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文人故事:苏东坡一生所爱_第1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文人故事:苏东坡一生所爱_第2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文人故事:苏东坡一生所爱_第3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文人故事:苏东坡一生所爱_第4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文人故事:苏东坡一生所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神是苏东坡结发之妻王弗和继室王闰之的娘家。王弗是苏东坡结发妻子,是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王弗 16 岁,苏轼 19 岁,二人“唤鱼联姻”,喜结良缘。王弗在苏东坡一生中,所占时间比例大约只有六分之一,但她在苏东坡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她对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思想发展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第一任妻子王弗中岩寺对面程家嘴,是苏东坡的外婆家所在地,也是王弗 娘家所在地。在宋代时,这里是一片辽阔的河滩,冬天,是绿色的草坪;入夏,成为浅水一湾,在河滩上形成约 30米宽的水面。北宋时代,水上架有一座“草桥”,桥面约一

2、米宽,用一根根树条铺成,树条之间的缝隙填满稻草,桥面上再铺上一层细沙,既方便行人,又便于鸡公车之类的运输工具能顺利平稳通过。由于附近是有名的瑞峰古镇,便取名为“瑞草桥”。宝元二年(公元 1039 年)三月,王弗降生在这里。王弗是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方在青神县是个知名人物,他饱读诗书,性情爽直、开朗。他封建意识淡漠,常在族人中公然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他把女儿王 弗视为掌上明珠,在她 6 岁时,他在家里专门为王弗设置一间书屋,取名为“致远堂”,希望天资聪慧的女儿能饱读诗书。王方先后为王弗请来 3 名私塾先生,完全参照当时科举那一套内容来授课。王弗不负父望,十年寒窗苦读,不但学识

3、丰富, 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 1050年),苏轼兄弟俩在眉山城西社寿昌院刘巨门下读完了三年官学后,在母亲程夫人的安排 下,带着弟弟苏辙第一次走出家门,开始游学,先到乐山凌云寺, 再到青神中岩寺。中岩寺有青神乡贡进士王方开办的“中岩书院”。在青神程家嘴一带,程、王两家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平时颇有往来。乡贡进士王方和苏轼的父亲苏老泉这位程家女婿,都好吟风弄 月,志趣相投,一来二往,自然就成了朋友。苏老泉到瑞草桥拜访岳父,偶尔会与王方小坐。一碟小菜,一壶老酒,浅酌低唱,把酒论道。苏轼到青神中岩书院读书,王方自然很关照,加上苏轼聪明好学,成绩拔尖,深得王方喜爱。中岩下寺慈姥岩下有

4、一池清水,池面宽约二十余丈,水波 不兴,澄澈见底,碧绿透明,平滑如镜。池中鱼儿极多,从容 欢快游动,路人拍手鱼即游来,十分有趣。多年来,王方就被这一天然鱼池的奇景所吸引,一直想给水池取个雅名。随着女儿王弗的长大,一个念头突然产生:何不以借为鱼池取名的机会,将州县内的学士才子请来,召开一次“群英大会” 呢?既可以考考学生的才气,又为天然鱼池取名,说不定还能从中为爱女选择佳婿呢。这个消息很快传遍眉州,十里八乡的青年才子陆续赶往中岩寺。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阳春三月的一天,元觉大师和王方亲自主持这场群英盛会。随着一声令下,青年们挥豪泼墨,各展其才。王方将交回

5、的答卷一一拆开,有的取“看鱼池”,有的写“观 鱼池”,有的叫“钓鱼沱”,还有的名“呼鱼池”名字取 了一大堆,没有一个合意的。所有人都交卷了,唯独苏轼例外。他一点不着急,先到水池边,看着那刀削一般绝壁下的一池清水,情不自禁地拍着手掌叹了口气说:“可惜呀可惜,这样清亮的水里却看不到鱼!”谁知此时,水池石缝间竟然有鱼闻声游出,上百尾鱼儿聚集于池边,摇头摆尾,穿梭戏水。苏轼心头一动,立即回头提笔写了三个字交了上去。话说回来,王弗知道父亲借为水池取名选择佳婿的消息后, 平静的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她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这天,她早早来到中岩寺,隐身在水池对面藏经楼上。见所取之名皆不满意,思忖片刻,提笔写了

6、三字,交给丫环玉兰。王方正为苏轼所取池名“唤鱼池”叫绝时,丫环玉兰赶来 交给他一张纸条,说是小姐给的。他将纸条打开,“唤鱼池” 三个字跃然眼前,苏轼和王弗竞不约而同地给这个水池取了一样的名字“唤鱼池”,如此雅趣的名字,如此心有灵犀, 令在场青年学士们自愧不如。王方与苏老泉一商量,当场定下了苏轼和王弗的亲事。苏轼与王弗“唤鱼联婚”的千古佳话,被世人传颂至今。苏轼所书“唤鱼池”三个大字,潇洒飘逸,刻于峭壁上已近千年,虽经终年日晒雨淋,风霜磨砺,至今仍清晰可见。迄今发现的苏轼作于故乡的可以稽考的书法作品一共有四幅,其中刻于石壁上的有两幅,青神中岩寺的“唤鱼池”就是其中一幅。婚后,面对如花似玉、温柔贤

7、惠的娇妻,苏轼感到无限满足,渐渐疏远了学业。新婚的日子一晃月余。一日,苏轼握着王弗的纤纤玉手,感慨万分地说:“有你爱妻,子瞻今生足矣!” 王弗提醒苏轼:“夫君之言差矣!大丈夫岂能满足于妻室之乐, 当以前程为重。”她劝导丈夫说:“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 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望夫君一如既往,勤于攻读。”苏 轼幡然醒悟,开始勤奋攻读。王弗则终日陪伴于侧,端茶送水,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丈夫。苏轼背诵古文偶有所忘,王弗却能及时补充,苏轼为有这样一位才学俱佳的贤内助而深感幸福自豪。对于这段新婚不久的日子,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 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诵也。

8、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苏轼自知王弗才学后,更对妻子敬爱有加。他们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谈古论今,共同探讨治学的方法。王弗根据自己读书的体会,对苏轼说:“打仗要讲究策略,读书要讲究诀窍, 一个善总结的人则日思月进。”王弗的提醒引起苏轼的重视。他说:“我是该好好总结多 年的读书经验,以求最佳治学方法。常感到一本书的内容丰富 得就像海洋一样的宽广无垠,而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聪慧,都不 能一下子把书中的内容吸收完,常陷入八面受敌之中,这个矛盾常困扰着我。”“那就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一次次地分割包围。”王弗思路敏捷,一语点中要害。苏轼恍然大悟,说:“父亲大

9、人曾经同样提示过我,只是我没有在意。看来在治学方面,爱妻与父亲大人皆高我一筹。我得好好对待这个问题。”王弗随即又认真说道:“死读书,读死书,这可是读书人之大忌呀!夫君可别成了书呆子啊!”确实,苏轼不但不读死书、死读书,而且写诗作文“随心 所欲”,即使“引经据典”也是灵活多变,以求“圆润通达”。他应科举之成名篇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堪称万世读书人之楷模。这篇文章不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苏轼“奋厉有当世志” 的远大理想、抱负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而且遣词用典灵活自如,析理深刻,精辟透彻。其“想当然”,是他人难以达到的一种读书作文“灵活多变”的境界。从苏轼 19 岁到 22 岁期间,王弗终日伴随左右,二

10、人不仅是恩爱夫妻,而且成了同窗共读的学友。苏轼在王弗的支持、鼓励下,汲取父亲苏洵的治学经验,总结出“分割包围”的治 学方法,学业有了新的飞跃,学识日益渊博。可以说,这三年时间是苏轼学业成就达到“事事精核”程度的黄金时段。同时, 也是他人生最为愉快、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 1057 年),进士及第的苏轼即将进入仕途,一展大志。此时,母亲程夫人却突然去世。按照儒家规矩,母亲死后,即使是宰相也得立刻辞官守孝三年,待守孝期满,方能重返朝庭做官。苏轼即刻返眉奔丧守孝。光阴荏苒,转瞬便到嘉祐四年(公元 1059 年)十月,苏轼兄弟俩居丧期已满,将返朝廷吏部报到。苏轼携妻子王弗带 着一岁的儿

11、子苏迈,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及弟媳史氏一同举家前往京师。苏家一行弃舟登陆北上,经襄阳、唐州、许州,于嘉祐五年(公元 1060 年)三月到达京师。翌年,仁宗皇帝下诏开设制科考试。苏轼和弟弟苏辙在恩师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非常幸运地参加了这场秘阁的考试。这次制策考试,苏轼入“三等”,苏辙入“下等”。自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科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这年苏轼 26 岁。苏轼因“忠义直谏”被称为“苏贤良”,被朝廷委任官职, 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嘉祐六年(公元 1061 年)十一月,苏轼携妻子王弗和儿子苏迈,拜别父亲苏洵,离开京都前往陕西凤翔府赴任。这是苏轼初入仕途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

12、点。上任后,因与凤翔府知州陈希亮多次争辩,受到陈希亮的打压磨炼,苏轼认为这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感到自己的自尊 心受到了伤害,回家后常常怒气、怨气一并发泄。王弗认真分析了陈希亮的个性特点,对苏轼说:“知州是军人出身,做事 自然讲求快捷简便。一纸官文,做到一目了然,便合他意,而 你却刻意讲究斯文,哪有不碰壁的!”王弗劝导丈夫说:“以后说话做事要看对象,遇事要冷静,多加思索、分析。可不能感情用事了!”苏轼感到妻子的一番话语说得很有道理, 心中怨愤烟消云散,他由衷地敬佩妻子的沉着冷静和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天,苏轼上府衙坐堂,一典吏向他问候道:“苏贤良早!” 不料被陈希亮听见,顿时大声怒斥道:

13、“小小一个签判,有什 么贤良!”喝令重责典吏四十大板。这下,苏轼怒由心生,大声说:“知州大人,你岂不太过分了吗?”陈希亮的黑脸更阴沉了,冷笑道:“怕今后无人称苏贤良了?法不责而信不立,何以服人?” “一声称呼不合你意,就要重罚,安能服人?” “就是你不服!”“情理不合,谁也不服!” 陈希亮惊堂木一拍,怒斥道:“孺子无知,如此放肆!” 众官吏、衙役、差役、书吏见事情要闹大,赶紧齐跪求情。陈希亮也就来个顺水推舟,就此罢了。苏轼愤然走出府衙,径直回家。他向妻子王弗谈及此事,让她评理。王弗沉思良久,说:“这件事,看来不是那么简单啊!” 这一说,让苏轼紧张起来。王弗见状,不由笑道:“你用不着紧张。我觉得

14、我们这位老乡对你是爱护有加,用心良苦。你人年轻, 初涉官场,政绩不显,人人呼之苏贤良,不但有人不服气,还会遭人嫉妒,这对你是有害无利啊!官场险恶,凡事小心谨慎,不可与上司抬杠。”苏轼听完妻子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他在亡妻王氏墓 志铭中说她:“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 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 轼者相语也。”王弗分析得很有道理,陈希亮确实是对苏轼有意“磨勘”。后来,苏轼不但与陈希亮结为忘年交,而且,还和陈希亮的儿子陈慥结为终生至交。在凤翔任上,王弗对苏轼的帮助、提醒、劝导、指点、关爱,远远超过了一个妻子的职责范畴,她实际上成了苏轼初入仕途 的得力“幕僚”和

15、助手。“章惇”事件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章惇,建州浦城(今福建)人,字子厚,与苏轼兄弟同举进士及第。他是一个心狠胆大、见风使舵的狂徒。实事求是地讲,苏轼并未妨碍章惇什么,只是章惇嫉恨苏轼的才情、名声。当年苏轼凤翔任上时,章惇职为商令。苏轼所作喜雨亭记很快在整个关中地区的士人学子中传播诵读,人人称赞不已,章惇读后,却只有忌妒。当他听说知州大人要派苏轼到各县去查访,便来请苏轼去喝酒,为他饯行。王弗以生病为借口,巧妙地把章惇支走后,对苏轼说:“此人不可信,不可交,切记!” 苏轼不解道:“夫人怎么这样说?”王弗说:“这章惇与你同 榜进士,又一起入仕,他见宋知州很器重你,常来献殷勤;陈 知州一来,与你闹起

16、矛盾,他便不再来。他请你去喝酒,必不 怀好意。”苏轼不悦道:“你不该随意怀疑别人。”王弗耐心 规劝说:“我观察你和章惇杯酒之情增进太快,这人翻脸不认人可能也会是很快的。古人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倘若他探得你对陈知州不满的原因,后果不堪设想。”经王弗分析,苏轼想起刚来凤翔不久,有次章惇和他到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修建的十分险要的武城镇,登临绝壁,凭吊武侯。当来到一个深涧前,涧上架着一个板桥,桥已腐朽,百尺下有激流奔泻,四周是直立的峡谷峭壁。章惇要苏轼过桥去,在对面峭壁上题字留念,苏轼拒绝了。章惇泰然自若,他拢拢长袍,抓住一根树藤,沿峭壁到溪流对岸写了六个大字:“苏 轼章惇来游”,然后

17、若无其事地走回来。苏轼摇摇头,拍拍章惇的肩膀说道:“子厚,有一天你会杀人。”章惇不解道:“为 什么?”苏轼道:“能将自己性命玩弄于股掌之上,也就能杀人。”苏轼想到这件事,心里后怕不已,万分感激王弗的忠言相告。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正月,苏轼三年任满,携妻儿回到京城,回到父亲苏洵身边,等待朝廷新的委任。二月初,宰相韩琦以“孔子从先进论”、“春秋定天下之 邪政论”为试题,亲自主持对苏轼的入馆阁考试。苏轼“皆入三等,得直史馆”。苏轼入朝为官,便考了个接近皇帝的职务。当苏轼的政治前途转入一个新的起点,正准备施展才华,大有作为之时,刚满 27 岁的妻子王弗却身染重病,于五月二十八日病逝。苏轼悲

18、痛欲绝,亲自为爱妻作了亡妻王氏墓志铭,其铭文曰: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日:“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

19、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日:“恐不能 久。其与人锐,其去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 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 从汝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 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这篇墓志铭,是苏轼对亡妻短暂一生的高度评价和总结。王弗死后的十年间,苏轼在仕途上很不顺利。特别是他在王安石变法中,因其坚决反对的激烈行为和不知“外饰”的毛病,多次受到排挤打击,在朝廷难以立足,迫使他两次离京外任地方官。

20、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他调任密州知州,远离京师。在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回忆往事,感慨万千,他越发思念亡妻 王弗。在王弗去世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因梦而醒,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王闰之是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她是王弗的堂妹,青神乡贡进士王介之女。她比苏东坡小 11 岁。熙宁元年(公元 1068 年)七月,在王弗逝世第三年,王闰之嫁与苏东坡为妻。时年苏东坡 33 岁,王闰之 21 岁。王闰之贤淑善良,持家有

21、方,陪伴苏东坡 25 年。不论苏东坡在官场上如何风云变幻,她一直与苏东坡同甘共苦,在“乌台诗案”中,烧掉苏东坡所有的文稿。她的果断和机敏,不但拯救了苏东坡的性命,而且避免了苏东坡“满门抄斩”之祸。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苏轼继妻。王闰之是眉州青神县王介(君锡)之幼女,王弗的堂妹。王家兄弟姐妹很多,她排行二十七,故被称为“二十七娘”。王介,王方之堂弟,家境殷实。苏轼高中进士,“名动京师”后在老家眉山居母丧期三年间,经常携妻王弗回青神探望岳父,和王家三十多个堂兄姐妹在一起玩耍。王闰之也在其中。王家兄妹众星捧月似的和这位豪放 潇洒、才学非凡、见多识广的堂姐夫一起游山玩水,一起进寺 庙烧香拜佛,一起在

22、屋外的草地上席地赏月聊天,一起在江边把酒为乐,戏水玩耍。当然,这段时间也是苏轼一生中最为开心愉快的日子,他终生不能忘怀。在苏轼给予其年龄相差不大的叔丈人王庆源的十三封信中(王庆源,初名群,字子众。后名淮奇,字宣义。以累举得官,为洪雅县主簿),无不言及与瑞草桥的情结。如他在密州时写给王庆源的信中说:密州“虽有江山风物之美,而新法恶密,风波险恶,况味殊不佳”。“居闲食不足,从官 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苏轼说他不知何时才能 回归故里,田间作伴,自耕其食。“但言此,心已驰于瑞草桥 之西南矣。”只要说起这些,心便飞向了瑞草桥,这是何等情深啊!又如贬居黄州时,写给王庆源的信中说:“瑞草桥果木成

23、荫, 卧想数年出仕,无一可愧者,此又有余味矣。”他在写给王闰 之的兄弟王元直的两封信中,其思念之情不仅更甚,而且幻想 能有重回瑞草桥与众亲友相聚的机会:“但犹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款段一仆,与子众丈、杨宗文之流,往来瑞草桥, 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年,苏轼回眉葬王弗和居父丧时,王闰之约 18 岁,她聪慧贤淑,且粗通文墨。苏轼在祭王君锡丈人文中言:“公之皇祖,孝著闾里。迨兹百年,世济其美。少相弟长,老相兹诲。肃雍无间,施及娣姒。欣然四人,厥德罔二。轼始婚媾,公之犹子,允有念德,夭阏莫遂。唯公幼女,嗣执罍篚。”苏轼阿弥陀佛赞云:“苏轼苏

24、轼回川居父丧的第二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 1067 年),朝廷发生了重大变故。正月,英宗驾崩,儿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其母高后为皇太后。三月以 王安石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从此,朝廷开始由雄心勃勃的变法革新、富国强兵逐步演变为政治上的激烈党派斗争, 最终导致北宋王朝走向愈加积贫积弱,直至灭亡的道路。同时, 也是苏轼人生悲剧的正式开场。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三月,苏轼接诰书,往湖州做知州,苏轼抵湖州赴任。大约过了四个月时间,京城的小人们开始罗 织一系列针对苏轼的罪名。指责苏轼诗中有冒犯天子之意,于是有了“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中苏轼能九死生还,离不开两个女

25、人,一个是曹太后,另一个就是王闰之。自王闰之嫁与苏轼,丈夫的生活习性、情趣、理念、人际交往和官场活动,无疑对她都有一定的影响,昔日的“村姑” 已经明白了许多官场中的事理。面对丈夫遭遇的突发事件,很快从悲痛中清醒过来:丈夫有今日之祸,全怪平时所写文字。她首先想到丈夫书房中那一摞摞文稿和朋友间的往来书信,大都还不被外人所知,如果都落到朝廷政敌手里,不但丈夫的命保不住,而且还会编出更多的罪名来!王闰之跑进丈夫的书房,将所有文稿进行了一番认真清理,该烧的全部烧掉,凡与案件无牵涉的都做了妥善处理。后来,常有人认为王闰之这把火,烧痛了后世读者的心,那一摞摞文稿中,不知道还有多少苏轼的不朽之作!王闰之因此饱

26、受非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虽然是王闰之一生中对自己的丈夫 所做下的唯一一件“蠢事”,但“蠢事”却又是“好事”,不但拯救了苏轼的性命,避免了“满门抄斩”之祸,而且没有牵涉到更多的朋友。就王闰之做出“烧书”的“蠢事”一事,研究者历来以“乌台诗案”结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专门写信给文彦博的一段话为据:“轼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此事定, 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黄州上文潞公书)。苏轼获罪,太皇太后曹氏得知后,对神宗说,“以作诗

27、入狱,难免是受了小人中伤,我已经病成这样了,皇上您不可再有冤案啊!”十月,皇上为太皇太后求寿,大赦天下。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十二月,苏轼出狱,“乌台诗案”结束。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黄州,即现在的黄冈县,地处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属偏僻荒远之地。苏轼迈出“乌台”鬼门关,带着心灵上的累累伤痕到达黄州,而朝廷移文早已到达多日。苏轼作为贬官,谪 居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实际被当做罪犯看管,当然也就没有 资格住官舍了,他只得暂居于离城五六里的定惠院。不久,苏 辙将苏轼全家老少数口之众送来黄州,“百日归期恰得春”, 苏轼得与全家团聚。苏轼谪居黄州,俸禄减半,在生活上首先面临的第一大困难,

28、便是酒。作为苏轼的妻子,王闰之是最了解不过了。丈夫若一日无酒,便没了快乐,情绪就会受到极大影响,不管在任 何时候,生活有多困难,她都要为丈夫备下充足的酒。早年在密州任上时,由于俸禄微薄,一家老小常为生计发愁。就是在上元节里,边郡小城的密州也是城池寂寞,灯火稀冷,暗云垂野,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且不说黎民百姓吃糠咽菜,连堂堂知州 亦是“斋厨索然”。常与通守刘廷式一起放下公务,去古城废 圃寻找杞菊充饥。他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说:“余仕官十有 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乃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

29、?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回到家里, 三儿苏过又拉着他的衣袖叫着要吃好东西,苏轼不禁冒火发怒, 冲着儿子吼道:“野菜都挖不着,还想有好东西吃,真傻!”“王 闰之说:“你才傻哩!何必对孩子发火呢,整天这么闷着傻想 有啥用?还是让我给你弄点酒来吧!”王闰之温上酒来,苏轼举杯,那醇厚清香的酒味儿,直穿鼻孔,透入心脾。一杯下肚,内心感到无比温暖和欣慰,且同时又感到无比惭愧,便随手写了一首小儿诗,夸王闰之比不让丈夫喝酒的刘伶夫人强多了, 诗云: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

30、,浇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因此,初到黄州时,苏轼更是感激王闰之说:“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别看现在 无权无位,穷到“无酒”喝,但有能干体贴入微的妻子,自会有办法让我有酒喝的。有王闰之这样体贴丈夫、理解丈夫喜好的妻子,苏轼能不感到欣慰和自豪吗?苏轼的情趣离不开酒,心境离不开酒,文章更离不开酒。王闰之在全家生活极其贫困的情况下,想尽办法解决了苏轼喝酒的第一大问题。苏轼贬官黄州,要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相当困难。加之弟弟子由的几个儿女都跟随一道生活,吃饭便成了大问题。苏轼每月领回的俸禄交到王闰之手中,她总是计

31、算来计算去,留足丈夫每天的酒钱吧,一家数口就会有上顿没了下顿,愁得她心都揪紧了。王闰之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乌台诗案”九死生还,仍改变不了嗜文如命的秉性,一天不喝酒、不作文,就如丢魂似的。她盘算来盘算去,还是下决心首先留足丈夫每天的酒钱。为一家老少能吃饱肚子,王闰之每天带着一帮儿女到荒郊野外去挖野菜。黄州郊外终年生长着一种叫灰灰菜的野菜,叶子浅绿、鲜嫩,叶秆深灰,味道如同白菜。此外,还有大量野生的油菜、荠菜等。野菜挖回洗净,将米粒和着一块闷煮,香喷喷的,很好吃,也能饱肚子耐饿。对妻子的这一创举,苏轼感激之余,更是大加赞赏。但每天都这样吃,全家人的肠胃受不了。王闰之虽如此节俭,丈夫有时朋友上门造访

32、,买酒的钱不够了。怎么办呢?王闰之又想 到了一个解决的好办法,她决定亲自为丈夫酿制美酒。在眉山城乡,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蒸醪糟。其制作工序原理与酿酒基本相同,将糯米先用清水浸泡,捞出晾干,放入锅中煮至七成熟,滤去米汤,用甑子蒸熟,倒入簸箕内摊匀,等冷却后,和上酒曲子盛入瓮内封盖发酵数日即成。如果方法恰当,做出的醪糟 中会渗满很丰盈的液体,俗称酒浮子,其味醇香纯正,酒的浓 度至少达到三十度以上。王闰之在老家时就会一手蒸醪糟的好手艺。于是,王闰之把每月的酒钱分出一成来购买蒸醪糟的原料。醪糟做成后,便把酒浮子全部滤出来,用旺火烧开煮沸,酒浮子便变成了金黄色。待冷却后,与买来的酒勾兑在一起, 装坛封口储放

33、数日后,即成为一种色、香、味俱佳的上等美酒, 酒味浓香醇甜,回味净爽,饮之余香悠悠。对于王闰之的独创, 苏轼是万分的欣喜和感激。他笑对妻言:“口体之欲,何患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年之道。”在妻子的启发下,苏轼对酿酒产生了兴趣,开始对酿酒的用料、工艺、技术等做全面的研究和试验。后来,苏轼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文人酿酒的专家,而且源源不断地流泻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不能不说有酒的一份功劳,更有王闰之的一份功劳。在苏轼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前、后赤壁赋最具代表性。可以说,赤壁二赋既诠释了苏轼生命运行的全部意义,又诠释了王闰之在苏轼生命运行中的全部意义。一家人靠野菜替补终归不是长久之策。一直追随苏轼的老

34、朋友马正卿亲自到黄州府衙找到昔日同窗徐君猷知州,请求他将临皋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让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徐君猷欣然应允。拥有了这块土地的耕种权,王闰之自然是欣喜不已,她亲自参与土地的耕作,十分认真、用心。经过一个冬天的辛勤劳作,土地终于被开垦了出来。当年便栽种了桑、枣、粟等,还挖了池塘养了鱼,来年春天又种上了水稻。苏轼完全变成了一 位有耕作经验的农民,辛勤而愉快地耕作着。一天,他正兴致 盎然地耕田,突然,拉犁的大水牛病倒在田里爬不起来了。苏轼急坏了,忙请来牛太医。牛太医一看,只见牛嘴里直吐白沫,不知道得的什么病,摇摇头对苏轼说:“这可医不好了。”说罢扬长而去。幸亏王闰之及时赶来,仔

35、细查看后,对苏轼说:“莫着急,这牛得的是豆斑疮,在老家时我见过,用青蒿熬粥喂它,定然会好的。”说罢转身回家,不一会便将用青蒿熬的粥端来,用竹筒灌下。果然,大水牛很快就痊愈了。苏轼大喜道:“汝乃能作牛医耶,吾真堪为老农矣!”这年夏麦上场,收获二十余石大麦,便把麦子和着粳米做成混合饭。这饭在口中嚼起啧啧有声,儿女们开玩笑,说是嚼虱子。如果再放些豆子一块煮,味道会更美。王闰之笑称这是新式“二红饭”。于是,苏轼专门作二红饭一文记之。其文曰: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36、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由此可见,苏轼与王闰之自耕自足的日子过得是多么的愉快。后来,在知州徐君猷的亲自关怀下,苏轼全家迁居到驿站, 这本是朝廷官员赴任往来小住的地方,他大喜过望,当即赋迁居临皋亭诗,云: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饥贫相乘除,未见可吊贺。澹然无忧乐,苦语不成些。第二年,他们搭建了一座房屋。雪堂的建成,使苏轼全家吃、住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房屋竣工那天,天下起了大雪,苏轼将雪中美景全画在了新屋的墙壁上,将新屋命名为“雪堂”, 并作雪堂记。雪堂记充分表露了苏轼此时的心态:“吾 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王闰之用多余的粮食来为丈夫酿造出了一坛坛美

37、酒。苏轼喝着美酒,吟唱高歌: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他在这块坡地上还找着了另一位知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并效仿白居易有吟东坡的诗句,不但将所耕种的坡地命为东坡,还自号“东坡居士”,并将雪堂命名为“东坡雪堂”。苏轼贬居黄州五年,是他人生最为愉快的时光。这块土地给予苏轼生命的另一种感受,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患难夫妻 情,他深切地感受到妻子王闰之于患难中显出的忠贞、理解、 支持是何等的珍贵!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哲宗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时来运转”,重新被朝廷起用,五月被召还朝为官。从此,他又开始了“风光再现”的官场生活。而对于

38、王闰之来说,她只把自己看做是苏轼的妻子,一个 疼爱儿女的母亲。对于王闰之这种对待得失宠辱不惊不喜随遇 而安的生活态度,苏轼大为赞赏,说她“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她那荣辱不惊、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既是她“性固有之,非学而然”(苏辙祭亡嫂王氏文), 又是她尊重、理解丈夫,顺从丈夫的必然。苏轼一生所留下的文字中,对王闰之提及的文字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对妻子缺少关注。相反,王闰之是活在他心中的一首最美的诗。我们从苏轼通判杭州时所作明日重九,亦 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两 诗中,既看到他赞美王闰之并非就是一个“村姑”形象,而是具有“香雾凄迷著髻鬟”的气质和“共

39、喜使君能鼓乐”的艺术 修养。同时,看到夫妻二人恩爱情深:“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亲舂老孟光。”谷梁传文公十三年:“礼。宗庙之事, 君亲割,夫人亲舂,敬之至也。”元祐八年(1093)八月,王闰之病逝于京师,时年 46 岁。王闰之为苏轼生了两个儿子:苏迨和苏过。大儿子苏迈是前妻王弗所生。但是,王闰之对待苏迈,视同己出,同样疼爱,不分彼此,含辛茹苦,毫无怨言,把苏迈抚养成人,确实做到“三子如一,爱出于天”。王闰之对待苏迈的态度,让苏轼发自内心的放心和敬重,这种感情倾注于悼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 之中:维元祐八年,岁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苏轼谨以家馔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灵:呜

40、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 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苏轼在祭文中,高度赞美王闰之天性温柔、宽厚、仁爱、慈祥,称颂她人品高尚,影响了两郡之民。这篇祭文,是苏轼对王闰之一生的评价和总结,王闰之在苏轼生命中有着不可或 缺的重要意义,她已完全融入苏轼的生命之中。第三任续妾王朝云没有名分却最美满的爱情一个人,充满了魅力,这个魅力既来自才华也来自人格中的那种神秘和错综复杂。就像一杯茶,有诸般滋味才能让人禁

41、不住地想接近,想品尝,倘若是一杯蜜糖水,虽然甜蜜,但很难让人上瘾。苏东坡对几乎所有人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官员、文人墨客、农夫、船家、商贩,都曾经走进了苏东坡的生活。但唯独官场是彻底排斥他的。因为他喜欢“有啥说啥”,他喜欢实事求是,他喜欢倾心国计民生,把眼光放在大宋的万千苍生、百年基业,而不屑于察言观色、寻求靠山、排队站位。王弗去世后,苏轼续娶了她的堂妹王闰之。或许是因为对苏轼的仰慕,抑或是了解苏轼坦诚专一的性格。年龄比苏轼小21岁的王闰之,不仅嫁给苏轼后任劳任怨,将堂姐留下的孩子苏迈悉心照料,还另外给苏轼诞下二子。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在二十余年间,陪伴了苏轼因政治原因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42、、黄州、汝州、常州、登州、开封等“身行万里半天下”的十余个城市之间,颠沛流离与磨难,一点不比苏轼经历得少。因为常常出现在杭州的官员、文人组织的社交场合,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就难以免俗地会接触到当地的歌姬。在当时的社会,社交场合出现一些载歌载舞的歌姬是很正常的,并无关风化。苏东坡曾经认识一名叫琴操的歌姬,因为苏东坡为她吟诵了几首白居易的诗词,她居然大彻大悟,自赎其身,然后遁入空门。杭州的社交场一位叫王朝云的歌姬,被苏东坡的妻子王闰之给意外相中了,然后买回了家。这个12岁的小女孩先是做婢女,后来成为了妾。再后来,到公元1093年8月,在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以后,她以妾的身份接续了妻子的职责。王

43、朝云刚进苏东坡家的时候,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苏东坡欣赏她的聪明伶俐,就教她读书识字、写诗作文。随着时日推移,王朝云的才气开始爆发,她对苏东坡也日渐由敬生爱,将起初的主仆之情、师生之谊转化成了爱慕和痴情。王闰之去世后不久,苏东坡再次被贬谪到惠州。苏东坡知道那边艰苦,就责令妾王朝云离开。王朝云誓死相从,跟着苏东坡在惠州耕种土地、修建房屋,陪着苏东坡穷困潦倒、艰难度日。5年以后,这位年轻而情比金坚的女子,也就是苏东坡的第三任妻子,也因贫病交加而离开了人世。那时,苏东坡刚60岁,王朝云也就是二十四五岁。王朝云12岁时于杭州结识刚刚被贬为通判的苏轼。她不仅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而且能歌善舞,虽混迹在烟尘

44、中,却独具气质。他们的相识不仅演绎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还让苏轼写就了描绘西湖的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表面写西湖的美景,实则写的是苏轼初次见到王朝云后的第一感受。苏轼很快将她纳为侍女,让她常伴左右。虽然王弗饱读诗书,知书达理,但是沉浸于书房的王弗却缺了混迹于烟尘的王朝云的诗性;虽然王闰之对苏轼一片痴心,长久相伴,但相比王朝云,似乎又少了几分平常心之外的灵性。王朝云与苏轼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苏轼诗词中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蝶恋花的故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

45、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她常常唱这首词,为他排乏解闷。可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她却内心怅惘,哭出声来。东坡问原因,她回答:“我总是没法唱完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假装笑道:“我刚刚在悲秋,而你已经开始伤春了!”后来王朝云去世,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因为在古人看来,芳草是柳绵所化,所以柳绵吹遍天涯,在政敌的迫害下,苏轼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她唱词想到苏轼宦海的浮沉,对他的遭遇同感于心,才不由情绪失控。而苏轼也深知她的这份新心意,才故意笑而劝慰。苏东

46、坡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还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苏轼与生前的王朝云相知相爱,在她死后更是写了无数诗篇来悼念。其中,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词,便着力写出了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苏东坡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相信苏轼在写诗作词悼念王朝云的同时,更会感谢能此生能遇到朝云般既懂他,又一生不离不弃地陪伴他。结语:三任妻子,跟随了名动天下、才华惊人、声播后世的大才子,但却没有一

47、个“夫贵妻荣、妻随夫贵”,过上哪怕两三年整齐、安稳而康乐的日子,颠沛流离是主旋律;三任妻子,都是在很年轻的年纪就离开苏东坡和人世,想必是艰难耗尽了心力,也或许是“情深不寿”;三任妻子接力,也仅仅陪伴苏东坡到花甲之年,第三任妻子去世之时,距离苏东坡仙去还有4年时间。三任妻子都姓王,前两任是堂姐妹,第三任是第二任选择的,这似乎也有着某种浓厚的宿命味道。外遇:三任妻子之外,苏东坡还罕为人知地有过一场不伦之恋。为什么“不伦”?因为他恋的对象是他的堂妹。好在他的恋只是暗恋,否则纵使有“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的古训,恐怕即便人们也认定苏东坡是性情放达之人,但苏东坡的伟岸形象也会因此而大打

48、折扣。对堂妹的感情,估计是苏东坡的初恋,估计也是青梅竹马,所以也很深情。苏东坡去求功名,回来之后得知堂妹已经嫁人,嫁给靖江附近的柳仲远。因为是堂兄妹,他们之间显然是不合伦理,也没有未来的;再加上木已成舟,莫说后悔了,即使是告白也没有了机会。所以,苏东坡只能将这份纯真而深刻的感情压抑在心底。但不幸的是,后来还是流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东坡去靖江的妹夫家住了三个月。妹夫的公公柳瑾也是一个大文人,苏东坡也算是找到了伙伴。期间,苏东坡写了大量的诗歌、游记,还有一篇诗作是专门写在妹夫家的家宴的,中间该出现的人物都出现了,唯独绕过了妹夫柳仲远的名字。他给堂妹的两个儿子送过书法作

49、品,唯独没有给柳仲远给过一字一纸。柳仲远是是自己的妹夫,是他客居所在的主人翁,他这样的“绕”实在是于理不合,唯一的解释就是心中难抑的“醋”劲。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