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综合地理--科学出版社_第1页
自然综合地理--科学出版社_第2页
自然综合地理--科学出版社_第3页
自然综合地理--科学出版社_第4页
自然综合地理--科学出版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一六年六月十二日 综合自然地理学 科学出版社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2.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三种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联系,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系统。3.自然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4.自然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综合体/景观):是由地球表层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5.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6.“三三原则”:现代地理学的科

2、学体系研究领域“三重性”研究层次 “三层次”研究对象 “三分支”综合地理学区域理论应用综合理论研究综合应用研究综合区域研究部门区域研究部门理论研究部门应用研究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7.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学者创立和命名的学科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前苏联 A. R. 伊萨钦科来中国讲学,系统介绍了有关地理壳、自然区划和景观学的进展 ,这个讲学的进修班在林超教授领导下经集体讨论 确定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8.综合自然地理学

3、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9.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 到了19世纪后半期,这个时期被称为“科学之母”的地理学除已分化为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以外,自然地理学又发生更进一步的分化。“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李希霍芬: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试图复活地球表面整体性的概念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

4、形成因素及其类型。 l 中国5卷,附地图集2卷一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创立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l 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 l 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现代地理学l 道库恰耶夫:代表作论自然带学说 创立了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认为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并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发展着开创了自然地带学说。强调了为论证自然地理综合体而建立一门特殊科学的必然性。10.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物质组成、能量组成、要素组成)P271.物质组成(1)最基本的物质组成-

5、元素组成大气: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其它元素极微少。水体:氢和氧(96.5%),其余常量及微量元素(3.5%)。岩石:氧(46.6%),硅(27.72%,铝、铁、钙、钠、钾、镁六种元素(24%),其余所有元素(2%)。(2)物质成分: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3)物质体系(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2.能量组成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素组成 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物、动物、土壤。1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29 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地表形态是两种主要能源共同

6、作用的结果,这一特点是地球其他圈层所不具备的。 两种能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尤其是太阳辐射集中分布,在这里重新转化,引起地表一系列自然地理过程,并支配着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陆地表面固体和气体的界面 海洋表面液体和气体的交界面 海洋下界液体和固体的交界面 海洋沿岸带固、液、气的交界面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永恒发展。生命的存在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典型的特征。 4.人类聚居的场所 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5.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

7、我发展的形成物 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都是地球表层所特有的。12.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P301) 分层性-最普遍的特性: 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任何一个自然综合体都是由不同高度层次的物质成分所组成。2)交织性-个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其中每一个基本组成成分都以自己的物质加入到所有其他组成成分之中。3) 集中性: 海陆表面是各圈层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各种物质成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在这里最为显著,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 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在综合体的组成和功能上

8、,都体现其综合性。5) 差异性: 小从翻越一座高山或从海岸往内陆跨越一定距离,大到从赤道穿越极地,自然综合体地域差异明显。6)多级性: 规律:等级越高,重复性越小,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越大,反之,则相反。13.系统基本分类-功能类型:P351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通。2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和流通,没有物质的交换。3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14.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影响P42a. 对地球自转具有阻碍作用-这实质是潮汐的摩擦效应b. 对生物的演化具有促进作用;c. 具有巨大的能量。15.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影响P471

9、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地表过程具有了昼夜节奏。地表热量平衡发生不同。 地球绕地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使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和时间的确定成为可能。 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向右偏转的效应,在南半球情况相反。 由于地球自转,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地球所具有的两极稍平,赤道凸出的椭球体形状,也是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使地球转动能发生变化。如地震,海啸和严重的天气现象。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

10、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带和天文四季的形成16.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三个阶段及特点P531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其特点是从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自然地理综合整体,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到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l 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植被破坏进一步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的干旱效应、暴雨效应土壤贫瘠化和次生植被的变化最终产生自然环境的整体恶化。2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 作为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部分不具备

11、的功能,即整体效应。l 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3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的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系统的整体性。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混沌状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以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的能力就愈强。但发生巨涨落时,这一结构将崩溃或解体,并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17.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P56-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一、大气循环 大气环流最显著的作用在于

12、传输大气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元素和贮存的热能,不断对地表的热量和水分的空间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形成各种气候、促使天气发生变化。 大气环流在输运物质与能量上作用很大。如在赤道上发生的环流圈,平均每秒流动2108吨空气,因此他也不断地改变着自然地理系统中能量、物质、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分配。 大气圈与其它圈层的循环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其它圈层的水体可以通过蒸腾和蒸发进入大气层中。据计算,每年约有52km3的水量进入大气层。 大气环流积极搬运地表松散的物质。岩石圈进入大气圈的物质主要是尘埃(通过风力、火山爆发和燃烧)。据估算全球每年有50座左右的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排放数百万吨的尘埃和火山灰等。 大气环流塑造地表

13、形态,可作为地貌形成的外力条件之一。二、水分循环v 它对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作用。v 它是岩石圈风化壳产生机械输运作用、促使地表各种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动因;v 它是陆地上雕塑各种地貌形态、形成各种水域的重要机制;v 它是维持生物生命活动、形成地表生态系统中水胶体系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联系的纽带。三、地质循环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岩石圈的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 地质循环是在一定的能流驱使下进行的,比较明显易于观察到的动因是地表水循环。而深层次的原因有地球内能。 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风化

14、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生物循环v 生物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含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生物作为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二是实现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互相转化,是生物循环的最本质体现。v 生物循环对于能量的贮存和消耗,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对于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和其他有关成分的循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18.辐射干燥指数(创立者:格里哥里耶夫、布迪科)P66 A :辐射干燥指数;R:年辐射平衡;L:蒸发潜热; r:年降水总量。 两层含义:(1)辐射平衡值与蒸发年降水量所消耗的热量之比; (2)蒸发力(R/L)与降水量r之比。n 湿润地区,A值小;干旱地区

15、,A则大。n R/Lr值:冻原:3.4. 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把辐射平衡与辐射干燥指数结合起来,发现了全球水平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地带的周期律。19.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P69一、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 1) 岩石的演化。 单一的火成岩种类繁多的岩石 沉积岩层的出现标志着岩石圈发展到高级阶段。2) 地壳的演化。 戴维斯的地理循环理论;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大陆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3) 与大地构造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地槽向地台的演化,大陆的面积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尽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地出现,但发展的总方向是海洋面积不断缩小,而大陆面积日益增长。4) 风化壳的演化。 物理

16、风化化学风化:碎屑阶段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二、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1 原始大气:H2O、CO、CO2 、CH4、NH3等 2 二氧化碳大气:CO2含量持续增加3 现代大气:N-O大气三、水圈发展的方向性 7a. 原始水圈 :低盐、高钙b. 现代水圈 :高盐、低钙四、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1.生命的起源(1)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 (2)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 (3)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生命。 2.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3.植物演化的方向性: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动物发展的方向性:单细胞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人20.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17、成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周期性、旋回性和阶段性节律。P7621.周期性节律和旋回性节律的差别P76一、周期性节律l 定义:是指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l 分类:昼夜节律、季节节律。二、旋回性节律l 定义: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l 类型:地质旋回、气候旋回地质旋回: 沉积层序: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 地壳运动周期性的活跃气候旋回: 世纪内旋回:几年到几十年; 超世纪旋回:一百年到一万年; 冰期-间冰期旋回:一万年以上。22.负反馈:能制止或扭转某种脱离调整点的趋势,使系统回到调整

18、点来。P8423.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异。P8924.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P90:一是太阳辐射;一是太阳内能。25.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P9126.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27.纬向地带性的定义及具体表现P92定义: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为表现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注:纬线方向-东西向 纬度方向是指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南北向具体表现: 大气降水 地貌 土壤 生物 植被 气候 28.P97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为表现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的分化。29.垂直地带性的定义、形成的前提条件及原因:P1001 定义: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