇乃至三台县的经济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美化地方环境,推动郪江镇城镇建设工作,并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项目的建设将提高郪江古镇作为“明清小镇、郪汉古城”特色旅游业的知名度,对带动区域

30、内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项目建设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并且项目实施无社会风险,本项目社会评价可行。第二章 项目业主一、业主简介根据中共三台县委办公室、三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贯彻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业主为郪江镇人民政府。通知同时指出成立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指挥部,指挥部下设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办公室,由指挥直接指挥项目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工作,主要责任是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对郪江古镇进行适度打造,综合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本项目参与职能部门包括:县文体局、郪江镇党委政府、县交通局、县水务局、

31、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卫生局、县广电局、县旅游局、县农能办、四川永安电力公司、三台县天龙燃气公司、县电信公司等机构与企业。二、郪江镇简介郪江镇位于绵阳市三台县南45公里,与中江县万福镇隔河相望,全镇幅员面积25.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25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行政村,88个社,1个居委会,郪江镇总人口12255人,其中农业人口11606人,城镇及农村经商人口5000人,植被面积866公顷,森林面积8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5%。根据三台县统计报表,全镇人均纯收入2007年3826元,2008年4432元,2009年4840元。全镇财政收入,2007年148.12万元,2008年2294.26万

32、元,2009年391.42万元(其中2008、2009年含灾后重建资金),全镇旅游人数及收入,2007年2万人,收入20万元,2008年3万人,收入30万元,2009年4万人,收入40万元。镇内旅游业年内接待游客3.4万人次。郪江古镇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古镇为中心可连接云台观、鲁班水库及三台县城等人文和自然旅游景点,随着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古镇将成为绵阳市旅游经济的重点地区。三、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规划按照三台县委办公室发20106号文件和三台县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为全力打造郪江古镇,加快推进郪江历史文化名镇灾后恢复重建,使郪江古镇的

33、风貌和环境有较大程度改观,为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台县决定成立郪江古镇重建项目指挥部,指挥部下设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办公室。(一)指挥部主要职责1、指挥部: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指挥部是此项目的综合协调和指挥机构,主要责任是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对郪江古镇进行适度打造,综合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2、项目办:郪江古镇灾后重建项目指挥部办公室是本项目的办事机构,主要责任是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二)成员单位主要责任1、文体局:文体局作为该项目的责任主管部门,协助业主做好前期相关工作及资金的管理和监督;2、郪江镇人民政府:作为该项目业主单位的郪江镇人民政府,主要责任是组织协调、实施该项目的全面工作;3

34、、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行业责任部门,主要责任是做好行业所涉重建项目工作。(三)灾后重建基金使用范围1、编制郪江古镇古街灾后重建的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2、完善郪江古镇公共设施;3、整治古镇古街的水、电、气、网络通讯等管线下地;整治古街的地下排水系统;4、郪江古镇古街的民居、临街营业用房以明清建筑风貌进行打造,装饰木刻匾联(地祖庙、王爷庙两处文保单位的修复另行安排),文献资料编撰,古街道石板铺设及阶沿的改造。(四)职能部门目标任务1、县文体局协助郪江镇做好项目立项,编制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负责民居、临街营业用房风貌打造、木刻匾联、灯饰、文献资料编辑等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把关。对整个项目

35、实施过程和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2、郪江镇党委政府负责落实项目选址所需土地;负责古街居民和临街营业用房业主的协调工作;负责公共设施建设选址;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同县级相关部门、单位一起做好行业部门所涉项目的工作;负责业主单位应承担的其它工作。3、县交通局负责落实项目及资金,新建锦江河公路桥一座,修建旅游车站一处。4、县水务局负责落实小流域治理项目资金对郪江古镇场镇范围内锦江河段进行河道整治。5、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郪江古镇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总规和详规。负责古街范围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实施。配合相关行业职能部门做好行业部门所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6、县卫生局负责按古镇风貌打造统一要求,完成郪江镇原

36、卫生院的房屋的整治。7、县广电局负责古镇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网络主管线下地铺设。8、县旅游局负责按AAA级旅游景区标准,配合相关行业职能部门做好行业部门所涉项目。按照县政府灾后重建中期调整方案,将旅游局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资金由指挥部统筹安排,重点用于该项目公共服务设施。9、县农能办负责落实古街民居的沼气池项目。10、四川永安电力公司负责古镇供电网络的整治、改造和主管线下地铺设。11、三台县天龙燃气公司负责古镇天燃气供气网络主管线下地铺设。12、县电信公司负责古镇通讯网络主管线下地铺设。第三章 项目的提出和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的提出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位于郪江与锦江交汇之处。属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37、,区内郪江汉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郪江镇历史文化悠久,四周群山环抱,自然条件良好,风景秀丽。郪江镇位于三台县南45公里,与中江县万福镇隔河相望,全镇幅员面积25.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25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行政村,88个社,1个居委会。全镇土地面积560公顷,人均占地0.65亩。植被面积826公顷,森林面积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5。郪江镇位于郪江锦江交汇之处。四周群山环抱,河水清澈,树木丰茂,自然景观极其丰富,自然条件良好,风景秀丽。 图3-1:郪江古镇(郪江河沿岸)自然环境郪江古镇古称郪国,在春秋战国时为诸侯国郪国王城所在地。杜甫有诗云,“去年登高郪县北,今

38、日重在涪水滨”。还有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绵阳府的诗。郪国也有和吴越一样古老的文明,像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的文明程度很高,历史也久远。有专家宣称,他们甚至要比中原地区的历史还要早,要比中原地区的文明程度还要高。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此地为治所设置郪县,三国蜀汉设置东广汉郡,亦以此地为治所,至东汉,郪国已空前繁荣。郪国人民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耕种养殖,打鱼狩猎,音乐舞蹈,说唱杂耍,既继承了祖先对“神”的崇拜,又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郪国文明。郪国人“面水而居,依山而葬”,在进入天国前都要为自己营造墓室,将自己日常生活用品大部分用土陶复制后放在墓室里。墓室

39、简陋与豪华,便可以证明其主人的身份。随葬用品或鸡鸭猪狗牛羊,或车马青铜砖瓦。古人的这一随葬习俗,使今天的郪江流域汉墓遍布,闻名中外。现存的郪江崖墓群、郪江镇位于三台县南部,沿公路北距三台县城潼川镇45公里。郪江汉墓群不同于兵马俑、始皇陵、马王堆等一批秦汉文化遗存,它讲的是汉代汉民族百姓生活,反映了汉族人2000多年前的生活起居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汉墓所展现的汉代汉民族文化。郪江汉墓数量众多,其独特的藻井、天花、斗拱、窗棂、栏干等造形在全国独树一帜,汉画石刻狗咬耗子、春宫秘戏图展示的汉民俗文化堪称国宝,而汉墓大量的灶台、水井、壁龛、灶案、壁柜、床台

40、、台阶、水沟等石雕则生动地再现了2000多年前汉人日常起居生活习俗。整个郪江汉墓群可谓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汉人生活长卷。 在郪江场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崖墓,有的地方崖墓鳞次栉比,密如蜂房;其中以金钟山、紫荆湾、泉水坝、松林嘴等地的崖墓最为集中最富特色。郪江镇已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镇内有明清古街,数十棵巨大的黄桷树,古戏楼,古驿道,镇外横跨郪江的古石桥名九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桥以九条高浮雕的龙为墩、20块相并的长方形平整条石为梁。九条龙形态各异,逆水而卧,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图3-2:郪江古镇古建筑雕花郪江古镇云台观的道教文化资源有宗教朝拜的天然

41、优势。云台观位于三台县安居镇云台山,寺庙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13年)奉皇帝诏令重修,并被列为皇家道观和皇家园林,观内有皇室妃嫔宫眷、官员捐造铜神像和铜香炉等10余件。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寺庙失火,大部分建筑被烧毁,神宗皇帝令太监亲临监修和扩建,寺庙建成后又两次令太监前来颁诏书、赐牙笏和道藏。清代继续进行扩建,使之成为四川省道教著名寺庙。现在云台观为三台县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寺庙现存主体建筑由坐北向南的三重四合院相连组成,均位于中轴线上。从西面玉带桥上山,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三皇观、回龙阁、木牌坊(“云台胜境”坊)、木廊亭、石华表、三合门、

42、阎罗十殿、券拱门、青龙白虎殿、降魔殿(拱宸楼)、朝经阙与藏经楼、钟鼓楼、香亭、玄天宫(真武殿)。其中,明代建筑有玉带桥、石华表、三合门、券拱门、青龙白虎殿和玄天宫。寺庙建筑面积共5550平方米,占地面积15127平方米。云台观是台湾全真教太一宗的祖庭,全省最大的游真武大帝道教,第二大道教圣地,每年到云台观朝山的海内外香客高达20万人次。云台观是汉族的原生宗教道教的重要道场,道教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景区周围上万株古柏、古榕与古道观交相辉映,是体验道教养生休闲文化的绝佳去处。郪江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2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名单。古镇境内历史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以郪江古汉墓群、云

43、台观、古镇街场、郪王国遗址等最具代表性,且保留较为完整。 以郪江古镇品牌为载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品牌文化产品、转化为品牌文化产业,构筑郪江古镇文化旅游产业链,是提升三台县乃至四川省的文化形象,是推动三台县文化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在2010年5月,中共三台县委办公室、三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对郪江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全力打造郪江古镇,加快推进郪江历史文化名镇灾后恢复重建,使郪江古镇的风貌和环境有较大程度改观,为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其打造成为绵阳市最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在三台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规划下,郪江古镇量身定做规划

44、,寻找自身文化特色和比较优势,以期尽快成为三台文化产业链的龙头。在此背景下三台县文体局、郪江镇政府主导的整合郪江古镇内旅游资源,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内涵,唱响“明清小镇、郪汉古城”品牌,打好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片;打造“郪王古街”、“九龙古驿道”、“狮子山郪汉文化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二、项目的背景(一)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行业正显示出其蓬勃的发展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1.38%。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突破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同比增长17.9,增幅分别上涨了2.1 百分点和

45、5.7 个百分点。从近五年情况看,入境游和国内游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3.8%和12.1%,远快于GDP 的增幅。根据国家旅游局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8%。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带动能力,正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强调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

46、,全国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这表明,旅游业将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更大的支持,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消费结构将逐步从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综合型的转变,这也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二)西部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目前西部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3个,占全国的36,和东部基本相当;有国家自然保护区936个,占全国的43。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

47、发祥地,西部地区的宗教胜地、神秘文化、雕绘艺术和传统工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它们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日益多元化发展,西部纯净原始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文化、神秘古老的宗教氛围,都对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进行了颠覆,并受到越来越多现代人的青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西部增加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这些都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三)绵阳市旅游市场的现状通过近几年的旅游统计数据分析,绵阳市的旅游市场有如下特点:1、旅游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48、,对外开放、对外宣传不断增加,来绵阳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不断上升,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业已经成为绵阳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境外游客数量不断上升,并伴随着开放和宣传的程度持续增长,绵阳正在成为西部重要的旅游城市。2、缺乏具有直接吸引力的旅游亮点绵阳市内缺乏吸引游客的旅游亮点。来绵阳的旅游者选择绵阳本市景点游览的比例很低,长期在1%左右。3、旅游产业单一,需要打造旅游复合产业链绵阳市旅游产业链条还需以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多样化的休闲旅游为主进一步打造,以形成一条上下贯通,连续有序的旅游产业链条。(四)郪江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郪江古镇作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其资源特性在于文化资源是其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建

49、设的基础,郪江古镇开发、建设的的方法、路径、可持续发展等,都必须依赖于对古镇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因此,把握郪江明清建筑、秦汉文化资源的总体特征有助于其开发、建设整体思路的形成。1、原生性郪江古镇是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三台文化的发祥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原生性特点。虽然现在基础设施已极大完善,但一些地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自然生态良好,古树成林,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其次,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不扭捏、不做作。古镇保留了郪江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古镇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和场镇居民的生活方式。第

50、三,村镇居民传承着古老的观念、习俗,民风古朴,邻里团结,保持着优秀的传统。因此可以说,郪江古镇古朴的乡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环境的完全融合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2、延续性三台县的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郪江古镇的秦汉风情、明清建筑,从古至今,还将继续延续。其文化资源的延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特色文化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经历了无数个岁月的洗礼延续至今第二,很多古代修建,为适应特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需要,其设计的科学性、巧妙性即使在今天也无法超越,成为建筑史上的典范,其设计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51、并使之发扬光大。3、动态性郪江古镇文化旅游资源是活的资源,它的数量、质量、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形成,并随着岁月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郪江古镇特色文化村镇的文化资源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所变化:第一,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既有陈陈相因、代代相袭的特征,又随时代的变化不断革新、发展。如郪江许多特色饮食的制作方式不断趋于规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地科学化、文明化,风俗习惯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第二,文化资源随着文化的多元碰撞和多层次开发不断变革和发展。这使得建筑、环境也加入了不少现代文化的创意,而改变了郪江作为三台文化发祥地的安详、平和与朴实。4、脆弱性

52、郪江古镇无论是自然文化资源还是人文文化资源,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剥蚀下,在社会加速发展和信息一体化的挑战下,在市场经济和无序改造的冲击下,都显得十分脆弱:第一,现代社会人为因素的破坏具有灾难性后果,它可以加速文化的消亡,这在特色文化的物质形态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千镇一面”,使许多古镇反而丧失了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第二,人文文化容易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融合,也容易在开发过程中被歪曲、曲解。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的建设是对灾区产业的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可以尽快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推动生产步入正轨,是促进郪江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灾后农村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区农民群众生

53、产生活以及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农村恢复重建十分关心。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灾区农村恢复重建,要注意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落实三台县委、县政府的具体部署,搞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促进灾区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郪江镇灾后农村恢复重建第一阶段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基本完成,现阶段进入发展产业提升阶段,郪江镇历史文化名镇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是三台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可以尽快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推动生产步入正轨,是促进三台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二)本项目的建设是四川省、

54、绵阳市灾后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自汶川地震后,绵阳的旅游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作为西部旅游中心城市的绵阳短期内缺乏吸引游客的旅游亮点。来绵阳的旅游者选择绵阳本市景点游览的比例很低,长期在1%左右。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对绵阳市、三台县发展灾后文化旅游市场起到提振作用,项目的打造对三台县建设旅游复合产业链形成推动作用,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变三台县旅游产业单一的现状,使三台县逐渐形成以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多样化的休闲旅游为主体的一条上下贯通,连续有序的旅游产业链条。(三)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目前城乡差别扩大,农业发展缓慢、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得到尽快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有序、有效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经济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有限。目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结构而言,作为目标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共融,协调发展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