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_第1页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_第2页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_第3页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_第4页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口服药物的吸收 内容概要:内容概要:n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n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n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n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n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膜转运: 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膜转运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一)生物膜的结构(一)生物膜的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1、经典模型:Danielli与Davson (

2、1935年) 脂质双分子、带电荷的小孔、特殊载体和酶 2、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Singer和Nicolson (1972年) 流动性、不对称性、糖脂和糖蛋白 3、晶格镶嵌模型:Wallach (1975年) 脂质运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局部 解释了稳定性(二)生物膜的性质(二)生物膜的性质1 1、流动性、流动性 磷脂分子的脂肪酸链不饱和程度越大,脂质的相变温度 越低,流动性越大2 2、结构不对称性、结构不对称性 外在性蛋白质ATP酶,己糖激酶 内在性蛋白质细胞色素C,受体, 特异性载体3 3、半透性、半透性1 1、细胞通道转运、细胞通道转运 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载体作用,穿过细胞 脂溶性药物及

3、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是多数 药物膜转运的主要途径。 2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 体循环(三)膜转运途径(三)膜转运途径二、药物转运机制二、药物转运机制定义:定义: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 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特点:特点: 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 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竟争抑制现象(一)被动转运(一)被动转运 Ficks:J = DAC/L = PACKC D扩散系数,A膜表面积,C膜

4、两侧药物浓度差 L膜厚度,P=D/L 渗透系数,J药物透过生物膜速度口服不同剂量苯酰吡酸钠片剂后的平均血浆浓度口服不同剂量苯酰吡酸钠片剂后的平均血浆浓度 1 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微孔0.4-0.8nm (空肠0.85nm,回肠0.3-0.38nm) 影响因素:药物(水溶性)分子大小,离子电荷 2 2、膜孔转运、膜孔转运定义:定义: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 生物膜1. 1. 促进扩散(易化扩散)促进扩散(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甲氨蝶呤 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抑制现象, 较单纯扩散速度快(二)载体媒介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K+

5、,Na+,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 消耗机体能量; 药物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出现饱和现象 转运速度服从米氏方程; 竞争抑制现象; 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药物结构特异性; 部位特异性。* P-糖蛋白-药物溢出泵2 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三)膜动转运定义:定义: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 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胞饮作用:摄取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入胞作用 出胞作用转运机制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转运形式转运载体转运载体 机体能量机体能量 膜变形膜变形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 膜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促进扩散主动

6、转运胞饮作用吞噬作用无无有有无无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需要需要无无无无有有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一)胃(一)胃 -胃液(2L/d):胃蛋白酶,盐酸(pH1-3) 作用:崩解、分散、溶解食物 (内表面积小,胃内滞留时间短) (二)小肠(二)小肠 -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全长2-3m,黏膜面积达200m2,pH5-7,药物主要吸收部位 吸收途径:毛细血管(主要)-血流比淋巴液快500-1000倍 乳糜淋巴管通透性大 (三)大肠(三)大肠 盲肠,结肠,直肠 作用: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贮存和排出粪便 结肠定位给药,直肠给药部位部位 pH 长度(长度(cmcm) 表面积表面积 转

7、运时间转运时间胃 14 小 0.53h十二指肠 46 2030 较大 6s空肠 6 7 150250 很大 1.57h回肠 6.57.5 200350 很大 盲肠/右结肠 5.57.5 90150 较小 1480h 左结肠/直肠 6.17.5 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一、消化系统因素(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二)胃排空和胃空速率(三)肠内运行(四)食物的影响(五)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二、循环系统因素三、疾病因素(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1 1pHpH 1 1)胃液)胃液 1.52.5L,pH1.04.0 影响胃液pH的因素: 食物:空腹

8、0.91.5,食后3.05.0 疾病:溃疡pH降低 无酸或低酸症pH升高 药物:组胺,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 阿托品,阿司匹林,氢氧化铝 一、消化系统因素一、消化系统因素 2 2)小肠)小肠 pH 47.5 胰液:200800ml/d,含高浓度碳酸氢根, pH7.6-8.2 小肠液:13L,pH7.6 十二指肠 46, 空肠 67, 回肠 6.57.5 3 3)大肠)大肠 pH5.57.5 pH pH影响药物的吸收(单纯扩散)及活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单纯扩散)及活性2 2胆盐,酶等物质影响药物吸收和活性胆盐,酶等物质影响药物吸收和活性 胆盐:表面活性,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形成难溶性盐

9、降低吸收 灰黄霉素 酶: 胰酶,分解多肽和蛋白质,N-乙酰化药物脱酰基 酯酶,青霉素酯水解 粘蛋白:与抗胆碱药,季铵盐结合3. 3. 胃肠道粘膜表面胃肠道粘膜表面 粘性多糖蛋白质复合物 不流动水层(二)胃排空(二)胃排空胃排空: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胃排空速度:胃排空速度: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影响药物吸收和作用时间:影响药物吸收和作用时间: 胃中吸收的药物 小肠部位以被动扩散吸收的药物 小肠部位以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胃内容物体积:内容物促进胃排空 胃内容物粘度、渗透压 食物理化性质:稀、软食物容易排空 食物组成:糖、蛋白质、脂肪 药

10、物 其它:体位,情绪(三)肠内运动(三)肠内运动小肠:小肠:分节运动,蠕动运动,黏膜与绒毛运动 作用:作用:促进药物崩解,混合,溶解, 与黏膜表面接触,吸收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肠的部位 药物 生理因素 病理因素 (四)食物的影响(四)食物的影响 影响胃肠道运动 调节胆汁分泌 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五)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五)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酶的作用改变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量 口服灰黄霉素口服灰黄霉素1g1g后不同食物对血浆浓度的影响后不同食物对血浆浓度的影响 (一)胃肠道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一)胃肠道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1 1、血流速度、血流速度 药物的透膜作用 血流速度 被动转运药物的吸收

11、属于血流速度限速 2 2、血流量、血流量 胃吸收的药物影响明显胃吸收的药物影响明显 二、循环系统因素二、循环系统因素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肝首过效应:肝首过效应: n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n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愈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二)首过代谢(首过效应)二)首过代谢(首过效应) 1、淋巴液流速比血液慢,血流的1/500 1/1000 2、淋巴管没有基膜,有利于大分子药物的吸收 3、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 4、淋巴靶向药物 (三)淋巴系统转运(三)淋巴系统转运三、疾病因素三、疾病因素胃液p

12、H改变肠道运行速度的改变胃排空速度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脂溶性和解离度一脂溶性和解离度消化道上皮细胞膜是药物被动扩散吸收的屏障消化道上皮细胞膜是药物被动扩散吸收的屏障 解离状态解离状态 吸收吸收 油油/ /水分配系数水分配系数 pH-pH-分配假说分配假说(一)(一)pHpH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酸性药物:pKa-pH = lg(Cu / Ci) 碱性药物:pKa-pH = lg(Ci / Cu)1 1胃(胃(pH1.0-3.0pH1.0-3.0) (1) 弱酸性药物不解离,吸收好 (2) 强酸性药物(pKa1)吸收

13、差 (3) 碱性药物,不吸收2 2小肠(小肠(pH 5-7pH 5-7) 弱酸性药物pKa3.0 吸收好 弱碱性药物pKa7.8(二)油(二)油- -水分配系数水分配系数1 1、脂溶性、脂溶性 胃肠上皮细胞为类脂膜,是药物吸收的通道, 也是一层屏障。 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 (Ko/w,P)。 针对单纯扩散的药物2 2、分子量、分子量二溶出速度二溶出速度n难溶性药物或溶出速度很慢的药物,溶出过程是吸收的限速过程n溶出速率: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dC/dt = DS/h(Cs-C)= k S(Cs-C)= kSCsD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固体药物表面积,h扩散层

14、厚度,Cs药物溶解度,C溶液中药物浓度,k= D/h溶出速度常数n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 1.粒径大小 2.溶解度 3.粘度和温度(一)(一) Noyes-WhitneyNoyes-Whitney扩散溶解理论扩散溶解理论 1)与pH有关 在胃中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最大。 2)制成盐 弱酸性药物 碱金属盐 弱碱性药物 强酸盐 3)固体分散体1 1、溶解度溶解度(二)(二) 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S(表面积) = 6/dW/Dd药物粉末颗粒的平均直径,D药物密度,W药物重量 粒子直径减小,表面积增大,溶出速度增大,吸收速度增加,吸收量上升 临界粒径:一组不同粒径药物颗粒的药时曲

15、线与服用水溶液所得的药时曲线相比,曲线相似的一组中最大的粒径。大于临界粒径药物颗粒会显著影响血药浓度。(二)(二) 粒子大小粒子大小(三)多晶型(三)多晶型 结晶型:稳定型,亚稳定型 无定型 晶型转变:加热,粉碎,表面活性剂等结晶型结晶型吸收速率吸收速率mg/h/cmmg/h/cm2 2无水物无水物1.841.841010-3-3一乙醇化物一乙醇化物8.708.701010-3-3半丙酮化物半丙酮化物2.202.201010-3-3(四)溶剂化物:(四)溶剂化物:药物带有溶媒构成结晶 溶解速度: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1. pH1. pH:青霉素:青霉素 2. 2. 酶酶 防止方法:防止方法

16、: 药物衍生物和前体药物(氨苄青霉素,红霉素丙酸酯)药物衍生物和前体药物(氨苄青霉素,红霉素丙酸酯) 加入抑制剂加入抑制剂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第四节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一)崩解试验(一)崩解试验 崩解: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 仪器:升降式崩解仪 普通片:15min全部崩解 薄膜衣:30min 糖衣片:1h 肠衣片:2h(盐酸溶液)不得裂缝、崩解、软化 1h全部崩解(pH6.8磷酸缓冲溶液) 胶囊剂:30min全部崩解 软胶囊剂:1h溶出度:溶出度:固体制剂中

17、药物在规定的介质中溶出的 速度和程度。 1 1溶出度的测定溶出度的测定 测定方法:测定方法:转篮法转篮法( (第一法第一法) ),桨法,桨法( (第二法第二法),), 小杯法(第三法)小杯法(第三法) 容器:容器:圆底烧杯,圆底烧杯,1000ml1000ml,250ml250ml 转速:转速:50-200r/min50-200r/min(第一法,第二法)(第一法,第二法)25-100 r/min25-100 r/min(第三法)(第三法) 释放介质:释放介质:人工胃液(人工胃液(0.1mol/L0.1mol/L盐酸溶液)盐酸溶液) 人工肠液(人工肠液(pH6.8pH6.8的磷酸缓冲溶液)的磷酸

18、缓冲溶液) 蒸馏水,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蒸馏水,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 900ml900ml 100-250ml 100-250ml 温度:温度:37370.50.5(二)溶出试验(二)溶出试验2 2溶出度参数:溶出度参数: 目的:目的: 由体外实验归结出若干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外溶出或由体外实验归结出若干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外溶出或 释放的规律释放的规律 以体外若干参数为指标,比较不同原料、处方、工艺以体外若干参数为指标,比较不同原料、处方、工艺 过程、剂型对制剂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过程、剂型对制剂质量的影响的关系 寻找能与体内参数相关的体外参数,作为规定制剂质寻找能与体内参数相关的体外参数,作为规定

19、制剂质 量的控制标准量的控制标准 (1 1)单指数模型)单指数模型 (2 2)HiguchiHiguchi方程方程 (3 3)Ritger-PeppasRitger-Peppas模型模型 (4 4)溶出曲线比较)溶出曲线比较 (1 1)单指数模型:)单指数模型: y = yy = y(1-e1-e-kt-kt) lglg(y y- y- y)= lg y= lg y-kt/2.303 -kt/2.303 y y为为t t时间累积溶出百分率时间累积溶出百分率 y y为药物溶出最大量,接近为药物溶出最大量,接近100100 半对数纸半对数纸 lglg(y y- y- y)-t-t作图得到一直线,从

20、斜率作图得到一直线,从斜率( (k/2.303)k/2.303)求求k k (2 2)HiguchiHiguchi方程方程 均一性骨架型固体制剂均一性骨架型固体制剂 Q=DQ=D(2A-Cs2A-Cs)CsCstt1/21/2 D D药物在渗透液中的扩散系数,药物在渗透液中的扩散系数,A A单位体积骨架中单位体积骨架中 的药物含量,的药物含量, CsCs药物在骨架制剂中的溶解度药物在骨架制剂中的溶解度 非均一性骨架型固体制剂非均一性骨架型固体制剂 Q=D/Q=D/(2A-Cs2A-Cs)CsCstt1/21/2 为毛细管系统的曲折性因素为毛细管系统的曲折性因素3 3,为骨架孔隙率为骨架孔隙率

21、公式简化公式简化 Q=KQ=KH Ht t1/21/2 Q- tQ- t1/21/2作图,求作图,求K KH H(Higuchi(Higuchi系数)系数)(3 3)Ritger-PeppasRitger-Peppas模型模型 M Mt t/M/M=kt=ktn nn n为释放参数为释放参数, ,表示释放机制表示释放机制, ,与制剂骨架的形状有关与制剂骨架的形状有关圆柱形制剂,圆柱形制剂,0.45 n0.890.45 n0.89时,药物释放机制为混合型即非时,药物释放机制为混合型即非FickFick扩散机制(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扩散机制(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 )n0.45n0.8

22、9n0.89,骨架溶蚀机制,骨架溶蚀机制(4 4)溶出曲线比较)溶出曲线比较 变异因子变异因子f f1 1和相似因子和相似因子f f2 2100)(11log501005 . 021111021111TRWnfRTRfnttnttntt, ,为为t t时间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平均累积溶出百分率时间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平均累积溶出百分率当当f f1 1在在0-150-15,f f2 2在在50-10050-100, , 任何时间点溶出度的任何时间点溶出度的平均误差不超过平均误差不超过15%15%,表明两制剂的溶出度相似或相同。,表明两制剂的溶出度相似或相同。1TtRtR1T3. 3. 固体药物制剂溶

23、出标准的制订固体药物制剂溶出标准的制订n体外溶出特征的评价意义在于预测该制剂在消化道的溶解特性n理想的体外溶出数据应与体内药物吸收有相关性。n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中规定,普通片剂45分钟内溶出的药物量必须达到70%以上。n缓控释制剂通常可按以下规律设计释放度标准:释放度测定至少需三个时间点,第一个取样时间为四分之一给药间隔,释放量为20%50%;第二个取样时间为二分之一给药间隔,释放量为45%75%;第三个取样时间在二分之一至一个给药间隔之间,释放量应不少于75%。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剂型剂型 药物释放速度药物释放速度 吸收速度吸收速度 生物利用度(副作用,用药目的)生物利用度(副作

24、用,用药目的) 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 溶液剂溶液剂 混悬剂混悬剂 颗粒剂颗粒剂 胶囊剂胶囊剂 片剂片剂 包衣片包衣片(一)液体制剂(一)液体制剂 1 1溶液剂溶液剂 吸收快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 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溶液的黏度:药物扩散速度,滞留时间溶液的黏度:药物扩散速度,滞留时间 渗透压渗透压 络合物的形成:高分子络合物的形成:高分子 胶团胶团: :内容物的增溶作用内容物的增溶作用 非水溶剂:油非水溶剂:油2 2乳剂乳剂 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从油相向水相的分配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从油相向水相的分配 3

25、 3混悬剂混悬剂 水性混悬剂:药物的溶出速度,油水性混悬剂:药物的溶出速度,油/ /水分配系数,水分配系数, 胃肠道中的分散性胃肠道中的分散性 溶出速度:药物溶解度、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溶出速度:药物溶解度、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 分散溶媒种类、黏度、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分散溶媒种类、黏度、各组分间相互作用(二)固体制剂(二)固体制剂 1 1散剂:散剂:不经崩解和分散过程不经崩解和分散过程 2 2胶囊剂:胶囊剂:药物颗粒未受到冲压或熔化药物颗粒未受到冲压或熔化 影响因素:药物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影响因素:药物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 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胶囊壳:胶囊壳:

26、10-20min10-20min延缓,延缓, 3 3片剂片剂 剂型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辅料,工艺过程(压力,包衣)剂型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辅料,工艺过程(压力,包衣)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辅料的影响(一)辅料的影响 1. 1. 粘合剂粘合剂 粘度增大,胃排空速度减慢粘度增大,胃排空速度减慢 溶出速度减慢溶出速度减慢 2.2.稀释剂:对药物的吸附和分散稀释剂:对药物的吸附和分散 3.3.崩解剂:种类崩解剂:种类, ,用量用量 4 4润滑剂:硬脂酸镁疏水性,滑石粉亲水性润滑剂:硬脂酸镁疏水性,滑石粉亲水性 5 5增粘剂增粘剂 6 6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二)药

27、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二)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 1 1胃肠道胃肠道pHpH与胃排空:与胃排空:pHpH影响药物吸收影响药物吸收 2 2络合作用络合作用 药物药物+ +络合剂络合剂 药物络合物药物络合物 Ks=Ks=药物络合物药物络合物/药物药物络合剂络合剂 络合剂:树胶,纤维素衍生物,大分子量的多元醇类络合剂:树胶,纤维素衍生物,大分子量的多元醇类 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影响在于影响在于KsKs大小和药物的溶出吸收性大小和药物的溶出吸收性 3吸附作用 物理吸附:从溶液中将药物分子除去并转移到活性固体表面,可逆 化学吸附:吸附不可逆 吸附物的解离速度影响药物

28、吸收 4固体分散作用 5包合作用四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四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混合与制粒(一)混合与制粒 1 1混合:粉粒性状,混合方式,混合时间,操作条件混合:粉粒性状,混合方式,混合时间,操作条件 2 2颗粒:粘合剂用量、颗粒大小、颗粒密度颗粒:粘合剂用量、颗粒大小、颗粒密度 (二)压片与包衣(二)压片与包衣 1 1压力:压力: 2 2包衣:包衣材料,厚度,增塑剂,着色剂包衣:包衣材料,厚度,增塑剂,着色剂第五节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CS)(一)分类(一)分类 1.1.分类依据分类依据 依据

29、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 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 体外的相关性。药物的BCS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类型 溶解度 渗透性 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高 高 如果药物胃排空速度比溶出速度快, 存在体内外相关性,反之则无 低 高 如果药物在体内、体外的溶出速度 相似,具有相关性; 但给药剂量很高时就难以预测 高 低 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溶出速率没有体内外相关性 低 低 溶出和透膜都限制药物吸收, 不能预测其体内外相关性剂量值剂量值 在BCS中,剂量除以溶解度的比得到的剂量值是WHO推荐的最大剂量(以mg计)。溶解性溶解性 高溶解性的药物是指在37下,pH 在1-7.5的范围

30、内,剂量/溶解度比值(D:S ratio)小于250ml的药物。在pH1-7.5范围,如果单次最大给药剂量的药物可溶于不多于250 ml的介质中,则该药物认为是高溶解性的。渗透性渗透性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说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有90以上的药物被吸收药物(指相对于给药剂量的药物被吸收部分,而不是指整个人体系统的生物利用度)。2 2分类标准的定义分类标准的定义(二)分类系统与有关参数的关系(二)分类系统与有关参数的关系n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

31、dissolution number, Dn) 对这三个数进行综合分析,可判断药物被吸收的可能性,也可计算出药物的吸收分数F值,这对药物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的类别划分有重要指导意义。1 1、吸收指数、吸收指数 ( (A An)n) n吸收参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与药物的有效渗透率、肠道半径和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有关,用下式表示: An Peff Tsi / R = Tsi / Tabs 式中Peff:有效渗透率,R:肠道半径,Tsi: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Tabs为肠道内药物的吸收时间。 如果药物的溶出和剂量不限制药物的口服吸收(如溶液剂),则药物的吸收分数(F)与吸收参数(An

32、)呈以下指数关系: F = 1 - e - 2An 当某药物An =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约为90%; 当An 1.15,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F 1.15,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F90%,提示该药物的渗透性高, 才 有可能使药物接近完全吸收。2 2、剂量指数、剂量指数 (Do)(Do)n- -剂量指数是评价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的参数,可用下式计算: D0 = (M/V0)/Cs 由上式可知,剂量指数等于一定剂量的药物在250ml体液中形成的浓度与该药物溶解度的比值。药物的Cs越大,Do值越小。 如果某一药物极易溶解且剂量又很小,则Do并不重要。通常情况下,服用相同剂量药物,以同时饮用较

33、多水时的吸收为佳。n如果吸收过程不受溶出的限制(混悬剂),F值可用下式计算: F = 2An / Do 上式表明,吸收分数与An和Do相关:3 3、溶出指数、溶出指数 (Dn)(Dn)n溶出参数与多种药物特征参数有关,用下式表示: Dn(3D / r2)(Cs /)Tsi Tsi / Tdiss 式中D为扩散系数,r为初始药物粒子半径,Cs为药物的溶解度,为药物的密度,Tsi为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Tdiss表示药物的溶出时间。Dn等于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与溶出时间的比值。n溶出参数是评价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所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密切相关。大多数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其非极性特征

34、而具有较低的An值,但由于受Dn和Do影响,吸收分数F会有很大变化。 一些代表性药物的有关计算参数药物 剂量(mg) Csmin Vsol (ml) Do Dn吡罗西康20 0.0072.85711.40.15格列本脲20 0.800.78西米替丁800 6.000 5560.53129氯噻嗪500 0.786 6362.5417.0地高辛0.5 0.024 20.80.080.52灰黄霉素500 0.01533,3331330.32卡马西平200 0.260 7693.085.61Csmin:体内pH值(17.5)和体温环境中最小的生理溶解度Vsol:在最小生理溶解度条件下,完全溶解所给剂量

35、的体液容积Do:剂量数,即Do=剂量/Vo/ Csmin;Vo表示胃的初始容积,以250ml计Dn:溶出数,r0=25um,D=510-6cm2/s,=1.2mg/cm3,Tsi=180min 分类系统与分类系统与DoDo、DnDn、AnAn值的关系值的关系n分类系统各类别与Do、Dn、An值对应关系n高溶解度药物 药物溶出快制剂类别DoDnAn 低 高高 低 低 高高 低 高 低 高低 低 低 低 高低 低 二促进药物的吸收的方法二促进药物的吸收的方法(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 1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1 1) 制成盐类制成盐类 (2 2)无定型药物)无定

36、型药物 (3 3) 加入表面活性剂:注意浓度加入表面活性剂:注意浓度 (4) (4)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 2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难溶性药物难溶性药物(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影响膜通透性主要生理因素:影响膜通透性主要生理因素: 粘膜粘液层,不流动水层,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处,生物膜粘膜粘液层,不流动水层,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处,生物膜 1 1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 (1 1) 改变粘液的流变学性质:降低黏液的粘度和弹性改变粘液的流变学性质:降低黏液的粘度和弹性 脱氧胆酸钠,甘胆酸钠,皂角苷螯合脱氧胆酸钠,甘胆酸钠,皂

37、角苷螯合CaCa,MgMg (2 2)提高膜的流动性:低熔点脂肪酸和短碳链脂肪酸钠)提高膜的流动性:低熔点脂肪酸和短碳链脂肪酸钠 (3 3) 膜成分的溶解作用:胆酸盐溶解磷脂膜成分的溶解作用:胆酸盐溶解磷脂 (4 4) 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 2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1 1)溶解拖动能力的增加:葡萄糖,氨基酸)溶解拖动能力的增加:葡萄糖,氨基酸(2 2)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环的收缩:葡萄糖,氨基酸)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环的收缩:葡萄糖,氨基酸(3 3)其它:)其它: 细胞外细胞外CaCa的螯合作用,的螯合作用,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ATPATP的消耗的消耗 对

38、磷脂酶对磷脂酶C C介导的紧密连接物的调节介导的紧密连接物的调节 NONO对紧密连接处的膨胀作用对紧密连接处的膨胀作用三释药调节与剂型设计三释药调节与剂型设计(一)速释制剂(一)速释制剂 相对于缓控释制剂的普通制剂相对于缓控释制剂的普通制剂 采用特殊的辅料和方法制备出的比普通制剂释药采用特殊的辅料和方法制备出的比普通制剂释药 速率要快的制剂速率要快的制剂 如口崩片,口溶片,分散片,泡腾片如口崩片,口溶片,分散片,泡腾片(二)缓、控释制剂(二)缓、控释制剂 考虑因素:考虑因素: 1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2 2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稳定性 3 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药物体内吸收特性 4 4昼夜节律昼夜节律 5 5药物的运行状态药物的运行状态(三)定位释药制剂(三)定位释药制剂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口服定位给药系统口服迟释制剂口服迟释制剂 1 1口服胃滞留制剂口服胃滞留制剂 胃内漂浮型,胃内膨胀型,胃壁黏附型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