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完美版)7.1家的意味_第1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完美版)7.1家的意味_第2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完美版)7.1家的意味_第3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完美版)7.1家的意味_第4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完美版)7.1家的意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课 亲情之爱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第1课时 家的意味新课导入 照片中晚辈给年迈的长辈喂食,充分说明了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孝亲敬长要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中,从小事做起。学习目标1.知道家庭含义和作用。2.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3.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4.知道如何孝敬父母。一.生命的居所1.什么是家庭?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新课讲解2.怎样正确认识家?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

2、灵的港湾。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着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家”是什么。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一群人家是吃饭地方家庭成员关系探究与分享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家 庭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抚养赡养情感交流消费功能娱乐功能 亲情激励着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二.中国人的“家”1.在中华文化中,家是什么? 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探究与分享 中国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3、。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1)感受到人们对家的思念和依恋的情感,迫切希望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2)离家时间长了,就会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迫切地想回归家庭,享受家的温暖。探究与分享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规、家训是它的承载形式。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有哪些?颜氏家训“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4、”治家篇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子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尽孝在当下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1)查一查“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 2)选择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1)“家”的含义:最初,我们的祖先是在树上“架木为巢”的。大约7000多年前,他们转移到地上盖木房子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为家畜。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那时房子的结构一般是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家畜。后来经过演变,“家”养家畜的意义消失了,“人的住所”这个含义保留了下来。 2) 同本义:home;domicile;dwelling place引申表示住宅、房屋:house;re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