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_第1页
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_第2页
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_第3页
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_第4页
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硕士学位论文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而优化数学 教师课程标准知识是实现这一目标追求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 教师教学所面临的新挑战,让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问题。被期 待成为中小学专业型教师的数学教育硕士,对新课程标准掌握如何?他们能 担当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动者吗?针对这一疑惑,本研究结合现有文献 的梳理分析,提出了(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知识具体可以划分哪些维度?(2)即将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数学教育硕士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的掌握现状到底如何? (3)数学教育硕士的课程标准知识水平受哪些因素 的影响作用

2、?研究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旨在分析数学教育硕士对于数学课程 标准知识的掌握现状,为优化中小学职前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贡献一份力量。按照课程知识的存在形式,可将数学课程标准知识表述为“应然”和“实 然”两种状态。“应然”状态就是课程专家共同体所研制开发,是一名能够 胜任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理想状态,即符合国家课程标准; 而“实然”状态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真正具有的、切实影响其教育教学工 作的课程知识理解状态。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应然理想,深入调查数学 教育硕士的“实然”状态,采用概念图方法测其课标熟悉度;以问卷、访谈 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应届的数学教育硕士 目前

3、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本研究还将进一步考察造 成“应然” “实然”之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从掌握现状出发,分析对未 来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能够带来哪些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发现,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的整体水平并不理想,大部分 对国家课程标准只知其表面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其中,对 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不同学段具体数学课程内容,以及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 课标知识运作层面掌握较差。而数学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参与度、文献阅读 量、自主学习时长是影响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使数学教育专业硕士有效掌握课程标准知识,成为拥有良好的教育 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型

4、教师,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 如下建议:从高校层面,吸纳多方建议及时更新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注重教育硕士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习实践的落实;从教育硕士自身,应该加强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视,从多方面理 解与掌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增加教育实习参与度,增加相关 文献阅读量;从社会招聘层面,可以着重考核应聘者相关知识,这种“硬性要 求”也能促进数学教育硕士对课程标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以便为社 会输送能够有效推动国家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年轻教师。最后,希望数学教 育硕土的培养更上i层楼,未来能够为社会及中小学源源不断的提供更加优 良的专业型教师。关键词:数学教育硕士

5、;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水平;基础教育职前教师ABSTRACT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is the general goal of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optimizing the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br achieving this g

6、oaLThe new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the new cumculum reform, let us re-examine the current issu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ho is about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teacher, how do they master the new cuiTiculum standards? Can the

7、y be efifective agents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In response to this doubtful question, this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put forward (1) What dimens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pecific knowledge of n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2) 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8、 of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ho is about to graduate and take the post of teacher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n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3)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knowledge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The study

9、 answers the above three questions, and aim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n the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ontribute to 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ording to

10、the existenc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mathematics cumculum knowledge can be expressed as two states: should be” and reallyn. The state of should be is developed by the curriculum expert community. It is an ideal state that a mathematics teacher who can be qualified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ho

11、uld meet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stat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that it really has and which actually affects i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is ideal of should b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s

12、 education, that is, the use of concept map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standard knowledge of the curriculum, and further examin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future master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

13、he level of knowledge of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not ideal,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knowledge of the oper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poor. The particip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

14、he amount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he length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ndard knowledge level of mathematics courses.In order to enable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 maste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knowledge effectively and achieve the training goal esta

15、blished by the degree, and to become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er with a good education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mak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t is recommended to update the training

16、curriculum fbr master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mentor teams, pay attention to guiding the update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from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itself, it is necessary

17、to strengthen Attention to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ncreasing the reading of relevant literature;From the level of

18、 social recruitment, you can focus on assessing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candidates This nhard requirement can also promo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master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lated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so as to transport young teachers who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na

19、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rriculum.Finally, I hope that the masters degre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hat in the future, society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better professional teachers.Keywords: Master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raini

20、ng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basic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Knowledge level.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53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一章绪论1 HYPERLINK l bookmark56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一节研究缘起1一、为什么关注课程标准知识1二、为什么关注教育硕士2三、基于毕业生切身视角2 HYPERLINK l bookmark70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二

21、节研究意义3一、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增添新视角3二、有助于教育硕士提高职前素养4三、有助于推动落实新课程改革4 HYPERLINK l bookmark76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二章文献综述 5 HYPERLINK l bookmark79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一节概念界定5一、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5二、课程标准知识 5 HYPERLINK l bookmark86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6一、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动态7(一)国外教师专业知识框架7(二)国内教师专业知识框架 9二、课程标准知识的研究动态10

22、三、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现状13 HYPERLINK l bookmark118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三节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14 HYPERLINK l bookmark128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三章研究设计16 HYPERLINK l bookmark131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一节研究对象16 HYPERLINK l bookmark134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二节研究方法17 HYPERLINK l bookmark140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三节研究思路19 HYPER

23、LINK l bookmark143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四节研究工具的设计21一、问卷的编制21二、样本初测及计分方式26三、正式问卷的修订实施27四、访谈提纲28 HYPERLINK l bookmark152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四章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水平现状分析30 HYPERLINK l bookmark155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一节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的熟悉度分析30一、概念图评价任务30二、评分及计分方法31三、课标熟悉度分析32 HYPERLINK l bookmark161 o Current Doc

24、ument h 第二节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的理解度分析34一、问卷作答的总体描述35二、问卷的具体表现36 HYPERLINK l bookmark169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三节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整体水平的分析41一、高、中、低水平在各个维度的差异性分析42二、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43 HYPERLINK l bookmark174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四节 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44 HYPERLINK l bookmark179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五节本问卷研究效度与信度讨论48 HYP

25、ERLINK l bookmark184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六节基于问卷结果的访谈分析50一、教育实习参与度影响课标知识水平50二、文献阅读量影响课标知识水平52三、自主学习时长影响课标知识水平54 HYPERLINK l bookmark189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57 HYPERLINK l bookmark192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57一、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掌握现状57二、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59 HYPERLINK l bookmark203 o Curren

26、t Document h 第二节研究建议60一、高校培养层面60二、教育硕士自身层面62三、社会招聘引导层面64 HYPERLINK l bookmark212 o Current Document h 第三节研究不足与展望64一、不足之处64二、进一步展望65 HYPERLINK l bookmark215 o Current Document h 结语66 HYPERLINK l bookmark218 o Current Document h 参考文献67附录 71致谢 76第一章绪论本章从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及个人兴趣三大方面阐述 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指出了数学

27、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现状调查对教育硕上培 养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一节研究缘起一、为什么关注课程标准知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勺教师教学应以研究、理解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作为落实课程改革的首要准 则。因为,结合大部分国家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经验来看,只有教师把评价、教学与 标准协调一致,才能互相促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发展。但纵观国内外职前及在职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往往忽略国家课程标准的导向作 用,极少专门研究课程标准掌握现状如何、以及是否能胜任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脚步等问 题。在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数学

28、课程作为主修科目,在课程理念、 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以及与自身 实践能力的结合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地顺利进行。所以,基于国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王越群.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归本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 ):5-6.崔允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74-79.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家数学课程标准来培养优秀的-线数学教师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否 则再完美的课程标准也只能止步于美好的想象之

29、中。二、为什么关注教育硕士随着新科技革命使社会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世界一些大国都在培养至少具有学 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并有向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趋势o 2008年 IEA组织TEDS-M项目以评价15个国家职前数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为g的的教师知识研 究中发现:其职前数学教师素养水平的排名与2007年TIMSS学生测试的国家排名一致。 这一研究结果印证了职前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对学生影响极其显著。所以,我国教育部全面扩大招收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并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3中明确提出,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且具有较 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

30、教师。另外,从横向上看目前全国中小学 实施小班额授课制政策,这一政策背景下对教师的数量需求变大、质量需求变高,也恰 恰印证教育硕士扩大招生这一趋势。所以,教育硕士这一群体正在成为新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能力水平从整体 上决定了未来教育的水平和素质,决定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人才资源和新一代科技发展的 根基。三、基于毕业生切身视角被期待成为“临床专家型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硕士,毕业将成为一线数学教育教 学的践行者和创造者,而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一群体能肩负起新一轮课程改革 实施者的职责吗?由于个人属于数学教育硕士这一群体里的一员,又面临即将毕业迈向刘大文.综合,开放,应用型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探

31、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2-53.WANG T-Y, TANG S-J. Profiles of Opportunities to Learn for TEDS一M Future Secondary MathematicsTeache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3, 11(4): 847一877.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黄伟.(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教师工作岗位,所以笔者对数学教育硕士课

32、程标准知识现状掌握如何,能否真正胜任、 并担当起新课程改革主力军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并有兴趣,进而展开关于课程标准知识的 调查。本文用于探究数学教育硕士关于课程标准知识掌握情况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国家 数学课程标准文件内容并基于个人视角进行选择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数学教育硕士毕业 生个人特色。第二节研究意义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而应届数学教育硕士又即将踏上新教师岗位,所 以调查数学教育硕士的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添新视角许多国外探究基础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框架中对于课程知识以及课程标准知识并没 有专门论述,Petrou和GouldingQO 11

33、)总结这口J能是因为在美国并不存在官方的数学课 程,所以对课程标准知识这一视角非常宽松,可是这部分知识在中国这种重视官方课程 的国家理应引起重视。针对我国国情,研究数学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知识与能力时,不可 避免要谈到对官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课程标准理念的把握和贯彻。所以本文基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推陈出新之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关于教学的 课程标准知识进行本土化、动态化、深入化地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是为教师专业知识的 研究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视角。Petrou, M., & Goulding, M, (2011). Conceptualising teachers5 mathemati

34、c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Rowland, T.,& Ruthven, K.(Eds.)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Teaching(pp.925).Dordrecht: Springer.二、有助于教育硕士提高职前素养教育硕士作为新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培养水平也代表了较高水准的基础教育教师 职前培养的成效,通过对高校全日制数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掌握进行调查,明 确现存问题并做出及时反馈,可以促进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更新与进步,也能够进一步 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升未来数学教师整体素质。 因此本文的研究

35、对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有实践性意义,希望为日后教育硕士接受更加专 业化的职前培养提供贡献。三、有助于推动落实新课程改革这一届数学教育硕士毕业入职,恰逢实施新一轮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课程 标准与教材的更新,这些理念实施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施教者是否能对国家课程理 念与课程要求做出正确解读,并与自己所具备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 中。所以,在此时机点关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教育硕士对新课标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是推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所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推动数学教育硕士成为新教 师之后重视国家新课程标准,并重视努力将之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莫景祺,朱德全.美国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述

36、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1(3):68-71.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一节概念界定一、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中明确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 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 是培养规格以及培养目标不同,各有侧重。”本研究对象界定为“全日制学科教学(数学)”,即专业学位的数学教目硕士,与 教育学术型研究生不同,,本专业群体的培养II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握某门 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还要懂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 管理的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管理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 比

37、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二、课程标准知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YPERLINK http:/ 程的基础,是经过实践探索并对其进行更新、修改与完善而颁布的指导教学性文件,不 管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都更加的准确、规范、清晰和全 面。从整体上看,它不仅强化了中国特色,还突出了时代特征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 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国际视野,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当今课程改革的趋 势。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明确课程标准的基 本理念,并且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使各阶段相互渗透,达到教学的连贯性和 全面性。也就是本研

38、究的“应然”状态,具体介绍表2-1:表2-1数学课程标准知识具体内容分类内容涵盖刖言阐述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修订变化,宣告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体现课程标准育人价值的学科素养和课程学段目标;课程内容阐述的是各个学段课程结构、学习内容要求以及教学提示;学业质量评价课程改革下以数学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的学业质量评价, 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表现的总体刻画;实施建议包含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与高考命题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附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及教学与评价案例;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要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专

39、 业研究者气因此有关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研究成为现今国际教育改革中的一股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徐章韬,顾泠沅.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之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95-103.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 .教育研究.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教师专业知识”“教师胜任力” “教师PCK” “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具体到数学学科的数学教学知识(MKT)等不同名词,为职 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领域做出

40、贡献。本文是对职前教师课程标准知识的研究,是 从教师专业知识中发展细化后的产物,所以在这里笔者将综述与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教 师课程标准知识以及涵盖范围相近的文献,希望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为本研究提供理论 基础。一、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动态众所周知,构成“专业”的前提就是要有套相应化的专门知识体系作为专业人员 学习以及被评价的理论框架,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为了数学教师教育的研究更加专业 化前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构建出描述教师知识的结构模型,并且随 着时间的发展,理论模型也日渐丰富与完善。(-)国外教师专业知识框架1、舒尔曼PCK范式1986年美国学者舒尔曼针对美国教师“内容知识”与“

41、教学知识”脱离的现象,提 出教师专业化应该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并且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分 类。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包括七个方面: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表2-2 PCK具体结构内容知识分类内容涵盖学科内容指各学科需要传授的主要概念、法则;一般教学知识指超越于具体学科的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

42、般原则和策略;课程内容知识指对整体教学计划的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法指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相结合的混合体,是专门针对具体要教 的内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学生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包含了一个小组或者整个班级的活动状况,学区的管理和赞助,社区与区域文化的特质;教育理念思想相关的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的知识;2、PCK进一步发展:Grossman在PCK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主张学科知识,即包含学生理解的知识、课 程以及教学策略,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据中心位置,认为教师必须了解他们的学生。TFennema和Franke (1992)也在舒尔曼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他们

43、的模型,认为教学 中需要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交互的、动态的。在他们的模型中,数学教学知识包含了以下 一些内容:数学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有关学生数学认知的知识,这三种知识构成 T “特定学科背景知识”。自此,教师知识的关注从一般学科发展到倾向关注具体的 学科特色。3、MKT理论的提出及成熟(2000年至今)Ball等学者在PCK的分类基础上,从实践出发具体到数学学科,提出教学所要求和 使用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Knowledge for Teaching),简称MKT理论,把数学教 师的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Grossman, R (199

44、0).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Ic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Fennema, E., & Franke, L. M. (1992).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D. A. Grouws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147- 164). New York; MacmiiJan.Ball, D.,

45、 Thames, M., & Phelps, G. (2008) Content knowledge for teaching: What makes it special?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59,389-407.表2-3 MKT具体结构内容知识分类内容涵盖数学学科内容知识SMK一般内容CCK教师所具备的常识性知识特殊内容教师为了教学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独特的数学知识延伸内容HCK不同数学专题之间的联结以及对具体数学专题在课程或学科中的地位的认识教学内容知识PCK内容与学生KCS预估学生可能的想法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的知识内容与教学KCT联合了关于数学和教学

46、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内容与课程KCC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二)国内教师专业知识框架我国学者也提出几类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知识划分。叶澜(1998)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结构,提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至少包含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这3个 方面,此外还需要结合-定的教育智慧。林崇德(1999)用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类,表达了教师知识的结 构。刀文涛(2004)则是从教师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考虑,划分为-般科学文化的知识、 湖 教育专业的知识、和学科专业的知识三方面组成。钟启泉从课程改革这一新视角,动态化地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认为每一轮课 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能力水

47、平。后来又将教师教育知识分为四 种类型,即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与学习知识、教育理论与课程发展知识。李琼在数学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提出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看待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从数学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两方面研究,并试图 发现教师知识是否适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寻求教师在知识方面与新课程理念要求之间存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41-46.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即教师教育研究,1999(6):1227,万文涛.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育研究,2004(9) : 17-19.钟启泉.课程改革与教师

48、专业化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3(10):1-1.李琼.数学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师知识结构D .湖南师范大学,2004.在的主要差距。综合以上国内外文献所述,经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分析探讨,本文在四个方面形 成了共识:(1)确认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存在,肯定了专业学科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地 位;(2)因为国家背景政策的差异,所以相比之前国外学者PCK、MKT的结构划分,我国 应该关注课程改革与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的理解,使得教师专业知识研究框架本土化;(3)明确教师知识框架不是静态的,而应该是随着课程改革,与国家课程标准相一致的 发展。教师专业知识框架需要含有动态性元素,教师专业化也应该具体到

49、关注学科、关 注学生、关注课程变革。教师要有数学眼光,长远地预见课堂会发生什么七(4)目前 文献对于教师课程标准知识掌握情况确实较为忽略,会把其包含在教师专业知识整体框 架中,却未明确其具体含义并深入研究。这四个方面的共识也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数学课程标准知 识就取自教师专业知识大框架中的课程知识分支指的是:课程实施者所具备的关于数学 学科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知识体系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 解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二、课程标准知识的研究动态(一)课程与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当将教学放于“课程”视角进行思考时,教师就不仅仅需要关注“怎么教”这个问 题,而是需要

50、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所需要达到的“标准”问题。而 按照理想课程发展到现实课程的过程,有学者将课程分为理想-正式-领悟-运作-体验即 课程的五个阶段,作为课程的线性层级模型。按照以上古德莱德对课程的线性层级划分,徐章韬.数学课堂教学两种知识基础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9-73.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教师专业知识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2010(12) :70-76. Goodlad, J. I., Klein, M. F. &Tye, K. A. ( 1979). 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 In

51、J. I. Goodlad .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n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 Hill. 那么教师的课程实施就可以归纳为:采纳正式课程、领悟解读正式课程、运作体验正式 课程三个层面。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对应属于数学正式课程,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作 为课程的一种特殊产品或方案,呈现了国家对学生数学学习总体期望的具体规定。那么教师顺利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则包含从正式课程到运作课程的转化过程。具 体而言就是,一名一线教师需要经历将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认知知识,与实际课堂教学 的实施知识联结,并完成两

52、者之间的顺利转化.但是,结合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属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特点,内容不会像学生使用 的教材讲的那样详细具体,这也间接导致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并 完成上述转化,而当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不到位,则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的放矢。因此综合以上理论,本研究认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接触认知、对课程标准知识的 学习掌握,对课程标准的运用与实践,最后对课程标准实施的反思与反馈,这四个维度 是构建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完整过程。具体划分如图2-1,即通过关注这四方血来调查 教师的课程标准实施程度。图2-1教师课程标准知识维度划分图(二)教师课程标准知识的实证研究实际上早在1990年,美国研究者就曾

53、经鼓励各个区州通过统一一致的课程框架、课 程材料、专业发展和问责评价来指导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实践,此后,各国教育学者均 认为教师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成为了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而 教师课程标准知识的发展状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陈霞2004年在研究美国基于课程改革采取的行动中,得出结论认为基于课程标准 的教育改革,已经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策略。?与此同时,也展开针对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情况及其程度问题的实证研究。为了检 测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美国学者波特和史密森等人基于韦伯的“一致性”理论,开发 了一套实施课程调查的工具。主要通过考察教

54、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内容,来研 究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除此之外,每一次新颁布的课程标准,都承载新的课程理念,而课程标准中的理念 能否有效转化成课堂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关键革新点的使用水平密切相关。因 此,美国学者霍尔和霍德创立了 “关注为本-采用模式”,通过测量革新点使用现象来反 映教师课程实施程度再回顾我国关于教师课程标准知识研究,李锋曾在我国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一致 性的现状、反思及策略筋中发现教师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之间尚存在差距,教学活动与 课程标准有脱节,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中显现,教学评价依 然停留于教学内容的目标是否达

55、成,忽视学生的的学习现状评价,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并 不是真正地落实。2015年由吕世虎、曹春艳、金晓青、王尚志所撰写的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 状研究,调查了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根据课程标准而教的教学情况,得出的 结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相比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未到达每 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师的课程标准知识现状并不乐观。O Day, J. A. , &M. S. Smith. ( 1993) . Systemic Reform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S. Fuhrman.Designing Coherent Education P

56、olicy: Improving the System,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 -Bass Publishers. P250-312.“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一美国的行动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崔允洲,周文叶,董泽华,张静.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测量工具的研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8,霍尔,霍德.(2004).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46-122.李锋.我国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一致性的现状、反思及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8期):9-14,吕世虎,曹春艳,金晓青,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

57、施现状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发现研窕与一线教师课程标准知识掌握水平相关的文献较少, 与职前教师的课程标准现状调查相关的寥寥无几。但仍可以从已有文献中看到课程标准 知识的重要性,它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方式,进而影响学生发展。三、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现状以上是对于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课程标准知识发展的角度进行综述,那 么针对被期待成为“临床专家型”的数学教育硕士群体本身的知识现状如何?已经有哪 些成果?下面将继续围绕这些进行综述。在CNKI中以“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为主题搜索到的核心期刊文章为5篇,博士论 文1篇,硕士论文9篇,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目前已有研究主

58、要是探讨数学教育硕士的课程 如何设置,以及培养方案如何确立,对其专业知识的关注较少。关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这是保证其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其专业特性 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颇多。如孙名符的关于学科教学专业教育硕士 课程建设的反思; 朱新根的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涂小凤3等等。国家针对教育硕士制定指导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基本分为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 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从其总体设置的情况来看,涵盖了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学 科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但与教育学硕士课程相比,其学术味过重,没有体现出专业学 位的职业性与实践性。使得教育科学的学习无助于提高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水平

59、,出现了 负效应。关于教育硕士的教学培养方面,鲍曼提到关注数学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强调教学意 识的培养和教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着重培养与加强数学专业硕 士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注重对数学专业硕士的教学意识进行提高,认为教学思维作为 数学教师素质之重要表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水平。西南大学黄伟以学生孙名符.关于学科教学专业教育硕士课程建设的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33-36.朱新根.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4):113-116.涂小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鲍曼对数学教

60、育硕士培养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2):82-83, 学习的视角探讨了教育硕士学习中的问题、特点和规律,研究探讨更好的教学模式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硕士专业更好的发展。近几年有几篇硕士论文关注教育硕士的 PCK、MPCK、MKT知识现状,进而提出建议,旨在更好促进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提 高。纵观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发展历时不过十年,相关研究不够深入成熟也是 正常。范微微以及李琦等通过中、外国家之间的教育硕士学位比较分析研究,以期能 够总结国外较早培养教育硕士的经验,从而发现规律,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综合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