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复杂的自然环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海拔7000米的山有50多座。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死海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5米。贝加尔湖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是世界第一深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亚洲的世界之最 1.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4.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 5.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1通过读图,分析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2结合地图认识亚洲的主要地形区。3结合地形地势,分析亚洲河流的主
2、要特点。4分析亚洲气候的特征,简要探究其形成原因。学习目标亚洲的地形地势PART 01五种陆地形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地形地势亚洲的地形地势 75% 25%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占比重大亚洲的地势起伏8844.43-4155642-285895-1566194-866960-405029-16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是地势起伏最大的大洲。亚洲地形地势亚洲的地形地势西部低东部低中部高低高低活动:认识亚洲的主要地形区1找出亚洲的主要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2. 找出亚洲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华北平原。亚洲地形地势认识亚洲的主要高原青藏
3、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德干高原亚洲地形地势认识亚洲的主要平原印度河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在6000米伊朗高原伊朗高原处处在国际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小结: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亚洲的的地形_,其中_和_占的比重较大,地势起伏很大,地势_高,_低。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中间四周亚洲的河流PART 02亚洲地形地势亚洲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河恒 河亚洲地形地势亚洲的河流亚洲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海洋。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亚洲地形地势亚洲的河流北冰洋
4、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黄 河湄公河长 江印度河恒河亚洲地形地势亚洲的内流河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全长2212公里,注入咸海,为中亚最长的河流。阿姆河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是中亚水量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179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为世界第五大内陆河。小结:亚洲的河流特征外外外内流入太平洋的有:黄河、长江、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主要的内流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湄公河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全长4909千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塔里木河塔河流域属于内陆河流域,发源于
5、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地的内陆河流活学活用探究:北美洲地形和河流1.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 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东部是低矮的高原、山地中部是宽广的平原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活学活用探究:北美洲地形和河流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 西部低东部低中部高西部高东部高中部低活学活用探究:北美洲地形和河流高低高这里为什么有一个如此广阔的平原呢?活学活用探究:北美洲地形和河流河流流向干流:自北向南流 支流:自东西向中间流干流支流支流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国,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长河。亚洲的地形和河流课堂小结地形和河流亚洲
6、北美洲地形:河流:地势: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地形:河流: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山地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广大亚洲的地形河流课堂练习1.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亚洲地势特点的是( ) A B C DA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课堂练习2亚洲的河流( ) A短小而急促 B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C从四周向中部流 D均为内流河3下列河流中,注入印度洋的是( ) A黄河 B长江 C叶尼塞河 D恒河BD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课堂练习4.下列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没有内流河 B亚洲中西部气候干旱,河网密集 C河流众多,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D
7、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从四周流向中部5.亚洲众多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其影响因素是( ) A亚洲的气候 B亚洲的地势 C亚洲的人口 D亚洲的民族CB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二节谢谢观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复杂的自然环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1通过读图,分析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2结合地图认识亚洲的主要地形区。3结合地形地势,分析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4分析亚洲气候的特征,简要探究其形成原因。学习目标亚洲的气候类型PART 03西亚阿拉伯人的长袍西亚沙漠地区因为气候炎热干燥,人们为了防沙隔热习惯穿着长袍。青藏高原的牦牛青藏高原的牦牛对高寒严酷的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
8、。亚洲北部的雅库特人由于亚洲北部气候寒冷,冬季寒冷又漫长,人们用动物毛皮御寒。亚洲的气候亚洲的气候类型读图: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你能发现什么信息?既有沿海的区域也有深居内陆的部分赤道23.5N66.5N亚洲是一个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的气候亚洲的气候特征125346789温带大陆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亚洲复杂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活动:思考亚洲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1亚洲南北跨纬度广2亚洲东西跨经度多3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的气候亚洲北部分布着终年寒冷的寒带气候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的气候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
9、雨林景观 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的气候西亚分布着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的气候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分布着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 由于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大部分植物都有了耐旱的特点,植物大多比较低矮,植物叶子很厚,多水多汁,有的叶子上面还有蜡质层的保护,这样的植物结构有利于储存水分或减少蒸发,使植物过度干旱的夏季。亚洲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 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请根据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活动:思考亚洲的季
10、风气候为什么显著?太平洋东部是世界最大的大洋 亚洲南部是印度洋印度洋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亚洲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温暖湿润低温干燥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特点雨热同期降水不稳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容易发生旱涝灾害亚洲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风强的时候容易发生洪灾,夏季风较弱的时候容易发生旱灾。 亚洲的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亚欧大陆内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年降水量少亚洲的气候温带大陆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自然景观比较单一。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地形因素探究:北美
11、洲的气候1找出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指出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3找出西经80经线,说出它自北向南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2找出北纬40纬线,说出它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北美洲的气候北美洲气候分布的特点北美洲气候复杂多样分布最广的温带大陆气候北美洲的气候北美洲气候分布的特点北纬40地中海气候高原高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气候西经80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洲和北美洲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内容小结比较亚洲北美洲地势特点地形特点河流的流向分布最广的气候气候类型特点中部高,东西低东西高,中部低起伏大,多样复杂多样由中部向四周流由东西部向中部流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多样亚洲的气候课堂小结气候类型亚洲北美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气候复杂多样,西部气候呈条带状分布温带大陆气候分布比较广亚洲的气候课堂练习1.关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北跨纬度广 B东西离海洋远近差异大 C植被类型多 D地形复杂并且起伏大2.亚洲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年份冬季风的强弱不同 B不同年份夏季风的强弱不同 C纬度位置的影响 D地形的影响CB亚洲的气候课堂练习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