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试题(1)(共7页)_第1页
儿科学试题(1)(共7页)_第2页
儿科学试题(1)(共7页)_第3页
儿科学试题(1)(共7页)_第4页
儿科学试题(1)(共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智力(zhl):逻辑思维的能力,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hxn)的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2.亚低温(dwn)治疗:是指用人工诱导的方法将体温下降2-6摄氏度,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目前治疗HIE最有前途的措施。3.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困难、咳嗽、喘息或胸闷症状进行性加重,并PFT进一步减低,因病情改变需要增加药物或剂量。4.急性肾损伤:48h内血肌酐Scr上升26.5umol/L(0.3mg/dl)或较原先水平增高50%;和或尿量减少70%)、血乳酸(4mEq/dl)、尿量监测达到1ml/kg/h等。 快速输液:第1 小时快速输液常用0.9氯化钠,首剂20 ml

2、/kg,1020 min推注。然后评估体循环及组织灌注情况(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若循环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 剂、第3 剂,每剂均为1020 ml/kg,总量可多达4060 ml/kg。继续输液:继续输液可用1/22/3 张液体,68 h 内输液速度510ml/kg/h。维持输液:用1/3 张液体,24 h 内输液速度24ml/kg/h。 4、儿童急性阑尾炎的症状、诊断、处理原则(书p100)临表:腹痛,呈转移性,呕吐,发热,可伴有大便次数增多及尿频症状。持续性高热提示阑尾炎穿孔,阑尾炎发生后12-24小时均可穿孔。体检:1、应耐心,边体检边与患儿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且要反

3、复检查。2、开塞露通便后观察大便及腹痛情况。3、儿童压痛点有时会在麦氏点偏上,压到疼痛部位患儿会推开医生检查的手。4、检查腹部从不同的位置开始,左下-左上-上-右上-脐部-右下。5、阑尾炎患儿行走时喜弯腰,用手按压住右下腹,睡觉姿势喜向右侧。6、腰大肌-闭孔内肌试验,肛指检查以判断阑尾头端指向,有助于诊断及手术。诊断:病史体征为主,辅以实验室检查,B超,CT。处理(chl)原则:早期手术(shush),行阑尾切除术。有下列情况可行保守治疗:发病超过72h,病情稳定,有局部包块,阑尾脓肿已经形成;腹膜炎有局限趋势,下腹压痛及右下腹炎症(ynzhng)浸润已有减轻者。5、儿童肾脏病目前进展整体概况

4、: 1.大量蛋白尿发生机理认识进一步深入,从分子遗传学和免疫遗传学方面认识疾病本质; 2. 诊断标准国内外统一,2008年儿童NS诊治指南进一步修订; 3.新型免疫抑制剂使部分难治性NS得到缓解 4.并发症的认识更全面,综合治疗方案更趋合理。 1. 初始治疗: 特点:儿童NS绝大多数为微小病变型(MCNS),对激素敏感,故儿童初发NS无需肾活检。 糖皮质激素为所有NS患儿首选药物 治疗方案:诱导缓解:足量泼尼松1.5-2mg/(kg.d), 最大剂量60mg/d,分次口服;尿蛋白转阴巩固2周,足量治疗不少于4周; 巩固维持: 酌情减三分之一或半量隔日晨顿服4周,以后没4周减5-10mg;疗程6

5、-9月,最长12月。 2. 频反复(FRNS)以及激素依赖性(SNDS)肾病的治疗 特点:占40%-60% :正规并耐心用好激素,寻找诱因(主要是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明确病理类型。 治疗方案:激素治疗选择拖尾疗法: 拖尾疗法: 给予能有维持缓解的最小有效激素量 (0.5-0.25mg/kg),隔日口服,连用9-18个月。在感染时增加激素维持量。 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包括环磷酰胺(CTX),苯丁酸氮芥,左旋咪唑,CaNI, 霉酚酸酯(MMF)等。该类药物的治疗原则: (1)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在激素诱导缓解期治疗的反应,激素的副作用和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考虑。 (2)在积极控制

6、高血压,高血脂,高凝状态,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治疗方案。 (3)缺乏肾脏病理时,可将CTX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3. 激素耐药型肾综(SRNS)治疗 治疗原则:尽量做到按病例类型,程度,或分子水平进行个体化用药 对于微小病变型(SRNS-MCNS) 首选CTX(静脉冲击CR可达80%,口服8-12周CR可达70%),CsA(3月以上CR达50%),MMF和雷公藤多甙疗效有待观察。 对于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型(SRNS-FSGS) (1)首选CaNI(CsA),至少应用3个月,半数以上部分缓解,1/3患儿CR。 (2)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序贯泼尼松联合CTX冲击。 (3)

7、他克莫司9(TAG),不良反应较CsA少,CR可达84%,经济条件允许可用。 (4)对于CaNI和激素治疗不能部分或完全缓解的患儿,建议MMF,大剂量激素,或者联合使用上述药物治疗。6、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危因素:(前五条是ppt上的,67随意看看)(1)年龄10岁(2)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50-100*109/L(3)免疫分型为T细胞或成熟B细胞型(4)不利(bl)的细胞遗传学体征:染色体t(9,22),t(4,11),t(2,21)或亚二倍体(5)入院(r yun)时并发脑白。(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 ) 或

8、 睾 丸 白 血 病( testicular leukemia,TL) 者)以上(yshng)五项任何一项。(6)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 泼尼松诱导试 验60mgm-2d-1 7d,第8天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 1 109 L - 1 ,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PPR),和(或)标准方案联合化疗(包括泼尼松诱导试验)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0. 05者;(7)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 标准诱导方案联合化疗 6 周未获完全缓解) 者。7、中枢性早熟和外周性早熟的鉴别中枢性外周性血清E2或T血清FSH和LHGnRH兴奋试验-子宫,卵巢子宫,占位骨龄正常色素沉着无+骨龄超前明显无8、小儿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上消

9、化道:应激性溃疡,细菌性胃肠炎,溃疡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下消化道:肛裂最常见,肠套叠,炎症性肠病,血管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息肉,寄生虫病也不少见。 1.胃肠管道局部病变 不同年龄组常见的出血原因有所不同:(1)新生儿: 上消化道:吞入母血、应激性溃疡、新生儿自然出血病、牛奶不耐受症等。 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重复畸形、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2)婴儿: 上消化道:吞入母血、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胃炎、出血性疾病、 Mallory-Weiss综合征。 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细菌性肠炎,影响血运的肠梗阻如肠套叠

10、、肠重复畸形。(3)儿童: 上消化道:细菌性胃肠炎、溃疡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合征。 下消化道:肛裂最常见;肠套叠,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肠血管功能不全、过敏性紫癜、息肉、寄生虫病也不少见。(4)青少年: 上消化道:溃疡病、炎症、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合征、胆道出血、胰腺炎。 下消化道: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道疾病、息肉、痔。2.全身性疾患 消化道出血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血液系统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恶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除有全身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黏膜出血外,可伴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9、新生儿肠梗阻诊断要

11、点、临床特征(tzhng)、处理原则一、临床(ln chun)特征1、三大主要症状:呕吐(u t)、腹胀、胎粪排出障碍。2、一般情况:嗜睡、肌张力低下、气急,3、体征:腹部、直肠指检其中腹部体征是高位肠梗阻为呕吐早,较频繁,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呕吐晚,次数少,腹胀明显;直肠指检:如发生肠坏死可能有便血。二、诊断要点通过症状:1、呕吐物:不含胆汁-十二指肠乳头以上梗阻,有胆汁-十二指肠乳头以下梗阻,有粪汁-梗阻位置较低。2、呕吐时间:第一次喂养即呕吐-食道闭锁,第一次喂养后数分钟呕吐-十二指肠梗阻,出生7-21天呕吐-幽门肥厚。呕吐早、频-高位肠梗阻。呕吐晚,次数少-低位肠梗阻。3、腹胀:仅

12、上腹部,腹胀不明显-高位梗阻,全腹,腹胀明显-低位梗阻。通过辅助检查:X线检查:腹部平卧位+立侧位/卧侧位,钡剂灌肠,GI三、处理原则:1、保温2、胃肠减压3、如考虑巨结肠者需灌肠4、静脉输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5、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pH,电解质,定血型,血培养6、抗生素7、如有手术指征,经术前准备即可手术。10、小儿外科疾病诊治进展1、手术治疗年龄提前:胎仔外科(先天性双侧肾积水、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肺大泡及先心等)2、新生儿监护完善:呼吸管理、静脉营养、麻醉安全、监护设备、医疗护理水平。3、产前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新生儿消化道畸形、 泌尿系畸形、先心等4、小儿外科疾病发病

13、率的变化:感染和产伤肿瘤、创伤和多发畸形5、微创手术的成功:各种消化道畸形6、器官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小肠移植11、川崎病治疗进展1.ivig+口服阿司匹林是目前常规治疗方案,但其对某些患者扔无效。2.免疫调节剂如TNF-a抑制剂,可增加疗效,但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证实。3.若能预测KD丙球耐受,则早期使用激素更加合理。4.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丙球蛋白无效起到了一定治疗作用。5.川崎病心脏介入治疗指证和方法仍有争议 12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肝、鱼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骨软化症(osteomalacia)并同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