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_第1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_第2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_第3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_第4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地籍部门

2、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1.2工作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 县级

3、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 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 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 (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8)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 (9)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1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

4、3) (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 12月26止,历时 8天 ,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本次任务重,时间短,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公顷;核实了xx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

5、据库。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1.4调查评价特点以及获得成果考虑到图件数字化的精确性与数字化的便利性,本次图件全部使用A1幅面扫描仪以彩色模式、300DPI进行彩色扫描,完全保证数字化所需底图的精确性与清晰度。属性资料整理、分析整理提供建库的各种属性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看其对后续建库工作有何影响。根据图件资料和技术规范以及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对缺失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5报告撰写目的和说明通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

6、况,掌握xx县土地开整理复垦新增耕地潜力;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整理可行性和难以成都。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xx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退耕规划提供准确、详实的土地资源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撰写本报告,是为了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容 2.1准备阶段为保证全国顺利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

7、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建议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成果提交办法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通过试点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对各地进行技术培训。2.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室内作业2.2.1划分评价区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分别为I.东北区、II.黄淮海区、III.长江中下游区、IV.江南区、V.华南区、VI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VII.黄土高原区、VIII.四川盆地、IX.云贵高原区、X.横断山

8、区、XI.西北区、XII.青藏高原区。2.2.2设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区耕作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 评价结果评价指标不宜耕生态条件生态保护区内、或开发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或引起地质灾害年积温1800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天然降水量350mm且无灌溉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要求土壤污染状况土壤遭受污染排水条件无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北方60cm

9、且无客土土源南方30cm且基岩为难风化岩石且无客土土源地形坡度可开垦15、可复垦坡度6盐渍化程度土壤盐渍化程度重度以上且无灌溉排水条件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或岩石露头度大于2%土壤pH值pH9.5或4.0耕作便利度难以到达耕种2.2.3 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国家组织队伍,在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裸地(127)、工矿用地(204)等地类图斑,作为调查对象图层。评价指标中,年积温、年降水量相关资料由国家收集,与调查对象图层叠加,标注不满足年积温和年降水量要求的图斑,制作调

10、查评价底图。2.2.4 收集资料和整理。地方收集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成果和资料,获取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数据。对有数字化条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数字化,并根据2012年正射遥感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2.3 外业调查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成果,以县为单位进行外业抽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选取有疑问的图斑,针对问题,对其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填写外业检查情况记录表。2.4 数据建库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队伍,整理调查成果,利用数据库建库软

11、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通过后按照成果上报要求逐级上报。数据库成果通过国家核查及最终质量检查后,由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2.5 图件编制与调查评价报告编写1.成果汇总。以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进行统计汇总;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进行统计汇总。2.成果分析。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

12、况,提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编写调查评价报告;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类型、分布、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编写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报告。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3.1 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3.1.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1)技术路线本次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和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监测调查工作实施要求,以现势性强、精度高的1:5000比例尺的卫星影像图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图作为工作底图,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农业

13、普查、综合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土地整理专项规划、1:5万地形图等前期土地调查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逐级检查、核实和汇总,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成果。(2)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

14、27)7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3)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资料收集 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 因此外业调查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料。收集到的资料有区国土局提供的二调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总规数据库、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级更新报告及数据库、2012、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及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数据、报告、图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历年来土地整治项目资料(项目区范围)、1998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图件、

15、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 农牧局提供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分布图、测土配方资料、农业普查资料、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 。水务局提供的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水资源分布图(地表水、地下水)、水利工程分布图。林业局提供的林业普查资料、生态红线区划分 。环保局提供的环境功能区划资料(土壤、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范围)。统计局提供的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气象局提供的近三年气象气候统计资料。确定评价指标a.评价原则 根据土地属性对耕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及其对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可能产生限制的因子类型和强度,参考土地的形态和目前的开发水平以及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采取综合

16、分析和主导因子(主导限制因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依照可持续土地利用开发原则确定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可能性。 b评价系统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应在对区域内的未利用地、毁损废弃地和需整理土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类、等、型三级划分的评价体系(表)。类等 型 易耕地(A) 一等地(A1)无限制(A100) 二等地(A2)水分限制(A202)温度限制(A201)地质限制(A204)盐碱限制(A207)zzzzzz 三等地(A3)水分限制(A202)温度限制(A201)地质限制(A204)盐碱限制(A207)坡度限制(A305)zzzzzz 不易耕地(N) 不续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按TD-T 10

17、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评价分等指标,将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宜耕地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并把不宜耕地划为四等地。一等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条件好,无(或)一种限制因素,且限制程度低,不需或略需改良,成本低;开发、复垦和整理后作物产量高,供食用的农副产品能够达到国家食用卫生标准(含饲料作物,下同 ),非食用的作物产品质量合格;在正常利用下,不会产生土地退化和给邻近土地带来不良后果 。二等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条件中等,有一、二种限制因素,限制强度中等,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或保护措施,成本中等;开发、复垦和整理后作物产量中等,供食用的农副产品能够达到国家食用卫生标准,非食用的作物

18、产品质量合格;如利用不当,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三等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条件较差,有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大,改造困难,需要采取复杂的工程或生物措施,成本较高;或开发、复垦和整理后作物产量低,供食用的农副产品能够达到国家食用卫生标准,非食用的作物产品质量合格;如利用不当,对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有较严重的不良影响。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以当地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图件为基础,制作1:500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其主要内容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评价等级等制图要素。在1:500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的基础上,通过缩编,编制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评价结果属性信息

19、标注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标注为“LSYL”。将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包含综合评价结果,以及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3.1.2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一些省份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认定的原则,将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的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的统计。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中还包含了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地

20、方统计的耕地数据,为保障这两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急需要界定其每一地块的准确位置,并加以标注说明。因此需要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1)技术路线以二次调查报送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经实地核实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的调查结果。对与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不一致的,必须单独标注,并征求升级二次调查办公室意见后,由省厅以专报报部审核。国家对地方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2)调查评价对象二次调查成果

21、中,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3)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调查省份及参考面积根据国土调查办201014号“关于上报二次调查增加耕地有关情况的通知“,上报”不稳定耕地“18个省(区、市),以上报面积作为参考开展调查,其中,四川省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因此,四川省本次调查不包括”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收集资料的内容包括:a 、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b、有关法律法规;c、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e、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f、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g、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

22、资料。 调查核实a 、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b、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c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d、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上图标注建立“不稳定耕地“图层”BWTC“,标注“不稳定耕地“类型,具体类型如下表琐事,质量等级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标注。 “

23、不稳定耕地“类型说明如下: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1”;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1”;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1”;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1”;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1”。 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2”;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2”;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2”;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2”;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2”。标注利用状况,具体说明如下:a、对于不符合相关法律要求,但耕地质量

24、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的标注为“WG“b、对于要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的标注为“GZ“;c、对于急需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标注为“BW“;上图标注有如下几点要求:a 、标注图斑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必须为耕地;b、此次标注的“不稳定耕地“不包含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在标注时,不能标注在坡度为25度以上的图斑。c、标注为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应在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d、标注为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应在林区内;e、标注为受土地沙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应在生态错弱区域内;f、不能标注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g、不能标注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h、“不稳

25、定耕地“标注时可分割原有图斑。i、土地污染的耕地不能标注为“不稳定耕地“;j、标注为其他的赢说明原因和面积。(3)“不稳定耕地“调查建议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后,先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以及耕地坡度等级为五级(即实地坡度大于25度)的图斑,再进行调查标注。3.1.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1)技术路线二次调查与一次调查耕地面积增加的省份,以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二基准,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耕地图斑为控制范围,依据国家下发的参考面积,将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符合一定条件(未在1999年以来历年变更调查中反映且标注的耕地,未纳入199

26、9年以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的耕地,不属于调查精度提升、耕地系数调整、国家停征农业税等释放出来的耕地,以下略)的新增耕地,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新增耕地面积,经实地核实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调查结果。国家对地方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新增耕地调查结果,实现对这部分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2)调查评价对象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要求,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3)调查评价方法和

27、程序确定耕地增加省份二次调查比一次调查耕地面积增加且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规定指标的省份有14个,其中包括四川省。因此,本次四川省在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同时,需要进行新增耕地调查。确定耕地增加参考面积以二次调查和1998年末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差值作为省级新增耕地参考面积,以省为单位下发。相关省(区)依据国家下发的新增耕地参考面积,以1998年末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为基准分解到各县,作为县级新增耕地参考面积,并上报国家备案。其中,省级分解到各县时,要参考国家确定新增耕地开展省份的方法,来确定开展新增耕地调查的县,耕地减少的县不开展此项工作。按照相

28、关统计数据,四川省新增耕地面积为xx万亩,分解到乐山市xx县的新增耕地共有xx个图斑,合xx亩。资料收集和整理收集的资料包括:a 、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b、有关法律法规;c、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e、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f、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调查核实a 、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以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等,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b、实地核实位置和范围依据参考面积和图

29、斑范围,对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实地核实位置和范围。C、确定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d、上图入库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新增耕地调查核实的成果上图入库。上图标注建立新增耕地图层“XZTC“,标注新增耕地类型和质量等级。新增耕地质量类型标注,如下表所示;开垦者标注单位自行开垦DWXZ个人自行开垦GRXZ质量等级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进行标注。上图标注有如下要求:a、标注图斑在二次调查标准时间数据库中必须为耕地;b、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只标注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围在1999

30、年以来历年变更调查中反应的耕地。对于二次调查前已纳入耕地统计范围、或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耕地,不能作为新增耕地;c、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新增耕地,不能作为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耕地标注:d 、位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新增耕地,不能作为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耕地标注;e、新增耕地标注可分割原有耕地图斑;f、“不稳地耕地“可标注为新增耕地;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只标注属于单位和戈恩自行开垦的且为在1999年历年以来变更调查中反应的耕地。对于二次调查前已纳入耕地统计范围、或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耕地,不能作为新增耕地。3.2各阶段作业情况及其实施效果3.2.1准备工作阶段(12月16日至12月17日)组织准备为

31、全面开展好此次调查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由国土部门参与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和协调调查工作,小组应确定专人对全程工作进行跟踪督查,通过定期电话和实地巡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完成全县耕地后备资源汇总、验收、备案等工作。 制定方案和计划 调查实施方案:包括组织领导,本区域内调查工作目标,工作依据、任务与要求,根据市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要求具体落实,确保调查工作按质、按量顺利完成,按时上报调查成果。 技术方案制定: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办法及内容,技术路线,成果要求。按照市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工作方案于12月26日前报市审核备案。 收集资料区国土局提供的二调数据库及管理系

32、统、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总规数据库、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级更新报告及数据库、2012、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及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数据、报告、图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历年来土地整治项目资料(项目区范围)、1998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图件、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 农牧局提供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分布图、测土配方资料、农业普查资料、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 。水务局提供的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水资源分布图(地表水、地下水)、水利工程分布图。林业局提供的林业普查资料、生态红线区划分 。环保局提供的环境功能区划资料(土

33、壤、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范围)。统计局提供的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气象局提供的近三年气象气候统计资料。 3.2.1 外业调查阶段(12月18日至12月23日) 合理分工 依据下发图斑涉及的xx宗图斑,按照区域不同划分为xx块,分别成立xx个外业调查组,各组均有区国土局人员和各乡镇办国土资源所负责人带队,配备xx到xx名工作人员,其中xx镇、xx镇由于涉及图斑量大,工作量较大由两个组单独负责,其余xx个乡镇分别由其他各组负责。 明确目标 根据二调成果统计出的图斑,分组逐地块进行现场调查、拍照,明确填写每一宗需要调查图斑的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土壤PH值、地貌、位置、使用情况,

34、对符合条件的现场拍摄照片等信息内容,做到辖区范围内全覆盖,不留死角,全面细致地组织调查。 实地踏勘要确保每宗图斑地块都要走到看到,从多角度采集符合条件的能反映地块全貌的照片,同时及时将实地照片编号填写外业调查表格,做到图、表、册和实地一致。4.3内业处理阶段(12月24日至12月25日) 完成我区耕地后备资源内业整理,包括各类分析报告的撰写,图层数据库的提取和建立,做到图斑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如实填报数量、地类、位置等信息,确保耕地后备资源档案的现时性。 4.4上报验收阶段(12月26日至1月12日) 按照关于完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

35、70号)要求,完成我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整理后成果,主要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调查评价报告、调查分析报告和技术报告,以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表和汇总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 四、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控制4.1 成果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4.1.1 内业核查(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家对地方上报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内业核查。成果齐全性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层、各评价指标图层是否齐全,属性信息是否完整,外业补充材料是否齐全。范围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斑是否在国家下发底图图斑范围内。不在范围内的是否有说明材料,说明的原因是否合理。地类一致性检查。将被评价为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地类信息与变

36、更调查数据库该图斑地类对比,不一致的提为疑问图斑,交地方复核确认。属性内容检查。对照评价图斑属性表,检查属性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对应评价区指标要求。(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面积合理性审查。检查各地标注的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是否等于参考面积。新增或减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是否与省厅专报面积一致。类型合理性审查。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为耕地;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参考周边地类,对上报标注的“不稳定耕地”的位置进行审查,位于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不稳定耕地”应在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

37、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应在林区内,草原过度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应在草场内,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不稳定耕地”应在生态脆弱区域内。(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面积检查。检查各地标注的新增耕地面积,是否小于或等于参考面积。合理性审查。检查是否标注在耕地图斑上;检查标注图斑是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检查标注图斑是否已在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上标示为耕地。4.1.2 外业核查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成果,以县为单位进行外业抽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选取有疑问的图斑,针对问题,对其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填写外业检查情况记录表。4.1

38、.3 数据库质量检查国家制定统一的数据库质检细则,开发统一的质检软件,确保数据库成果全国统一。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定位准确度、属性数据准确性、数据成果现势性五个方面,具体包括成果完整性检查、元数据检查、矢量数据检查、权属单位代码表检查、汇总表格检查五个部分,其中矢量数据检查包括属性、图形、逻辑一致性检查等内容。(1)成果完整性检查。主要检查数据成果目录及文件规范性,具体包括: 检查成果数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成果数据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对目录和文件的命名要求。检查成果数据是否能正常打开,是否能导入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检查上报数据中的图层要素代码是否为耕地后

39、备资源数据库标准中规定的图层要素代码。(2)元数据检查。主要检查数据成果中的元数据内容是否符合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2003)要求,是否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元数据成果要求。(3)矢量数据检查。具体包含:图层数据完整性检查、数学基础检查、属性数据结构符合性检查、属性数据值符合性检查、属性值正确性检查、面积正确性检查、汇总表格检查、图形拓扑关系检查、破碎图斑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等内容。(4)相关数据库内容一致性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内容的一致性。检查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内容的一致性。检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与土地调查数据库、土

40、地整治项目备案等数据的一致性。4.2 调查评价环节的质量与精度分析4.2.1 准备阶段质量与精度分析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相关图件资料(含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土地利用总提规划图、开发整理规划图)、数据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界、林业普查、农业普查、水利普查等相关资料)、数据库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库)和文字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012

4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调查成果)以及其他资料(含相关的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环保等统计资料)。以上资料均来自相关权威部门,内容可靠,且本次收集的资料齐全、质量较好。4.2.2 室内作业阶段质量与精度分析室内作业阶段主要工作是提取调查评价对象及获取评价指标。主要采用GIS技术或人工透图方法,将提取的调查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将上一步中收集的资料提取坡度信息、土壤信息、岩石类型信息、排水条件信息、生态用地信息,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的相关评价指标。室内作

42、业采用的前沿的GIS技术,所处理的对象数据皆是前期收集的权威数据,所分析得到的调查评价对象位置精确、面积可靠,所得到的评价指标科学准确。4.2.3 外业核查阶段质量与精度分析外业调查过程中采取GPS技术进行定位采样,实地核查调查对象的地类、面积、坡度、土层厚度、制备情况等,详细记录外业核实情况说明等,填写外业调查手簿,并拍照记录调查图版的全貌和采样点的剖面景观,外业调查完成后,及时进行内业初步整理,填写相关文档。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皆是经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外业调查采用的GPS技术是确定地球表面精确位置的新工具,参照附近地物,可准确定位调查图斑的位置,相关的调查属性皆有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所拍照片真实记录了现场情况。综上所述,外业核查阶段的成果真实可靠,可进行下一步工作。4.2.4 数据建库阶段质量与精度分析外业调查成果经乐山市市级复查,并经四川省省级抽查合格后,以xx县为调查单位,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耕地后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