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 唐代文化与唐代文学一、唐代文化的多元开放哈佛大学的迈克波特教授是专门研究产业竞争力的,他曾经到作过一个演讲据说每场演讲的酬金不少于七万美金,当被问及“为什么美国的竞争力一直是世界第一时,他只说了两个字:Open Society。这一点可称得上是历史的真谛:唐朝的大繁荣取决于它的大开放,“唐诗之所以出现在唐朝,根本原因就应该在这里。大唐之所以成为大唐,正在于它的不纯洁。一南北一统与地域文化1.从六朝的南北对峙到隋唐的南北一统自*南渡306开场,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隋唐王朝的建立,完毕了南北朝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对峙的割据,重新回归到统一的进程之中。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统一全国,完
2、毕了二百七十馀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渊、世民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战争中起兵。翌年五月,渊即帝位于长安,改国号曰唐,并先后平定了其他武装力量,于武德七年624统一了全国。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后人把强盛繁荣的唐代,与汉代并列,称为“汉唐盛世。唐哀帝天祐三年907,唐朝灭亡。当时唐王朝国家的幅员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
3、力都到达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泼的状态。2南北文风的合流随着政治上由南北朝的大分裂走向南、北大一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南、北文风的交融也成为可能。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面貌也各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处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也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徴“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假设能掇彼
4、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特色。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就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优点,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毅、粗暴、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徴所说的:“假设能掇彼清音,简兹累
5、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到盛唐前期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二胡汉一家与种族文化1.从晋六朝时期的五胡乱中华到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上世纪三十年代,雷海宗以淝水之战383年为界将中国历史分为两大周:第一大周为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可称为“古典的中国;第二大周为北方各种胡族屡次入侵,印度佛教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时期,是一个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综合的中国。【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国文化的两周“】日本京都学派的开创者藤本于文化史观,将中国历史的开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分别将汉
6、归于中国文化形成及自向外扩展和暂时停顿向外开展的上古和第一过渡期,将唐归于中国文化因外部种族觉醒而自外向反响的中世【藤:“支那上古史“】血与火的战争:通天帝国的建立唐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大一统的鼎盛时期,也是国各民族空前规模的大融合时期。实际上,六朝时期的五胡乱中华,也是在血与火的兼并中一步步走向民族融合的。唐代的民族融合走的是双管齐下、刚柔相济之路,既有血腥的战争,也有和平的演变。隋唐五代也是我国多民族开展的时期。北方的突厥、回纥,东北的渤海、契丹,西南的吐蕃、南诏先后建立了国家。他们和唐朝虽有时发生摩擦甚至以兵戎相见,但和平相处、经济往来仍是主流。有的和唐王朝和亲,有的帮助唐朝平定乱,在
7、友好往来中促进了各方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在开发我国边疆地区方面,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奉献。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北庭等都护府。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势力强大的突厥而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634大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650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到达顶峰。天可汗的实际存在,达百二十馀年之久。【通天帝国】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太宗贞观七年,十二月,戊
8、午,还宫,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导,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胡与汉的结缘:皇室血统的婚配寅恪: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故欲通解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开篇即引用“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的记述:“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据“新唐书公主传“载,整个唐代,公主再嫁的达二
9、十多人:计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肃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三人。这说明当时的朝廷对此是不以为怪的。此风不仅存在于朝廷帝王之家,而且存在于官僚、贵族以至于平民之家。即使是门第显赫的仕宦之家也不忌讳娶再醮之女。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妇薛氏。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刺史王琰,后来王犯罪,严还救了他。韦济之妻氏夫死以后,主动投奔王缙,王纳为妻室。就是一代大儒愈,女儿先嫁其门人汉,离婚后又嫁樊仲懿,可见读书人家也不制止女儿再嫁。】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是
10、毋庸置疑的。隋炀帝广与唐高祖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两人的母亲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鲜卑姓氏,后改汉姓,她们同系西宰辅独孤信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周书独孤信传“赞云:“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皇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其女为皇后者三位:长女嫁北周明帝为宇文泰儿子为敬皇后,其子为周宣帝;四女嫁唐世祖炳,被追封为元贞皇后,其子即唐高祖;七女嫁隋文帝坚,是为文皇后,其子即隋炀帝。独孤信的三个女儿,成为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繁衍了三朝皇帝的血脉,成为历史上令人敬仰的龙凤家族。世民的母亲窦氏同样
11、是鲜卑族人北、东西、燕、西凉、北齐、北周、隋等政权皆是鲜卑族的政权。“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高祖渊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亦见“新唐书太穆窦皇后传“。后遂称择
12、婿许婚为“雀屏中选。宋欧阳修“新唐书太宗纪“: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弱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已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亦见“旧唐书太宗纪上“。世民即取“济世安民之意。唐太宗的皇后长氏也是鲜卑人,其兄长无忌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皇族支系,后改为长氏。就男系父统之氏族来看,渊生于关陇且祖居陇西成纪今安,关陇地区当时是匈奴、突厥、鲜卑等北方民族的集聚地。寅恪观点:“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为华夏世家大族的唐先世为什么又要冒认暠hao为祖、自称出于
13、陇西氏呢?原来这是宇文泰制定之“关中本位政策所致。当时为了同北齐等政权抗衡,宇文泰不得不下令人们改姓关中姓氏。陇西氏为关陇世族,氏的郡望首推陇西,因此随宇文泰入关的渊先祖虎才开场自称出于陇西。【也有人认为:从渊祖父虎之前先人的名字上来看,则明显没有汉人名字的痕迹,所以渊的姓应该是鲜卑大野部叱氏的汉字姓氏的可能性大些。】自上而下,大规模胡化。2.胡汉文化的交融“胡人汉化的过程,也正是汉人“胡化的过程.两者构成了一个“双向同体涡旋互生的交融模式。唐皇室家族不仅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北边,受到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唐朝的立国者,无论对汉家文化,还是胡人文化,都采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态度和策略
14、。去华夷之大防,视胡越为一家。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到玄宗朝,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华“寿州刺史厅壁记“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表达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唐代统治集团的这种思想倾向,安史之乱以后有所改变,严华夷之防的思想,在愈的维护道统的主之后,有所抬头。但是道统论的提倡,对于宋以后的正统思想的重新主导思想领域和敛心态的形成,可能起先导作用,而对于中唐以后的整个社会生活,却并无实际的影响。唐氏族长期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且血统上又有胡汉混血的因
15、素,这些不仅使得北朝汉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进程;同时也对后来唐皇室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以及唐代经济社会文明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杂取胡汉。唐人婚俗,也颇受北朝鲜卑婚俗的影响。敦煌发现的写本书仪残卷,记载唐代民间婚礼的主要仪式在女家举行。这都是与中原固有习俗不同的。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胡汉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女子的胡服多取自胡舞服饰,如柘枝舞、浑脱舞、胡旋舞、胡腾舞、达磨支等等,隋唐仕女争相穿著胡服已蔚然成风。据“资
16、治通鉴“载,东突厥灭亡后,突厥酋长降唐者“皆授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唐王朝请回鹘出兵十五万帮助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后期大量回鹘人涌入长安,受此影响不仅在民间出现“回鹘装,甚至影响到宫中的宫女,如五代时花蕊夫人“宫词“:“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这是在社会战乱和动乱时期盛行胡服、胡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特殊阶段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唐代无论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和社会动乱时期,胡服上到宫廷、达官贵族,下到庶民百姓间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流行广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如元稹“法曲“诗中所描写的那样:“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
17、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纷至沓来】。亦如白居易“时世妆“:“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更重要的,还是输入中华文化的那股豪气,有点剽悍,有点清冷,有点粗粝,有点混沌,却是则开阔,则自由,则放松。诸子百家在河边牛车上未曾领略过的“天苍苍,野茫茫,变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三中外一体与异域文化1.从传统的华夷之辨到唐代的中外一体对于唐文化,英国学者威尔斯将之置于七至九世纪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之下,作了这样的论述: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
18、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蔼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大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唐朝奉行的根本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异域外族一视。当时与唐为邻的国家主要有的朝鲜、日本,西域的中亚各国昭武九姓、波斯、阿拉伯、东罗马以及南亚各国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唐政府与这些国家不仅有政治上的使节往来,同时这也有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唐朝的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
19、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是东西方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除了回鹘、突厥、鲜卑、吐蕃等国少数民族云集长安,还有龟兹、印度、波斯、大食、阿拉伯以及比邻的新罗、日本人;甚至东罗马帝国等也派人沿丝绸之路往返长安。当时和唐朝政府来往朝贡的国家先后达二三百之多。在盛唐时期,不仅兄弟民族和外国使者云集长安大明宫前,形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如许多胡人到长安进入唐朝政府做官,武则天时诸蕃客胡人获赏官御史;甚至出现了以“左台胡御史,右台御史胡的笑谈。【周则天朝蕃人上封事,多加官赏,有为右台御史者。因则天尝问郎中元一曰:“在外有何可笑事?元一曰
20、:“朱前疑着绿,逯仁杰着朱。闾知微骑马,马吉甫骑驴。将名作姓千里,将姓作名吴栖梧。左台胡御史,右台御史胡。胡御史,胡元礼也;御史胡,蕃人为御史者,寻改他官。“朝野佥载“卷四】另一方面,由于中华文明广泛影响和大唐王朝繁荣富庶,大量胡商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及各大城市,或经营香料、珠宝;或贩运中国丝绸,在繁华的长安街市上到处都有胡商开的店铺,酒楼里到处有为客人劝酒的美貌胡姬,或当垆卖笑、或为达官贵人侍妾、或长于歌舞充当乐伎;这种记载在唐诗中比比皆是。正如著名史学家向达所论:“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关于唐朝长安的国际化,代表性论著可参见向达“唐代长安
21、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美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物质的丰富性、制度的先进性、文明的优越性、文化的开放性、思想的自由性、艺术的创造性、时尚的前卫性、生活的保障性】丝绸之路:从长安安远门西门往西,穿过河西走廊和*,直抵中亚和西亚的路线,是商旅贸易的通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道。当时中亚、西亚的商人、僧侣、贵族,纷纷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原。他们的服饰、饮食、游艺、学术,都为唐人所喜爱。日本遣唐使:从630至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遣唐使的奉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
22、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养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革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季节、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进日本民族文化。甚至围棋等
23、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唐大诏令集补编“卷三十三“放还诸蕃充职宿卫子弟等勅“开元十年闰五月:我国家统一寰宇,历年滋多。九夷同文,四隩来暨。夫其袭冠带,奉正朔,禺禺然响风而慕化。列于天朝,编于属国者,荩亦众矣。我则润之以时雨, 照之以春阳。淳德以柔之,中孚以信之。元风既同,群物兹遂。莫不自天壤,穷海域,厥角以请吏,执贽以来庭。皇唐之德,于此为盛。2.中外文化的交流大唐王朝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很多域外文化融入进华夏文化之中,呈现出天朝大国的气象、气魄和气派。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来,传播,
24、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文化广泛的影响着长安、等大都会、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及像这样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的纷纷涌入,也带来了他们本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方面尤为显著,这就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使唐代中国固有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说,整个唐代广泛承受了外来文化的沾溉,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玄奘求法中西文化交流输入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输出鲁迅“看镜有感“: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
25、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即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还有一匹驼鸟【在乾陵前】,则方法简直前无古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终究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兴旺,“丝绸之路引进来的
26、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致各种。“胡酒、“胡姬、“胡帽、“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气。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气氛和思想根底。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则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描绘,也不只是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饱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
27、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开放、开朗、开明的心态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元微之“连昌宫词“,始末皆为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如“兵车行“、“前后出塞“、“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哀王“、“悲“、“哀江头“、“丽人行“、“悲青阪“、“公舞剑器行“,终篇皆是。此下如祜赋“连昌宫“、“元日
28、仗“、“千秋乐“、“大酺乐“、“十五夜灯“、“热戏乐“、“上巳乐“、“邠王小管“、“谟笛“、“退宫人“、“玉环琵琶“、“春驾啭“、“宁哥来“、“容儿钵头“、“耍娘羯鼓“、“耍娘歌“、“悖挐儿舞“、“华清宫“、“长门怨“、“集灵台“、“马嵬归“、“香囊子“、“散花楼“、“雨霖铃“等三十篇,大抵咏开元、天宝间事。义山“华清宫“、“马嵬“、“骊山“、“龙池“诸诗亦然。今之诗人不敢尔也。白居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揺,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髙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宣宗“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敎
29、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二、唐代思想的兼容并包社会变革推动了唐代经济、文化的普遍高涨,促使整个国家呈现出强盛壮大、蓬勃向上的风貌,这正是造成人们思想开放与活泼的现实根底。在这个根底上,唐代统治者于意识形态方面采取了较有远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只要不危及其国政的根本,他们可以对各派社会思潮予以兼容并蓄,或大力扶植,或听任自由,或促进竞赛,为其他王朝所罕见。在这样的环境里,开放的心态成了典型的社会心理,是很自然的。而这种心理又必然要在整个时代思潮的演进上得到映现。唐代在思想上比较多元,儒、释、道三教并存,形成较为开放
30、的思想体系和较为兼容的态度。唐王室以老子为祖先,封“太上玄元皇帝,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封为真人。“老子“、“庄子“、“列子“、“文子“被列为经【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开元年间更设道举科,四子列入考试科目。太宗支持玄奘译经,玄宗既亲注“孝经“,又亲注“道德经“和“金刚经“,颁行天下,这都是兼取三家思想的明证。三家都卷入政治争斗之中,政治地位时有起伏,如武则天曾右佛左道、唐武宗一度灭佛,但思想地位则始终平等。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根本特点。唐德宗首开殿上讲论三教之例,加速了唐代三教合流的趋势。一任侠任侠是唐人身上的重要习性,是一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时代风气,不仅
31、显现为游侠之士的众多与活泼,更其反映于文人士夫对侠的爱好与仿效,致使侠的气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唐代士子的精神素质有异于六朝世族和两宋儒生,这是一个显著之点。任侠的风气到唐代出现了高潮。追究它的原因:一是唐承隋后建立起大一统封建王朝,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习气,被吸纳到唐代社会生活中来,构成唐代文化的一个因子,给游侠传统增添了新的血液。二是唐代商品经济兴盛,都市繁荣,这正是孽生游侠活动的温床,为唐人任侠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再有一个更主要的因素,便是时代变革引起的封建礼教的相对松驰和人的主观精神的昂扬发奋,它使得人们偏于高估自身的价值,强调个性的自由,蔑视现存秩序和礼法传统的束缚。这样一种
32、扬个性、推崇独立人格的观念,就在任侠的活动中找到了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唐代侠风特盛,为六朝门阀政治和宋明以后专制条件下所不可拟,道理即在于此。唐人任侠的思想有多方面的反映。对现实生活的侠士和侠义行为的赞美,是最直接的方式。从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起,题咏侠客的诗篇可谓代不绝书。首屈一指的是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少府皓“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白马篇“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少年的轻侠梦幻;中年的大侠人格;老年的隐侠心态】其他诗人也多有佳作。“新丰美酒斗十
33、千,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pioq“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杜甫“遣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现】买假设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贺“南园“这类明显干犯法禁的行为,却受到诗人公开的称扬,如果不是着眼于人的主观精神的发扬,是很难予以合理解释的。鲁迅“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仙才太白的善作豪语,可以不必说,连留长了指甲,骨瘦如柴的鬼才长吉,也说“见买假设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起来,简直是毫不自量,想学
34、刺客了。这应该折成零,证据是他到底没有去。赞扬侠义精神之外,唐人喜欢以侠士自命,这在其他时代是少有的。“新唐书郭震传“:“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馀,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峤等,即授右武卫铠参军,进奉宸监丞。后来郭震历任*都督、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朔方军大总管,屡建奇功,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隋唐嘉话“记载开国元勋勣的一段自白:“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勣
35、富贵显达以后,不但不讳言少时的无赖行径,反而认作自己日后建功立业的性格基点,正说明任侠已被唐代士大夫视作一种英雄气质,濡染所及,唐代文人也常以这种习气相夸,白就是一个典型。“新唐书“本传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颢“翰林集序“记载他“少任侠,手刃数人;白在“与荆州书“中也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他的诗文里也说到自己南游洞庭时为亡友持丧殡葬,在散金三十万周济落魄者,游京都时与五陵恶少发生争斗,以及在幽州纵马射猎、箭穿两虎等事例,都属于任侠的表现。【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
36、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这类重义轻财、好勇尚武、脱略使气的心性,“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在唐代文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着的。其他如骆宾王“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荣“】唐卢藏用“氏别传“云:“父元敬,瑰玮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嗣子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任侠的思潮还渗透到整个社会思想领域,与儒、释、道等其他思潮
37、结合起来,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唐人的政治理想,根本上属于儒家的畴,是不成问题的。但唐代文人又有一种特异的倾向,便是轻视儒生。“新唐书靖传“:“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在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靖被塑造成风尘三侠之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炯“参军行“;“岂学书生辈,窗前老一经王维“送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白“行行且游猎篇“;“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副使赴碛西官军“,均显示出这种意向。把这个意思说得最清楚的,是白的“嘲鲁儒“一诗。诗人对儒生的皓首穷经、方行缓步,极尽嘲讽之能事,而突出地提出了通达时事、经邦济世
38、的要求。这意味着唐人所信奉的儒学,是一种与实际事功严密联系的儒学,即所谓的“王霸之略,其中带有鲜明的侠的色彩。任侠不仅渗入士夫文人的日常生活与心态,还浸染了同时代的其他社会思潮,使他们呈现出特异的色调来。任侠的风气大大激发了唐代文人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帮助他们在仕进时树立起强烈的功名事业感,而在隐退中仍保持着“不屈己,不由人的傲兀不平的气概。这样一种高扬的主体意识,必然要给文学创作打上深深的烙印。唐诗倡导“风骨,崇尚宏大的气魄和刚健的笔力,抒写英雄怀抱,追求个性解放,跟任侠思潮是一脉相承的。清邓绎“藻文堂谭艺三代篇“即论述了侠义之风对唐代士风和文风的影响:唐人之学博而杂,豪侠有气之士,多出于其间
39、。磊落奇伟,犹有西汉之遗风。而见诸文辞者,有子昂、白、杜甫、愈、柳宗元之属,堪与谊、迁、相如、扬雄辈相驰骋以下上。而诗歌之道主乎风者也,风盛则气雄,气雄则骨立,骨立则声远,声远则辞蔚,辞蔚则彩鲜。故唐之诗歌,自杜甫而外,奋一艺以成名者,多至不可胜记。不过也要看到,这一风气在唐前后期历史上又是有变化的。大致说来,由初唐入盛唐,是任侠精神愈来愈高昂的时期,并较多地同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踏进中唐,这种精神开场衰减,往往转形为个人的特立独行、奇操异节,甚或带有放纵不羁、玩世不恭的情味,而与改造人生的目标反倒脱了节。晚唐以后,政治混乱,社会黑暗,侠的形象在文人诗歌里完全失去了光芒,却旁移
40、到了传奇小说,聂隐娘、昆仑奴等梦想中的飞仙剑客取代了平常的侠士而成为作品的主人公,开启了宋元话本和明清演义中的侠义传统。它说明任侠的风气正经历着质的变化,逐渐由士夫文人的习性向市民心曲过渡。“金庸话说中国传统版画:三十三剑客图虬髯客“:“虬髯客传“一文虎虎有生气,或者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这篇传奇为现代的武侠小说开了许多道路。有历史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历史;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乃十八九佳丽人也;有深夜的化装逃亡;有权相的追捕;有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有寻仇十年而终于食其心肝的虬髯汉子;有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谋大事
41、;有大量财富和大方的赠送;有神气清朗、顾盼炜如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有兵法的传授所有这一切,在当代的武侠小说中,我们不是常常读到吗?这许多事情或实叙或虚写,所用笔墨却只不过两千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都写得生动有致。艺术手腕的精炼真是惊人。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到达这样的境界。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红拂女氏是位长头发姑娘,传中说到和虬髯客邂逅的情形:“氏以发长委地,立梳床前。公方刷马。忽
42、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虬,乘蹇驴而来,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梳头。公怒甚,未决,犹亲刷马。熟视其面,一手握发,一手映身摇示公,令勿怒,急急梳头毕,裣衽前问其姓。真是雄奇瑰丽,不可方物。虬髯客的革囊中有一个人头,他说:“此人天下负心者,衔之十年,今始获之,吾憾释矣。这个负心的人到底做了甚么事而使虬髯客如此痛恨,似可铺叙成为一篇短篇小说。很明显,虬髯客对靖的眷顾,完全是起因于对红拂女的喜爱,只是英雄豪杰义气为重,压抑了心中的情意而已。由于爱屋及乌,于是尽量帮助靖,其实真正的出发点,还是在保护红拂女。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爱上别人的妻子是不应该的,正面人物决计不可有这种心理,然而写现代小说,非但不必
43、有这种顾忌,反响去努力开掘人物的心世界。二宗儒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经常起着指导的作用,唐代也不例外。唐王朝尽管三教并崇,有时甚至把老子和佛陀的地位抬高到周公、孔子之上,但一涉及到治国大本、立国之基,总还是以儒学为依归。唐太宗即位不久,曾对侍臣谈起梁武帝父子好佛老以致乱的教训,并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可见政治祈向与治国理念之所在。【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
44、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他诏令颜师古考订“五经“,颁行天下,以为定本;又命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等修撰“五经正义“,统一南北各家经说,以作为学校
45、教学与科举的教科书。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经义,还在各地兴办学校,讲解儒经,一时以为彬彬大盛。与其它朝代相比,唐代的儒学并未到达最高水平。如两汉有经学,两宋有理学,清代有朴学,都形成自己独特风气。唐代儒学却没有这种特色。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文化心态,唐人的宗儒自有其特异的作风,就是同现实社会政治密切相关联,或者叫作注重事功。唐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典章制度的建立,诸如均田、府兵、租庸调、三省六部、监察、科举以至法典的纂修等,虽前有师承,而组成一套完备的体系,在相当时间保障了国家的统一集权和社会的稳定安宁,光荣播及异域后世,可说是儒教实施的效验。唐王朝又是个史学昌明的时代。太宗时一批史官修缮了晋、梁、北齐、北
46、周、隋、南史、北史八部史书,总结前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教训;武后时知几著“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中唐杜佑撰“通典“,开创了历代典章制度专史的体例。史学的成就远远超过经学,也表达了唐人“与其垂诸空言,不如见诸实事的学风。此外,科举试策论,亦是重要的方面。注重时事、现实的气氛养成了文人的独特的心态,多注目于问题的实际方面,相对无视抽象的概念。宗儒思想在唐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上有鲜明反映。从总体上说,唐代文艺思潮有两大流别:一是注重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包括诗歌创作上的“兴寄和散文理论中的“明道说;一是偏重在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探求,从殷璠“兴象说到司空图“韵味说走的是这一条路。前者属于儒家思
47、想的传统,后者与佛老哲学有因缘关系。唐人谈“兴寄,不重在教化,重在政治批评;谈“明道,不光讲古圣先王之道,更强调“以辅时及物为道,发挥文辞的“褒贬“讽谕作用;甚至谈复古,也不是真正要模仿古人,回复到旧有的文学体貌上去,而是“师其意,不师其辞,在继承前人的根底上大力创新。质言之,密切关注现实,是唐人美学思想的根本精神,这跟唐代宗儒思潮的讲求事功是一以贯之的。宗儒思潮在唐代历史开展上也有起伏。大体上说,前期的儒家思想普遍停留在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一般人生观上,很少触及时事。安史之乱后,政治形势的巨变把士大夫文人推到了救亡图存的漩涡中心,迫使他们对现实作出考量。宗儒思想便由早期的侈谈仁政德治,移向了
48、具体的社会改革。这是一个改革思想空前活泼的时期。改革思想的盛行,在文学战线上造就了两股有力的运动:一是发端于杜甫、元结而到元、白、王衍为流派的新乐府运动,二是以愈、柳宗元为集大成的古文运动,而“兴寄与“明道的精神便也于此到达充分的发扬。降而及于晚唐,随着政治上改革自救的高潮过去,宗儒思潮的涵渐趋萎缩。翱“复性书“首倡明心见性之说,成为儒家思想由注重事功转向空谈性理的先兆。一批头脑清醒的士大夫文人,不是倡言复古,就是把政治危机归结为道德问题,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自我完善。正如商隐“咏史“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三崇信佛老佛和道本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而道家与道教又有差异。不过在唐人的
49、心目中,对这些分别似乎看得不很重要。排斥者固然一概列为“异端而痛加抨击,信从者也往往博采综取,各就所好,并不觉得谈空说无与服食炼丹有什么矛盾。就其影响于文学创作而言,两者也确有共通之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经晋南北朝的演进,至唐代开创了新的局面。玄奘等西行取经和大规模地组织译经,是佛教史上的盛事。统治阶级的大力弘扬,更使它普及于王公贵人以至小民百姓各个社会阶层。在充分开展的前提下,唐代佛教产生出许多宗派,而且像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都能结合中国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义,完成了外乡化的进程。尤其是禅宗,在印度禅学的根底上,调和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构造出一种最适合于士夫文人口味的信仰,在唐中叶以
50、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果说佛教的势力普及下层民众,则,道教的流行似以上层社会为甚。道教奉耳为祖师,并伪称其为唐王室的先世,由此获得统治者的青睐,政治地位常置于佛教之上。道教讲神仙,求长生,也更能满足权势者享乐无极的需要。高宗时追尊耳以“太上玄元皇帝的称号。玄宗时崇兴玄学,列“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四书于经典,令生徒诵习,依明经例举行科举考试。道教的倡导,促进了道家思想的流传与研究,对唐代文人的心态发生了一定的作用。佛老思想的盛行,对诗歌创作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唐代诗人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深受二教的熏染。唐代文人得志则尊孔孟,失意则亲禅老。不少文人在失意之后,奉佛自遣,所谓“一生几
51、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叹白发“,“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王维、白居易这种随缘任运、与现实妥协的人生哲学,显然受佛教影响甚深,在中晚唐文人中有相当的代表性。再如“斗酒学士王绩归隐躬耕、习“易“老“庄“以自遣,“华阳真隐顾况遁迹山林、修炼学仙等【绰“尚书故实“:又说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有时宰曾招致,将以好官命之。况以诗答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此身还似笼中鹤,东望沧洲叫一声。后吴中皆言况得道解化去。】,则明显受到道教和道家的启悟。其次,佛老的冲击波还及于创作的题材和表现形式。道教的神仙传说和佛家的灵异志怪,大大激发了诗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诗歌
52、的形象和色彩,开拓了诗歌的风神境界。道藏、佛经中的典故,得到文士的广泛应用。佛典的许多修辞手法如寓言、博喻、夸、排比等,为中唐以后诗风的变革提供了借鉴。而偈颂之类文体的流行,则又推进了诗歌语言的通俗化和议论化。更不用说,讲经文尤其是俗讲与变文对后世说唱技艺、通俗文学的影响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佛老思潮对于唐诗创作上的更为普遍而持久的作用,还在于它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而促成唐人诗歌美学观念的推出新。先看佛老思想对唐诗兴象观念的影响人们常说,我国民族传统的思维习惯,在对待世界和人生问题上有个重要特点,叫做“体用一源,就是不把事物的本体与现象割裂开来,拆成两截,而是
53、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容涵着的一个整体,即体即用,浑然无间。这在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尤为明显。儒家从孔子开场,便主“敬鬼神而远之,把杳不可测的天命放在存疑之际,一心致力于修齐治平那一套现实的礼教伦常建立。“易传“中虽然出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而“道不离器仍是一贯的信条,所以“六经皆道的命题,也可以转化为“六级皆器或“六经皆史。这说明在我们民族的固有观念中,世界是高度一元化的,本体与现象打成一片,本体蕴含于现象之,而无需越出人伦日用的围去寻找什么独立自在的世界根源。不过我国传统思想也有比较正视体用间歧异的学说,道家即是一例。道家哲学认为天下万物之上存在着一个根源“道,“
54、道的本性是“无,而万物的本性是“有,有生于无,又复归于无,有无相生构成了宇宙的大循环。这样一来,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就不再是一个单一层次的现实世界,而形成了体用二元对立统一的双层构造。诸如体用、本末、有无、形神之类矛盾畴的剖析,到晋玄学时成为热门的话题。佛教的传入,更加深了这一趋向。佛教以虚空为真如佛性,将世间万事万物也一概消解为虚空。而为了合理地解释现象世界的存在,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cheng中观学派,又提出了“假有与“真空相统一的“中道说,就是认为一切事象都起于因缘凑合,不能常住不灭,因此所谓“有,不过是一种幻影,“空才是世界的真实本性,但“空亦即存在于虚假的万有之中,因空可以生色,由色可以
55、悟空,空有一如,不执一偏,方能构成对世界的比较全面的把握。这种观点在我国佛学界得到甚为广泛的传播,它把老庄玄学所开辟的二重世界的意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对世界人生的二重性的开掘,势必要反映到人们的艺术观念上来,促进人的艺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达在诗歌理论中“兴象、“意象、“境象观念的出现与开展。晋以后,伴随着玄学思潮的兴起和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意象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发挥“立象尽意“周易系辞“的命题,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结论。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将老庄有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主引申到意象关系上,用“象不尽意来取代“立象尽意的成说,突
56、出了意和象之间的矛盾,对艺术思维的更新起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佛老思潮的兴盛,尤其是佛教禅宗学说的广为流衍,促使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得到全面的实现。禅宗学说的精义,不仅在于它的空有一如的本体观,尤在于它那直指心源、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在它看来,真如佛性的获得并无需外求,它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禅宗不像其他佛教宗派那样注重教义的推求和戒律的修持,而一心致力于启发人的悟性,其惯用的方法是借取日常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件作暗示,通过联想的飞跃,以到达直觉式的顿悟。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假设【bore,佛教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景德传灯录“卷二八录慧海禅师语,正是指的这种以可感
57、知者显示不可感知者的独特的思维途径。而这样一种目击道存式的思想活动过程中,既有别于传统儒家的“立象尽意,也不全同于老庄玄学的“得意忘象,用作指证的事象和藉以沟通的象外之意,是处在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中的。人们力求通过有限的事象,去引发和体验那无限丰富、深广的象外之意,于是意象之间形成了一层转折层深而又圆融贯穿的思想架构。这对于艺术形象二重世界的发育成熟,无疑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唐代诗歌创作中,不仅王、孟、韦、柳一派的田园山水诗深得个中三昧,从殷璠以至皎然、司空图等关于“兴象、“境象、“象外之象之类理论概括,也都借鉴了这方面的经历。再看佛老思想对唐诗文辞的影响跟上述思维方式的变革相适应,唐人的审美
58、情趣在佛老思想影响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异。传统儒家关于美的外部表征,是以文质相称为标准的。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虽然讲的是修身之道,却为后世评论文学奠定了根底。在文质关系中,质当然是事物的根本,以文灭质是儒家所不赞许的。不过儒家重视礼乐教化,并不成认天生的质的显露即足以构成美,反倒更加强调后天的文饰作用,以致招来“繁文缛礼的讥评。与此同时,以老庄为代表的先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种审美理想。道家主“法自然,在艺术情味上也崇尚自然真趣,厌恶人工修饰的巧伪,有时甚至走到否认一切文采声律的极端。但仔细看来,它并不是要绝对排斥美的享受。且不说“老子“五千言词义
59、精妙,“庄子“更是天下至文,即以两书中有关“大巧假设拙,大辩假设讷“老子“第四十五章、“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之类论述来看,道家对于巧与拙、琢与朴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的。它只是要求人工的巧与琢,必须附属于自然地拙与朴罢了。这种以自然为依归的美学观,也确实在传统儒家倡导的文饰美以外,开拓了新的审美视角,丰富了民族的审美经历。晋以后,这种尊崇自然的好尚方始漫衍开来,并在顾恺之的绘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嵇康、阮籍和渊明的诗文,以郦道元的山水小品中,取得了艺术的现形。然而,六朝文学的自觉,却又给诗歌创作带来了看重技巧和形式美的趋向,在相当程度上压制了自然美的爱好。
60、唐人则扬弃了六朝人专以“沉思、“翰藻为美萧统“文选序“的指导思想,一力归宗自然。“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这个观念在唐人中是有代表性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则可以看作有唐一代审美心态的典型写照。即使到中唐以后,诗歌创作里讲求人工锻造的风气日益抬头,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那种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皎然“诗式“中标榜的“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的艺术境界,以及“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的锤炼工夫,正是要把人工与自然两个方面协调起来,由情性之真出发,经过精心运思、雕琢取巧,而又返归于自然天成。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法学在数字政务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常见问题解答试题及答案
- 材料力学与智能控制重点基础知识点
- 净化间火灾应急预案(3篇)
- 企业档案室火灾应急预案(3篇)
- 电力施工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软件工程中的亚文化现象试题及答案
- 领域经济的政策调控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代码重构技术试题及答案
- 环卫承包协议
- 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安全注射》
- 医疗器械劳动合同范本
- 数字华容道-1课时
- 2024-2029年中国醇类燃料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相约劳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MOOC 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奇异的仿生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理健康和德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农业推广》调查报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