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_第1页
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_第2页
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_第3页
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_第4页
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年应用心理考研备考发展心理学笔记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2.发展心理学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省钱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容易与代群效应混淆;取样程序较为复杂2.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被试随

2、时间逐渐流失;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3.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各自长处,既具有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大面积测查的特点;采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4.双生子设计: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优点: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缺点: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

3、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简单地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心理动机的里比多被围困在本我中,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起来。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

4、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意识结构部分,作为无意识结构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调和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前者是朝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

5、论:阶段年龄性敏感区行为特点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心理社会性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婴儿期02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 获得

6、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学前期4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春期1218获得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合法延缓期:青年期时自觉没有能力持久承担义务,感到做出决断太多太快,于是在做出最后决断前进入暂停时期以延缓承担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

7、都可用客观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论证。华生是名符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这种论断主要体现在:否认遗传的作用a.行为发生遵守刺激反应公式,从刺激可预测反应反之亦然。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b.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技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等等”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

8、成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关于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他提出过“育儿箱”、行为矫正以及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实用。斯金纳区分了积极和消极两种强化,并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他的强化控制原理具体表现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的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越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行为习惯。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在儿童眼中,得到强化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联系的多少不会影响行为反应的速率,重要的是练习所提供的重复强化的机会。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行为发展的。3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

9、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他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四方面行为发展的作用:a.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是一种操作性条件作用,符合强化规律,并可通过观察学习b.性别化作用:男女儿童各自的性别品质和行为的发展较多是通过社会强化过程

10、和模仿来获得的c.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d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加以影响和促进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工具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适应方式,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物质生产工具导致人类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语言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人在改造自然时也就改变了自身的性质。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

11、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发展的标志: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方面表现: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质变的结果。具体原因有三: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社会规律的制约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经验不断的内化心理发展与教学: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教学中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的,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在内容、水平、特点和速度上

12、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学习最佳期限学习任何知识或机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教学作用而不造成发展障碍,要让儿童在最佳年龄学习对应的知识。“内化”学说教学激起并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把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内部的财富。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心理活动首先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形成,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默默在头脑中进行。掌握语言和符号是内化的关键。4.生态系统理论: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

13、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五个系统为:微系统: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系统: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外系统: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较大的文化背景(例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次文化时间系统: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的生活规律可能被认为是微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近来也被称作“生物生态学理论每个系统都包含了能有力地影响发展的角色,规范和规则。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

14、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生理的发展1.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斯滕伯格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8-40周影响胎儿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母体因素(情绪应激营养疾病。2.婴儿0-3岁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大脑结构各方面发展极其迅速并大多达到成人水平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功能发挥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大脑单侧化倾向,而倾向将继续在发展导致更大差异

15、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3. 幼儿期 3-6、7岁又叫学前期,这一时期,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幼儿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页儿童脑电发展的两个明显的加速期:5-6岁;13-14岁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在皮质抑制机能上。幼儿的注意能力、自控能力都得到加强,兴奋时间也增长。但是此期间还是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否则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紊乱4.青春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性成熟身高体重中出现增长高峰,发际后移,嘴变宽而嘴唇变厚,内脏机能都得到加强;大脑容积增长不显著但实际有较大发展,性成熟,第

16、二性征出现是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激的素增多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5. 成年期生理发展趋于稳定,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认知的发展1.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并发展最快的领域,在认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1婴儿感觉的发展触觉发生于胚胎2个月,出生时已发展得相当完好,有很多触觉反射。味觉发生于胚胎3个月,出生时已较为完好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婴儿4个月已经有颜色偏好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新生儿已能分辨范围很广的各种声音,对人类的语音很敏感嗅觉发生于胎儿晚期,新生儿有气味偏好2婴儿知觉的发展婴儿

17、在几个月大式就形成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而两岁左右形成了客体恒常性。吉布森的著名视崖实验证明了儿童的深度知觉:用棋盘式的图案铺在左右两边有高度落差的台子上,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放在"视觉悬崖"一边,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深度而好奇;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婴儿对深度一边有恐惧感且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的一边,但却如何都不愿意爬过有悬崖特点的一边。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尚无定论。3婴儿学习分为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和语言掌握概念学习等复杂型学习三个层次。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

18、时间是在胎儿末期。4 婴儿生下来就有注意,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而后注意选择性发展,1岁以后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婴儿的注意活动。2.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型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此期间教育的任务就在于积极引导幼儿完成这两方面认知的过渡,为入学做好准备。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的增加,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2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开始发展。(3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4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主要包括复述和组织(系统化等记忆策略发展分为

19、三个阶段:没策略经诱导能用策略主动自觉用策略(5元记忆的形成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主要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幼儿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能力。(6自传式记忆发展,但婴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会以为一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原先虚构的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思维的发展(1幼儿思维的总体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萌芽,言语在思维发展中作用日益加强。(2皮亚杰的相关研究皮亚杰把2-7岁儿童思维归属于“前运算阶段”。这阶段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三山实验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

20、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守恒实验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说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体比较高,却没注意高杯子比较细,皮亚杰把这一思维称为

21、“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时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类似的以上两个的实验还有数目对应、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推理能力发展:3岁基本不能5岁大部分可以6、7岁全部可以。3.童年期认知发展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到抽象逻辑性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发展中存在着对不同思维对象、不同学科的不平衡性元认知及其发展元认知

22、: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记忆就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上。元认知的发展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平行的,某种意义上元认知似乎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自然成分。4.青春期认知发展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1初中生形势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

23、形式运算来解决一些逻辑课题。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于以下三方面:运用假设初中生已具有了建立并检验假设的能力。面临智力问题时,他们并不是直接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现实。逻辑推理初一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各种推理的发展不平衡,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直言推理最先掌握,其次是复合推理,选言推理,连锁推理。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于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其中排中律发展最慢。(2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概念初一年级学生,

24、大多从功能定义或具体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解释的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进入高中阶段后,达到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水平的人次和掌握字词概念的数量都比初中多,同时高中生还能较正确地对社会、哲学、科学概念作出定义。推理能力初一的学生已开始具备各种初级水平的推理能力;从高一开始推理能力有明显进步;高二推理能力基本成熟。运用逻辑法则高二学生在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方面趋于成熟,但对不同法则的能力存在着不平衡性。(3辩证思维的发展初一学生已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三学生的辩证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高中生的辩证思维已占优势地位。初高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水

25、平都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水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4思维监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5.成人期的认知发展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卡特尔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天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能力(智力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认知、类比、归纳、演绎等一般人20岁以后,液体能力达顶峰,30岁后开始下降晶体能力: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晶体能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2智力双重过程理论基础过程与思维的基本形式密切相关,主

26、要功能在于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得组织,所以又叫智力技能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以第一过程为主。应用过程智力技能的情景、知识相联系的应用,所以又叫实用智力它主导成年智力的发展。如果有联系的机会,它能在后半生继续增长乃至超过成年早期。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液态智力会逐渐下降,但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个体会选择适当的晶态智力来补偿,他将这种在成功地解决许多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后获得的,来自于对现实丰富经验的整合而成的成人的能力称为智慧(wisdom,他认为,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熟悉性,老年人并不存在智力降低的问题。研究还发现60岁老年人的智慧有明显的增加。(3新皮亚杰主义佩里(Willi

27、am Perry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水平;(2相对论水平;(3约定性水平。(4智力适应理论沙依(W.Shaie相信成年人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沙依巴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阶段青年期主要任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必须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

28、应用到实际中去责任阶段中年期,中年人是社会中坚,社会责任重大,家庭、事业,如果有人还在当领导,就转入下个阶段行政阶段承担领导责任,取决于如个人才能、成就、机会等多种因素整合阶段老年期智力活动专项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6.认知老化认知老化的代表性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晚年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记忆,总体发展趋势是衰退的。(1感觉功能理论晚年的各种感觉能力,尤其是减退严重的视觉和听觉,的衰退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认知能力(2加工速度理论以记忆为主的信息加工速度的降低是老年人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记忆方面的衰退表现明显。(3抑制理论抑制:阻碍无关信息进入记忆或将影响作业的无关信息排除在老年阶

29、段,抑制能力随年龄而变弱,表现在不能有效地组织无关信息或干扰信息,从而使加工速度变慢。(4工作记忆理论老年人的工作记忆广度随年龄老化而减少,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算、推理等认知活动。语言的获得1.婴儿言语发展(1言语发展理论强化说(巴普洛夫、斯金纳: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模仿说(奥尔波特:婴儿言语是对成人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语言是利用规律去理解创造而不是模仿强化语法是由婴儿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而成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认知说(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有重要影响,语言是由逻辑构成且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

30、发展(2言语的发展阶段在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之前叫做前言语阶段,前言语阶段:012月,婴儿掌握语言前的较长准备阶段,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词前言语发展分五个阶段:妊娠中后期(5-8月新生儿期(0-1个月发音游戏期(2-3、4月语音修正期(5-8、9月学话萌芽期(9-12月语音获得过程归纳为:从哭声中逐步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节到双音节到多音节到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发展。(3前言语交流具有了目的性约定行指代性。(4婴儿在9个月到16个月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19-21个月出现词语爆炸现象。36个月婴儿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2.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期是言语丰富、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期,也

31、是言语从外部过渡到内部并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因此,言语能力是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1词汇的发展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2句子的发展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为: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幼儿期儿童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只是从言语习惯上掌握了它,并为把语法当作认知对象。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的重心转变: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内部言语的产生,也为今后入学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

32、础。3.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书面言语的发展儿童对反语理解远远落后于对间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等其他类型的间接言语。2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的内部语言尚不如成人般发达,多以出声的自言自语形式出现。社会性发展1.婴儿社会性发展婴儿出生即有自发性的内源性微笑,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微笑社会性微笑6-8个月有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情绪社会性参照:婴儿处于陌生不能肯定的情绪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依恋(attachment: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的标志: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当

33、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婴儿在母亲里离开时忧伤;母亲出现后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回避型:婴儿表现冷淡,母亲出现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反抗型(矛盾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后不安焦虑;母亲返回后仍不能安静,并表现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有接触需要。婴儿与同伴交往的三个阶段:以客体为中心、简单交往、互补性交往。穆勒和范德从社会技

34、能发展角度的分段:简单社会交往、社会性互相影响、同伴游戏、早期友谊。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1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侵犯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它让人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侵犯本能,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新行为主义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挫折、生气、挑衅

35、的反应不过多依赖实际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怎样对信息进行加工解释。随着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文化的鼓励和宽容;常用来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有:不对行为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2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个体以种族利益为重而自我牺牲。亲社会行为部分来自遗传。社会学习理论亲社会行为都是社会学习和强化的结果,尽管并不都是有形的奖励。认知发展理论随着智力发展,儿童获得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影响他们行为

36、的动机和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在发生率上完全对立;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变化研究结果不一;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手段有:角色扮演训练行为自我强化和自我概念训练榜样示范(3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性别化的概念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基于性别的组织模式。男性和女性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从事不同的工作,使用不同的资源,并认为拥有不同的权力和属性。不同文化中这些也许会有很大差异,但儿童必须整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已有知识,并通过观察自己接触的人而形成自己性别的概念。之后,就能够用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先后四个过程:理解性别这个阶段也称作狭义的性别认同阶段,包括四

37、个成分:使用正确的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恒常性、理解性别的生殖基础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获得标准儿童学习到性别角色的标准,但对性角色有较深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取得认同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大多从对父母双方的认同开始,通过内化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标准、价值、态度等形成自己的信念,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产生知觉和信念形成偏爱性别偏爱: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性别偏爱主要与三种因素有关

38、:a.自己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偏爱成为其成员b.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偏爱成为同性别的成员c.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一性别价值的线索是性别角色偏爱的决定性因素2性别化的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荷尔蒙的差异至关重要,而儿童的性别决定了父母或其他人怎样对儿童实施性别化教育精神分析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强化训练和观察学习机制的结果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4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的作用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

39、应的机会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2同伴关系的发展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不再把成人当作唯一依靠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同伴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偏爱同性同伴对同伴依恋强度增加语言发展使同伴间交往更有效儿童间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儿童建立友谊数量增长但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的3同伴关系的训练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引起同伴关系障碍,而这种障碍容易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近年来新兴的社会技能训练能通过干预方案改进儿童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行发展。干预方案具体包括: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原则和概念(合作、参与等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

40、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促使已获得的行为保持并在新情境中概化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3.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1社会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社会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2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对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从近期到长远从对个人及时时间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从具体到抽象从弥散到系统从弥散性、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3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采取他

41、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塞尔曼五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观点(3-61社会信息采择(6-8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3相互角色采择(10-12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4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儿童对他人的认识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从8岁开始逐渐增加使用抽象形容词;在12-14岁,儿童的描述较少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且他们开始理解到人的特质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交往技能: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关系已由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

42、地位。父母儿童关系a.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b.父母教养子女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c.冲突数量减少了d.对儿童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力量变化。父母更多采用推力方式约束儿童,儿童也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出决策同伴、团体关系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传递信息技能增强;善于利用信息决定行动;善于协调;形成同伴团体塞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阶段:无友谊3-7岁/单向帮助4-9岁/双向帮助6-12岁/亲密共享9-15岁/最高阶段12岁师生关系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教师的期望也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一点有著名的“罗森塔尔

43、效应”实验为证。4.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异性关系转变。与成人关系:情感行为观点上脱离,父母榜样作用削弱。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实际上是和亲社会行为对应的社会行为,是侵犯行为发展到青少年时期的高级别体现。这类行为违背社会规范,损害社会或公众利益。5.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成年早期(20-40岁心理上独立与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意识到自身的个人生活史和时间限制,整合性体验(同性恋或异性恋,发展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是否生育孩子,生育孩子以及个体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之间建立成人的关系,获得职业技能,选择一份职业,使用金钱以获得进

44、一步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适应伦理和精神上的价值观成年中期(40-60岁应对身体的变化或疾病,改变身体意向,对成年中期性生活的变化进行适应,接受时间的消逝,对衰老的适应,生活在父母以及同辈人的疾病和死亡中,面对死亡的现实,对配偶或伴侣关系的重新定义,与长大的子女和孙辈深化关系,维持长久的友谊并建立新友谊,巩固工作同一性,给年轻人传输技能和价值观,有效分配财务资源,接受社会责任,接受社会变化成年晚期(60岁以上维持身体健康,适应身体的衰弱或永久性的损伤,随心所欲地支配时间,适应伴侣或朋友的逝去,保持以现在和未来为导向,不沉迷于过往,建立新的情感纽带,与子孙关系的逆转(由照顾者转为被照顾者,寻

45、求和维持社会联系:友谊对孤单寂寞,注意到性需求和表达方式的转变,继续进行有意义的工作和娱乐(满意地支配时间,为自己或他人明智地使用财务资源,适应退休并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性别的发展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2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生理性别规定的角色的延伸。如照顾人。3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4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5社会性别概念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不认可和挑战。6社会性别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分工.“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是由男女的性差异决定的.是生来如此的(即生物决定论.70年代以来,

46、这种解释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人们发现,男女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作为一种生物,处处又都打上于是,“社会性别”一词出现了.它被用来解释上述种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社会性别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代名词,不是简单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结构,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途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社会性别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被用来作为阐释和分析问题的概念。性别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影响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3.

47、性别角色获得社会文化因素性别角色分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主要通过文化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而实现的。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工具的影响.道德发展1.道德: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2.品德:也就是道德品质,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性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这种他律性实际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了解,行为受其结果所支配他律道德阶段:规则是固定不变的、由权威赋予的

48、自律道德阶段:更多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判断行为好坏,规则可通过协商讨论而调整和改变,形成自己的内化了的道德标准4.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到的行为的能力小学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的分化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相当显著的地位品德发展中存在转折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与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相同5.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由服从向独立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斗争6.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道德认识: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识,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

49、:直接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情感的体验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信念的制约。小学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原则或信念为依据而是时常常受外部具体情境所制约。不论如何,大多儿童进入小学后亲社会行为增加而攻击性行为减少.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做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他在将道德品质分成是非观念、权利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意图、行为后果等不同类别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并认为阶段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而逐步发展的。阶段顺序命名基本特征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由外在的

50、要求判断道德价值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天真的利己主义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 6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卡根认为,儿童气质中只有抑制非抑制这一项保持到成年,它才可能是划分气质种类的真正内容。3.幼儿的游戏理论1早期传统理论霍尔复演说: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席勒精力过剩说:游戏作为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集体愉快的手段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种本能的联系活动 拉扎鲁斯快乐-放松说: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博伊千介克成熟说:游戏是三种一般欲望的表现 2)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3)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