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贾生》课件_第1页
古诗《贾生》课件_第2页
古诗《贾生》课件_第3页
古诗《贾生》课件_第4页
古诗《贾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贾 生 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贾 谊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

2、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一生困顿不得志。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 者 简 介 唐李商隐李商隐的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相见时难别亦难

3、东风无力百花残七言律诗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绝句)学 习 目 标知识目标1、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2、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过程与方法掌握贾生中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多情情怀和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教学重点:掌握贾生中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牛僧孺、李宗闵等)李(李德裕、郑覃等) 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

4、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背景简介:注 释1.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2.才调:才华气质。3.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4.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 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 译 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

5、伦。”前两句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真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好像看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可怜夜半虚前席第三句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通过这个生动

6、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可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惜 可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

7、疾菩萨蛮)可怪: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陆游平水)末句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 文 帝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

8、,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 文 帝 通过讽刺文帝来讽刺当今圣上的昏庸。赞美贾谊,讽刺文帝,作成一首咏史之作。 诗人又慨叹时政,借古讽今,诗人自己又是羁旅他乡,怀才不遇,以贾生自况,感伤自己,添加了一定得抒情成份。艺术特色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 接下来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 ,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怀才不遇。 欲抑先扬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小结】课 堂 练 习一、看谁背得快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唐李商隐 可怜夜半虚前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