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_第1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_第2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_第3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_第4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6-261 区区 域域 分分 析析 与与 规规 划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思考:贫富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或一个国家,具有地区性差异:有的地区富裕,而有的地区贫困?有的国家富裕,而有的国家贫困?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1.概念:2.分类:(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即资产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

2、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 地下资源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 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 可

3、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特征: 有限性: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不均衡,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重功能和用途。 社会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证明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案例:水资源案例: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

4、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水资源包括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淡水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前景广阔,因此,从广义上讲,海水也应算水资源。 水资源的可更新性和有限性水资源的可更新性和有限性 水资源的区域性水资源的区域性(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ID地区可开发小水电资源(104kw)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已开发小水电装机容量( 104kw )已开发小水电装机容量()1西南3339.246.8168.622.32西北936.113.145.7563中南1554.221.8320.6342.34华东942.413.2183.7124.35华北164

5、.12.317.42.36东北195.32.821.272.8中国小水电资源状况(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

6、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资源。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探讨其优势与潜力。 第三,在前面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

7、发利用的潜力。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8、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

9、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 典型案例: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一)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二)绝对量大、相对量不足中国人均(hm2)世界人均(hm2)中国/世界(%)土地0.72.429耕地0.110.2544草原0.340.6553林地0.110.7115淡水25能源30(三)分布不均匀,有利也有敝 资源质量参差不一,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 (四)资源开发强度大,但因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存在着消耗过大和浪费惊人的问题 典型案例: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n总的看来

10、,中国是资源大国,但又是资源人均小国和综合利用弱国。n解决途径:n当务之急是要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n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作为克服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一项基本对策是十分必要的。n要把珍惜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始终不逾地贯彻执行,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战略。 典型案例: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量与质的评价-云南省水资源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三个案例怒江峡谷三峡大坝溪洛渡电站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关于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一般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

11、活水平条件下,某资源持续供养人口数量的规模。综合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n(1)“数量”式:最常见的一种定义,如在自然资源或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领域,阿伯内西将承载力定义为在不造成物理、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所支撑的人口数量;(一)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概念n(2)“负荷”式:如Catton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不导致系统退化和影响未来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某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性地或永久性地支撑的最大负荷”,可采用人口数量与其总需求量的乘积来表示;n(3)“速率”式:如Rees将人口承载力定义为在不轻易地影响相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情况下,特定的环

12、境能够无限期地支持的最大资源利用速率和废物产生速率,即最大负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1980年代):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n(4)“能力”式:如唐剑武等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n2.自然资源承载力内涵n时空内涵n社会经济内涵n可持续内涵但其内涵基本一 致n有限性:在特定时间内区域自然资源量的有限和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的约束造成的有限性;n动态性:自然资源系统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系统都是动态的

13、;n可增强性:区域人口的增长、生产发展、用地规模的扩张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主要驱动力。n3.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n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n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n(1)不同国家之间n(2)同一国家不同地区n(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一、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二、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n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首先源于地球的统一性。n自然环境处在地表四个圈层的接触带。n自然环境各要素彼此制约。一、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一)自然环境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的统一体(二)自然环境并不是

14、纯粹的自然概念。在一部分自然环境中,综合有社会的因素。n自然环境概念: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n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本质上一致二、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n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n自然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n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n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n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n区域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

15、持续发展二、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n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自然环境因素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比较有利于开发利用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中西部地带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山区地理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n在山区对社会经济错综复杂的影响中,最突出的是交通不便性。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副作用。 n山高坡陡行路难n“蜀道之难

16、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n 信息闭塞,民俗古朴n 社会经济相对滞后n山区半山区,沿山脉分布,就像一道自然屏障,隔开与外界的交流,致使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其社会经济关系范围较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邻里、村落等血缘与地缘关系较近的狭小社区范围内,受外界影响小,信息传播慢,思想碰撞不激烈,群众不了解山外的精彩世界。(横断山区为例)n不仅与外界交流少,由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基本上在100以下),区内民众的互相交流也很少。n数千年的地理环境特点,甚至形成了山区的另一特征,在同一县域内的语言差异性很大。n此外,教育长期落后,学校点

17、多、布局敞、规模小,其师资质量、教育设施、学生的所学所见所闻可想而知。山区地理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n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1. 语言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一个语种的词汇,与语言形成时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 交通规则中的自然环境烙印在英国实行左行制与岛国环境和交通工具有关。 3. 体育运动中的地理环境烙印体育运动项目地域分布的差异性,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发展体育运动的战略思想,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一定关联。n由于气候等条件的差别,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迥异。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扑,内外空间界线分明。

18、陈从周对南北园林风格有简要的概括:“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n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平原,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坡大,可防雨水渗漏,可隔太阳爆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作物场地。 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二、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南方园林苏州园林北方园林颐和园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评价的内容(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调查u影响因素调查(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u状况与特征调查(系统特点、资源特性、环境问题)u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影响效应、健康效应、经济效应)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了解)(1)评价单元确定(注意不同目的要求不同);(2)评价因子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的原则(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数据易获取性)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性、区域性、主导性、限制性) 指标体系构成(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具体指标)(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确定 不同指标类型的标准选取不同 采用逐级综合法得到生态环境质量值(4)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万人中高等学历人数人均期望寿命人口密度万人病床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环境噪声空气质量污染控制综合得分自然保留地面积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