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各导学案答案(共27页)_第1页
必修二各导学案答案(共27页)_第2页
必修二各导学案答案(共27页)_第3页
必修二各导学案答案(共27页)_第4页
必修二各导学案答案(共2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第四课氓参考答案第一(dy)课时(一)前置(qin zh)作业1、诗歌(shg)总集 西周 春秋 305篇 诗三百2、风 雅 颂 风骚 民间歌谣 宫廷乐歌 宗庙祭祀的乐歌3、赋 比 兴4、(略)(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略) 2、B(三 )重点精讲和疑点探究1、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愆:动词,拖延 将:动词,请,愿 贿:名词,财物 耽:动词,沉溺徂:动词,往 渐:动词,溅湿,浸湿 爽:名词,过错 德:名词,品德,德行 言:助词,无实义 遂:动词,顺心,满足 隰:名词,低洼的地方 以:介词,把 以:连词,来(2)

2、古今异义至于顿丘 古义:直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过错 今义:表示看别人不顺眼或心里不高兴、不舒服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酒席,宴会(3)通假字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相当于“唉”)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4)词类活用黄:名词作动词,变黄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夙、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2、氓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抒情诗,全诗从女主人公的角

3、度出发,写了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由欢喜到悲伤,怨恨,以至决绝的情感变化过程,让我们感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四)课后巩固练习1、D 2、D 3、B 4、C 5、略第二课时(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2、答案(d n):纯真热情3、答案(d n):男女是不平等的 悔恨多于哀伤 4、答案:清醒(qngxng)、刚烈采薇答案1、解释加点字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

4、经)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雨雪霏霏(下雪)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3、思路脉络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春、夏、秋,后面回家时是冬天)的更替,而

5、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的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4、理解课文。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1) 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

6、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2分)(2) 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2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2分)(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第五课 离骚第一课时答案(4)理解课文各部分(b fen)内容: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miho)的意义。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ci

7、nng),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同步达纲练习】一、课文阅读训练12D3.D4(见课本注解)二、基础知识检测一、17(见课本)8内心独白,比兴和象征9遭受忧愁10(见课本注释)二、11A离骚第二课时答案答案:(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

8、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表现手法比喻: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对比: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

9、“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gngji)”桀、纣:“猖披”吾:“恐年岁(nin su)之不与”党人(dn rn):“偷乐”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二、探究阅读 1、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

10、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四、默写(mxi)。 1、长太息(tix)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qin l

11、i)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6、离骚中的名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7、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诗三首导学案答案短歌行导学案答案1、字音衿jn呦yu掇du陌m阡qin讌yn匝z哺b2、诗歌整体鉴赏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

12、“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3、思考问题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

13、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如何(rh)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zhu gng t b),天下归心”这四句(s j)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

14、,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在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

15、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日清过关(gugun)答案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wqng)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了典故(ding),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风格质朴,沉郁悲壮。归园田居导学案答案整体感知课文1、“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

16、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明确: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17、。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官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归向何处?明确:园田。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榆柳荫后檐,桃

18、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可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归去如何?明确(mngqu):“户庭(h tn)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szh)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涉江采芙蓉答案】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

19、方的“同心”者。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

20、,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

21、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xnl)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ji xin)”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nrn)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

22、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兰亭集序第一课时答案自主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古今异义】 划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今义: 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4、引(

23、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 y):物品,物类(w li)。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wpn)的种类【句式】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状语后置);3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6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7俯察品类之

24、盛(定语后置)8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3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4、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作动词 ,把看作相等5、映带左右 环绕 名词作动词6、一觞一咏 喝酒 名词作动词7、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纵展 使奔驰,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一词多义】(一)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5、面对,引申为“阅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二)一(1)例:其致一也 一样。(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3)一觞一咏一边一边。(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五)修1、此地(c d)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2、况修短随化(

26、xi dun su hu),终期于尽 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xux) 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注定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3、期(j )年之后 周、满4、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通假字】趣舍万殊 “趣”通“取”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日清过关】崇山峻岭:形容高大的山,高大的岭。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游目骋怀:放纵日力观察事物开畅胸怀欣赏风景。放浪形骸:形容行为放荡,不拘任何约束,如“直醉得东倒两歪,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指思想感情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兰

27、亭集序第二课时答案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1、全文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1、记叙兰亭盛况;2、抒发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本文是一部游宴诗集的序,先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引发议论,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生死不能等量齐观,不能消极地看待生命与生活,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进而表达了批评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2、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

28、、“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3、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附加: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jngs)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wnzhng)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dny)”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

29、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4、第三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第三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

30、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5、由第一、二自然段的“乐”到第三自然段转“悲”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

31、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

32、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日清过关1B。A项,“癸”应读“gu”,“殊”应读“sh”;C项,“悼”应读“do”;D项,“曲”应读“q”。 2B。A项,修:长。C项,化:自然。D项,喻:明白。3 B。B项,期:满一年。4 A。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5 A 。B.C两项中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一”是副词,相当于“很”。6 C。例句与A、B、D 三项

33、均为状语后置句。7 C。C项,“俯仰一世”意为“一俯一仰之间,一生已过。比喻人生短暂”。8 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9 A。A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错。赤壁赋导学案第一(dy)课时答案1、生字词:壬戌(rnx)之秋举酒属(zh)客歌窈窕(yotio)之章徘徊于斗(du)牛之间如冯(png)虚御风桂棹(zho)兮兰桨击空明(kn mn)兮泝(s)流光倚歌而和(h)之余音袅袅(nio)泣孤舟之嫠(l)妇苏子愀(qio)然山川相缪(lio)舳舻(zhl)千里酾(sh)酒临江横槊(shu)赋诗渔樵于江渚(zh)之上驾一叶之扁(pin)舟举匏(po)尊以相属寄蜉蝣(fyu)于天地无尽藏(z

34、ng)也相与枕藉(ji)乎舟。3、文言知识(zh shi)积累1、一词多义:歌: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歌曰:(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之: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形容词词尾。)此

35、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2、通假宇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3、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

36、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4、特殊句式: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5、成语:略日清过关1C(“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A项对象不当,“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B项望文生义,“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D项感情色彩不当,“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好的事物,含有贬义)2C(A项“加速”后缺谓语“完成”;B项“为获得”句式杂糅;D项“美称”赘余)3D赤壁赋第二(d r)课时答案合作(hzu)探究案一 探究(tnji)第一自然段1、作

37、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意境: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2、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38、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作者借助(jizh)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3、

39、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binhu)是否太突兀?感情(gnqng)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陈风月出演化而来。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

40、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4、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和你是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曹操这样

41、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3、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说明生命之短暂。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说明人的渺小。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

42、于悲风”。4、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这是议论说理;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是抒情。5、下列语句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写出了人生短暂;渺:写出了人生的渺小;“哀”与“羡”形成对比,突出了客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

43、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

44、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

45、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

46、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1B(壮:认为(rnwi)勇敢)2、选B(A第一个为作动词(dngc),第二个为作介词,解为“替”;B而表转折(zhunzh);C第一个乃为于是,第二个乃为竟然;D第一个其做代词,他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一定)3C(表现气节而非“气节重于江湖”;述其仕途经历,假设不被罢官的仕途走向,皆无关“气节”。)【文言参考译文】: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

47、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

48、世。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峣因为政绩优异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个裕洲知州,就是谢御史的儿子,是由翰林改任现职。谢兴峣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谢兴峣回答说:“我的父亲谢振定,担任过翰林、御史,我在京城出生长大。”皇上明白过来,问道:“你就是烧掉和珅车子的谢御史的儿子吗?”于是赞扬谢兴峣的家世,勉励他勤于职事。第二天,皇上对内阁大臣说:“我年青时听说谢御史烧车的事情,心里认为那是很豪壮的事。昨天看到他的儿子到来,非常高兴。”没多久,命令提拔谢兴峣为叙州府知府。当谢兴峣入京面见皇上时,我们家乡在京城的人,盛传皇上的话,把它看

49、作是谢家父子最大的荣耀,又因谢芗泉先生生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荣幸,而且拿来向别人夸耀。我知道的情况就是这样。我又记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个正被推举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谈中间,我顺便提起谢芗泉先生的事迹。这位郎官说:“芗泉先生很有学问,文章又好,再加上那时候清议还被很盛行,所以他被免官后名声愈来愈大,自己也活得很舒适。现在我们这种人才能方面已经比不上他了,而现时人们所看重的,只有官位俸禄罢了,一个御史议论政事,说轻了朋友会笑话,说重了又害怕获罪,如果有一天栽了跟斗,谁愿意看你一眼呢?况且家中几十号人口,又依靠谁呢?”我无话可说。唉!过去那些官场风气,依然传到了现在啊。凭着谢裕州今天家世的荣耀,谁不

50、高兴羡慕而且希望他有这样的结局?”谁又知道当芗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他家里人在家中,一定比不上他做官时快乐,况且假如谢先生官职不被罢免,他升职的前景或许不可估量,但一朝遭到罢免,到最后都因此而不能重振局面,只是气节被普天下看重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谢先生在烧车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考虑得不仔细全面吗?游褒禅山记导学案(xu n)参考答案第1课时(ksh)【自研探究(tnji)】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51、、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52、。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yu k)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

53、”:代词(dic),它,代“穴”;后“其”:代词(dic),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作介词用:因、由于。) 2、无物以相之。( 来。)3、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4、

54、由山以上。(表承接。) 【日清过关】能级一 1C(“胜”应读“shng”) 2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B(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D(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 6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7B(“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8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

55、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 第2课时【预习指导】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 HYPERLINK /s?wd=%E8%A4%92%E7%A6%85%E5%B1%B1&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_blank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

56、产生的感想和体会;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自研探究(tnji)】四、特殊(tsh)句式 1、今所谓(suwi)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57、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

58、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助盲人的人 桓公欲相鲍叔 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 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 相:(偏指一方)我 六、古今异义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y):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fc),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ky)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

59、”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合作探究】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 HYPERLINK /s?wd=%E6%B7%B1%E6%80%9D%E6%85%8E%E5%8F%96&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_blank 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

60、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 HYPERLINK /s?wd=%E6%B7%B1%E6%80%9D%E6%85%8E%E5%8F%96&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_blank 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