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课件]_第1页
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课件]_第2页
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课件]_第3页
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课件]_第4页
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不可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广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振柱 主任医师主要内容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流行病学食源性疾病爆发调查食源性疾病监测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和预防控制一、食品卫生基本要求民以食为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食品卫生法第六条“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食品应是无毒无害。是指正常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事实上无毒无害不是绝对的,因而各国要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包括国标、行标、国际标准)。绿色壁垒成为各国食品贸易常用的技术手段。二、食源性

2、疾病概述WHO的定义: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三个基本要素: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源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和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广义食源性疾病还把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二、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暴发:美国CDC将“食源性疾病

3、暴发”定义为:一次因进食同一食物而导致两人以上发生相同疾病的事故。食源性疾病流行:某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发病率水平。 食物恐怖:以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等有害物质蓄意污染食品,导致人群伤害或死亡 ,破坏社会、经济或政局稳定的行动或威胁。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物性、化学性或放射性物质以食物作为载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恐怖等食品安全事件。 二、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按致病因子可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食源性病毒性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食源性化学性中毒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动物性毒素中毒植物性毒素中毒食物中毒定义GB14938-94: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

4、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疾病。它不包括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三、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WHO估计,每年世界上有数十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全球每年仅5岁以下儿童患腹泻病例15亿人次,造成300万儿童死亡;即使在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30%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儿童、孕妇、体弱、穷人和老人是高危人群。美国CDC报告:美国每年有7600万人次发生食源性疾病,其中有32.5万人次住院,死亡5000人。中国每年仅食物中毒报告15000例

5、左右,死亡150人左右,然而据专家估计每年食物中毒实际人数2040万人,食源性疾病流行强度不明。重大食源性疾病对经济社会的危害案例美国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发生仅直接医疗费用高达50350亿美元;其中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医疗费用高达10个亿美元;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事件,到2000年,在英国有87人死亡,而经济损失高达380亿美元;1996日本东京大阪市发生O157:H7感染大流行,累计有9451人发病,12人死亡,举世震惊,举国哗然,日本国卫生大臣因此而引咎辞退,食品相关企业重创,几百所学校停课;1999年发生在比利时“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损失上百亿元;1994年美国由于冰淇

6、淋受污染而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有22.4万人发病;2000年日本阪雪印牌牛奶厂生产牛奶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造成14500人中毒,使占牛奶市场总量14%的雪印牌牛奶进行产品回收,全国21家分厂停业整顿。中国几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987年12月1988年2月上海甲型肝炎爆发式大流行,系因生食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30万人发病,经济损失数十亿元。1999年39月在我国安徽、江苏数个县发生O157:H7大流行,估计发病人数2万例,死亡177人。2000年以来广东、浙江等省发生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事件;2002年9月14日南京汤山镇特大食物中毒,300余人中毒,死亡42人。广西几起

7、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987年广西都安、柳州甲醇白酒中毒事件,造成3000人中毒,50人死亡;1999年广西桂平某中学毒鼠强中毒事件,26名学生中毒,死亡3人;2003年12月宜州市师范学校毒鼠强中毒事件,56名学生中毒。2004年10月南宁市第三中学发生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造成236名学生中毒。2005年3月南宁市上林县某粉店销售的汤粉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造成138人食物中毒。2005年5月在河池环江县和百色隆林县先后发生2起家庭食用酵米面中毒事件(椰毒假单胞菌毒素),造成9人中毒,7人死亡。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年 份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2000年6

8、91673302001年872431332002年1442262352003年1372545212004年 1632337182005年92193927合 计69213187164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其中死亡1人以上的重大食物中毒96起,有518人中毒,死亡164人;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重大食物中毒有13起,中毒1991人。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地区分布地 区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南宁市10214.74234517.781710.37柳州市517.37141810.7621.22桂林市7010.1212289.3142.44梧州市314.4

9、86284.7674.27北海市284.054343.2984.88防城港市263.764543.4442.44钦州市273.903692.8095.49贵港市111.593822.9000玉林市324.624413.3495.49崇左市213.034993.7831.83来宾市547.807175.44169.75贺州市334.774473.3963.66百色市14520.95208515.815835.36河池市618.82174013.202112.80合 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城乡分布区域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

10、死亡人数构成%城市9814.16276320.9574.27县乡镇14520.95347726.3784.88农村44964.89694752.6814990.85合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场所中毒场所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集体食堂10314.88370628.1000饮食服务7811.27243518.4731.83个体摊贩162.316124.6400家 庭40858.96511138.7614990.85工地食堂243.473892.9510.61其他场所639.119347.08116.71合 计6

11、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的责任单位分布责任单位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食品加工厂142.023532.6710.61批发零售业101.443112.3631.83饮食服务单位7010.12222716.8910.61集体食堂8912.86303223.0000食品摊贩8412.14225617.11137.93家庭31044.80336425.5111274.39其他466.656995.3084.87不明699.979457.16169.76合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

12、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食品分布中毒食品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肉与肉制品10415.03269120.4153.05禽与禽肉制品131.886024.5621.22乳与乳制品40.58780.5900蛋与蛋制品30.43140.1110.61水产品273.9010918.27137.93动物性食品111.591391.0500谷与谷制品9814.16174213.215332.32豆与豆制品192.745554.2153.05(续上表)中毒食品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植物油172.456424.8700果蔬类11516.62162712.34116.71薯

13、类101.44560.4200菌类537.662952.24106.10植物性食品517.376875.211810.98酒类131.88740.5684.88调味品30.43530.4010.61其他食品385.496935.26148.54不明11316.33274720.832314.02合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食品类别中毒食品类别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动物性食品16023.12405330.732112.80植物性食品36452.60539640.929859.76其他食品598.5311778.

14、932213.41不 明10915.75256119.422314.02合 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类致病因素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微生物18126.16607546.074125.00农药及化学物质24735.69278721.136539.63动植物17024.57256019.414829.27不 明9413.58176513.38106.10合 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2000年2005年广西食物中毒致病因素致病原因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

15、成%沙门氏菌334.7711338.5900.00变型杆菌111.593682.7900.00致病性大肠杆菌121.735243.9700.00副溶血性弧菌91.304633.5100.00葡萄球菌202.897575.7400.00蜡样芽胞杆菌223.185874.4500.00椰毒假单胞菌142.02770.584125.00霉菌毒素20.29210.1600.00其它微生物324.62220416.7100.00有机磷11216.18137710.44169.76(续上表)致病原因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鼠药9213.297996.063621.95其他农药60.873

16、60.2721.22油脂酸败50.72630.4800亚硝酸盐60.87800.6110.61砷化物10.14470.3600甲醇20.29130.1031.83化学性:其他223.183882.9463.66河豚鱼81.16433.2684.88高组胺鱼类11.14120.0900致病原因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构成%死亡人数构成%其他有毒鱼类60.87140.1131.83毒蘑菇639.103482.632213.41四季豆121.733092.3400未熟豆浆71.012321.7600桐油182.605764.3700野果类233.324403.3400动植物:其他344.915894.

17、47159.15不明9513.73168712.79116.70合计692100.0013187100.00164100.00(续上表)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发病与食物有关,病有人食用同一污染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流行即告终止;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食源性疾病爆发调查多为回顾性,通常依靠病人的回忆以寻找病因线索爆发调查开始时无明确的病因假设,因此在进行分析性研究前,需要着手描述性研究产生假设因为爆发调查有社会的密

18、切卫生关注的压力,因此要十分注意做好与社会及媒体有效的信息沟通工作 通常在缺乏明确的病因学联系的情况下,要求公共卫生部门官员权衡利弊,在适当的时候决定采取有争议的甚至不受欢迎的措施爆发调查常会可受到全国或全球关注(如中毒休克综合征,大肠杆菌食物污染 Escherichia coli or (E. coli), O157:H7, Avian flu和SARS)通常涉及传染病而且需要实验室证实食源性疾病爆发调查步骤 1. 现场调查工作的准备 2. 确定爆发 3. 核实诊断 a. 临床特征:已知疾病 ? b. 实验室:血清学和培养 / 分离的情况 ? 4. 给出病例定义和确定病例 a. 建立病例的定

19、义 b. 确定病例和病例计数,计算罹患率 5. 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a. 病例的三间分布(人、地、时) b. 寻找时间 地区的联系 c. 注意及时收集环境中可能与病原有关的样本,时 过境迁?! 6. 寻找各种有关变量的相互作用 点源暴露源病例快速上升快速下降不对称平均潜伏期 最大潜伏期最小潜伏期进食不同食物的罹患率 吃 没 吃食品 罹患率 罹患率 患病 合计 (%) 患病 合计 (%) P饮料 179 264 67.8 22 50 44.0 .001鸡蛋色拉 176 226 77.9 27 73 37.0 .001喝饮料和食用鸡蛋色拉人群罹患率明显高未食用者就这个表的结果我们还不能下饮料或

20、鸡蛋色拉导致暴发的结论进食鸡蛋色拉和喝饮料者发病情况交叉表分析 吃鸡蛋色拉 没吃鸡蛋色拉喝饮料 罹患率 罹患率 患病 正常 合计 % 患病 正常 合计 % Yes 152 49 201 75.6 19 53 72 26.4 No 12 3 15 80.0 7 21 28 25.0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交叉表分析从列看,喝饮料不会增加罹患率 (75.6% vs. 80% and 26.4% vs. 25%)从行看,吃鸡蛋色拉者的罹患率显著升高 ( 75.6% vs. 26.4% and 80% vs. 25% ) ,因此,鸡蛋色拉显然是引起发病的原因细菌性食物中毒名称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判定原则沙门

21、氏菌中毒中毒食品多为家畜家禽、肉、蛋410月为中毒高峰食品污染沙门氏菌2105cfu/g即可中毒潜伏期448h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3840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符合要求用食品中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中毒食品是乳类、乳制品、肉类、剩饭夏秋季多见2037 下经48h即日产生毒素潜伏期25h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最为显著,可导致脱水体温太多正常符合本菌流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以毒素鉴定为主病原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夏秋季禽畜肉类、蛋类急性胃肠炎型(ETEC)急性菌痢型(EIEC)出血性肠炎(EHEC)符合本菌流行病临床表现特点符合实验

22、室检验结果(续上表)名称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判定原则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发病多在夏秋季节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是豆制品和凉拌菜潜伏期518h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腹泻为主发热,3939 ,13d恢复有本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实验室证实尤其要早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变化志贺菌食物中毒多发生710月食品主要是凉拌菜从业人员带菌是传染源潜伏期624h腹痛剧烈、呕吐、里急后重发热,3840病人有类似菌痢症状分离到志贺菌(以宋内氏和福氏多见)副溶血性弧菌菌中毒多发生611月主要食品是海产食品,以墨鱼、带鱼、虾多见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内陆也时有发生潜伏期240h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病后56h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

23、痛为其特点发热,3840有本病流行病和临床特点分离到副溶血弧菌与病人血清呈凝集反应小鼠腹腔注射(续上表)名称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判定原则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引起中毒食品常因食前保存温度较高( 20以上)时间长。呕吐型:以恶心、呕吐为主,潜伏仅0.55.0h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潜伏期长(816h)符合本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必须符合判定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主要中毒食品为蛋奶类、肉制品食品被该菌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动物粪便,其次是健康带菌者潜伏期35d突发腹痛、腹泻、酷似阑尾炎发热3940 ;腹泻较严重符合本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从食物、患者粪便中分离该菌双期4倍以上增长

24、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主要中毒食品为乳制品、肉类制品,尤其是冰箱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食品侵袭型:潜伏期26M,开始胃肠症状败血症、脑膜炎、发热,死亡率29%50%。腹泻型:潜伏期824h,腹泻、腹痛、发热符合本病临床特点同一血清型单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化学性与细菌性食物中毒鉴定表中毒类型化学性中毒细菌性中毒中毒时期无明显的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气温较高的夏季为主中毒食物一般与食物是否腐败变质无关与食物发霉或腐败变质有直接关系中毒潜伏期大多在几分钟2小时一般在324小时中毒症状以呕吐为主,伴有腹泻神经症状比较明显体温一般不变以腹泻、腹痛为主,伴有呕吐除头痛、头晕外,一般神经症状不太明显有发热37.539

25、中毒范围凡食入的人数几乎全体中毒通常占食入人数的部分,不全体发病治疗效果一般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死亡率较高抢救及时,病情迅速好转,及无死亡四、食物中毒诊断原则食用过含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食品。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除上述共同特点外,还应包括: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物质。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确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疾病 /公共卫生监测Disease /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实、整理分析和解释

26、需预防及控制的疾病的发生、传播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送给需要知道的有关人员,以便采取预防及控制措施 Ongoing systematic collection, coll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hose who need to know in order that action may be taken WHO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四大特征要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才能发现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发生发展趋势。

27、要把监测的范围扩大到与疾病或健康有关的各种卫生问题,而不仅仅是疾病的发生或死亡,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从而真正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把反映卫生问题的原始资料(数据)经过整理、分析、评价、解释后,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卫生信息。要把卫生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利用,才能达到监测的根本目的。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系统、连续的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资料,并采取公共卫生行动的流行病学活动。食源性疾病监测是评估食源性疾病危害、评价其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评估疾病预防和控制结果的基础,同时又是进行危险性评价、对危险因素进行更广泛管

28、理和交流所需信息的主要依据。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预期结果,可以准确掌握当地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追踪和确定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特定食品和特定危害);确定高危害食品和处理措施;确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追踪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指导食品政策的制定和观察监测控制措施的效果并建立食源性疾病爆发和食品污染的早期预警系统。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2002年4月WHO在德国举行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研讨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会,会上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越南等国交流了本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情况。按照WHO的分类,食源性疾病监测分为非正式监测、症状监

29、测、实验室监测和综合食物链监测。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1)非正式监测(No formal surveillance)。适用于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近期有战争、极端贫困的地方,公共卫生不受重视的、经常需要外部援助的地区。监测的结果可以发现大的或不寻常的暴发,并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2)症状监测(Syndromic surveillance)。使用标准的病例定义和分类。收集、分析、解释症状和体征资料(如腹泻、发热),可以有或没有实验室的检测。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 (3)实验室监测(Laboratory-based surveillance)。依据实验室结果作出诊

30、断,由于许多致病菌呈现相似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区别致病原因。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4)综合食物链监测(Integrated foodchain surveillance)。连续收集和分析来自食物链的资料,以实验室资料为依据,识别危险因素,对干预措施做出评价。哨点的主动监测可以计算不同病原的发病专率,发现暴发和确定暴发源,监测和控制食物中有害因素,识别在食物、动物源和人的疾病间存在的联系,评估食物安全政策的效果,评估不同食物、动物类别所致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包括哨点医院监测社区人群监测食源性疾病病原的

31、监测。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是科学和经济的预防措施,它可以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先兆,赢得时间启动应急措施,采取有效对策控制食源性疾病,以防出现大规模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1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级别和指标 预警系统可以分为三级: 三级预警系统(黄色指示灯)设在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级预警系统(橙色指示灯)设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级预警系统(红色指示灯)设在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预警系

32、统下设五个主动监测网: (1) 腹泻门诊监测网。选择有代表性的医院作为主动监测点。利用各监测点的腹泻门诊于每年的4一10月份,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标本进行检测,检测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等。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2)社区人群监测网。每年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抽查23个社区的人群进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搜索食源性疾病的病人,特别是腹泻病的情况,调查分析饮食与疾病的情况,动态掌握各省居民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饮食种类。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3) 药房腹泻药销售监测网。主要

33、监测其各种腹泻药的销售情况。每个市选择有代表性的药店23个,对其每个月腹泻药的销售数量进行监测。 (4) 学校学生缺课率监测网。每个市选择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学各2所对学生缺课率进行监测,问明原因,与胃肠道症状有关的要询问其饮食史。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5)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食品污染物要采取日常性监测。主要监测生肉、熟肉制品、生奶、冰激凌、酸奶、水产品等常见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以及肠道病毒等。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预警系统的报警指标: (1)三级预警系统的报警指标

34、 凡达到下列指标之一者,三级预警系统发出警报,黄色指示灯亮: 医院肠道门诊病人短期内突然增加,每周比同期增加20。 社区人群(400人)监测发现,由于食源性原因引起疾病的人数增加,每个月增加20人。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药房的腹泻药销售突然增加,每天的销售数量比同期增加20。学校学生缺课率短期内突然增加,每天比同期增加20。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的病原菌或化学性污染物检出率突然增加,比同期增加10。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2)二级预警系统的报警指标: 凡同时达到下列指标之两项者,二级预警系统发出警报,橙色指示灯亮;医院肠道门诊病人短期内突然

35、增加,每周比同期增加20;社区人群监测发现,由于食源性原因引起疾病的人数增加,每个月增加20人。药房的腹泻药销售突然增加,每天的销售数量比同期增加20。 学校学生因腹泻缺课率短期内突然增加,每天比同期增加20。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的病原菌或化学性污染物检出率突然增加,比同期增加10。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3)一级预警系统的报警指标: 几达到下列指标之两项者,一级预警系统发出警报,红色指示灯亮: 医院肠道门诊病人短期内突然增加,每周比同期增加40。 社区人群(400人)监测发现,由于食源性原因引起疾病的人数增加,每个月增加50人以上。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

36、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药房的腹泻药销售突然增加,每天的销售数量比同期增加40 学校学生缺课率短期内突然增加,每天比同期增加40 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的病原菌或化学性污染物检出率突然增加,比同期增加20。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或达到下列指标之一项者,一级预警系统发出警报,红色指示灯亮: 、医院肠道门诊病人短期内突然增加,每周比同期增加60 、药房的腹泻药销售突然增加,每天的销售数量比同期增加60。 、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的病原菌或化学性污染物检出率突然增加,比同期增加50。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3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启动 三级预警系统的启动

37、,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所辖地区有关省、市、县级医院共同启动,做出响应。 二级预警系统的启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所辖地区有关省、市、县级医院共同启动,做出响应。 一级预警系统的启动,由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卫生监督中心、所辖有关省、市、县级医院共同启动,做出响应。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4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启动后采取的响应措施 (1) 三级响应:三级预警系统启动后,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进行处理,并保证启动所需经费、医疗救治、药品及预防等物资的供应,

38、保证启动工作的有序进行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食源性疾病个案报告表的内容,详细询问患者和相关进食人员,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人数、同时进食人数、共同进食的食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共同特点,初步确定可疑食物、分析中毒原因;并采集可疑食物苎患者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用具容器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验,最后根据患者发病的潜伏期、主要症状和可疑食品等特点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对食源性疾病做出初步判断。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市级卫生监督所应组织人员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单位进行执

39、法检查,对其食品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加工场所的环境卫生、容器用具卫生、食品烹调方法、加热时间和温度、食物存放的温度和时间、加工过程中有无交叉污染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其改善卫生状况,必要时采取行政处罚。 市、县、乡级医院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2)二级响应:二级预警系统启动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进行处理,并保证启动所需经费、医疗救治、药品及预防等物资的供应,保证启动工作的有序进行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40、-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现场。指导、联合事件发生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食源性疾病个案报告表的内容,详细询问患者和相关进食人员,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人数、同时进食人数、共同进食的食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共同特点,初步确定可疑食物、分析中毒原因;并采集可疑食物和患者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用具容器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验,最后根据患者发病的潜伏期、主要症状和可疑食品等特点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对食源性疾病做出初步判断。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省级卫生监督所应组织人员联合事件发生地市级卫生监督所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单位

41、进行执法检查,对其食品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加工场所的环境卫生、容器用具卫生、食品烹调方法、加热时间和温度、食物存放的温度和时间、加工过程中有无交叉污染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其改善卫生状况,必要时采取行政处罚。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省、市、县、乡级医院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对病情严重的患者组织省、市医院专家会诊,提出指导性治疗意见,保证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3)一级响应:一级预警系统启动后,卫生部应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组

42、织事件发生省、市有关人员对事件进行处理,保证启动工作的有序进行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5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信息的收集 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信息系统、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信息反馈系统等。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收治医院或个体诊所的首诊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和可能系食物传播引起的某些感染或中毒性暴发疾病的病例;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家庭发生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时,患者本人或家属等都可在食源性疾

43、病报告信息系统中进行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涉及人群、主要临床症状、可疑食物、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各主动监测网的信息要及时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信息反馈系统中反映,以便各级预警系统及时掌握信息、做出响应。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也应及时反映在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系统中,以便预警系统能及时掌握食品污染物动态水平,必要时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法律和政策依据(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明确指出:完善和加

44、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2)卫生部关于印发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卫法监发2003219号)的通知以及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必须加强和完善我区食品污染物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广西食源性疾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构建监测网络刻不容缓 1、广西是全国食物中毒高发省区之一 2、食源性疾病流行家底不清 根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以此推论,我们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实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 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

45、3、监测显示食源性病原菌污染严重2003年以来广西食源性病原菌监测发现生禽肉、生畜肉、水产品、海产品、生食蔬菜、熟肉制品、海产品等食品不同程度遭受了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O157H7、弯曲菌、志贺氏菌等5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海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鸡、鸭、猪肉受到沙门氏菌、出血型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弯曲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4、人流、物流的大量流动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和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南宁市无疑会成为连接东南亚各国的桥头堡和中心枢纽

46、城市,因此,如何确保南宁市政治经济与社会、人与环境和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协调发展,打造绿色健康城市,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五、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大面积食源性疾病爆发能在广西发生吗!? 何时、何地会发生出血型大肠杆菌O157:H7爆发吗?!我们如何积极应对?监测预警方是上策!他山之石-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1995年以来,由美国CDC牵头,与美国农业部、美国FDA合作,对7种食源性致病菌(空曲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弧菌和耶氏菌)和2种食源性寄生虫(隐孢子虫和 园孢子虫 ),称之为Food net。他山之石-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 2003年,FoodNet 采用人口基数主动监测方法,监测范围包括康涅狄格、佐治亚、马里兰、明尼苏达、俄勒冈和田纳西州以及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和纽约的部分地区,监测区域的人口为四千一百九十万。监测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空肠弯曲菌、隐孢子虫、圆孢子虫、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含O157:H7)、李斯特菌、沙门菌、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