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_第1页
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_第2页
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_第3页
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_第4页
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一、早期(18、19世纪)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理论和经济人观点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2二、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Max Weber)的行政组织理论3泰罗(Frederick Taylor, 1856-1915 )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泰罗认为,造成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指派和劳动方法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组织和管理原因。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4科学管理理论的主

2、要内容(P2627): 工作效率和工作定额研究科学地挑选和使用工人实行标准化作业差别计件工资制工作职能分析例外原则5科学管理的其他代表人物: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福特等。科学管理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上具有重要贡献。但也要充分认识它的局限性。6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法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古典管理理论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认为,应建立一套公认的普遍验证过的原则、方法。主要内容为:管理活动是企业六大经营活动之一,管理的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7 A B F C G D H E I

3、 等级链与跳板 8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行政组织理论之父,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称为“官僚制”Bureaucracy、或“科层制” 。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当以合理合法权力作为组织的基础。其核心是设立公职(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9韦伯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明确分工 权力体系规范录用 管理职业化公私有别遵守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制度化管理的基础。10三、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人际关系学说(以梅奥为代表)梅奥(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 ) 行为科学创始人

4、,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他与罗特利斯伯格(Fritz GRoethlisberger)通过霍桑试验,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其代表作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11霍桑试验(19241932)第一阶段是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研究照明强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第二阶段是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19271928),考察工资报酬、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度、工间休息对生产率的影响。第三阶段是大规模访谈试验(19281931)。第四阶段是接线板小组观察试验(19311932)。 霍桑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企业中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

5、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然而试验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1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以霍桑试验为基础形成的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后人称之为“人际关系学说”。其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假设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次飞跃。 13 后期(20世纪50年代后)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关于激励的理论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关

6、于人性的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14四、管理科学理论(二战后)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科技成果为手段,运用计量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作系统定量的分析,进行规划和决策优化的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 实际上属于同一思想体系,但又不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简单延续。其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是应用先进的数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获得取组织最佳效益。管理的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的应用、最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15五、管理理论丛林1961年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在其发表的论文“

7、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一文中对当时管理理论中的各种学派加以分类,概括出六大学派。至80年代,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至少发展为十一个之多,为此,孔茨又写了一篇名为“再论管理理论丛林”的论文,在论文中他概要地叙述并分析了这十一个学派。16管理理论丛林的11个学派:1.经验或案例学派2.人际行为学派3.群体行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系统理论学派8.数理学派9.权变管理学派10.管理角色学派11.管理过程学派171. 经验或案例学派通过分析经验(各种实际案例)来研究管理。代表人物为德鲁克(P

8、eter.F. Druker)等。主要观点和贡献:应以大企业的管理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目标管理。182.人际行为学派。该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他人或和他人一起来使工作有效完成的过程,那么,研究管理必须注重人际关系。3.群体行为学派。该学派注重研究的是组织中群体的行为,包括群体的文化、行为方式和行为特点等,也称为组织行为学派。19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把组织作为一个合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创始人是巴纳德(Chester Barnard 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 公司总经理, 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年)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

9、息沟通。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20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这是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认为管理中只分析社会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技术系统对人的影响。216.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H西蒙(Herbert Simon)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观点和贡献: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提出了决策应遵循的准则“令人满意”。归纳了决策的类型和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227.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三等人主要观点:组织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赖的因素组成的开放系统。强调管理的系统观点,要求管理人员树立全局观念、协

10、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TransformationInputsOutputsFeedback系统的一般模型238. 数理学派这一学派注重定量的数学模型,认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手段,可以把问题(管理问题也不例外)的基本关系表示出来,并在确定目标后求出最优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等人。249.权变理论学派这个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因此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及其变量决定应采取何种行动。代表人物:Joan Woodward、Fred Fiedler观点: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管理方式 = f( 环境变量 ) 管理要根据内外环境情况随机应变,对不

11、同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和方法。2510.管理角色学派。这个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管理者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管理人员的活动规律,从而来明确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代表人物: Henry Mintzberg。11.管理过程学派。这个学派认为,管理是在组织中由管理者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使工作有效地完成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最初代表人物是法约尔,60年代初代表为孔茨(Harold Koontz)。26六、当代管理理论新思潮 (20世纪90年代)(一)公司再造 美国人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比(James

12、Chy)于1993年出版了公司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认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始终主宰着当今社会中的一切组织,大部分的企业都建立在效率低下的功能组织上。公司再造是根据信息社会性的要求,彻底改变企业的本质,抛开分工的旧包袱,将硬生生拆开的组织架构,如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等部门,按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这是对过去组织赖以运作的体系与程序的一种革命。27公司再造的核心思想是业务流程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

13、g,BPR)。“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Dramatic)地改善”。流程改革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高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效率不一定产生于分工,而有可能产生于整合之中。2829公司再造的原则与方法: 紧密配合市场需求确定企业的业务流程; 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确定企业的组织结构; 以新的、柔性的、扁平化的和以团队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取代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 强调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及时获取,加强企业与顾客、企业内部经营部门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30(

14、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美国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书。指出未来组织所应具备的最根本性的品质是学习,试图推动人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思维方法。要使组织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具有以下五项修炼的扎实基础:31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Personal M

15、astery)。自我超越是五项修炼的基础,强调要认识真实世界并关注于创造自己最理想境界,并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产生不断学习的意愿,不断地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人们要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多年来养成的思维习惯,摈弃陋习,下力气强制和约束自己进入新的心智模式,破旧立新。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或者说是共同的目标和理想。32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学习就是组织化的学习或交互式的学习。团队学习是适应环境突变的最佳方式。唯有大家一起 学习、成长、超越和进步,才能让组织免遭冲击,创造持续佳绩。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强调把各个独立、片断的实践联系起来看,以发现其内在的互动关系。 学习型组织突破了原有方法论的模式,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该理论试图通过一套修炼方法提升人类组织整体动作的“群体智力”。 33一整套两个多世纪之前拟定的原则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